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静
(河北大学 文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韦应物“暮夜诗”探析
高静
(河北大学 文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暮夜诗在唐诗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尤其多见于中晚唐诗作中。经过安史之乱的中唐诗人韦应物亦存有大量暮夜诗,他往往通过对一系列夜色物象的描写,营造或宁静平和、或幽冷孤寂的意境,表达诗人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感叹以及思念故园和亲友的深情。韦应物的暮夜诗,也与他对禅思哲理的参悟、思亲念友的深情、追尚淡雅的情趣相结合,以景悟禅、以景抒情,达到了景与禅、景与情的高度融合。
韦应物;暮夜诗;意境
最早将“暮夜诗”划分为单独的诗歌门类,是元代方回的《瀛奎律髓》一书。作为唐宋律诗选本,《瀛奎律髓》共分为49类,其中卷之十五即为“暮夜”类。序中解题写道:“道途晚归,斋阁夜坐,眺暝色,数长更,诗思之幽致,尤见于斯。”[1]529在方回看来,“暮夜诗”,或写夜归,或写夜坐,最能表达“诗思之幽致”,故而他将这些诗歌专门列为一类。
《瀛奎律髓》中共选61首唐宋暮夜诗作,但并没有选取韦应物的作品,这或许与方回的个人崇尚和选取标准有关。中晚唐诗人之作中大量存在暮夜主题的作品,韦应物也不例外。韦应物(737-约793年),早年任唐玄宗近侍,豪侠不羁,安史之乱以后,折节读书,转入仕途,始任洛阳丞,后历任京兆功曹、尚书比部1外郎、滁州刺史、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韦应物一生仕隐交替,诗歌创作以山水田园诗得名,诗风清淡自然。韦应物清淡诗风的形成,除了依凭其对山水田园诗的钟爱与书写之外,还与他对清幽诗境的喜爱有关。暮夜寂静无人,清幽寂静,最利观赏、深思,与韦应物的诗路亦合,故韦应物创作了大量“暮夜诗”,通过对暮夜景物的描写,阐发自己的人生感受和情思。
根据对《全唐诗》中韦应物的诗作统计,韦应物诗作总570多首,“夜”字共出现了138次,涉及诗作113首之多;“宵”字出现11次,涉及诗作8首;“晚”字出现了30次,涉及诗作27首。可见韦应物在诗歌创作中对“夜”字的使用和夜境的描绘是非常频繁的。除此之外,韦应物还有专门描写“夜”的诗作,比如《咏夜》《夜望》《月夜》《秋夜二首》等,可见韦应物对“夜晚”情有独钟。
韦应物诗中的“夜”有多种类型,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按时序,可分为夏夜、秋夜、冬夜。描写夏夜的如《子规啼》:“高林滴露夏夜清,南山子规啼一声。”①引自孙望《韦应物诗集系年校笺》,中华书局2002年版。另,本文所引韦应物诗均出自此书,不再一一标注。《夏夜忆卢嵩》:“炎月得凉夜,芳樽谁与斟。”描写秋夜的最多,共计有12处,如《秋夜寄丘二十二1外》:“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拟古诗十二首》:“月满秋夜长,惊鸟号北林。”此外还有《秋夜二首》《善福精舍秋夜迟诸君》《新秋夜寄诸弟》等诗,均是描写秋夜之作,并且经常和思念故园亲友的情感结合在一起。描写冬夜的如《送郑长源》:“泠泠鹍弦哀,悄悄冬夜闲。”《冬夜》:“单衾自不暖,霜霰已皑皑。”
按夜深的程度,又可分为夕暮、中夜、半夜、深夜、晨夜等。如《独游西斋,寄崔主簿》:“秋斋正萧散,烟水易昏夕。”《秋夜二首》:“朔风中夜起,惊鸿千里来。”《秋夜》:“忧人半夜起,明月在林端。”《同褒子秋斋独宿》:“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答崔都水》:“深夜竹亭雪,孤灯案上书。”《怀素友子西》:“层城湛深夜,片月生幽林。”《郡斋感秋,寄诸弟》:“户牖已凄爽,晨夜感深情。”
按夜与其他意象的结合,则又可分为月夜、雨夜、清夜、寒夜等。如《月夜》:“皓月流春城,华露积芳草。”《秋夜南宫,寄沣上弟及诸生》:“暝色起烟阁,沉抱积离忧。况兹风雨夜,萧条梧叶秋。”《寄柳州韩司户郎中》:“于焉得携手,屡赏清夜景。”《酬阎1外陟》:“寒夜阻良觌,丛竹想幽居。”
据地点的不同,又大致可分为山中之夜、精舍之夜、羁旅之夜等。如《雨夜宿清都观》:“复此新秋夜,高阁正沉沉。”《郡中对雨,赠元锡兼简杨凌》:“宿雨冒空山,空城响秋叶。沉沉暮色至,凄凄凉气入。”
