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12-021-02
摘 要 少数民族地区高职生不良情绪的综合表现较高于汉族学生,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可以抑制不良情绪,经常参与体育运动对少数民族高职生不良情绪有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效果明显好于汉族学生。建议在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加强体育课的实践部分,加强校内外体育竞赛,拓展体育运动功能为高职院校思政课和德育课服务,加强当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该地区高职院校的发展
关键词 体育运动 不良情绪 心理健康
现在的高职学生在我国的青年人口中逐渐的占据着越来越大的比重,和普通的高等院校的学生不一样的是,他们所处的环境是不一样的,根据研究表明,现在的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还是比较良好的,但是根据每年的学校给出的学生的心理测评的结果来看,还是有相当一部分的心理不健康的学生的存在。在这其中,少数民族地区高职大学生所占的比重也是比较大的。如何才能妥善的解决在少数民族地区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直接影响到在校学生的成长和今后的发展,以及少数民族地区和谐校园建设和社会的稳定。
一、有关不良情绪的相关概述
不良情绪的含义,顾名思义,在某些出现的具体行为中,基于外因或内因的条件下,产生无法继续进行工作或影响正常思考的情感。相较于积极情绪,消极情绪涉及到:焦躁、紧张、忧虑、恐慌、愤怒、痛苦、愁苦等。在不同的人、事、时间等方面,产生的的消极情绪是不同的,主要表现为对“应激源”做出的反应;在工作或生活中遭遇打击;受到他人讥笑或嘲弄;莫名的情绪失落等。
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是相对而言的,面对生活的压力与历练,若积极情绪战胜了消极情绪即会促进人的进步,激发人性的优点使之为善;若消极情绪战胜了积极情绪即会阻碍人的进步,激发人性的缺点使之为恶。
情绪是自身对行为结果的可能或必然性反应,引发生理反应的体验或评价,涉及到:喜、怒、悲、恐、忧、思、惊七个方面。身体动作上的反应越大也就表明其情绪越强,如喜会是兴高采烈、怒会是气急攻心、忧会是憔悴不堪、悲会是黯然神伤等等,这些便是情绪在身体动作上的体现。
通过相关研究表明,不良情绪可在生理和心理上对身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比如在应激状态下,人的自身抵抗力会呈下降趋势,增大患病几率。“对于那些时常存在且较为强烈、顽固性的忧愁或焦虑,都属于不良情绪,容易使各种疾病乘虚而入”。美国医学专家通过相关研究指出,在占到七成多的门诊病人中,大多是情绪紧张引起的,有大量近代国内外的研究也证实,在某些身体疾病中,情绪的作用十分明显。而在人们处于疾病状态时,同样也可导致不良情绪的出现乃至发展,两者是相互影响的。
经过大量研究数据证实,不良情绪与癌症之间存在一定关系,如果长时间处于压抑或不满的情绪下,诸如抑郁、悲伤、恐惧等情绪,很容易引发癌症。爱人突然离世或突然没有了安全保障,也容易引发癌症。
对于癌症的疗效以及复发率情况,情绪也起着一定作用。在良好的情绪状态下,癌症的治疗效果较好;而在悲观、厌世的情绪下,很容易使癌症病情加重。通过子宫颈癌患者的相关研究表明,在同等条件下,积极良好的情绪,有助于癌症的治疗与生命的延续;而悲观消极情绪的患者,病情容易恶化且会迅速死亡。
不良情绪与高血压之间也存在很大的相关性,由于血压对情绪反应的敏感性。情绪的好坏状态可以带来血压和心率的相关变化。在愤怒、焦躁、恐惧、等不良情绪下,可导致血压升高,特别是愤怒、焦虑或仇恨状态下的不良情绪,对血压变化影响最大。也有人认为,敌视情绪在长期被抑制的情况下也可能导致血压升高。我国相关的心理学研究人员通过对232例高血压患者的研究表明,在这些患者中有58.7%的病人发病前出现急躁易怒且要求过高的状况。倘若长时间存在反复且过度的紧张,或情绪较为激动或强烈的状态下,也容易引发高血压病。比如,消防队员患高血压病的风险较高。在医学院的所有学生中,毕业班学生易患病率是低年级学生的3倍。
二、情绪与心理健康
人的不良情緒和心理健康之间有很大的关系,这一点以毋庸置疑。良好的情绪会给人们带来好的影响,可以让人们更好的工作,更加的开心,但是不良的情绪就会使得人们产生苦闷的心情,这样会直接导致人们的心理产生疾病,长时间会造成身体和心理危害。对此做的研究近年来也有很多。
2007年,魏义梅,付桂芳做了关于在情绪调节当中的人们的认识和大学生是否拥有良好的健康的心理有关联。2011年,王振宏,吕薇等通过研究使用结构方程对人们的情绪进行了分析,得出了积极的情绪主要是和个人的手里所拥有的资源这个主要的东西分不开。也就表明,积极情绪是个人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整理自己的损失得到的经验对自己的个人的提升,从而对自己的心理健康方面起到了增强的作用。因此,人们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保持良好的情绪,对人们的成长和个人在社会相处的方式,还有社会中的成员对我们的认可等各个方面都是有很大的益处,这样可以更加坚固我们的身心健康。2010年,胡松年,励骅等研究得出:每个人情绪是否长时间能够控制在一种状态下,将直接和个人的心理健康挂钩,这对人们的心理调节有很大的影响。因此生活中,我们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方面的培养和加强,使得人们都能在身心方面有一个良好的发展。
三、情绪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概述
情绪是内在的驱动力,是心理能量的发泄,能量的释放是正情绪的体现,而负情绪则是由于能量的抑制,它暗示着某种行为倾向或准备,具备一定的动力性即动机,基于先天条件与后天的反复发展,能够与其他系统形成一种较为稳定的具有特质性的系统联结。情绪稳定,行为特征上表现出更为坚定。
四、体育与心理健康
在心理学上,大多数的学者普遍的把人的心理健康归为七大类: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反应适度、心理特点符合年龄。正确的理解心理健康的含义,可以有助于人们更好的把握和对自己的心理健康更好的提升。如果能够普及推广让每个人都能学习到什么是心理正常的条件,对照这健康的条件,人们就可以适当的调节生活规律以及进行调节使得心理健康成长。当人们知道自己的心理状况出现了和我们既定的标准条件有差别的时候,就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调整自己,直到达到我们的条件。早发现,早进行调节,更好的成长。
