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 浩
(东北大学 文法学院,辽宁 沈阳 110819;沈阳大学 文法学院,辽宁 沈阳 110044)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管理
冯 浩
(东北大学 文法学院,辽宁 沈阳 110819;沈阳大学 文法学院,辽宁 沈阳 110044)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作为一种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的重要形式,颇受广大院校和学生的欢迎。然而,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中仍存在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一群体的特殊性不容忽视。中外合作办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思想、文化、经济等几方面存在着共性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高校应从思想教育、经济资助、心理引导和保护、提高道德诚信品质、建立就业扶持系统等方面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更好地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健康成长,从而提高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
中外合作办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管理
在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同时,高等教育也获得极大发展。中外合作办学作为一种新兴的办学形式方兴未艾。在推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谋求更好发展的过程中必将面临很多问题,其中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将成为一项长期工作。
所谓中外合作办学,是指“外国教育机构同中国教育机构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机构的活动”[1]。其招收对象为高中及以上学历者。
当前,推进中外合作办学的时代背景是:第一,国家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利益;第二,人类发展的挑战和责任;第三,高等教育的合作。以上这些,要求我们必须立足于全球化,主动参与全球化市场,以积极的态度应对全球性的挑战,从而获得全球市场上的利益。只有通过参与国际合作,加强中外合作办学,积极面对挑战,我们才能够在全球化趋势中谋得发展利益[2]。
各项资助政策中所涉及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其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被称为特困生。这里的“学生”,指的是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批准设立、实施高等学历教育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和高等专科学校招收的本专科(含高职、第二学士学位)学生。
教育管理是管理者通过计划、组织、监测与评估来实现教育目标的活动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制订计划、组织实施、监测评估、反思改进等基本环节。影响教育管理质量的因素包括教学资源、教学过程、教学输入与输出等。除此之外,也与受教育者、教育者、家庭个体因素及社会、学校和政府等的制度因素密切相关。
近几年,国内高校中外办学项目愈加普遍,发展愈加迅速。教育领域的对外开放在推动我国办学体制改革、拓宽人才培养途径、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办学经费高可谓是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显著特点,这促使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收费制度、收费标准也过高,因此导致很多家庭难以承受。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大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问题,对我国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能否更好地开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我国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多数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通过学习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其主流思想是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但少数学生由于受特殊的成长经历、家庭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够成熟,常常以消极的态度来面对现实的人生:空想未来能够衣食无忧却不想有实际行动;逆境中缺少面对困难的勇气,而选择用极端的方式处理问题;将政府和学校的资助看成是理所当然,不懂得感恩回报。此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见利忘义等不良思想也潜移默化地影响整个学生群体和校园风气。由此可见,这种消极、偏激的思想不利于学生自身的成长发展,甚至影响校园的和谐与稳定。
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收费普遍高于一般专业的收费标准,加之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的存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费已经逼近甚至超出了一般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为防止社会矛盾的激化,政府和高校急需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面临的问题。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是父母的提供、政府和学校的资助,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社会组织和个人对其进行资助,这大大缓解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压力。目前,我国建立了基本的“奖、贷、助、勤、补、减”多元资助体系,然而资助体系还不够完善,除了资助面窄、资助标准偏低的问题比较突出外,还存在资助方式缺乏人性化的问题[3]。如部分社会组织和个人要求在所捐的财物上标注单位、姓名或“爱心奉献”“爱心捐赠”等字样,更有甚者使媒体介入,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公开露面接受捐赠,以博取大众关注其商业宣传,而丝毫不考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感受。这种缺乏人文关怀的资助,不仅伤害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尊心,使其精神上承受巨大的压力,更可能激发社会矛盾。
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尤其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极易产生心理疾病,这不仅会阻碍学生自身的成长和未来的发展,更不利于校园稳定。具体可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自卑心理
由于物质生活上的差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最易缺乏自信心,在学习和生活上胆小懦弱,不敢表现自己,不敢面对挫折,甚至害怕参加集体活动。这些消极的行为逐渐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出现排斥社会交往的现象。
2.攀比心理
为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政府和高校在经济上给予其一定的资助。然而,有部分学生却只依赖经济资助,不积极开展勤工俭学等活动来缓解家庭经济压力,缺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尤其是虚荣心较强的学生,为掩饰自己的自卑,不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而是过度消费,从而加重家庭经济负担。而学生的这种极度攀比的心理,会导致其对金钱的渴望与日俱增,甚至不惜用非法手段来获取金钱,最终走向犯罪道路。
3.盲目从众心理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常常不能有自己的主见,多数学生盲目从众,不表露自己的心声。近年来,校园诈骗事件屡见不鲜,这往往是盲目从众心理所致。这种盲目从众心理不利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身心发展,更不利于其健康成长。
4.极端扭曲心理
高校中不乏一些同学以蔑视的目光看待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种同学间的歧视,会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灵受到创伤,负面情绪郁结于心。若长时间处于这种消极的状态,学生心理的负面情绪又无从宣泄,将使其逐渐形成极端扭曲心理,甚至可能患有抑郁症。这种极端扭曲心理一旦形成,将引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厌世情绪,不仅影响其自身的发展,更不利于校园的和谐、社会的安定。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道德品质可谓是衡量高校优秀人才的标准之一。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学生的诚信教育效果一般,多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拥有良好的道德诚信品质,但也有部分经济困难学生对国家、学校的经济资助过于依赖,同时又不愿偿还助学贷款,甚至恶意拖欠学费,丧失了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此外,学生的感恩意识不强,部分学生只是接受物质上的资助,却缺少精神上的感恩洗礼。
高校多以报告会的形式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其形式过于单一,缺乏一定的创新性、实效性。尤其是未系统性地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安全防范意识教育,导致诈骗事件的受害者以大学生居多。因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道德诚信品质、安全防范意识若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将会产生一系列问题。
近几年,高校中外合作项目广受学生欢迎,学生的就业前景比较广阔,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问题却十分突出。与普通学生相比,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签约时间有所滞后,就业率明显偏低,就业岗位相对较差。
