ICC仲裁规则在其他仲裁机构的适用

2017-04-14 14:31袁小珺
商情 2017年7期
关键词:仲裁员阿尔斯通仲裁庭

袁小珺

仲裁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当事人可以自由选择仲裁规则、仲裁适用的法律、仲裁庭的組成等,在实践中,当事人约定由非国际商事仲裁院适用《国际商会仲裁规则》仲裁案件的情况常有发生,而由此作出仲裁的可执行性却受到很大争议。2013年,浙江省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新加坡国际商事仲裁院的裁决不予承认和执行,为研究提供了素材。对于其他仲裁机构适用ICC仲裁机构作出仲裁裁的决可执行性问题,理论界有肯定说、否定说和折中说。

ICC仲裁规则SIAC仲裁规则适用性

一、案情简介及争议的法律问题

阿尔斯通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阿尔斯通)是一家瑞士公司,浙大网新是一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中国公司。2004年12月8日,阿尔斯通与浙大网新签订了《许可协议》,约定由阿尔斯通许可给浙大网新使用湿法烟气脱硫(WFGD)技术,浙大网新支付相应许可费。《许可协议》第18条(c)约定,“由本协议产生的或与之相关的任何争议,包括与本协议之存续、效力或终止相关的任何异议,应提交双方执行代表通过友好协商予以解决。任何和所有该等争议应由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根据届时有效的《国际商会仲裁规则》进行最终裁决,仲裁地点为新加坡,所有语种为英语。仲裁庭应该由3名根据《国际商会仲裁规则》指定的仲裁员组成。仲裁的裁决应是终局的,并对各方均有约束力。各方应各自履行仲裁裁决。与仲裁有关的费用(包括但不限于仲裁费、律师费等)应由仲裁庭决定。”

许可协议在履行过程中双方对许可费的支付发生争议。2006年1月17日,阿尔斯通公司以“浙大网新公司违反了许可协议的约定”为由向浙大网新公司发出了终止许可协议的通知,并于2006年8月1日向ICC仲裁院申请仲裁,要求根据《国际商会仲裁规则》,在新加坡国际商事仲裁中心(以下简称SIAC)进行仲裁。浙大网新公司对ICC仲裁院的管辖权提出异议,称按照许可协议中的仲裁条款规定,有权对本案行使管辖权的不是ICC仲裁院,而是SIAC。

2006年11月23日,阿尔斯通公司致函SIAC询问在SIAC适用ICC规则仲裁的可行性,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于2007年1月11日向ICC仲裁院撤销了该案,将涉案仲裁从ICC仲裁院转移至SIAC。

2007年1月10日,SIAC致函各方,告知SIAC已确认当事人指定Pryles教授和Hwang先生作为SIAC仲裁中的仲裁员。SIAC邀请两位仲裁员根据SIAC规则第8条共同选择了首席仲裁员组成仲裁庭审理此案。

浙大网新公司对SIAC仲裁庭的管辖权提出异议,认为SIAC未依照ICC规则组成仲裁庭违反仲裁条款的约定。SIAC驳回浙大网新的异议,随后,浙大网新向新加坡高等法院起诉,又上诉到新加坡上诉法院,均被驳回。

2010年,SIAC分别出具三份裁决书,由浙大网新向阿尔斯通支付技术使用费并向阿尔斯通赔偿损失等。由于浙大网新公司未能履行此裁决,2011年10月31日,阿尔斯通公司向浙江省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申请承认与执行。浙大网新提出抗辩,认为SIAC仲裁本案时,没有按照双方约定的ICC仲裁规则组成仲裁庭,而是依照SIAC规则组成仲裁庭,违反双方仲裁条款的约定,依照《纽约公约》第5条第1款的规定,中国法院应对本仲裁裁决不予承认与执行。本案经一审法院逐级请示到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认为浙大网新的抗辩理由成立。据此,浙江省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于2013年2月6日作出(2011)浙杭仲确字第7号民事裁定:驳回阿尔斯通的申请,对SIAC的上述所有仲裁裁决均不予承认与执行。

对于在一个仲裁机构仲裁,而适用另一个仲裁机构的仲裁规则是否可行的争议由来已久。

仲裁规则是指调整仲裁内部程序的规则。各国常设仲裁机构均制定了自己的仲裁规则,如《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规则》、《瑞典斯德哥尔摩商会仲裁院仲裁规则》等。此外,一些全球性或区域性的组织或其仲裁机构也制定有仲裁规则,例如《国际商会仲裁规则》、《解决投资争端国际中心仲裁规则》等。各仲裁机构的仲裁规则对仲裁申请的提出、答辩的方式、仲裁庭的组成、仲裁的审理、仲裁裁决的作出以及仲裁的效力等仲裁程序问题做了规定。双方当事人在仲裁协议中明确约定仲裁应适用的仲裁规则,可使当事人和仲裁庭在仲裁时有可遵循的行为准则,有利于仲裁程序顺利进行。一般情况下,如果当事人没有另作约定,仲裁协议中约定在哪个仲裁机构仲裁,就适用该仲裁机构的仲裁规则。

