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院校新生特点的调查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

2017-04-13 22:06:46白锦霞张鹏鹏贾昊昱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7年11期
关键词:农业院校新生专业

白锦霞,张鹏鹏,贾昊昱

(山西农业大学,山西 太谷 030801)

新生入学教育是学生迈入大学的第一课,也是高校进行教育管理的开端。对于高校教育工作者来说,研究新生的学习、思想、社交等特点,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教育对策,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的高效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农业院校的新生有自身的特点,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入学教育,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农业院校新生特点的调查

(一)研究对象

测试对象为2017年9月入学的某农业大学涉农专业的大一新生,调查范围包括农学、林学、食品安全、园艺等15个专业,共计1257人,回收有效问卷1196份,测试覆盖率达到了95.1%。其中男生756人,女生501人。

(二)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问卷设计了50个题目,主要调查新生的家庭情况、报考意愿、性格特点、学习现状、兴趣爱好、大学规划、就业意向7项,统一归纳整理测试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

(三)测试结果

1.家庭情况:来自农村的学生人数为932人,占总体人数比例77.9%;来自城镇的学生人数264人,占22.1%。

2.报考意愿:第一志愿报考农业院校的为528人,占总人数的44.1%;调剂的为668人,占总人数的55.9%。

3.性格特点:性格积极开朗的有732人,占总人数的61.2%;认为自己偏内向的464人,占38.8%。

4.学习良好的学生人数为945人,占总体比例为79.0%;学习倦怠人数为251人,占总体比例为21.0%。

5.兴趣爱好:有各类兴趣爱好的379人,占总人数的31.7%;陈述自己无兴趣爱好的819人,占68.3%。

6.大学规划:想参加各种活动,全面提升自我素质的有1028,占总人数的86.0%;认为学习最重要,要努力提高学习成绩的有168人,占14.0%。

7.就业意向:将来愿意投身农业领域的有592人,占总人数的49.5%;想另择感兴趣行业的有604人,占50.5%。

二、农业院校新生特点的分析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分析,农业院校的学生多来自农村,由于个人经历、家庭情况、毕业走向、传统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他们除了具有自我学习能力差、生活独立能力差、人际相处不融洽、奋斗目标缺失等普通高等院校新生的共同点外,还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一)自尊自卑并存,自信气质差

在农村,能考入大学的学生综合能力与其他同学相比相对出众,长期的“众星捧月”和“以自我为中心”让他们产生了相对优势感,也形成了内在的自尊,认为不管到什么地方其都应该是最优秀的。但是,他们远离城市,对城市生活没有深切的体验和感悟,同时学校和家庭没有提供进入城市生活的配套心理教育,加之学生自我认知能力有限,导致其只忙于学习文化知识准备高考,而没有从心理上做好进入城市生活的准备。从高中进入大学,从农村进入城市,和周围的同学相比,他们无论从经济条件、生活方式、学习方法、思维模式等方面都显得“不同频道”。面对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他们一方面羡慕城市学生的优秀,内心极度自卑;另一方面固守自己的现状,表现为轻微病态的自尊。所以,他们抑郁、迷茫、焦虑、惶恐,缺乏自信,最终表现出封闭、内向、我行我素、谨慎小心、畏首畏尾等行为特点。来自城市的学生,与大学新同学相比,他们无论从经济条件还是视野胸怀等都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形成他们自尊的一面;而和其高中优秀的同学相比,他们成绩不算优秀,才能不算出众,又考入农业院校,这些因素造成了他们内心自卑的一面。内心的自尊和自卑让他们陷入纠结、迷茫的状态,在行为上表现出焦虑、彷徨等现象。

(二)学农心理复杂,专业兴趣低

每年,总会有一批拥有强烈学农意识,励志要为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奋斗终身的学生报考农业院校。但据调查,每年考入农业院校的新生中,约有60%—70%的学生学农心理复杂,存在思想压力。一是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农业院校与综合院校相比有学费和录取分数低的特点,许多学生报考是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或高考发挥失常而不得已的选择,与理想中的学校相差甚远。二是价值观的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中国的社会现状、百姓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谋生方式特别是农业,尤其是在互联网技术影响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大学生,他们的思想更加开放、生活方式更加多样,他们想带着满腹的知识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实现自己的梦想。考入农业大学的现实让认知能力较低、社会经验不足的他们产生一种理想破灭的无助感。三是社会信息的影响。农业院校学生毕业后工作难找、基层科研条件差、农业科研极度辛苦、学生所学知识不与时俱进等就业信息从各种渠道反馈回来,让学生对所学专业产生质疑,甚至失去专业兴趣,产生焦虑不安、无所适从心理。

