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芳+曾萍
学以疑为始,教师心中实际的“疑”正是启动有效学习的基础。我们在教研过程中一直致力于在教师中寻求真问题,特别是在阅读活动中,我们发现:教师缺乏读本价值有效挖掘的意识和能力,易造成在实践活动中出现主题偏离、活动超时、概念模糊等问题。而一节有效的阅读活动实践课与老师分析读本教育价值的能力紧密相关。因此,我们把教研点定位在 “以读本分析为基础的阅读活动设计”的主题研讨上,并且以较难驾驭的说明类读本《可回收利用的垃圾》为例进行分析探讨。期待通过对读本分析方法的理论学习、读本题材的分析、疑难读本的重点解读以及基于分析设计基础上的现场观摩研讨等层次递进的活动,引起大家对读本分析的重视,提高教师分析读本的能力。
一、引教师“想”起来
任何教研都要建立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任何实践都要以理论为指导。因此,我们前期围绕读本分析进行了理论学习,帮助大家了解读本分析的意义和基本方法。在这次活动中,主持人首先借助读本框架表(如图),帮助教师回忆上次教研中的相关内容,并且从体裁、主题、内容、图文关系、结构、图画、文字等整体到部分的7个角度巩固了读本分析的理论知识,帮助教师进一步明确了每一个步骤分析的目的所在,以便能用分析的理论指导分析的实践。
二、促教师“辩”起来
帮助教师分析读本,形成思维碰撞是本次教研的关键所在。主持人有意识地把有代表性的图表插入PPT,请大家从读本分析的角度逐条进行讨论、辨析,共同来梳理、总结、分享。活动形式多样,有的请老师“点兵点将”,有问题或不同意见可以选择任意一位参研者答疑;有的以变换主持人的形式开展,有意识地避免研讨模式化。
(一)从整体展开辨析(选择任意一位参研者答疑)
首先从整体入手,分析读本的体裁、主题、内容、图文关系和结构。
1.体裁的分析。体裁的分析是帮助我们确立整个活动目标的导向,而目标又是一切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在这个环节,教师们一致认为《可回收利用的垃圾》体裁是科普类的说明文,并且确立的读本导向是废旧垃圾的知识掌握及说明方法的运用,对应的思考环节是:①知道生活垃圾的分类和回收的意义及基本方法;②感受和理解说明文“总—分”的写作手法。
2.主题的分析。大家认为这个读本的主题是垃圾回收、分类和再利用。而联结的经验不仅要明白什么是废旧物品,再分析哪些是废旧物品,哪些废旧物品可以回收并利用,还要有对电池危害性的认知。对应思考的环节是导入环节,应该采用经验回顾的方法。
3.内容的分析。其目的是便于我们挖掘每个读本涵盖的知识点,并能根据活动的需要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取舍,使我们的活动过程更有层次,为阶段目标的顺利达成奠定基础。内容分析这一环节,教师们对《可回收利用的垃圾》读本知识点的挖掘各不相同,各有侧重,进而对知识点进行比较全面的解读。
4.图文关系。读本的画面与文字比例一般有三种:图>文,图=文,图<文。分析图文关系一般来说都是整体的,而不是就某一两页进行分析。由于这个读本的关系不是纯粹的,因此,在这一环节引起了一定的争议。
有的老师认为图画起提示作用,文字是對画面的进一步说明,应该是“文>图”;有的老师则感觉很多可以图文对应读和遮挡文字读,是一种“图=文”的关系;还有的老师认为该读本的活动设计参考中有一些页面是图文共读,帮助幼儿理解图画信息,但也有把文字遮挡起来读图的,所以应该是“文<图”的关系。
最后通过对大家发言的分析,我们得出结论:图文关系一般来说都是整体的,我们不能只分析某一部分。这个读本从整体上来说是一个“文>图”的关系,比如塑料这一内容,它的图中只画了一些孩子比较熟悉、比较有代表性的塑料再造制品,而“这些塑料瓶可以回收利用”是对这些塑料制品的概括和提升,其他内容基本也是如此。
那么根据这种关系,我们应该怎么阅读呢?这种帮助幼儿理解读本的方法,我们应该在哪个环节使用呢?
