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海涛,成双燕
(山西医科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太原 030001)
社会工作介入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困境研究
——以太原市L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为例
董海涛,成双燕
(山西医科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太原 030001)
社区居家养老是适应当今社会老龄化的一种新兴的养老模式,日间照料作为社区居家养老的核心,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在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运行中最具特色的是社会工作的介入。通过查阅文献和实地调查的方法了解太原市L社区日间照料的现状,并深入思考社会工作介入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困境有:福利待遇低、社会大众对社工的认知度不足等。对此提出进一步改进的建议:社会工作者要注重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由社工为主导帮社区建立一支“低龄助高龄”的志愿者团队;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培养要从实际出发,按需培养等。
社会工作;社区日间照料;困境;太原市L社区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老龄化成为我国社会比较突出的特征。截至2015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22亿,占总人口的16.1%;在2014年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2.12亿,占总人口的15.5%;全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净增加约1000万,增长6‰,高于自然人口的增长率4.96‰[1]。我国的老龄化呈加速发展状态,养老成了最重要的社会问题之一。为了有效缓解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近年来,在我国各城市社区广泛开展了以社区日间照料为主要方式的居家养老。作为以服务社会为主要任务的社会工作者,在社区日间照料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但在实践中,其专业发挥受到了很多的阻碍,为了把握其困境的缘由,寻找解决途径,我们全面介入了太原市L社区的日间照料中心,通过深入了解,形成认识,提出有效建议。
L社区位于太原市繁华的商贸区,辖区面积约15万平方米,属混合型社区。社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1253人,以离退休老人居多。
在业务内容方面,L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主要针对社区内60岁以上的高龄、空巢、独居老人提供日间照料、老年餐桌、康复理疗、心理疏导等服务,以日间照料服务为主。
在硬件配置方面,L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设有老年餐桌(厨房)、老年体验馆、多功能活动室、社工室、康复训练室、医疗保健室、日托室几个功能区。L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共设有5间日间照料室,8张床位。
在使用效率方面,中心开业前期床位完全空置,多半年之后共有4名老人入住;日间照料的老人有2名;接受老年餐桌服务的老人有10名;接受康复医疗的老人几乎没有。中心的硬件设施是根据老年人的身体机能特点运用国内外的先进理念设计的,但有效利用率很低,基本处于闲置状态。
在人员配置方面,L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有:主任1名,社会工作者3名,康复师、保健师、厨师、护工各1名,职工总人数不到10人。在3名社会工作者中,1位是向外直接招聘的正式员工,2位是即将毕业的大四实习生,3人都是接受过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本科学生。康复师、保健师、厨师等技术人员在其休假期间无人顶替。
根据以上情况可以看出,L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床位长期空置,造成资源浪费;社区工作人员配置不足,志愿者短缺,人力资源缺乏。社区的老年人多数都受到一种或多种慢性病的侵扰,医疗保健需求很大,但L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在该领域能够提供的服务很少。由于老年群体的特殊性,需要心理慰藉和医疗保健方面的志愿者,尤其需要能针对个体老人开展有针对性地健康服务的志愿者。
太原市L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自成立起就有专门的社会工作者介入工作,但长期以来,社会工作者的工作效果一直没有实现较大突破,且工作效能呈逐渐萎缩状况。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L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发展社会工作的条件不足
1.社会工作人员的岗位设置没有国家政策方面的保障。在2012年国务院的19个部委就联合颁布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主要内容进行了科学设计和周密部署,并明确提出要设置社会工作的专门岗位。但至今文件的精神没有得到切实有效的贯彻落实,广大社会工作者依然没有法定职位和充足的劳动岗位。而且到目前为止,山西省还没有明文出台关于社会工作岗位设置的法律法规,虽然在一些社区司法矫正方面的政府文件中提到社会工作人员的岗位设置,但大都为指导性意见,对于社会工作人员的福利待遇提之甚少。社区虽设有社会工作岗位,但都是有岗无责,还处于探讨阶段。没有岗位,没有办公场地,使很多社工活动不能有效开展。