《国际商会仲裁规则》原为《国际商会仲裁和调解规则》,后于1998年改版,使得仲裁规则和调解规则两套规则独立开来。因此,现行有效的《国际商会仲裁规则》于1998年生效,并于2012年被修订。由ICC仲裁院制定,其初衷自然是由ICC仲裁院适用,而不是给其他的仲裁机构适用。这一点与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制定的仲裁规则不同:联合国没有设立专门的仲裁机构,联合国贸法会不是仲裁机构,其制定规则的初衷,是为了提供临时仲裁庭在通过仲裁的方法解决争议时应当遵循的规则,也可以在仲裁协议中约定由常设仲裁机构仲裁时适用。那么,《ICC仲裁规则》能否被其他仲裁机构适用?如果可以适用,如何适用?适用这个规则作出的仲裁裁决具有可执行性吗,即能得到承认和执行吗?这是本文重点要解决的问题。

二、本案仲裁裁决可执行性分析

对于《国际商会仲裁规则》能否被其他仲裁机构适用以及根据这个规则作出的裁决是否具有可执行性,笔者在众多争论中总结出下面三种观点:

(一)肯定说

商事仲裁法中的首要原则是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因为仲裁是当事人自行解决争议的方法,根据各国普遍认可的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当事人可以就仲裁机构、仲裁员、仲裁规则、仲裁地点、仲裁使用的语言等作出约定。所以在本案中,当事人就在他们的合同中约定“任何和所有该等争议应由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根据届时有效的《国际商会仲裁规则》进行最终裁决”,即对仲裁机构和仲裁适用的规则作出了明确的约定,也是双方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真实的意思表示。

就国际商会仲裁规则本身而言,ICC仲裁院1998年规则对该规则只能由ICC仲裁院适用的问题,并没用作出专门规定。也就是说,国际商会仲裁院并没有否定其他仲裁机构适用该规则的可能。那么,当事人一旦选择了将其作为仲裁规则,仲裁机构就应该尊重当事人的自由选择和意思自治。

1995年,我国海口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仲裁条款效力认定的案件。一家中国公司与一家瑞士公司签署的合同中含有如下仲裁条款:由于本合同所发生的争议,应按照国际商会调节与仲裁规则最终解决,仲裁地点在伦敦。海口中级人民法院认为该仲裁条款无效,理由是:当事人没有在仲裁协议中明确约定仲裁机构,而《国际商会国际仲裁规则》也不仅为国际商会仲裁院一家使用。也就是说,中国法院也曾承认国际商会仲裁规则可以为别的仲裁机构所用。

(二)否定说

根据《国际商会仲裁规则》第8条第4款规定:“争议由三人仲裁庭审理的,各方当事人应分别在其申请书或答辩中提名一位仲裁员供仲裁院确认。如果一方当事人未能提名,仲裁院将代其委任一名仲裁员。第三名仲裁员由仲裁院委任并担任首席仲裁员,除非当事人对其委任程序另有约定,但即使如此,委任仍须按照第9条的规定经过确认。”《新加坡国际仲裁法》第9A条规定“在仲裁员为三名的仲裁中,当事每一方均应指定一名仲裁员,并且当事各方应通过协议指定第三名仲裁员”。而《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仲裁规则》第8条第一款则规定:如果指定三名仲裁员,当事每一方应指定一名仲裁员,由这两名被指定的仲裁员选择第三名仲裁员,该第三名仲裁员为仲裁庭首席仲裁员。对比两个机构的规则,如果适用《国际商会仲裁规则》,则第三名仲裁员由仲裁院委任;如果适用《新加坡国际商事中心仲裁规则》,第三名仲裁员则由两名被指定的仲裁员选择。当事人约定按前者组成仲裁庭,SIAC却适用后者组成仲裁庭,两种规则首席仲裁员产生的方式完全不同,这也是仲裁裁决被中国法院拒绝承认与执行的原因。

对比两个规则,可以发现,当时SIAC没有对应可以行使ICC职能的秘书长、仲裁院等管理机构,而SIAC当时管理机构是主薄官、董事会、主席等机构,董事会和主席主要从事仲裁的行政管理事务,案件的审理主要由仲裁庭负责。因此,否定说还认为,《国际商事仲裁规则》不能也无法在其他机构适用,因为《国际商会仲裁规则》中秘书长、仲裁院等的管理职能,SIAC如何行使、由哪些机构行使,是个很大的问题。

(三)折中说

这种观点认为,当事人约定适用ICC仲裁规则在ICC仲裁院以外的其他仲裁机构仲裁,就意味着当事人已经对所适用的ICC仲裁规则进行了修订,这种修订了的规则,也不再是本来意义上的ICC仲裁规则了,即由当事人约定的仲裁机构负责管理仲裁协议项下的争议,而不是由ICC仲裁院实施此项管理职能。也就是说,其他仲裁机构中会有相应的部门来履行ICC仲裁院管理机构的职能。