这个读本的图文阅读不是单一的,比如前面可以采取图文对应读的方式,而接下来的单数页可以先读图后读文。比如第7页,这些塑料瓶可以回收利用,这里可以引导幼儿先观察图,了解有哪些塑料制品,然后引导幼儿用一句话归纳表述后揭开文字对照;接下来的偶数页可以先读文后读图,比如第6页,人们可以用旧玻璃制造新的玻璃制品,这里就可以先出示文字,然后再引导幼儿观察图中用旧玻璃制造了哪些新的玻璃制品。并且这种读图的方法在第一阶段使用比较恰当,有利于帮助幼儿理解读本的内容。
经过辨析,主持人总结:在分析图文关系的基础上,我们应采取各种不同的阅读形式。比如像《上床睡觉》这种图大于文的读本,我们可以采取先读图后读文的方法,而有些则可采取图文同时呈现的方式。这种分析对幼儿理解文本非常有帮助。且这个分析相对也较容易,相信每个教师都有这个能力。
5.结构的分析。大家普遍认为读本是先总后分的分段式,后面基本是两页为一段,并且其中的许多单数页之间、偶数页之间句式是相同的。理清了结构,我们就能准确地运用一些阅读的策略,采取的阅读方式也能更多样。可以按顺序读,也可以两页一起读,还可以先读开头两页,再单数页、双数页读,最后读末尾两页。这样能更好地激发幼儿参与的积极性,而不是模式化地引导幼儿按顺序一页页地进行阅读。
(二)从部分展开辨析
以变换主持人的方式,引导大家从部分的图画和文字两个内容展开讨论。文字的分析对于大家来说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图文对应。因此,我们把重点放在了画面的分析上。
这个读本的图画比较有特色,在分析过程中,教师大多能关注到主题网络图,中间是制造用的材料,周围环绕的是用这种材料制出的物品,并能根据图画分析观察的顺序。有的认为可以先看中间再看周围,有的认为可以先阅读旁边的图,再来归纳出中间的图意。但大家对于某些图画的信息比较容易忽视。有个别老师观察得非常仔细,例如:有老师就读本中某一页图画上显示的纸盒信息进行了修改,这画面中纸盒里有各种废纸,纸盒上写了一个明显的黑字——纸。这部分图画的信息,我们也应该关注,应该引导幼儿采取从上至下的顺序进行观察。大家普遍感觉,虽然读图的顺序多种多样,但它的形式都是有目的的,都要建立在教师对图画的分析基础上,而不是为了遮挡或整图阅读。
没有问题就没有目的,没有问题就不会去寻找为什么。由上述可见:教师带着问题去研究,就产生了一定的思维碰撞。特别是内容和图文分析部分中的讨论,说明教师都有自己的认识和思考,能带着问题去倾听和参与讨论,在讨论中体现自己,在讨论中提升能力。
四、让教师“悟”起来
教研活动的梳理和总结对于引导教师发现新知识、形成新认识、传递新信息、研究新问题尤为重要。活动后,主持人利用图表的形式,引导教师有针对性地就研讨进行了梳理。这样不仅帮助教师总结提升了对此读本的认知经验,且让教师研有所感、研有所悟,充分认识到分析要源于读本,又要与读本具体实施相结合,明确每一个环节设计的意义和每一个提问的价值。
此次活动的主题是针对教师比较有代表性并存在着一定困惑的读本而提出的,教研点的选择符合教师的现实需要,受到了教师们的欢迎。通过教研思辨,使每位教师明白了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分析读本,这不仅提高了教师分析读本的能力,以及在分析基础上进行活动实践的意识,也为提高阅读活动的有效性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