2.社会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缺少保障。太原市L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社会工作者2015年的工资待遇是每月2500元左右,且无基本社保和休假。而2013年山西省城镇职工的平均工资就达到3951元[2],2015年太原市的最低工资也增长为1620元[3]。社区社会工作者的收入在整体水平中处于偏低状态。正因为社工的工资低、无保障、加班多、晋升空间不大,使很多专职社工人员无法坚守岗位,造成社会工作岗位工作人员流动过快,人才流失严重。到目前为止,L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社工室的3名专职社工已经全部离职,一名考上研究生继续深造,一名考取本地公务员,还有一名做了微商销售。L社区社工只能重新招聘,从头再来,服务效果也只能长期处于低水平徘徊的状态。
(二) 社区服务对象的需求与社工的实际工作不匹配
1.服务对象(社区老人)的需求与社工的日常活动不匹配。太原市L社区的老年人大都受到一种或多种慢性病的侵扰,他们大多需要专业的医疗保健和服务帮助其解决痛苦,但L社区的3名社工都没有受过医学知识教育,无法提供令老年人满意的服务。同时,L社区还有相当一部分老年人处于缺乏子女照顾和慰藉的状态,在心理疏导和安慰方面也有较大需求。但现有社工都是年龄在20岁出头的大学毕业生,在心理认同和帮助方面往往不能有效捕捉老年人心理,排解老年人的心理问题。因此,其工作效果也不能得到服务对象的有效认可。
此外,L社区还有部分贫苦、失能老人特别需要经济援助,但现有社工链接到的社会资源很少,不能满足老人的这些需要,因此也就很少能得到老年人的认可,导致社工举办的日常活动像看报纸、下棋、健康讲座、手工小组等也很少有人参与,社会工作应产生的效能也就大打折扣。
2.周围环境对社工的认知度和认可度不高。L社区的社工人员在工作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社区相关人员对社工的认知度不高,这严重制约着社会工作的效果。
第一,社区工作人员(合作方)对社工的认知度不高。太原市早在2010年就成立了首个社会工作室。 L社区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对于社会工作这个称呼并不陌生。但据实地走访,有90%左右的社区工作人员都不知道专业的社会工作是什么,社会工作能为社区工作带来什么样的帮助。社区工作者对社会工作的认识仍停留在行政社会工作这个中国特有的阶段,认为社会工作者和社区行政人员没有实质性的区别,只是换了一种称呼而已,所以社区工作人员在向社区居民介绍社工时产生一定的误导性,造成社工开展工作的一种障碍。
第二,社区老人(服务对象)对社工的认知度和认可度不高。社会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接触最多的是社区老人,但L社区的老年人普遍对社会工作的认知存在偏差,而且对社会工作者不够信任。约40%的社区老人把社会工作者看成是志愿者,约50%老人认为社会工作者就是社区工作人员,还有约10%的社区老人根本不知道社会工作。由于社会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为了更有效地了解社区老人情况曾和社区工作人员一起做过入户调查,而且L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社区居委会办公室在同一栋楼里,因此对老人们构成一定误导。这使社会工作者在社区开展活动时需着重介绍自己的身份,加大了工作量,也给社工活动的开展造成一定困扰。
第三,L社区日间照料中心领导层对社工的认知存在偏差。L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领导对社会工作做过了解,从企业商人的角度,他们更注重社会工作者所创造出的经济效益,很少注重社会工作本身的社会效益,他们认为社会工作应该是什么都能干,凡是业主需要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提供的服务,社工都应该完成,简言之就是“有事找社工”。这样的认识大大减弱了社工开展工作的专业性,社工沦为普通行政办公人员。
(三)社会工作者自身的专业性有待提高
在L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社会工作人员都是首次接触社区日间照料这一全新的项目。中心3名社会工作者中,一名主要从事行政和文书性质的工作,一名负责前台接待、咨询的工作,还有一名主要负责档案记录和查房工作,所以真正从事社会工作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几乎没有。这3名社会工作者都没有长期从事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实践经历,专业培训和学习时间几乎没有,也没有定期的社会工作督导,所以中心的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性存在先天不足、后天发育不良的特征。
社会工作介入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是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的有效手段,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抓手,是我国实现社会管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进一步改进社会工作的工作效能,发挥其服务社会的作用,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着力推动。
第一,社会工作者要注重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社会工作者不仅要不断学习专业相关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拓宽知识面,尽量获取与今后工作岗位要求相适应的知识。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来推动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