韦应物创作了大量暮夜主题的诗歌,这种现象不是没有原因的。首先,夜晚没有白日尘世的喧嚣,没有公务的役形,万物归于沉静,留有大量的空闲时间使人冥心静思。韦应物性格喜静,又受禅宗影响,高洁寡欲,《唐才子传》中记载其“为性高洁,鲜食寡欲,所居必焚香扫地而坐,冥心象外”[2]169。夜晚的宁静与夜空的广阔,给韦应物提供了唤起禅思的外在自然环境,从而引发诗兴。其次,诗人经历过安史之乱,见证了唐代盛极骤衰,社会的衰落使得诗人内心失落,黑夜的幽冷孤寂恰好映照了诗人内心失意之感。最后,由于仕途的变迁和交通的不便,古人经常要分别,在秋天月夜思念亲友,也成为诗人的主要情感倾向。
意象的塑造与总体的意境密切联系在一起,分析意象不可不探析意象组合所展现出的意境。韦应物诗歌以清淡自然的风格著称,其主要体现在山水田园诗作方面。韦应物一生仕隐交替,有过长时间禅寺精舍的闲居生活,再加上他本性喜静,所以韦应物的诗中往往通过描绘夜晚的意象,营造或宁静平和或幽冷孤寂的意境。
宁静平和之夜境,主要表现在韦应物描写禅寺僧人相关的诗作中。
韦应物深受禅宗的影响,有过禅思精舍闲居的生活,并且和许多僧人交往,暮夜诗作中有许多体现出韦应物或静坐禅思、或与僧人交往的内容。这种宁静平和的意境往往与“僧”“月”“漏”等意象有关,例如以下诗:
高阁渐凝露,凉叶稍飘闱。忆在南宫直,夜长钟漏稀。(《秋夜一绝》)
林院生夜色,西廊上纱灯。时忆长松下,独坐一山僧。(《寄璨师》)
见月出东山,上方高处禅。空林无宿火,独夜汲寒泉。不下蓝溪寺,今年三十年。(《上方僧》)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秋夜寄丘二十二1外》)
这类的夜主题诗歌通过描写“灯”“钟漏”“山僧”“月”“空山”等意象,运用一些诸如“独坐”“独自宿”“松子落”等动态形象,或描写月出东山、林院夜色的静谧,或使诗人回忆起山僧独坐于松树下的场景,或是大雪之夜,孤灯悬挂,山僧时有拜访,都展现出一幅幅宁静平和的夜境,流露出诗人祥和静谧的心境。
幽冷孤寂之境,则主要表现在韦应物描写秋夜的诗作中。
古人易于悲秋,秋季的万物凋零则又容易使人感触到时间的流逝,秋夜的冷清凄凉也往往使人容易思念亲友、故乡。韦应物经历过安史之乱,属于大历时期的诗人,但是历来对韦应物的诗风评价都倾向高雅闲淡一类,独异于冷清衰落的大历诗风。白居易《与元九书》说道:“仆不能远征古旧,如近韦苏州歌行,才丽之外,颇近兴讽;其五言诗又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3]2789当代学者蒋寅在《大历诗人研究》中对韦应物诗歌风格进行评价:“韦应物是大历时期最特殊的诗人,几乎所有的方面都和大历诗风异趣……在意境上,大历诗时空狭窄,气象促迫;而韦应物诗悠然淡远,意味深长……最后从情调上说,大历诗率叹老嗟悲,多苦语,气象衰飒、冷淡,而韦应物澹泊平和,多恬语,气象清朗温润。”[4]112虽然人们对韦应物诗风的评价都以清淡为主,但在韦应物一些暮夜主题的诗中,则往往又流露出大历凄冷萧索的诗风。一些秋夜主题的诗最能表现这一点,诗人常常运用一些凄冷的意象进行勾勒,展现出秋夜孤独凄凉的意境,例如:
庭树转萧萧,阴虫还戚戚。独向高斋眠,夜闻寒雨滴。微风时动牖,残灯尚留壁。惆怅平生怀,偏来委今夕。
霜露已凄凄,星汉复昭回。朔风中夜起,惊鸿千里来。萧条凉叶下,寂寞清砧哀。岁晏仰空宇,心事若寒灰。(《秋夜二首》)
暗窗凉叶动,秋天寝席单。忧人半夜起,明月在林端。一与清景遇,每忆平生欢。如何方恻怆,披衣露更寒。(《秋夜》)
幽人寂不寐,木叶纷纷落。寒雨暗深更,流萤度高阁。坐使青灯晓,还伤夏衣薄。宁知岁方晏,离居更萧索。(《寺居独夜,寄崔主簿》)
这几首诗情景交融,是韦应物典型的秋夜主题的诗作。诗人运用的意象有萧萧的“庭树”、戚戚的“阴虫”、凄凄之“霜露”以及“寒雨”“残灯”“星汉”“惊鸿”“凉叶”“明月”“流萤”“青灯”等,这些秋夜的意象的组合展现出幽冷凄清的意境,流露出诗人悲秋思故的情绪。
韦应物的“暮夜诗”,并非单纯的景色描写,而是通过一系列的意象描绘,表达其内心的情思哲理。从上文多种夜的意象分类中可以看出,韦应物对秋夜的描写最多,韦应物不仅有3首题名为《秋夜》的诗作,还有许多秋夜寄亲友的诗作,如《秋夜寄丘二十二1外》《秋夜南宫,寄沣上弟及诸生》《新秋夜寄诸弟》《善福精舍秋夜迟诸君》《月下会徐十一草堂》等。而且其在描写秋夜的诗中也往往伴随着其他的意象,比如“月”“星”“河汉”“泉水”“雨”“钟”“烛”“灯”“僧”“空山”等,这些意象在诗人笔下加工组合,渲染出一幅幅幽寂清冷的画面,表达诗人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感叹以及思念故园和亲友的深情。
韦应物一生奉儒守业,但另一方面也时常想脱离世俗。他深受佛禅的浸染,常在夜中冥坐,或感时间之匆匆,或伤人生之短暂。这些对人生和宇宙的思索不免进入夜诗中,比较典型的如:
明从何处去,暗从何处来。但觉年年老,半是此中催。(《咏夜》)
