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璐,张艳林
(中北大学朔州校区,山西 朔州 036000)
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7日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1]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念是充实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和增强中国特色文化自信的必要条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三个倡导”:倡导富强、民主、文明、 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这二十四个字是对“国家和社会的建设目标,公民的培育目标”等重大问题的高度凝练的诠释,它贯通古今,从传统中吸取精华,在当代传承升华,它本质上是权威版本的中国名片,是对中国道路的深度解码,是中国人民的价值追求,是时代精神的精彩写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特指对“三个倡导”的充分肯定和对它的积极心态。它包含人们对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确信、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价值信心,同时脚踏实地、持之以恒的实践信念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核心价值观自信是我国在发展过程中面对世界各种文明和文化的交融时保持自我的定力所在。
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关键阶段,而作为全程参与者的当代大学生,肩负伟大的历史使命,其价值观状况会对社会的精神风貌产生巨大的影响,也会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加深,各种思潮也纷纷进入大学生的视野,如何在众多思潮的激荡中保持自我,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克服自身对于学习、职业选择以及情感生活等现实问题的浮躁心态,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的大学生,如何能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如何能在风云变幻的形势面前,辨清是非、保持定力、经住考验、抵住诱惑?这是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巨大挑战,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共同面对的重大时代课题。
当前,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群体在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认同方面还存在着一些模糊和彷徨,这其中既有国内因素,也有国外因素。一方面,西方的文化尤其是“普世价值”的渗透,造成一些大学生出现了信仰缺失和价值观扭曲;后现代思潮的冲击导致一些大学生理想的缺失和虚无。另一方面,由于对市场经济不正确的认识及市场经济在发展中的一些负面作用的影响,使得部分大学生价值观错位;还有网络不良文化的传播使得部分大学生思想出现了混乱。除此之外,一些高校在近些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对核心价值观自信的引领力度还不够,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自信培育面临着严峻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不仅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还关系到如何培养人。”[1]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将培养具有坚定政治方向的接班人作为重点来突破,而核心价值观自信培育是新时期、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目标的重要途径。当今社会意识形态多变和文化思潮多元化,使得人们对于文化、道德、价值以及人文等方面有了更高的追求,而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特殊年轻群体,其价值观更为多元化,核心价值观自信具有“定海神针”和社会共识“黏合剂”的作用。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自信能够帮助其自身全面、客观地认清和看待当代中国和当代世界,抵御西方文化渗透的侵袭,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自信培育应作为新形势下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着力点。
刘云山指出:“价值观自信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引,来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来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来自于对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吸收借鉴。”[4]因此,社会、高校、思政教师以及大学生自身应发挥合力作用,提升大学生对于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并在此基础上培育核心价值观自信。
1.加强制度建设保障国家民主和社会公平。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需要有良好的社会环境,而制度建设和法律完善是良好社会环境的必要条件。国家要通过相关制度和法制建设保障核心价值的全面实现和社会层面的公平公正,法制建设可以为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制度保障,以法治人,以制度的坚决执行带动国家的治理,从而建立起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信。
2.社会的全面发展是培育核心价值观自信的土壤,它包含提升个人自由和社会进步。国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不断改革上层建筑中阻碍社会全面发展的部分,实现人的自由以及社会人的共同发展。而这对增强人们对于核心价值观的信任与肯定大有益处。这份肯定与信任会逐渐沉淀成为人们心灵的文化,而且会对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产生巨大的助推力。
3.政府要给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和精准的支持。第一,高校所在地政府要与高校建立有效联系制度,通过划拨专款支持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一流的马克思主义学科,同时在高校设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协同兄弟院校和科研单位共同参与。第二,面向高校教师实施针对性强的资助计划,支持不同层次思政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同时在社会实践方面投入足够资金,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定期组织思政教师外出进行考察和学习,鼓励教师到基层挂职锻炼,支持青年教师开展科学研究,真正把思政工作做到实处。
1.将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制度体系,用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文化。通过制定和修订章程,在大学制度中真正融入核心价值观,构建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参与的育人机制,在日常的管理运行中,要将核心价值观真正融入,时刻以核心价值观标准来衡量和要求全校师生。同时,以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为根本准则,建设和引领大学文化建设。比如,制定校园核心价值观传播计划,普遍开展主题活动,统筹运用校内图书馆、纪念馆、校史馆等文化设施,为师生提供优质的文化服务,使核心价值观在大学校园“用而不觉、润物无声”。
2.运用好自媒体,将其作为核心价值观自信培育的重要平台。当今社会,自媒体发展迅猛,诸如微博、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已在潜移默化影响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自媒体可依据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以及兴趣偏好整合和构建传播关系,把大量的信息在自媒体账号汇聚。因此,除了对传统媒体和诸多新媒体的合理运用,高校还应把自媒体作为新形势下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的有效阵地。首先,划拨专项资金,挑选一批师风师德优秀、专业素养高、对自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QQ群、主题贴吧等)比较熟悉的教师队伍,不断整合打造切合实际、内容丰富、意味深远、思想突出、形式多样的微作品,通过有规划的发布,让大学生利用自己的碎片时间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在此基础上培养核心价值观自信。其次,在学生中培养校园网络意见领袖。当今大学生自主创新意识越来越浓厚,对于民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一些校园贴吧经常可以发现一些思想新颖前卫的观点,这些观点对大学生的思想影响不可小觑。因此,在大学生群体中着力培养一些思想觉悟高、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学业优秀、人际交往能力高,同时具备相当文化素养的骨干成为高校的网络意见领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思想,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正能量,逐渐增强对核心价值观的自信。
