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正红,宁小燕
(山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新时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教学的新要求
郭正红,宁小燕
(山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是开展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对于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同有重要作用。面对新形势新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教学只有坚持与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紧密结合,坚持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坚持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紧密结合,才能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育人功能。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高校宣传工作;传统文化;思想政治工作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是高校开展宣传思想工作、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对于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同有重要作用。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2017年又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和《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最近几年习近平也在一些工作会议和座谈会中多次发表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讲话,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力军,需要不断完善自我,加强自身修养,以理想信念为核心,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面对新形势新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教学必须坚持与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紧密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育人功能。
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要阵地,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1]。教师是推进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力量,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更是其中的领头人。在此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教学要强化“四种意识”——政治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和底线意识,利用好“合力”作用。
(一)强化“四种意识”
首先,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在意识形态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从古至今,整个社会及个人的思想观念无不例外地受到国家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影响,没有所谓“去政治化”的文化输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作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直接承担者要对国际国内形势有清醒认知,在教学中保持强烈的政治意识,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认清各种社会思潮的本质,进而保持政治敏感性。其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需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他们肩负着培育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任,在教学中只有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身体力行向学生传递真善美,才能使其在思想上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行为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再次,高校是意识形态建设的前沿阵地,我们要培养高品质人才,就必须完成好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任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要树立阵地意识,运用自己的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加强高校课堂和网络阵地建设,壮大高校主流思想,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最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必须要明确是非界限,树立底线意识。一味拔高道德要求并不能有效提高学生道德素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使学生了解社会对他们最基本的要求是什么,在达到最低标准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升自己。这样也可以避免教师在课堂上谈道德模范故事而学生只感动不行动的现象。
(二)利用好“合力”作用
教育工作和宣传思想工作的长期性和学生思想的反复性,决定了在思想的宣传和教育过程中不能仅依靠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的课堂教学,同时也需要多方配合。《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指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要坚持齐抓共管、形成合力。这种“合力”包括校内和校外,而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来说则更需要充分运用校内合力。党委宣传部、团委、学生处都是与宣传思想工作密切相关的部门,它们虽然不直接给学生上课,但对于学校的整体发展状况及学生的整体思想状况和宣传思想工作的重难点的把握比较全面,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与其具有互补性。为避免出现各部门各自为政、资源浪费现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应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科研部门的平台与上述部门进行良性互动,创造资源共享、功能互补的工作环境,更好地实现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目标。
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对发展中华文明具有重要作用。强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挖掘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传承中华文脉,增强文化自信势在必行。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坚持和发展[2],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论资源,将其全方位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中。在此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需要提高自身传统文化素养,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挖掘其中的哲学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丰富课程内容,完善课程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形式。
(一) 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挖掘其中的哲学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毫无疑问,将传统文化充分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过程,教师自身要有极高的传统文化素养,能够将其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融会贯通,对于一些晦涩难懂的哲学原理,可以用生动的传统文化知识来解释,而不是生搬硬套,走向另一个理论极端。我们知道,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思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当涉及这一部分内容时,如果能够充分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其中的地位,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将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落入空谈。培养这种能力,教师除了需要参与相关的文化培训课程,进行必要的自学外,还可以与专业教师进行教学交流和研讨,在这个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把握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相通之处。
(二)丰富课程内容,完善课程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形式