余虹在2005年研究认为,经常进行适合自己的体育锻炼,可以有助于提高自己的自信,可以让人们在这方面产生自信心,从而忘记自己的不足的方面,可以在努力进行自己适合的运动之后,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人们的掌声和鲜花,可以体验到自己在其他的方面体验不到的成功的感觉,随着不断的参加类似的活动,人们就可以很好的适应这个社会,并且能很好的融入这个体系之中,根本就不会有时间去想自卑那些负面的情况。同时在和人们的交往过程中,可以很好的锻炼自己的个人魅力,可以让自己的为人处事变的更加的好,锻炼自己的身心,更好的适应社会。
2008年,刘芳研究给出了关于体育运动和人们的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的定义:体育运动被人们当作一种增强体质,锻炼身心的一种方法,健康的心理又同时可以鼓励人们更加积极的参与到自己适合并且擅长的运动当中,以便更好的展示自己,这给人带来很多好处,可以看到运动对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反过来良好的情绪又会反作用于身体,更积极的参与到运动当中。具有良好的心理状况的人们都能够在生活中处理事情更加得心应手,能够把每件事情都处理的妥妥当当,让自己时时刻刻处在一种轻松而且自由的环境当中,这种人是不会有心理疾病的产生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就像我们上面所说的,生理的健康可以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心理健康又会反作用于身体,促进身体去进行适当的锻炼,更好的去发展自己。伴随着现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了社会中每个成员都会主动关心的一个问题。
2011年,郑丽梅的研究中指出了现在当代大学生的在校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怎么样去测量在校的大学生的身心是否健康,以及怎么样教育他们,让他们了解到心理是健康的或者是不健康的,以及怎么去应对各种状况的发生,当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怎么去解决,怎么样才能让自己更好的发展,这些都将会是未来我们在对大学生的教育中的重要的问题。
五、结束语
通过对高职大学生的调查显示:有不良心理问题且需要引起关注以及可能有不良心理问题的人各占30%左右;参加体育运动次数较多的群体较不常运动群体的高职大学生心理更健康。经常参加体育运动有助于在人际相处、交流、交际以及与异性交往过程中确立良好积极的心态,但在待人接物方面仍未能有效改善。学生们积极融入到喜爱或较为擅长的运动项目时,不仅能够舒缓精神、感觉到快乐,还能很大程度上陶冶学生情操,释放一系列不安、寂寞、自卑以及忧虑等不良情绪,使自己保持积极健康的情绪之中。另外,鉴于参与体育运动自身的功效性,能够缓解因紧张和压抑引起的神经系统病变,因此对轻微神经衰弱和抑郁的学生能起到一定的影响和治疗作用。被调查的各少数民族高职大学生在不良情绪方面(紧张、愤怒、疲劳、抑郁、慌乱)上水平较差,但在积极情绪维度(精力、自尊感)上水平较好。
在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加大体育运动的覆盖面,不仅对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积极影响的作用,同时对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促进和谐校园的有着独特的作用。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各项体育活动和体育赛事,丰富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的体育文化建设。除了保证各年级体育课、个别学生参与的体育赛事外加大体育活动的覆盖面,如加大课外体育活动参与力度,各体育社团也要加大建设和招收规模。最重点的建议是在高职院校德育活動课和大学生心理咨询相关领域灵活加入体育活动和体育教育手段,不局限于德育课在教室,心理健康问题在心理咨询室解决,可利用体育运动的特殊功能与德育和心理健康咨询引导相结合来解决少数民族地区高职大学生特殊的心理问题和精神方面的困惑。
参考文献:
[1] 黄徐姝,绪调节方法的分类和效果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J].2010-18-4.
[2] 卢家嵋.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 黄敏儿,郭德俊.情绪调节的实质[J].心理科学.2003,(1):109-111.
[4] 张媛媛,殷恒婵.大学生情绪调节与气质的相关研究[D].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中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2013-11-1.
[5] 文书锋,汤冬玲,俞国良.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应用研究[J].心理科学.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9,32(3):666-668.
[6] 迪特尔·哈克福特.论体育运动中情绪过程的功能意义[J].体育科学.2000年9月第20卷第5期.
[7] 魏义梅,付桂芳.大学生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年第15卷第2期.
[8] 王振宏,吕薇,杜娟,王克静.大学生积极情绪与心理健康的关系[A].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1,25(7):521-527.
[9] 胡松年,黄卫明,励 骅,程海云.高职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模型:情绪稳定性的价值[A].铜陵学院学报.2013-3.
[10] 李玉霞.大学生抑郁情绪与行为抑制特征的关系[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