第二,由社工为主导,社区为依托,帮社区建立一支“低龄助高龄”的志愿者团队。 “低龄助高龄”的理念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高龄老人的照料需求和低龄老人的精神慰藉需求,对老人们来说是互利共赢的。低龄老年人具有身体素质好、思想素质高、经验丰富、且是同辈群体、空闲时间多等多重优势,在对老年人服务的同时可以充分发挥其作用,满足老年人的需求[4]。 低龄老人可以为高龄老人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如日常生活方面的照料、陪老人聊天、医疗保健等[5]。社会工作专业活动的开展需要志愿者来进行协助,低龄老人作为特殊的志愿者对社工专业工作的开展(尤其在社区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其既是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又是社工活动的高级志愿者。就山西省目前社工发展的状况,若是社工能带领建立一支“低龄助高龄”的志愿者团队对社会工作专业活动的开展和社会工作的发展都大有裨益。
第三,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培养要从实际出发。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对已经在职的和实际从事社工活动的社会工作者培训的投入力度,特别注重培训其专业理论知识和人际沟通技巧;另一方面,相关高校在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学业教育方面应更多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与反馈,多与社工机构合作,让学生进机构,鼓励学生在机构中学习成长。针对社区老人对医疗保健的大量需求,建议开设社工专业的高校更多地注重社工学生在医务社会工作、医学理论知识和心理慰藉等方面的技能培养。
第四,加大社会工作的宣传力度。媒体、网络、社区宣传平台要加大对社会工作的宣传力度,在社会中营造“有需要找社工”的氛围。社会工作者除开展专业活动外,也要进行宣传,扩大其影响。社会工作者在开展专业活动(个案、小组、社区)的过程中要多宣传,提高人们对社会工作的认知度。
第五,增加社会工作岗位设置,提高社会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根据目前太原市社区的规模和居民认知现状,建议每个社区或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应有至少2名专职社工的岗位设置及相应的岗位配套设施,社工人员的工资待遇应高于当地的平均工资,并办理基本社会保障的“五险一金”。另外,建议地方政府的相关部门要尽早科学建立和完善社会工作岗位制度和社会工作者工资待遇的法律法规,尝试把社会工作纳入社区公务员或街道办事处的岗位设置中。
总之,社会工作的作用会随着现代化管理模式的建立逐步完善,社会工作者承担的角色和社会地位也会随着社会发展得到进一步提升。
[1]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6-02-29].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602/t20160229_1323991.html.
[2] 山西统计年鉴(2014)[EB/OL].[2014-09-01].http:∥www.shanxi.gov.cn/gzsj/.
[3] 山西用人单位不执行“最低工资”将被处罚[EB/OL].(2015-07-03)[2016-08-01].http:∥sx.xinhuanet.com/xhjzksx/20150703/2466475_c.html.
[4] 田秀英.高龄老人之需求及“低龄助高龄”的内容与思考:以苏州地区为例[D].苏州:苏州大学,2014:19.
[5] 方秀云.社区应对老龄化问题的对策研究:社区居家养老的理论分析与实践探讨[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6(5):54.
Research on the Dilemma of Social Work Involvement in Community Day Care Center ——AcasestudyoftheDayCareCenterinCommunityLinTaiyuan
DONG Haitao, CHENG Shuangyan
(Collegeof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ShanxiMedicalUniversity,Taiyuan030001,China)
The community service for home care of elderly is a new type of endowment mode in today′s China. As the core of the service for the care of the aged at home by community, day care has drawn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from people. Concerning the operation of community day care center, the most distinctive and essential part is the involvement of professional social work. Literature review and a field survey were carried out to underst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day care in community L of Taiyuan. The difficulties of social work intervention in community day care center included low welfare treatment, poor awareness of social workers among the public, etc. Therefore, som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and strategies were put forward finally in this paper.
social work;community day care;dilemma;Community L in Taiyuan
2016-10-05
董海涛(1974-),女,山西忻州人,山西医科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成双燕(1992-),女,山西晋城人,山西医科大学硕士生。
10.16396/j.cnki.sxgxskxb.2017.01.011
C916.2
A
1008-6285(2017)01-004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