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丰富课程内容,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效果。在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中要注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面临着不同的国际国内环境,在融合的过程中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3]和实事求是的精神,注意结合时代特征、针对现实问题来解读传统文化,防止出现脱离实际、背离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的初衷。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最终目的是要提高师生的文化素养和民族认同感,实现育人目标。仅依靠课堂教学不能很好地实现这个目的,因此,要相应地开展一系列校园文化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有必要体现这一环节,在实施过程中需要依靠校党委、宣传部和学生处的力量,例如开展国家公祭日或历史名人纪念活动。开展活动之前需要让学生了解活动目的,掌握相关的知识背景;在活动形式上也应该结合当下学生所熟识喜爱的形式,鼓励大多数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让学生在充分感受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知识素养和道德素养,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践行能力。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要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4]。思想政治工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的主要工作,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推进的工作任务,以及“又红又专、德才兼备”的教育目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提出了更高标准。
(一)坚定理想信念,提高自身修养
首先,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拥有正确、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思想前提。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直接宣传者,更要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要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我们提供了思考问题和认识世界的方法,能够帮助我们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和目标,给予人们智慧的真理。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课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着对马克思主义本质认识不透彻,仅把其当作是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教育手段的错误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要通过言行向学生明确宣示自己的坚定信仰,并且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向学生传达这种信念,做到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研究和教学全过程,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5]。其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还需具备较高的知识素养,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文本的研究和考据。“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不仅要对国内外形势有深刻的认识,还要熟悉马克思主义文本。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不能采取浅尝辄止、蜻蜓点水的态度[6],要坚持科学精神。最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作为向学生传递真善美的教育工作者,需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道德修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立德是树人的基础,树人是立德的目标。高校教师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教师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4]。在课堂中尽到教师的责任,传道授业解惑;在生活中以身作则,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术上,要坚守诚信,严肃认真,真正将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
(二) 强化问题意识,提高教学技能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能帮助学生解答人生价值问题和当代社会热点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坚持问题导向,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针对性和亲和力,增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获得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在学生中得不到重视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认为这是一门没有实际效用的课程,与现实社会脱节。教师在教学中要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为引领,将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历史经验融入课堂中,让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效只有在与实际相结合的实践中才能充分发挥。教师还要把对社会思潮的评析作为内容引入教学中,依据社会思潮影响高校学生的具体现状和特点,与学生关注的热点紧密结合令学生产生共鸣,引导学生发现并分析社会深层问题,而非仅停留在关注自我需求上。总之,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解决问题,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教师在教学中既要以理服人,在教学中与学生平等交流,用丰富的理论知识和鲜活的生活实践作为引导,帮助学生走出思维困境;又要以情感人,教师在课堂中讲解抽象概念,坐而论道只是基础,把握好课堂节奏,循序渐进,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和马克思主义自身魅力感染学生,培养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兴趣,才是授课之本、长久之道。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不是立竿见影的,学生思想的反复性和社会环境的复杂性要求教师要不断努力,提高自身修养。要与学校各部门良性互动,尤其要与辅导员加强联系,了解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思想动态,用自己的知识为其答疑解惑或提出新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要掌握并运用好教育规律、思想政治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正确的认识。只有这样,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要求才能做实做细。
[1] 袁贵仁.把握大势 着眼大事 努力做好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J].中国高等教育,2015(Z1):9-11.
[2] 刘曙光.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何谓与何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5-16.
[3]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1-26(6).
[4] 骆郁廷.论高校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责任[J].思想理论教育,2017(3):4-9.
[5] 王伟光.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J].中国社会科学,2016(12):4-23.
[6] 田心铭.旗帜鲜明坚持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6):30-33.
New Teaching Requirements for the Teachers of Marxism Theory in the New Period
GUO Zhenghong, NING Xiaoyan
(SchoolofMarxism,ShanxiNormalUniversity,Linfen041000,China)
The course of Marxism theory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carrying out publicity and ideological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romoting Chinese outstanding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strengthen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t can improv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moral quality, and enhance the practice of core socialist values, and strengthen the identity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acing the new requirements in the new situation, the teaching of Marxism theory course must adhere to the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with ideological work of higher education, with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with the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this way can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the course about Marxism theory be fully achieved.
teachers of Marxism theory;publicity of universities;traditional culture;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2017-05-05
郭正红(1964-),女,山西文水人,山西师范大学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宁小燕(1992-),女,山西运城人,山西师范大学硕士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10.16396/j.cnki.sxgxskxb.2017.07.011
G642
A
1008-6285(2017)07-004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