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茜,陈云蕾,王淑霞
1.宿州学院团委,宿州,234000;2.宿州学院管理工程学院,宿州,234000
大学生村官生活和工作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以宿州市为例
刘 茜1,陈云蕾2,王淑霞2
1.宿州学院团委,宿州,234000;2.宿州学院管理工程学院,宿州,234000
为了解大学生村官的生活和工作情况,以在宿州市农村工作的大学生村官为样本进行抽样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在农村工作的大学生村官的生活和工作状况总体上达到了当初的选聘目标,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少数大学生村官不能准确地自我定位,所学专业与农村工作不匹配,任职期满后面临再就业,以及考评激励机制不健全等。对此,提出如下建议:一是要尽快完善大学生村官聘用期满后流动机制,以消除他们在农村工作的后顾之忧;二是设立大学生村官专项创业扶持基金,成立专门指导小组,对大学生村官创业进行资金扶持和技术指导;三是参照有关标准,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工作的工资福利待遇。
大学生村官;考评激励机制;流动机制;福利待遇
为解决高校毕业生人才资源的闲置和农村组织对人才资源需求的矛盾,2005年起,安徽省启动招聘大学生村官计划。大学生村官是指政府部门正式发文,担任农村党组织书记助理、村主任助理,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的应、往届毕业生。2008年3月,中央组织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召开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担任职务的工作座谈会,部署招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工作,大学生村官计划全面实施[1]。让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当村官,是一项有远见的战略决策[2]。为了解大学生村官生活和工作情况,笔者对宿州市四县一区的大学生村官进行了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和走访,以期了解大学生村官的诉求及其在生活和工作方面所遇到的困难,并结合调查数据进行了一些思考,提出了相关建议。
1.1 问卷调查
调查问卷设计基本信息、生活情况、工作情况和未来规划四部分20个问题,选择宿州市四县一区的大学生村官作为调查对象,随机发放问卷100份,收回100份,其中有效问卷94份,有效率为94%。
1.2 实地考察与走访
为了解大学生村官生活和工作的具体情况,笔者考察了宿州市四县一区近200个行政村,并在15个行政村陪同大学生村官生活和工作1~3天;同时,还在乡村走访了250名乡镇政府与行政村的基层干部、村民和大学生村官,深入了解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内容、工作表现和生活情况,获得了第一手资料。
2.1 大学生村官的生活情况
调查显示,大学生村官的月工资在1 500~2 000元之间,90%大学生村官免费住在任职村或者镇上,其余10%大学生村官要么与父母同住,要么租房住。他们对目前的生活有30%选择“烦恼”,48%选择“习惯”,13%选择“满意”,9%选择“在适应中”。
在访谈中了解到大学生村官普遍表示生活单调,娱乐活动少,缺少朋友,感觉孤独,看来刚离开校园的大学生并不习惯农村生活。调查还显示,在1周时间里,大学生村官“偶尔”(0~2天)待在任职村里占10%,“时常”(3~4天)待在任职村里占40%,“经常”(5~6天)待在任职村里占30%,“每天”(7天)待在任职村里仅占20%。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村官平均每周在任职村里的时间是3~5天,其余时间大都在住所。根据笔者的观察,在休息期间,大学生村官中女生多是看电视、上网或者看书备考,男生大多到镇上小学或者中学打篮球、踢足球。
由上可知,从整体上看,大学生村官基本习惯农村生活,但由于农村娱乐场所少,加上对环境不熟悉,所以刚出校园的大学生感觉无聊,少数城市籍大学生还对农村生活产生了烦恼。总而言之,大学生村官对目前的生活不甚满意,但大多数都表示要努力适应。
2.2 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情况
大学生村官在基层协助村干部处理村里的日常事务,完善村里的各项文件和文字材料,并积极运用所掌握的电脑、投影机等现代技术建立系统且有条理的档案,处理日常事务的文档资料。
调查显示,对“您对工作中发挥作用的整体评价”的问题,仅有6%的大学生村官认为非常满意,65%的大学生村官认为满意,16%的大学生村官认为一般,8%的大学生村官认为不满意,5%的大学生村官认为非常不满意;在访谈中了解到,对自己工作不满意的大学生村官大都是刚出校园,还没有适应农村工作,其能力还没有得到发挥。
