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珍
【摘要】 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数学的教学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在小学教学中,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教者们常用的一种教学策略。有效的教学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创设 情境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7)03-159-01
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数学的教学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对小学生来说是尤为重要的。有效的教学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打开学生思维之闸门,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一、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质疑中求知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又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依据教材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创设一个个难度适宜的问题,为学生营造一个生疑、质疑的情境,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例如:教学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的体积时,教者先让学生通过操作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V=Sh)后,老师出示了一个奶粉罐,让学生量出它的底面半径和高,设置了第一个问题:怎么求它的体积?用刚才那条公式行吗?你能用字母来表示出解决这道题的公式吗?顿时,教室安静了,此时的学生“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真是“一疑激起千尺浪”!这时,教师提醒学生可聯系圆的面积公式去展开探索。通过小组讨论,很快,学生们就归纳出“已知半径和高求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V=πr2h.顺利解决了问题,浅尝着释疑的喜悦,学生的探求欲望更强烈了。这时,教者把握良机,创设了以下两个颇具难度的问题:知道了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怎么样求圆柱的体积?知道了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呢?你们能分别用字母来表示其计算公式吗?有了之前释疑的经验,学生更加积极、更加自信地交流着彼此的看法,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中跃动着。在共同努力下,他们轻易解决了问题,又总结出两道计算圆柱体积的公式:V=π(d÷2)2h;V=π(c÷π÷2)2h.
这样由浅及深,层层创设问题情境,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在深入思考与探索中,顺利解决了问题,愉悦地获取了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二、创设竞争情境,让学生在比赛中获知
竞争,是学习进步的源泉。根据小学生的好胜心强,都希望自己能获得老师和大家认可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竞争情境,开展小组或个人比赛,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效率。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复习课,教者在课前让学生准备好各种立体图形,上课时,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先让小组长组织大家复习各种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然后创设了一个颇具挑战性的比赛情境: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把公式梳理出来写在老师发给的卡纸上,看看哪组在规定时间内整理得全面清晰。比赛开始了,大家热情高涨,分工协作,有的同学负责执笔,有的同学负责提供公式,有的同学在一旁细心检查;有的组以表格的形式进行整理,有的组图文并茂,有的组文字、字母公式齐用。大家都在认真整理,都齐心协力争第一。
在比赛中,学生不仅掌握了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深切体会到团结协作的力量,从而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创设奖励情境,让学生在赏识中获知
英国有名的教育家史宾赛说过“对孩子的一次喝彩,胜过百次训斥”!在学生心里,最渴望得到老师的赞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别出心裁使用教材内容,创设一些奖励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掌声和赏识中愉悦地获取知识。
如教学数字的用处时,教者以奖励的方式展开教学,让学生到讲台上当“小老师”,把课前收集的关于身份证、邮编、车牌、电话号码、饮料的生产日期、保质期等关于数字用处的信息与同学们分享、交流。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老师会送给“小老师”或一张奖状或一个小小作业本或一支铅笔作为奖励。小小的奖品,让同学们争先恐后上讲台当“老师”,其中,还有为数不少的学困生呢。那踊跃的场面真的出乎教者的意料。
在喝彩中,在小小奖品的激励中,学生轻松地获取了本节课要学习的知识,并且得到了大家的赞赏,收获了成功的快乐。学生求知的火花在有效的教学情境中闪烁着,数学课堂也因此变得生气盎然。
(此文曾在清远市二○一四年优秀论文评选中荣获壹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