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析

2017-04-13 20:22:00李晓兰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7年7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责任

李晓兰,张 淼

(东北林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析

李晓兰,张 淼

(东北林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高校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要责任,其职业道德的优劣关乎学校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包括明确的教师责任、高尚的思想道德、丰富的文化知识等主要内容。但现实中,一少部分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缺失,可采取健全教师聘任考核机制、明确教师责任边际等具体措施,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思想工作;责任边际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所在。高校教师是高校教育的主体,是知识的承载者和传播员。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养成阶段,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影响着学生的“三观”形成;同时,教师的职业道德影响教学风气和校园氛围,还关系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和个性素质的培养。当前,社会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多元化思想融入生活,网络信息传播迅速,导致高校部分教师价值观出现摇摆,少部分教师受到经济利益的诱惑,模糊了对职业道德的定义,过分放大个人主义。只有正确地发现问题,及时地解决问题,才能够纠正高校校园不正之风,保证高校教学和科研活动的纯净风气。

一、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主要内容

(一)明确的教师责任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是现代大学的三大功能。从教师角度来说,教师责任包含了基本责任、法律责任、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等。而责任的具体内容也随着社会发展有了新的变化。我国《教师法》第三条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1]。

由此可见,传播知识、将学生培养成才是高校教师的基本责任。教学活动中高校教师除了书本知识的教授外,还应当言传身教为大学生提供思想上的指导,成为学生的精神导师,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走出迷茫、坚定人生方向。教书、育人二者结合就是教师的责任。高校的导师制度决定了教师与学生关系密切,双向选择、互相负责,但更强调导师的责任。一方面学生在校期间的行为受到导师的监督,学生出现问题教师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另一方面,若导师在教学活动中出现任何不正当行为,导师还需要承担法律后果。高校教师明确教师责任内容,树立正确的责任意识和适当的责任边界是为大学和社会更好服务的必然要求。

(二)高尚的思想道德

端正的品行和良好的修养是成为高校教师的必要条件,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是教师遵守职业道德的保障。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主要力量,大学的学习生活是其走向社会和完善自身思想体系的重要阶段。高校教师的内在思想品德和个人修养在教学活动中往往会转化为外在的语言和行动,帮助教师形成独特的个人风格与魅力,可以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

高校教师应当政治立场坚定、与时俱进,爱岗敬业、尊重爱护学生,严谨笃学、志存高远。《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第三条明确指出:以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为重点[2]。《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 中也明确强调: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情操直接影响着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3]。高校教师的思想素质水平会影响自我定位认知、教学态度、职业道德。基于高校教师的社会影响力与大众期望值,更应该对其思想素质进行严格把关,减少不良现象的发生。

(三)丰富的文化知识

从职业角度来说,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相比较具有更强的专业性,是各自领域的精英人才。精通专业知识是考察高校教师的首要条件,也是保证课堂质量的先决条件。在公共关系百科辞典中,专业知识指从事某门科学或某种生产部门中的某项工作所必备的知识。高校教师需要时刻关注学科动向,不断学习前沿理论知识,做到吐故纳新、与时俱进。将学习心得体会融入课堂教学,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用理论联系客观实际,让学生能够掌握最新知识,学以致用。

习近平同志曾说过:“师德是深厚的知识修养和文化品位的体现。”高校教师接触学生数量多、范围广,除专业知识之外,还应了解一定的音乐、美术、历史等其他方面的基本知识。丰富的课外知识储备可以辅助教学,有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促进师生间的相互了解,共同探寻和建立起共同的兴趣爱好,深化师生感情。一方面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减少可能发生的矛盾;另一方面,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为大学生今后的技能学习和就业方向提供更多可能性。

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缺失的表现

(一)理想信念模糊

高校教师为人师表,是大学生学习的榜样,应当为学生提供精神上的指引。然而近年来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太多西方思想的冲击导致了高校教师群体中一部分人出现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不坚定、利己主义严重的现象。主要表现在集中精力于自己的科研课题和科研经费,忽略了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还有些教师将工作岗位视为“铁饭碗”,上岗之后不思进取,抱着得过且过的教学心态,对待学生和科研敷衍了事;极少部分教师不能充分学习理解和运用国家方针政策,在教学过程中以偏概全,在讲台上散布偏激的、不负责任的论调。久而久之,高校少数教师则会降低对教育事业的热情,摒弃职业理想。