总体而言,大多数村官对自己的工作表现是满意的。调查显示,对问卷中“对自己工作满意的方面”与“对自己工作不满意的方面”回答满意的是“工作得到上级领导和村民的认可”以及“自身素质和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相反,回答不满意的是“所学专业知识用不上”,“自己没有融入村级组织,进入角色较慢”;也有部分大学生村官回答不满意是“因为自己主观努力不够,能力不足”。
在访谈过程中,笔者了解到83%的大学生村官表示自己所提的意见建议经常被采纳,9%的大学生村官表示提出的意见从没有被采纳过,还有8%的大学生村官表示从没有提过意见与建议。数据显示,基层组织十分重视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大多数基层领导认为刚毕业的大学生有干劲,但需要一些时日加以磨练和培养。
大学生当初选择农村工作的原因多种多样,大多数是看重“聘用期满后参加公务员、事业单位和研究生考试有优惠政策”与“工作不好找,先就业再说”,也有部分是先“到基层培养自己,积攒经验”,还有的是考虑“工作稳定”,“听取父母的建议”来到农村工作。调查显示,有48%的大学生村官对选择到基层工作表示认可,他们想到基层锻炼自己,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为将来报考公务员作准备,同时还能享受加分等优惠政策;有18%的大学生村官表示很满意,这部分主要是女大学生村官,她们认为工作稳定,福利待遇还能接受;还有8%的大学生村官表示还在纠结,这部分大学生村官在工作和生活中多少都出现了一些问题,有的还感觉到迷茫,不明确自己的工作内容与目标。另有26%的大学生村官表示后悔。
3.3 大学生村官对未来的人生规划
国家非常重视大学生村官的选聘和聘用期满后的出路,并适时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大学生村官有序流动工作的实施意见》,为大学生村官提供了“留村任职、考公务员、事业单位、考研深造、自主创业”等出路[3]。调查显示,有9%的大学生村官表示聘用期满后愿意留村任职;58%的大学生村官选择考公务员、事业单位,因为他们可以享受加分或是特设岗位招聘的政策;10%的大学生村官想要考研继续深造;16%的大学生村官表示要自主创业,只有7%的大学生村官还没有想好。总而言之,绝大多数大学生村官虽在农村工作,但都有自己的人生规划。
招聘优秀大学生到基层工作,是为新农村发展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持。但从上述调查分析看,大学生村官在任职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制约着大学生村官作用的发挥。为此,本文根据宿州市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实际情况,对已出现的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建议。
4.1 个人层面
(1)所学专业与村官工作不相匹配。调查显示,绝大多数非农专业大学生村官在大学校园所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在乡村无用武之地,有的专业甚至与农业、农村毫不相干。由于他们以前所学的专业与村官所要开展的农业、农村和农民相关工作不相匹配,所以部分大学生村官感到很遗憾。同时,工作中需要的“三农”知识缺乏,造成工作不顺,不免有些失落。
(2)思想觉悟不高。调查显示,部分大学毕业生选择到农村当村官是为缓解毕业前的就业压力,而不是真正投身于农村,农村工作也不是他们追求的事业。作为过渡性工作,他们在聘期结束后可能参加公务员招聘、研究生考试,亦或自己创业,最终还是脱离农村。为此,笔者认为高校要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从思想上扎根农村,努力为新农村建设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同时,高校在推荐大学生村官时要了解应聘者的真正意愿和对村官的工作规划,适当考虑专业与村官工作关联性,尽可能学有所用,用专业知识帮助自己当好村官,从而帮助村民致富。
(3)适应环境能力较弱。调查显示,部分大学生村官刚离开校园,不能适应农村环境,也不能适应农村工作,环境适应能力较弱。一方面村民之间的人际关系复杂,大学生村官难以融入其中,不能与村民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另一方面农村工作琐碎,大学生村官开展工作往往无从下手。为此,笔者认为地方组织部门要对大学生村官开展职前培训,通过培训,让他们初步了解农村,掌握农村工作的基本方法,从而有效地开展工作。
4.2 社会层面
