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娟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 西安 710300)
浅谈中国化佛教哲学内涵
□刘娟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 西安 710300)
中国化佛教的哲学内涵是对印度佛教本土化的变迁,是对魏晋时期玄学中没有解释清楚的“体用”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或者说是对这个问题进行的变形话的处理。中国化佛教的代表华严宗、禅宗就是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中国化的探索和求解,用中国化佛学内容将“体用”问题落地生根。
中国化佛教;华严宗;禅宗;体用问题
中国哲学在魏晋时期把问题引到了体用关系问题上来,但是体用如何统一这个问题没有解决好,如何搭建人的精神世界的话题也没有解决好,所以佛教就出场了,佛教的教义就能够回答上面提到的问题。佛教是东汉时期从印度传到中国的,佛教教义讲的是纯粹的精神世界,佛教中讲的天就有三十三重天。
所谓此岸就是指人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即人的世界。所谓彼岸就是在人的世界之外还有一个超过人,比人还高的世界,一个纯粹的精神世界。所以,佛教认为此岸是由人组成的,彼岸是由佛、菩萨组成的两个世界,并且佛教的“体”放到了彼岸,“用”放到了此岸,所以体用关系就有了第二次变形,变成了此岸与彼岸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也是跟我们中国哲学的精神,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相关的,所以它才能够为我们所接受。中国化的哲学的主要使命就是要把两个世界如何地重新整合为一个世界,在处理这个关系的问题时运用了两个步骤:
1.1 从一体讲出两界,突破世界只有一个的观念
此岸是假的,彼岸是真的,这是佛教思维方式。佛教的这个步骤就是要把现实世界否定掉,突破世界只有一个的观念。
1.2 化两界为一体,把两个世界重新合成一个世界
这个步骤就是将印度佛教本土化的过程,用佛教内容展现中国的风格,展现中国人的问题意识、中国人的处理方式。佛学的内容主要是两部分,一部分讲的是什么是佛(般若学)的内容;另一部分讲的是如何成佛(解脱学、涅槃学)的内容。
中国佛教在隋唐时期进入到了历史创新期,出现了两个主流宗派,一个是华严宗另一个是禅宗。
2.1 华严宗,它是把般若学讲出了中国的风格,中国的结论,一个基本观点就是“一即一切”,这就意味着两岸是一体的关系
此岸和彼岸都是由“一”统一起来,所以中国般若学的智慧它不再像印度佛教强调本体的超越性而是强调本体的本根性。这样的一种佛教理论强调人们对任何事情的判断标准就是一念之差,中国人讲佛教不是讲怎么成佛而是讲怎么做人。
这个观点的提出者就是法藏和尚,他的理论被称为四法界理论,主要的理论意向就是要把彼岸和此岸统一起来。这四法界分为:理法界(这个是本体界也称彼岸)、事法界(这个是现象界也称此岸)、理法事无碍(两个岸是圆融无碍的关系)、事事无碍四个法界。
前两个法界是印度佛教倡导的,后两个是中国佛教特有的,理法事无碍这个法界讲的是此岸和彼岸是圆融合一的,这两个岸好像一杯茶水被放在开水中一样,冲淡了的茶到底是茶还是水都无碍的,不用分得那么详细,这本来就是把两种合为一体的。
事事无碍这个法界讲的是此岸世界中的各种食物之间也是一个圆融无碍的关系,都是“体”重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圆融的理论用在社会上的话那就是佛教心目中的和谐社会。
2.2 禅宗,它是把解脱学讲出了中国的风格,即如何成佛的问题,顿悟成佛
禅宗的智慧就表现在佛不再是一个本根,又是人的内心,它提出的问题是佛到底在哪里?慧能法师说了不能设想佛在西方,佛就在人的内心世界里,心中之佛那才是真佛,这是中国式的理解。心中有佛怎么才能成佛?要顿悟成佛,不必要过专门的宗教生活,要在你日常的行为实践中练武成佛。关于成佛的路径那是一个内求的路径,改变一种人的心态,树立一种佛的心态,佛跟众生就是一念之差的事情。所以:一念迷,你就是众生;一念悟,你就是佛。
禅宗的这个观念实际已经是把(印度佛教)外在的超越的路向纳入到中国的内在超越路径,实现了中国化的佛教。
佛教的放得下不是我强加给它的而是它们自己的一个讲法。放得下讲的是要去掉对小我的执着,要有一种对超我的追求;放得下就是要去掉无名,改变你人的心态树立起佛的心态;放得下就是要保持一颗平常心,遇到什么事情都要拨乱不惊,遇事想得开。
综上所述就是我对中国化佛教的一些心得和体会,佛教进入中国后成为中国人的精神依靠,有其哲学观念在佛教内容上的体现,但是更是佛教被本土化的过程中融入了中国人对世界的看法的观点与佛学内容的融合来满足老百姓精神方面的需求,去得到精神上的安慰。
1004-7026(2017)03-0096-01
B948
A
10.16675/j.cnki.cn14-1065/f.2017.03.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