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仲敏
又是一年开学,秋日阳光明媚,而我的心情却格外晦暗。我接手了一个全由转学生组合而成的二年级新班,近半数是留守儿童。
开学第一天,我通知每人带一本课外书到班上来成立图书角,结果全班64人,只收到了33本书,其中还有7本是出自同一个人。大多数孩子没有读书的习惯,家长们所理解与口口声声提及的“读书”就是指上学,在学校学习,接受教育。而我的语文课堂也举步维艰。因为不识字,把一篇课文完整地读下来,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一件难事。同音字混淆得一塌糊涂,每每生字组词环节,他们几乎都在瞎蒙,知其音,不知其形与意。一段时日下来,我感觉自己已近崩溃,上课进度远远落后于同年级各班。
痛苦,迷茫,思索中,我决定改变策略,不走大家一板一眼严格按照课时与进度上课的寻常路,而是量身定制我班学生的“特色课程”。语文基础知识薄弱是他们的致命伤,但他们有这个阶段每个孩子都有的最大优点:记忆力强。我决定从这方面着手。
说干就干,教室里的后黑板立马被我划分成五大专栏:“每周一诗”“每日一歌”“每月一文”“小组PK”与“背书争霸”。全班同学每周背诵一首古诗,每天(或两天)背诵一首儿歌,每月写一篇作文。古诗尽量选取生僻字少的五言绝句,儿歌则从韩兴娥老师的《儿歌400首》中挑选语言简短、字词押韵的内容,作文不作太多要求,月末统一提供话题,学生有东西可写,表达通顺就好。
“特色课程”内容有了着落后,我开始给学生分组,每4人为一小组,每16人为一大组。背诵古诗与儿歌分别由各小组长负责统计,小组长背诵情况则由大组长负责统计。考虑到孩子们爱玩电子游戏的特点,我把自己在网络上购买的课本电子点读软件作为最高奖励。
正如我所预料,很多孩子积极起来。记忆力好是他们的优势,加之争强好胜心理与终极奖励——电子游戏的刺激,他们一个个铆足了劲。课间休息时分,也有人缠着找组长背书,唯恐落后于他人。晨读时间,那些识字的同学摇头晃脑,大声、张扬地读着黑板上的古诗与儿歌,既是炫耀,也是荣光。那些不识字的也跟着应和,几个来回,自己也约摸会了。日复一日,他们逐渐学会了举一反三,不再磕绊于书本上的课文朗读。
如果说背诵节奏欢快、朗朗上口的儿歌所获得的成功让他们找到了自信,那“每月一文”的张贴展示,则让我看到了希望。写校园,写班级的事,写老师,写同学,孩子们心中的想法跃然纸上,真实的稚嫩,单纯的可爱。比起其他班孩子写作手法优良与好词好句的运用,他们的如实表达更让我心动。而当我把那些写得格式规范、有真情实感的同学集中一排站在讲台上拍照留念时,他们的眼里分明流露出异常惊喜的光,手中紧紧捏着奖品——一枚我自制的游戏币,依次大声地说着“谢谢”。
渐渐地,他们不再像开学初时的那么茫然与木讷,发言越来越积极,课堂气氛开始活跃。背书遥遥领先的同学被我分别聘请担任班上的古诗团团长、儿歌团团长以及晨读领读员,并许诺给他们每月发“工资”——游戏币。
两个月后,有五位同学率先积满十枚游戏币,从我的电脑里成功拷走了点读软件,那里面的课文情景朗读、分段识字、生字书写、课堂巩固都有利于他们的课后预习与复习之用。当然,最有吸引力的是里面的闯关游戏。或组词,或造句,或选择题,穿插到游戏里面后,统统都成为了他們的最爱。
为了获得奖励,学习有了动力,他们开始更加努力,在家也争着多看课外书,每次作文都想要写多点,再多点。
直到如今,我班的进度依然比别班慢,但我的感觉已经不再像当初那么糟糕。每每看着他们早读时间摇头晃脑地大声读,精神气十足,课上组词越来越准确,举手争先恐后,我终于感到了一丝欣慰……
曾有人说教师最大的幸福,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但实际生活里不是每个老师都能碰到家庭环境好、家长素养高的学生,我就属于后者。留守儿童往往因为缺乏父母的陪伴与合理辅导,更容易形成学习动力不足、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成绩落后的局面。做他们的老师,自然比别的老师更难产生成就感。好在我一直乐观,且坚信野百合也有春天,通过“诗·歌·文”辅助自己的课堂,终于踏上一条目前尚且看不到尽头的路,为这帮孩子寻找到了一份独属于他们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