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精神的咏叹调
——评《乔伊斯长篇小说人物塑造》

2017-04-13 15:49:59韩冰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乔伊斯斯蒂芬教授

韩冰

(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部,河北 秦皇岛 066000)

人文精神的咏叹调
——评《乔伊斯长篇小说人物塑造》

韩冰

(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部,河北 秦皇岛 066000)

作为近年来乔学界较有特色的学术成果,《乔伊斯长篇小说人物塑造》一书分别对乔伊斯的三部长篇小说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解读,对乔伊斯小说语言与人物塑造、叙事结构与人物塑造进行了独到的分析,体现了一种隽永的人文精神。从风格上,该书贯彻了乔伊斯的真诚本质,说理论证娓娓道来,读来宛如和大师促膝而谈;从结构上,该书依照乔伊斯著作出版顺序,以副标题形式依次品评,清晰而醒目;从情怀上,书中弥漫的那种人文关怀让人备受鼓舞和感动;从艺术价值上,该书体现了乔学研究的继承性、历史性和世界性。

乔伊斯;爱尔兰;《尤利西斯》;长篇小说;人物塑造

乔伊斯(James Joyce,1882-1941)的文学创作实践不仅深刻影响了世界小说创作的发展,也为新的小说理论的建立输送了宝贵的新鲜血液——“乔伊斯的鸿篇巨制不仅显示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色,还标志着一种创作现象,更体现出一种艺术的原创性”[1]5,因此,研究乔伊斯不是单纯研究乔伊斯个人。冯建明教授撰写的《乔伊斯长篇小说人物塑造》一书既是从一个特定角度探讨小说的叙事艺术、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特征和后现代的起源,也是对人类生活奥秘的探索。

一、真诚:真性情的流露

乔伊斯本人是一个极为真诚的作家。他用一颗诚心如实地描摹着这个世界,堪称业界良心品质无出其右者。其作品同样需要用一种真诚来对待和品评,而《乔伊斯长篇小说人物塑造》一书的确做到了这一点。以《艺术家年轻时的写照》(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以下简称《写照》)一章为例,冯建明教授与原著一一对应,从“童年”“在人间”“宗教静修”“心灵顿悟”“大学生活”五方面进行评述和解读。行文依从斯蒂芬的成长过程,从心灵到身体的发展变化,尤其是斯蒂芬的精神世界的非理性方面,进行了深刻的描述。文学作品并非仅仅是由作家根据某些规则创作出来的一种和自己生活经历毫无干系的客观产品。在文学这种个人表达的背后隐藏着整个人格,记录下了作家最隐秘的欲望和感情,成为其隐情的泄洪口。而这种隐情,则源于表面上似乎已经被遗忘的童年。乔伊斯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作家,有着鲜明而独立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写照》作为乔伊斯的自传体小说,主人公斯蒂芬再现了乔伊斯本人的成长。童年时期,他是一个有点懦弱的孩子,因为童言无忌说要娶清教徒艾琳而被恐吓啄出眼珠。对此他只能默默忍耐。而随着成长,他开始有了自己的是非观和判断力,决心“在思想上坚决与顺从异族统治和严酷的天主教义的‘家’和‘祖国’决裂”[1]27。又如在第四章,冯建明教授提到“乔伊斯对语言运用的实验无疑体现出他的个人意识,即其革命性创作语言体现出其本人对异族占领的一种语言报复,他要消解‘纯正英语’的既定秩序,颠覆‘纯正英语’的中心地位”[1]250。一语道出乔伊斯进行文学实验的内在动力。随后,在提到乔伊斯小说之所以被一些学者质疑时,冯建明教授是这样论述的:“新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威胁了人们的安全感,而人们也常对未知事物抱有某些恐惧感。其次,新观念的流行有时意味着旧观念的错误,而曾被接受了的旧观念则会让人显得愚蠢。最后,新观念难免会危及一些既得利益,人们也为了既得利益而不惜抛弃新观念。”[1]251事实上,这番话不仅适用于文学领域,更是一针见血地点出当今社会抵触新观念的弊端。这不正是体现了一位乔伊斯学者深深的社会责任感和良知么?