(三)专注知识学习,综合素养差

自古以来,中国的农民被形容为淳朴善良,辛苦却恪守本分,贫困却渴求知识,他们教育后代,要靠知识改变命运,要用勤劳成就自己。而学生们亲眼目睹父辈生活的不易,更加坚定了这种信念。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考试是他们人生的指挥棒,他们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用于钻研和考试有关的知识,唱歌、跳舞、美术等和个人气质、情操有关的技艺全部被搁置。乡村学校也由于经费欠缺、各种硬性指标的考评等没有能力弥补学生所欠缺的教育。所以,很多新生“高分低能”,只重视书本知识的学习,忽视文、体、美等综合能力的提升。考入农业院校的城市学生,由于学习成绩不算优秀,为了弥补缺陷,他们全身心投入文化课的学习,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

三、农业院校新生教育对策分析

新生入学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也直接关系学生的成长与成才。因此,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在准确把握新生特点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教育,引导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顺利完成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转变,才能为学生四年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也才能为学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良好的开端。

(一)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高认知能力,培养新生自信气质

1.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当前,我们正处于最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重要时刻,青年必须抓住这一重要时刻,艰苦奋斗,助力伟大中国梦的实现。高校作为培养青年成才的主要阵地,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教育学生。由于生活环境的影响,农业院校的新生视野相对较窄、格局相对不大,汲汲于个人的得失、自卑与自尊,而没有意识到个人对国家的责任和使命。农业院校必须坚持不懈地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新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帮助他们看淡个人的得失,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心和信念,激励新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为保证教育的高效性,学校可采取第二课堂的形式,让新生意识到在时代和历史所赋予使命面前,在同一个中国梦面前,他们的责任同样巨大,增强新生的自信气质。

2.加强人文社科知识教育,提高大学生认知社会的能力。人文社科知识是人类千万年来探索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沉淀下来的智慧结晶,是人与社会的知识,帮助人们在有限的时空内突破局限,认识自我和世界,提升情商,开阔视野、拓展胸怀。人文社科知识在提升大学生社会认知能力,形成科学价值观方面具有重大的意义。农业院校新生在与不同群体的对比中形成自卑与自尊并存的心理,是由于知识、经验、认知能力有限形成的。加强人文社科知识教育,在古今中外无数优秀案例的熏陶中,认识能力会在不断的学习中提升、苦恼会在自我调解中减轻,并逐步对世界、对自我形成正确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坚持探索,最终形成面对任何困难从容坦然的心态,挑战自我、突破自我、成就自我。农业院校应不断加强对新生的人文社科教育,改革课程设置体系,增加美术、文艺、传统文化、应用写作、电影鉴赏等课程,做到人文教育和社科教育相结合,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新生社会认知能力,降低自卑焦虑,培养其自信气质。