(二)功利倾向严重

高校教师的利己主义主要表现为当职业理想与现实利益发生冲突时少部分人选择后者。一方面,高校教师无法平衡科研与教学在工作中所占比重大小。当前高校教师考评标准中,科研成果十分重要。因此,部分高校教师为求个人利益最大化选择过分地偏向科研而忽视了本身教学水平的提高。课前准备不用心,课上只得照本宣科,不能真正做到将知识融会贯通,阻碍学生真正理解和获得知识。另一方面,由于大部分刚参加工作的教师收入有限,选择通过其他渠道赚钱,主要表现为校外授课现象严重、兼职也有等等。

(三)育人意识淡薄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职责,高校教师应当以身作则,并积极主动地引导学生热爱思考和学习,成为大学生的榜样。而现实与理想则差距较大。一方面有的高校教师为人师表方面欠佳,在学生中产生恶劣影响。比如,在课堂上随意接听电话,授课内容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用粗俗污秽语言,迟到早退及无故旷课;有的教师将分数视为商品与学生进行“交易”,坦然接受家长的“心意”,给个别学生“开绿灯”或给予特殊待遇[4]。另一方面,目前我国教学模式从中小学到大学属于从严至简、由难至易。因此,部分高校教师放弃对大学生的严格管理。对于学生课堂玩手机、课后作业不完成、逃课旷课等消极厌学现象不予约束制止,反而任其发展。教育过程中未能掌握大学生思想动态和心理变化,导致发现问题不及时而造成大学生成绩下降、产生了迷茫感甚至是心理方面的问题。高校教师育人意识淡薄,使师生间情感距离拉大。这既不利于开展教学活动,也限制了学生的自我发展,有违高校教育的初衷。

(四)学术诚信缺失

在高校教师人数逐年上升的情况下,青年教师所占比重也有所上升,青年教师成为高校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但也由此带来了高校青年教师工作压力增大、晋升难度增加等问题。高校教师考评机制是包括学历、工作经验、授课水准和科研能力多方面的综合考核评估,论文发表情况是高校教师科研成果的直观体现。一部分青年教师虽然身居教师岗位,但是专业素质不合格、知识体系不完整、写作创新能力欠缺、心态浮躁、急功近利,出现抄袭盗用他人研究成果,甚至请他人代写文章等一系列学术道德失范行为。一味追求论文数量而忽视科研质量,违背教师的职业伦理道德和学术科研的求真务实之风。

三、高校教师提升职业道德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习近平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部分高校教师思想水平不过关,理想信念意识淡薄,工作中忽视政治理论的学习和政治素养的提高。对此,可从以下两方面发力。第一,提升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要求高校教学过程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旗帜鲜明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引导高校教师树立以学生为核心,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的职业理想,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第二,完善高校教师专业培训制度和心理疏导制度。入职后的专业培训可以帮助教师端正工作态度,利用专家指导解决实际问题,及时调整工作状态;建立健全心理咨询机构,为青年教师提供心里疏导和情感关怀,帮助青年教师更好地应对工作压力和降低职业倦怠感[5]。

(二)健全高校教师聘任考核机制

合理的高校教师聘任和考核机制起到了有效把关的作用,是高校形成一支优质的专业教学队伍的有力保障。第一,高校教师聘任应以各自专业特点为依托,以院校风格为基准,以教师综合素质为根本进行综合考虑。多数高校聘任教师最低准入门槛为博士学历,可实际上某些实践教学为主的院系教师并不需要如此高学历。修改高校教师聘任制度有助于减少因个别标准不达标而错失人才的可能性。第二,增加课堂教学和学生评价在考核机制中的权重,平衡教学科研比重,使考核结果更全面。真正做到考核条例科学化,考核过程透明化,考核结果公开化,由此教师奖惩结果有据可依。