二、结构:人类历史的轨迹

本书结构上颇具特色,主体部分依次品评乔伊斯的《写照》《尤利西斯》(Ulysses)《为芬尼根守灵》(Finnegans Wake,以下简称《守灵》)三部作品以及“语言与人物的塑造”“叙事结构与人物塑造”等几大部分。颇具匠心的是,作者各章标题都以配以副标题的形式来解读,例如,第一章《写照》:叛逆的呐喊;第二章《尤利西斯》:谜;第三章《为芬尼根守灵》:梦……这种形式既诠释了原著的主题思想,便于读者的理解,同时给人一种浓厚的艺术气息。如此评论,从内容到形式做到了同原著一脉相承。更为严谨的是,冯建明教授在品评每部作品时,同样是一一对应原著章节划分来进行评论,例如《写照》一书分为五部分,而冯著同样分五小节来进行评论。以下是对冯著各章进行的赏析。

第一章,《写照》:叛逆的呐喊。本章标题很有艺术代入感。五个小节依次为“童年:朦胧感”“在人间:挫折感”“宗教静修:沉思”“心灵顿悟:洗礼”“大学生活:人生观”。每个小节都以副标题加以展开解读,体现了主人公斯蒂芬五种感官的渐次成熟以及人生观的逐步形成。此外,“童年”“在人间”“大学生活”这样的标题不禁让人联想到俄国大文豪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高尔基在《我的大学》中,记录了他青年时代的生活经历。苦难是一所最好的大学,社会最底层的流浪生涯为他提供了翔实的创作素材,深入劳苦大众觉醒了他的革命思想,书籍则丰富了他的文艺素养——这些最终将其造就成一位文艺大师。不同的国度,相同的时代,相似的苦难成长经历,让两位文坛巨人写出了同样令人感触深刻的自传。

第二章,《尤利西斯》:谜。在本章,论述也是从三个方面展开的:“忒勒玛科斯的出访:‘儿子的流浪’”,“奥德赛:父亲的‘漂泊’”,“回归:团圆”。从三个方面论述,恰恰与原文一一呼应,而且后面的副标题精炼地概括了本段的主题。“儿子的流浪”,父亲的“漂泊”,家人的“团圆”,让人一目了然,领悟到《尤利西斯》中,每个人——斯蒂芬、布鲁姆、莫莉都在漂泊,流浪,而团圆则是他们最终的归宿,深化了主题。

第三章,《守灵》:梦。该章分为四节,同样与原著四部分呼应:“父母篇:宏观与微观”,“双子篇:兄弟相迫”,“平民篇:你、我、他”,“更生篇:展望”。标题言简意赅,真正起到了导读的作用。原著中的“四篇”对应维科有关人类历史的“过程和再过程”的四个阶段——“神的时代”“英雄时代”“人的时代”和“野蛮时代”。在此恢宏的隐喻中,乔伊斯以文学形式重新书写了世界历史,而冯著则让人重温了这种历程。

第四章,语言与人物塑造:符号功能的扩展。该章分为三节:“内心独白:精神世界”,“散文特征:形与意”,“诗歌魅力:意与象”。在本章,冯建明教授采用归纳法,通过对小说文本的剖析,围绕乔伊斯语言的革新问题,重新梳理了乔伊斯小说的语言特征。这几部分的总结让人耳目一新。通常我们对乔伊斯的小说形式革新和实验有所了解,但是透过形式,冯建明教授却看到了乔伊斯同样兼顾对美的追求的本质。通过内心独白,乔伊斯将人物瞬息万变的内心感受细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种精神经历新鲜、逼真、流畅而丝毫没有拖沓教条之感;通过视角转换,乔伊斯实现了以形传意,运用不同特征的文体和语言风格的转换对应小说人物成长的不同阶段,让原本没有生命的文字顿时活了起来。

第五章,叙事结构与人物塑造:几何学与文学。该章分为三节:“《写照》:单线与成长”,“《尤利西斯》:环形与漂泊”,“《守灵》:螺旋形与循环”。形式即内容,乔氏小说的整体叙事结构兼具艺术效果及深刻寓意,堪称现代主义叙事作品中表现形式与内容关系的完美体现。乔伊斯以象征性的表现形式巧妙地暗示了人类生存环境和历史环境的交叠,达到了从个体特殊性到群体普遍性的外延化效果。换言之,乔伊斯以自己的小说作品暗喻并预言了人类历史走向。

第六章,结语及附录。本章并非可有可无。其中包括“附录一:《守灵》中‘four’的具体形式”,“附录二:《守灵》中‘HCE’的具体形式”,“附录三:《守灵》中‘ALP’的具体形式”。这三部分的总结极具学术价值。《守灵》中关于数字“4”的象征意义比比皆是,同时,数字“4”与人物塑造密切相关。冯教授指出,与数字“4”有关的词语和句子都强调了人与循环的“必然”联系,“从而暗示了人、时间、空间三维一体,并通过维科的人类历史循环观,将文学、哲学、美学紧密联系起来”[1]251。