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受其家庭背景和我国传统的就业观念影响较大。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在毕业生就业中起到明显作用,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照顾关系”“提供方便”的现象依然存在,这需要我国尽快建立起公平、公正的人事管理制度和有序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另外,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还是存在性别歧视、区域歧视等现象,国家的个别政策由于地方保护的影响不能很好地贯彻,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竞争力[4]。此外,高校未形成系统化的就业帮助,没有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进行就业扶持,这都导致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率过低,从而阻碍其未来的人生发展。
为更好地开展国内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本文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中外合作办学中出现的普遍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高校要了解和分析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现状,掌握他们的思想特点,发现他们的思想问题,探究其问题产生的原因。良好的思想教育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作用,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发展具有现实意义[5]。
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问题不尽相同,高校要有针对性地做到因材施教,对不同类型问题的学生进行教育与引导。另外,有不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接受援助之后就产生了对援助的依赖思想、懒惰情绪,甚至对于没有获得援助产生不满、怨恨情绪,这就需要高校对这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感恩教育。这些贫困生精神领域出现的“贫困”也应当与物质贫困一样被学校所关注和重视。高校应积极开展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励志教育、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6],以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水平。
近年来,国家、省、市均采取措施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资助,这有效地缓解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压力。但由于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比例逐年提升,除国家最基本的经济资助体系外,学校和社会的经济资助体系还有待完善。
高校需完善助学贷款制度,让学生了解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同时,扩大经济困难学生获取国家助学贷款的范围,从而让更多的经济困难学生获得国家助学贷款。另外,学校应不断地拓宽勤工助学渠道,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获得经济收入的同时又能提高社会实践能力。此外,高校可以与社会组织进行合作,建立社会奖学金制度,这不仅能够激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动力,还能减轻学校的经济负担。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高校育人工作中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强化服务意识和育人意识,力争“资困扶志,助学育人”相统一[7]。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其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要更多地了解和掌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高校要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引导与保护,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使其拥有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正确认识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此外,高校的相关管理人员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定期心理疏导时,要主动、耐心地与其沟通,使其重拾自信,发现自己的价值,找到人生的目标,从而减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良行为的出现。
大学生作为高素质的人才,他们的诚信品德能否形成影响着其未来的发展。因此,在高校中开展诚信教育非常必要,学生在校学习既“修业”又“修身”,学校应谨防学生高能力、低品德现象的发生。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诚信现状及存在的突出问题,为高校的诚信教育敲响了警钟。因此,高校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建构完善而行之有效的诚信道德建设体系势在必行。首先,高校德育工作者要提高自身的思想认识水平,更新工作方式与方法,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诚信教育;其次,高校要形成诚信管理机制,加大对诚信缺失者的惩罚力度,加强对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最后,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防止其上当受骗。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依旧很严峻,面对“就业难,难就业”这一社会现象,高校应努力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缓解学生的就业压力。
为提升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率,高校要形成系统化的就业扶持机制。首先,强化项目引导作用,切实做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三支一扶计划”“农村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工作;其次,对应届困难毕业生提供“一对一”的“精准帮扶”,学校相关管理人员要科学合理指导学生进行就业锻炼,有效提升他们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其社会竞争实力,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顺利就业[8]。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
[2]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Z].2003.
[3]庞丽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教育对策[J].教书育人,2007(24):65-66.
[4]刘艳艳.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竞争力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08.
[5]孙培红.“五位一体”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1.
[6]蒿延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和心理特点及对策研究[D].石家庄:石家庄铁道大学,2013.
[7]袁世俊.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刍议[J].中国高教研究,2008(4):80-81.
[8]曹楠楠.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探析[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1):47-48.
Educational Management of Students from Families with Financial Difficulties in Chinese-Foreign Cooperative School-Running Programs
Feng Hao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Law,Northeastern University,Shenyang Liaoning 110819;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Law,Shenyang University,Shenyang Liaoning 110044)
As an important form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al cooperation and communication,Chinese-foreign cooperative school-running programs are rather popular among schools and students.Meanwhile some program participants are from families with financial difficulties,whose particularity cannot be neglected.These students usually share common problems ideologically,culturally and economically,etc.Focusing on the above problems,this study discusses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from six aspects such as ideological education,Chinese-foreign cultural exchanges and financial aid system,etc.,in order to ensure their healthy growth,and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chool-running as well.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students from families with financial difficulties;educational management
G647
A
1674-5450(2017)06-0117-04
2017-09-01
冯浩,男,辽宁本溪人,沈阳大学副教授,东北大学教育管理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行政管理研究。
【责任编辑:赵 颖 责任校对:赵 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