SIAC在受理案件之初曾决定,《ICC仲裁规则》的秘书长和仲裁院的职能将相应地由SIAC的主薄官和主席分别行使,只不过后来第三名仲裁员即首席仲裁员的产生方式上,SIAC并没有由当时的主席来指定或确认。笔者大胆猜想,如果当时由主席来行使仲裁院的职能并指定首席仲裁员,那么中国的法院对此裁决是没有理由拒绝承认与执行的。

折中说也是笔者支持的观点,认为《ICC仲裁规则》可以被其他仲裁机构适用,但此时应将其视为修订了的仲裁规则,而不是原来意义上的ICC仲裁规则。这样既尊重了当事人的意思自治,有利于仲裁的发展。同时,也能有效解决其他机构没有仲裁院、秘书处行使管理职能的问题。由仲裁机构中相对应的部门来行使秘书长和仲裁院的职能,会使《ICC仲裁规则》在其他仲裁机构得到很好的适用。

三、启示

本案中,中国法院并没有对其他国际仲裁机构适用ICC规则仲裁案件的合法性问题作出明确答复,但对其他国际仲裁机构同时适用仲裁机构仲裁规则和《ICC规则》的仲裁程序合法性问题,作出了明确否定性裁决。这对其他国际仲裁机构来说,如果要适用《ICC规则》仲裁案件,要在中国法院得到承認与执行,将存在很大的困难。但是本人认为,在越来越多当事人选择仲裁的今天,在国际商事仲裁已然成为国际商事争端解决主要方式的当时,我国的法院和理论界必须转变思路:

1、当事人选择适用《国际商会仲裁规则》在其他仲裁机构进行仲裁时,灵活处理,不再将其视为本来意义上的ICC仲裁规则,而是将其视为修订了的仲裁规则、当事人自行约定的仲裁规则。这样才能体现“支持仲裁”的趋势,并在最大程度上保护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尊重当事人的选择。

2、其他仲裁机构一旦作出受理决定,在适用《国际商会仲裁规则》时,就应首先确定由哪个部门对应行使秘书处、仲裁院的职能,并将此决定及时通知当事人。如果有相应的、合理的部门履行相对应的管理职能,当事人则不应要求对其拒绝承认和执行。法院也不应对当事人的此种拒绝承认与执行的请求予以支持。

参考文献:

[1]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于2014年1月6日发布的十件涉外涉港澳台商事典型案[EB/OL].http://www.zjcourt.cn/content/20130418000033/20140106000006.html,2015/10/6.

[2]Convention On the Recognition and Enforcement of Foreign Arbitral Awards[EB/OL].http://www.uncitral.org/uncitral/en/uncitral_texts/arbitration/NYConvention.html 2015/10/7.

[3]韩德培主编.国际私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624.

[4] See ICC Rules of Arbitration[EB/OL].http://www.iccwbo.org/products-and-services/arbitration-and-adr/arbitration/icc-rules-of-arbitration/ 2015/10/10.

[5] UNCITRAL Arbitration Rules[EB/OL].https://www.uncitral.org/pdf/english/texts/arbitration/arb-rules-revised/arb-rules-revised-2010-e.pdf 2015/11/1.

[6]吴建斌.国际商法新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284.

[7]赵秀文.论国际商会国际仲裁规则及其适用.武大国际法评论(第四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88.

[8]王长生.外国仲裁裁决在中国的承认与执行.陈安主编.国际经济法论坛(第2卷).法律出版社,1999.501.

[9]宋連斌,林一飞译编.国际商事仲裁材料精选.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104.

[10]杨炎龙.国际商事争议解决·如何在新加坡和香港进行国际商事仲裁.中国上午出版社,2011.144.

[11] SIAC Rules 2010?(Chinese Version) [EB/OL]. http://www.siac.org.sg/our-rules/rules 2015/11/1.

[12]根据《纽约公约》articleV(a)“The parties to the agreement referred to in article IIwere, under the law applicable to them, under some incapacity, or the said agreement is not valid under the law to which the parties have subjected it,or failing any indication thereon, under the law of the country where the award was made”.

[13]根据1998年《国际商会仲裁规则》第9条第1款规定:“仲裁院在确认或委任仲裁员时,应考虑各位仲裁员的国籍、住址、与当事人或其他仲裁员国籍国的其他关系以及该仲裁员适用本规则进行仲裁的时间和能力。”

基金项目:201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法治引领推动自贸试验区建设的难点与路径研究”(批准号14ZDC016)、华东政法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养项目、上海市085工程“华东政法大学博士生海外调研计划”。

猜你喜欢
仲裁员阿尔斯通仲裁庭
新加坡扰民邻居被下“驱逐令”
浅析仲裁员的披露义务
我国仲裁披露制度的现状
我国临时仲裁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欧化”仲裁员步调很一致(聚焦南海仲栽案)
仲裁员与仲裁当事人法律关系模型的困境及其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