(1)社会对大学生村官的认可度不高。虽然很多大学生希望到基层找到属于自己的平台,为新农村建设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既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又可以缓解就业压力。但是,调查显示:村民和村干部都认为大学生村官是刚毕业的“娃娃官”,没有实际工作能力,尤其是他们任期短,大多数人的“心”不在农村,聘期结束后大多数还会远走高飞,离开农村,寻找更高的平台,因此村民对大学生村官的认可度不高。
(2)大学生村官得不到重用。选聘大学生村官到基层任职有一定的聘期,聘期结束后,他们何去何从,难以预料;而农村工作是日积月累的,大学生村官一旦聘期结束后离开岗位,势必造成工作的“断档”。因此,乡镇基层组织无法重用大学生村官[4]。另外,由于大学生村官没有接受过岗前培训,既不熟悉农村工作的程序和方法,又缺乏相应的工作能力,所以也就不能为村民解决实际问题,进而得不到村民的信任和尊重。这也是基层组织不重用大学生村官的重要原因。
(3)管理和考评制度不健全。目前,“大学生村官”计划处于摸索阶段,管理制度还处于逐步完善当中,至今为止还没有形成严密且科学的考核激励机制与保障性措施[5-6],对任职期满后仍选择留在农村的大学生,没有相应的政策支持,提高大学生村官生活和工作福利待遇也没有相关政策可参照。
5.1 完善大学生村官聘用期后的流动机制
大学生村官经过基层锻炼,在一定程度上熟悉了基层工作,也积累了一定的农村工作经验。若聘用期过后仍留在农村工作,组织部门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合理的流动机制,充实农村人才队伍,以激发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才智,让他们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青春。
5.2 设立大学生村官专项创业扶持基金项目
国家出台大学生到基层工作政策的目的是引导更多人才资源向农村流动,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过基层历练的大学生村官若留在农村创业,一方面可以实现自身的价值,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能推动当地农村的经济发展。为此,建议政府设立大学生村官专项创业扶持基金,并成立专门的指导小组,一方面给予奖金支持,另一方面对他们进行创业指导。
5.3 提高大学生村官福利待遇
选聘大学生村官到农村基层就业,国家已出台了相应的优惠政策,各级组织一定要将这些优惠政策落到实处,使他们能够安心在基层工作,为新农村建设发挥自身价值[7]。大学生村官来到农村工作,其生活也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因此,政府要在现有工资福利的基础上参照公务员的标准,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待遇,同时建立奖励机制,以此来激发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热情,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其能全身心地投入新农村建设。
[1]刘天旭,刘莎.财政视域下的大学生村官长效机制探析[J].三峡大学校报,2010,32(5):25-29
[2]门杰.大学生村官发展问题研究:以蚌埠地区为例[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研究生院,2012:12…14
[3]崔家新.大学生村官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以江苏省连云港地区为例[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3,11(2):111-114
[4]杨玉凤.大学生“驻村任职”实践与大学生村官计划[J].龙岩学院学报,2011,29(1):115-118
[5]李春日.大学生村官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企业研究,2011(20):185-187
[6]郭晓峰.浅谈大学生村官成长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甘肃农业,2011,303(10):47-48
[7]冯土享森,何李花,胡明月.大学生村官福利待遇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以长沙地区为例[J].农村社会保障,2015,26(2):153-156
(责任编辑:周博)
10.3969/j.issn.1673-2006.2017.05.015
2017-01-24
安徽省社科规划项目(AHSKY2014D80);宿州学院大学生科研项目(KYLXWKYB13-33)。
刘茜(1990-),女,安徽宿州人,硕士,助理政工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D422.64
:A
:1673-2006(2017)05-005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