在《守灵》中,人物符号化特征越来越明显。《守灵》犹如一座被梦魇笼罩下的巨大迷宫,其中的人物在恍惚的意识中不断变形,而书中屡次出现的符号HCE和ALP恰恰起到了路标的作用,拨云见日,让世人有了一窥这座迷宫全貌的可能。

另外,附录四翔实记录了乔伊斯的生平。参考文献涉及的中外著作、论文多达140多篇,显示了冯教授的严谨和博学。

三、人文关怀:成长的烦恼

文学即为人学。书中多处流露出冯建明教授对乔伊斯小说人物的理解和同情。如在第一章第二节中,作者对斯蒂芬的叛逆和堕落分析得准确而真实。斯蒂芬之所以选择去红灯区放纵自己,是因为“他们需要感官刺激,想在感官满足中寻找成就感,想在发泄兽性中感受存在的价值”[1]40,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当今社会,一些未成年人及青年人的失足犯罪。人之初,性本善,他们并非自愿而为之,而是因为“这些迷失的人往往在感受肉体存在的同时,更加远离了自我的精神层面,其行为本身就象征着灵与肉的分离。他们放弃了远大目标的追求,放弃了曾经有过的崇高理想,他们的理想自我向现实自我投降了”[1]5。冯建明教授在这里没有立刻否定以斯蒂芬为代表的青年人,而是对他们表现出了深切的人文关怀,这样更容易引发读者的思考,以及带动整个社会的反思——是社会的丑陋腐败导致斯蒂芬们一时迷失了方向,通过反思社会也为他们重新找回自我埋下伏笔。

乔伊斯用文学重塑了造就他本人的人生历程。斯蒂芬的成长历程可谓青年人自我发现、自我审视、自我扬弃、自我实现、自我升华的历程。在一定程度上,斯蒂芬的成长历程反映出青年人如下的共性特征:每一位青年人都难免在生活中遭遇困境,凭直觉而对现实突发其个人领悟,胸怀实现完整自我的理想。

月是故乡明。乔伊斯在其流亡生涯中,虽然身处他乡,却是心怀故土,他的作品中总是流淌着浓浓的乡情。在第四章第三节分析《守灵》中的一段描写利菲河的引文时,冯建明教授解读出引文除了表现安娜·利维亚的风采之外,也流露出了乔伊斯对故乡的情感。利菲河陪伴着乔伊斯长大成人并走上文学创作道路,是乔伊斯永不枯竭的艺术源泉。在客居巴黎创作《守灵》一书时,乔伊斯借助散文形式,以细腻的笔触抒发了他对英吉利海峡彼岸故乡的强烈怀念之情。

四、艺术价值:乔伊斯精神再现

乔学研究是继承性的。人物塑造在小说文本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而这种认识也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扬弃”的过程。李维屏①李维屏为冯建明博士研究阶段的导师之一,治学严谨,在乔学上有着很高的造诣。认为,“传统的小说人物是情节的载体,虽与情节有互动关系,但必须服从情节的需要”[2]245。“在现代主义小说家看来,人物不是情节的附庸,而是小说的主体或主要表现对象。”[2]245乔伊斯小说中的人物“已成为小说艺术的重要载体”[2]287。在此基础上,冯建明教授继续推进了对小说人物重要性的认识,认为“人物是小说的第一要素,也是文本中最可靠的实体。小说可以没有情节,但却不能没有人物。这便决定了作为小说第一要素的地位”[3]3。乔伊斯长篇小说人物塑造是“艺术性、思想性、欣赏性的高度统一……其意义或许不在于是不是对现实主义的挑战,也不在于其挑战是否成功,而在于他的力作本身的实验和创新”[1]5。

乔学研究是历史性的。“尽管乔伊斯等现代主义者极力淡化情节,但他们却没有拒绝人物。他们从人物身上看到了比情节更为重要的东西;即人物所包含的价值和人生观。”[3]3从《都柏林人》(Dubliners)到《写照》,从《尤利西斯》到《为芬尼根守灵》,乔伊斯这位文学巨匠手握如椽巨笔,渐次登临象征人类文艺源头的奥林匹斯山颠,凝神观照,俯瞰众生,“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他所关注的已超越了“小我”的荣辱、民族的兴衰,而是绵延了整个人类世代的漫长岁月。换句话说,乔伊斯的小说作品中流露出深厚的人文主义情怀,其本质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历史,也不仅仅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而是整个人类的历史。