诗人感受到白昼和暮夜的变化,在暮色之时引发哲思:“明”到了哪里?“暗”又从何处而来?最后的答案是催人一年又一年变老的“时间”。又如以下两首诗:
皓月流春城,华露积芳草。坐念绮窗空,翻伤清景好。清景终若斯,伤多人自老。(《月夜》)
微雨洒高林,尘埃自萧散。耿耿心未平,沉沉夜方半。独惊长簟冷,遽觉愁鬓换。谁能当此夕,不有盈襟叹。(《雨夜感怀》)
诗人在夜晚发出了“清景终若斯,伤多人自老”和“独惊长簟冷,遽觉愁鬓换”的感叹,景色不变,而人生却易老。
另外,韦应物还是一位重视亲友的诗人,他常年在地方做官,经常有寄友人、诸弟的诗作。秋夜最容易引发诗人对故乡亲友的思念之情,这也是韦应物“暮夜诗”中最常见的情感抒发。试看以下诗作:
端令倚悬槛,长望抱沉忧。宁知故园月,今夕在兹楼。衰莲送馀馥,华露湛新秋。坐见苍林变,清辉怆已休。(《楼中月夜》)
暗竹亭幽,萤光拂席流。还思故园夜,更度一年秋。自惬观书兴,何惭秉烛游。府中徒冉冉,明发好归休。(《夜对流萤作》)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闻雁》)
两地俱秋夕,相望共星河。高梧一叶下,空斋归思多。方用忧人瘼,况自抱微痾。无将别来近,颜鬓已蹉跎。(《新秋夜寄诸弟》)
这些诗作都写在秋夜,都表达出诗人对故园和亲友的思念之情,或是在月夜之下倚栏思乡;或作对流萤悲秋思乡;或是秋雨之夜听闻大雁鸣叫,从而引发归思之情;或在秋夕之夜想象与千里之外的亲人共望星河,思亲若斯。
韦应物大量的关于暮夜的诗作,为我们充分展现出韦应物的情与思。诗人运用夜空下的暗色调物象,营造出宁静平和凄冷孤寂的意境,展示诗人在不同夜景中宁静祥和抑或冷清孤寂的心境。另外,韦应物多创作秋夜之诗,或寄托诗人对时光易逝、人生易老的哲思感叹,或抒发诗人对故乡亲友的思念之情。“暮夜”既是韦应物诗歌的题材意象,也是诗歌中的意境,更寄寓了诗人的多重情思。唐诗中的暮夜题材和意象其实很多,特别是中晚唐时期,更为多见,其中所蕴含的时代的、个人的情感意绪,都值得挖掘和分析。本文只是以韦应物诗歌为对象略予讨论,期望能够引起对唐宋诗词乃至整个古代诗歌中“暮夜”书写的关注。
[1]李庆甲.瀛奎律髓汇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1987.
[3]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4]蒋寅.大历诗人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1995.
(责任编辑 王 昕)
An Analysis of Wei Yingwu's Poems of Night
GAO Jing
(School of Arts,Hebei University,Baoding,Hebei 071000,China)
The poems of night occupied a large proportion in the Tang Poetry,especially in the mid-late Tang Dynasty.Poet Wei Yingwu of the middle Tang Dynasty who experienced An-shi Rebellion also had a lot of night poems.He sighed for the fleeting time and man's short life and expressed his yearning of hometown, relatives and friends by describing night images,creating a quiet or a lonely calm mood.His night poems combined with his understanding of Zen philosophy,thinking of relatives and friends,and chasing of elegant taste.He understood Zen by scenery,and also expressed his emotion by scenery.Finally,he made scenery and zen,scenery and emotion highly integrated.
Wei Yingwu;poem of night;artistic conception
I207.22
A
1673-1972(2017)02-0083-03
2016-12-10
高静(1974-),女,河北保定人,讲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