1.用好讲好马克思主义,并将其作为培育核心价值观自信的有力的理论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代中国的具体形态。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为人类社会揭示了其发展的规律,为追求全人类解放、为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而其自身从产生之初就站在了道义与科学的制高点上,核心价值观自信也正因此才具有了可靠的理论来源和坚强支撑。马克思主义对于核心价值观的引航和指导作用,这是核心价值观自信的理论来源和重要支撑。核心价值观所具备的引领和整合社会上复杂意识形态和思想的强大动力正是来自马克思主义的引航。高校是马克思主义传播和普及的重要场所,因此,思政教师不仅要做“姓马”者,更要做“信马者”,要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身的看家本领,熟练掌握其所坚持的观点、立场以及方法,坚持理论的彻底性,科学分析西方各种文化、诸多学说以及价值观的本质,分辨清楚其真实面目,从而使大学生对西方文化和价值观有一个客观、科学的认识。另外,思政教师要讲好马克思主义,讲清楚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善于创造和运用容易为大学生所接受的话语类型来代替枯燥的说教,来增强其传播力和感染力,同时要注意与时俱进,捕捉社会热点,深入研究和努力讲好马克思主义,让高校“信马者”越来越多,让马克思主义成为高校的主流价值观,为培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自信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2.回归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价值观固本正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理论体系最凝练的概括,“特色”体现在哪?当然就是与中国的历史、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当今世界,各国家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趋向于软实力的竞争,我们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自身的价值观自信,思政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理直气壮地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就要求教师回归传统文化,汲取精髓,为核心价值观固本正源。在纷繁复杂的意识形态中辨清各种形貌的价值观,讲透我们自身的核心价值观,除了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一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慧眼”,弄清楚西方所热衷推销的意识形态背后的本质以及其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实践环境,不一味盲从、不雾里看花、不照抄照搬;讲透我们的核心价值观,不仅要让学生明白核心价值观对于本民族精神独立的重要意义、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对于自身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更要讲清楚核心价值观的特质、特性以及先进性,善于运用中国智慧、中国话语来表达当代国人的核心价值观,善于在不同价值观和不同文明的交融交锋中凸显我们的立场,做好当代中国价值理念的传播,以自身理论的彻底性为核心价值观自信提供有力支撑。
1.从中国道路的巨大成功中寻求核心价值观自信的现实支撑。价值观自信的实践基础来自中国道路的巨大成功,中国的和平崛起和快速发展已经向世人证明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创新力和民族自信心,我们所走的道路是一条有别于西方的、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中国道路的巨大成功让国人有理由有底气对核心价值观保持充分的自信。核心价值观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产生和凝练,随着实践的深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程度也愈高、生命力也愈强、也愈能深入人心。实践本身就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方式,大学生可以在实现中国伟大复兴梦想的过程中,逐渐增强对核心价值观的自信,成长为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守者和积极践行者[4]。
2.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求情感支撑。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部分,同时它也离不开文化对它的滋养。核心价值观产生于中华文明这片沃土,它是优秀的中华文化基因在当代的崭新呈现。大学生要加强对于核心价值观的自信,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这就要求大学生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创造和转化,让优秀的传统鲜活于当下,为涵养核心价值观自信提供发达的根系。
3.不卑不亢,正确面对世界文明的洗礼。改革开放将近40年,中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自卑意识逐渐消失,对西方世界的盲目崇拜和照抄照搬也日渐减少,中国特色的价值理念就是中国道路的内核。纵观中国的社会历史和发展脉络,国人对于自身文明曾有两种不良倾向:自大自傲和自卑自弃,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化的长足发展。如今,世界上交流合作日益加深,不同文化的交融和交锋也更加频繁,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如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运用理性和科学的心态去面对世界文明的洗礼,就需要充分认识中国文化的独特优势,对其发展前景抱有信心,从而进一步坚定我们的文化信念和文化追求。
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思想,就要将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作为重大战略工程来抓。在新的形势下,将核心价值观自信的培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着力点,贯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全过程,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以更加高昂的进取精神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光明日报,2017-02-28(1).
[2]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EB/OL].(2013-12-23)[2017-04-25].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2/23/c_118674689.htm.
[3] 刘云山.价值观自信是保持民族独立性的重要支撑[EB/OL].(2014-09-13)[2017-04-25].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9/13/c_1112468560.htm.
[4] 周忠华.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3):56-57.
[5] 刘玉莹.自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D]. 济南:济南大学,2016:23-26.
[6] 王君,任丽.四个自信[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6:37.
[7] 范晓峰,郭凤志.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几点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6(7):33-34.
[8] 郭建宁.增强核心价值观自信的着眼点[N].人民日报,2015-12-17(5).
[9] 陈曙光.我们的价值观自信从何而来[N].辽宁日报,2016-05-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