乔学研究是世界性的。乔伊斯的作品部部是精品,而且独具匠心,旁征博引,让人目眩神迷。而作为乔伊斯的评论,冯著同样做到了旁征博引。在叙事艺术上,冯建明教授对《大卫·科波菲尔》(DavidCopperfield)开篇与《写照》的开端作比较,体现了20世纪人本主义美学的非理性转向。在谈到“失明”命题时,冯著将《写照》与《简爱》(Jane Eyre)和《远大前程》(Great Expectation)进行分析对比,暗示了《写照》主人公斯蒂芬的精神困惑。在第二章冯建明教授将“勒斯特里冈尼亚人”与《恶之花》(Les Fleurs Du Mal)的形式作以比较,称其为散文形式的《恶之花》。从文论角度来说,爱尔兰文化历史悠久,在许多方面与中华文化神韵相通。例如在第三章第一节《父母篇》中,当谈到本篇中诸多人物不断变换身份时,冯建明教授将其与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联系起来。而在本章第二节《双子篇:兄弟相迫》中,又提到了中国历史上曹植的《七步诗》典故,纵横捭阖,让人耳目一新。在第四章第三节谈到诗句转换时,冯建明教授以乔伊斯改写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与济慈改写莎士比亚诗句的方式和艺术效果进行对比。同时,冯著中多次涉及到《圣经》典故,显示了冯建明教授在《圣经》研究领域的深厚造诣。《圣经》和希腊神话堪称西方文学的两大源头。解读西方文学作品,尤其是乔伊斯这样重量级大师的作品,《圣经》知识不可或缺。冯建明教授在高校开设《圣经文学》课程多年,因此在《圣经》的领悟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也让他在本书的撰写过程中游刃有余,并且成为本书的一大亮点。

我国的乔学研究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从当时的一片空白到如今乔学的迅猛发展,乔伊斯学者们付出了很多。《乔伊斯长篇小说人物塑造》正是这样一部极具时代感的翔实而系统的乔学研究著作。书中的理论成果可谓冯建明教授多年来的心血结晶,代表了当代乔学研究的最高水准。此书对乔伊斯小说及人物全面、辩证而新颖的解读,本身就是一大创新。同时,书中体现的严谨、渊博和真诚以及浓厚的人文关怀,令人在获得丰富的学术营养同时也感动至深,这正是献身艺术的乔伊斯精神再现。相信在这种乔伊斯精神的感召下,广大乔伊斯学者一定能在乔学研究上走得更远。

[1]冯建明.乔伊斯长篇小说人物塑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2]李维屏.英国小说人物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3]Feng Jianming.The Transfigurations of the Characters in Joyce’sNovels[M].Beijing:ForeignLanguagePress,2005.

(责任编辑 苏 肖)

An Aria of Humanistic Spirit: A Review of Characterization in Joyce's Novels

HAN Bing

(Department of Basic Courses,Hebei Vocational College of Construction Material,Qinhuangdao,Hebei 066000,China)

The Characterization in Joyce's Novels is a distinctive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Joyce study in recent years.In the book,a systematic and in-depth analysis is made of the language style and narrative structure in the characterization context of Joyce's three novels.Stylistically,the nature of Joyce's sincerity is implemented in the book;while reading the book,it is just like talking to the master himself.Structurally, according to the publishing order,Joyce's works are discussed in the form of subtitle,which is clear and eyecatching;Emotionally,the book is filled with the humanistic care which is encouraging and touching.Artistically, the book is of inheritance,historic significance and universality for Joyce studies.

Joyce;Ireland;Ulysses;novel;characterization

I106.4

A

1673-1972(2017)02-0155-04

2016-11-25

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爱尔兰文学思潮的流变研究”(15BWW044)

韩冰(1981-),男,河北沧州人,副教授,主要从事爱尔兰文学、英美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乔伊斯斯蒂芬教授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今日农业(2021年15期)2021-10-14 08:20:30
刘排教授简介
论维柯对乔伊斯小说诗学的影响
轮椅上的天才——斯蒂芬·霍金
斯蒂芬·G·雷兹《完全音乐理论教程》述评
乐府新声(2019年3期)2019-10-17 02:17:34
不给善良增加负担
乔伊斯·卡洛尔·奥茨作品综述
斯蒂芬·库里招牌动作之掩护投篮
NBA特刊(2017年10期)2017-08-08 03:01:46
斯蒂芬·霍金:探知外太空,保人类长存
乔伊斯《小云朵》中的叙述聚焦形式研究
外语学刊(2011年6期)2011-01-22 05:5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