(二)开展专业认知教育,端正学农心理,增加新生专业兴趣

1.进行校史校情教育,培养新生的爱校荣校情怀。新生学农心理复杂,首先因为其对农业院校存在偏见,认为其专业设置、录取分数、就业形势等同综合院校有一定差距。新生要尽快适应新环境,顺利完成身份的转变,必须培养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我国的农业院校大都建校较早,在无数先辈艰苦卓绝的奋斗中创建,凭借着爱农为农的精神为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培养了一批批优秀人才。通过电子影像、讲座、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进行校史校情教育,可以让新生了解所在学校的历史是如何的辉煌和可歌可泣,明白其所从事的事业是如何崇高、所做出的贡献是如何伟大,让新生从内心产生对学校的自豪感,并和学校同呼吸、共命运,勇于承担起历史和时代所赋予的责任和使命,为学校继往开来的发展、为中国农业的现代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2.进行专业认知教育,增加新生的专业兴趣和自信。对所学专业不了解,想当然认为农业院校毕业生将来和农民无区别是农业院校新生专业兴趣低的主要原因。要使新生接受考入农业院校的事实,端正学农心态,必须让其了解所学专业。学校各专业学院应组织开展专业导学,专业负责人详细介绍专业概况、所学课程、发展前景、就业情况,让新生从思想上形成基本的专业认知;构建校企合作平台,组织学生深入工厂、田地进行参观或实际操作,通过实践的方式让新生对专业产生直观的认知;发挥名人的“光晕效应”,邀请优秀校友开展讲座,讲述自己与专业的故事以及当前在行业所取得的成就,让新生了解所学专业具有的发展潜力;同时,也可以通过开展优秀学长专业经验交流会、聘请涉农企业导师座谈等多种形式全面开展专业认知教育,增加新生的专业兴趣、提升新生的专业自信。

3.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培养新生科学的就业观。新生学农心理复杂,最主要的原因是受社会上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差、发展前途局限等错误舆论的影响。要使新生顺利实现身份的转变,必须引导其形成科学合理的就业观。一方面,学好专业知识,掌握学科基础,培养创新思维,勤奋踏实、敢于实践,为就业提供取之不尽的能量;另一方面,形成科学的就业观。农业院校的目标是培养一批为现代农业服务的人才,包括农业研究者、基层服务者、惠农政策推行者等,他们用知识促进农业发展,不同于传统的农民;同时,国家大力鼓励农业“双创”,以知识为支撑,以科技为保障,以互联网为依托,带动农民增产增收,在服务和发展农业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农业院校应充分发挥职业生涯课的作用,完善课程体系、创新课堂方式。同时,将职业生涯规划渗透到文体活动,保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做到课上课下结合,理论实践结合,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突破传统狭隘观念,树立科学合理的就业观。

(三)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丰富课余生活,提升新生综合素养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要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生活,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和各类社会实践,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两条有效途径。各农业院校应敢为人先,大胆探索,寻找运用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最佳方式:在团委的统筹安排下,通过礼仪风采大赛、主题演讲比赛、舞台剧大赛、摄影和书法展等培养学生的复合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通过激发学生兴趣,组织一些舞蹈社团、茶艺社、话剧社等培养学生的协调管理能力;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宿舍、走出校园进行公益志愿活动,在奉献爱心的前提下涵养情操;落实国家鼓励大学生“双创”的政策,完善校企合作平台、创业孵化基地等,鼓励学生深入工厂、田地,在实践中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动手操作能力。特别是,近几年电子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各农业院校应充分利用微信、微博、QQ等传播速度快、操作方便、普及率高等优点创新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在丰富新生课余生活的同时,提升新生综合素养。

农业院校的新生入学教育是一项艰巨的、需要不断完善的系统工作。农业院校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培养为现代农业服务的人才为目标,坚持与时俱进、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在准确把握新生个性特点的基础上制定针对性的、行之有效的教育对策,促进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顺利完成高中生到大学生身份的转变,为大学四年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成长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新型农业人才开启良好的开端。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2016-12-08)[2017-05-12].http:∥www.moe.edu.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612/t20161208_291306.html.

[2] 王丽萍,罗发恒.农业院校大学生职业成熟度及专业差异[J].教育与职业,2016(3):115.

[3] 郑杰,霍军亮.农业院校文科新生入学教育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10(10):80.

[4] 林佩云,曾雅丽,李明.高等农业院校新生教育与管理探析[J].教育探索,2007(11):52.

[5] 翟玉建,张庆松.对农业院校大学生社会化教育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4(1):48.

猜你喜欢
农业院校新生专业
高等农业院校学科专业优化调整研究
重获新生 庇佑
中国慈善家(2022年1期)2022-02-22 21:39:45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意林(2021年15期)2021-08-27 03:00:55
农业院校遥感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互联网+”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分析化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人民调解(2019年3期)2019-03-16 00:22:42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
海峡姐妹(2017年7期)2017-07-31 19:08:23
浅谈农业院校学生的道德教育
山西农经(2016年3期)2016-02-28 14:2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