(三)明确高校教师责任边际

一些高校事件通过媒体传播进入公众视野后得以发酵,高校教师责任被放大,受到了广泛关注,形成了责任边界无限化的趋势。没有任何人的发展方向只是教育学行为的结果,因而将一切问题归咎于高校教师是片面狭隘和不切实际的。正如爱因斯坦所言:“负担过重必然导致肤浅。”并非每位高校教师皆是柏拉图式的圣人,明确教师责任边界、培养教师责任能力,才能提升高校教师的育人意识。第一,明确高校教师责任边界,适度降低对高校教师的责任期待。高校应从实际情况出发,明确办学功能定位;实行责任分类分层制度,规范教师责任内容。合理界定高校教师责任边界,同时更加重视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作用,形成责任共同体。第二,赋予高校教师实际的权利与自由。责任与权利是对等的。教师要担当起一定责任,必须拥有相应充分的专业自主权[6]。高校制定政策过程中理应广开言路,听取教师的意见和建议,使其想法得到采纳,减少高校教师心理无力感。

(四)提高高校教师社会地位与待遇

良好的社会氛围是树立师德的有利土壤,坚实的物质基础是保证高校教师生活品质的必要条件。第一,提高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很大程度上可以激励其工作热情,增加教师归属感。要在全社会范围内继续宣扬尊师重道的良好风尚,需要多方合作共同完成。有关部门、社会团体和高校应齐心协力,挖掘名家名师,利用教师节等重大节日,通过电视、广播电台、报纸期刊等传统媒介,借助网站、微博、微信、微电影等新媒体形式进行大力宣传,营造崇尚师德的舆论导向。第二,提高高校教师的福利待遇,通过增加收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切实可见的物质回报有助于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也有利于高校教师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提高教学水平,保证教学质量。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EB/OL].(2005-05-25)[2017-02-21].http:∥www.gov.cn/banshi/2005-05/25/content_937.htm.

[2]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EB/OL].(2005-01-13)[2017-02-21].http:∥www.moe.edu.cn/srcsite/A10/s7002/200501/t20050113_145826.html.

[3]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EB/OL].(2014-09-29)[2017-02-21].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02/201410/175746.html.

[4] 季妍.高校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2015(6):121-124.

[5] 杜娟.浅析高校青年教师师风师德建设[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3(8):88-90.

[6] 李斌辉. 教师责任边界: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视角[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3): 47-51.

Problems Involving the Professional Ethics of University Teachers and Countermeasure

LI Xiaolan,ZHANG Miao

(CollegeofMarxism,NortheastForestryUniversity,Haerbin150040,China)

College teachers bear the responsibility and obligation of teaching and educating people. The merits and demerits of college teachers′ professional ethics are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s and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 professional ethics of college teachers include the clear sense of teachers′ duty, noble morals and rich knowledge, etc. But in reality, some college teachers lack professional ethics, so some concrete measures, such as improving the assessment mechanism of teachers′ engagement, clarifying the margin of teachers′ responsibility, should be taken to improve the building of professional ethics of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llege teachers; professional ethics; ideological work; margin of responsibility

2017-04-06

李晓兰(1963-),女,黑龙江哈尔滨人,东北林业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张 淼(1992-),女,黑龙江哈尔滨人,东北林业大学硕士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10.16396/j.cnki.sxgxskxb.2017.07.018

G451.6

A

1008-6285(2017)07-0079-03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责任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人大建设(2020年4期)2020-09-21 03:39:24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新民周刊(2020年5期)2020-02-20 14:29:44
会计职业道德现状之我见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7:28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学习月刊(2016年4期)2016-07-11 02:54:18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人间(2015年19期)2016-01-04 12:46:58
在弘扬职业道德中争创“青年文明号”
学习月刊(2015年16期)2015-07-09 05:39:18
期望嘱托责任
中国火炬(2014年12期)2014-07-25 10:38:05
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人力资本开发
高校教师职称评聘应“教”字当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