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春秋》礼学到春秋礼学
——评《春秋礼学》

2017-04-13 12:40许建平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礼学春秋原则

许建平

(1.浙江大学 汉语史研究中心,浙江 杭州 310058; 2.浙江大学 古籍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58)

从《春秋》礼学到春秋礼学
——评《春秋礼学》

许建平1,2

(1.浙江大学 汉语史研究中心,浙江 杭州 310058; 2.浙江大学 古籍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58)

管正平博士的新著《春秋礼学》是一部研究春秋时期礼学整体现象的著作。礼包含特定的价值追求,作者将其归纳为十六类价值观原则,每类先界定表述内涵和讨论范围,然后列举该原则的相关表述,并运用实际例子给予详细解释。礼的内容与形式的结合非常复杂,作者区分了四种结合的状态并作了详细的分析。更重要的是,作者将礼置于运动的背景下进行研究,对礼在运行过程中的规律作了创造性的探索。

春秋礼学;价值追求;运行规律

礼是社会生活中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各种仪节,以礼为研究对象的学术活动自然就是礼学。传统的礼学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首先是对三《礼》原典的注疏,历代学者的注疏类著述丰富,其优点是便于从字、词、句、段的理解入手,领会原典意义,但注疏形式的局限是让学术观点散落在正文的注解中,不便于知识的系统化。其次是从单一对象入手考论礼学,如《昏礼辨正》《深衣考》《周礼井田谱》等,其优点是在界定范围内容易深入,然而整体观照有所欠缺。第三是从礼的纵向发展入手,如《读礼通考》《太平经国之书》《仪礼小疏》等,这种研究有助于从历史角度认识礼的发展变化,但也容易忽略礼赖以存在的时代特征。因此现代礼学研究学者在以专书、专人研究的同时,也往往以某个时代为研究对象,如勾承益的《先秦礼学》、张帅的《南北朝三礼学研究》、惠吉兴的《宋代礼学研究》、林存阳的《清初三礼学》等。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年12月出版的管正平博士的新著《春秋礼学》则是对春秋时代礼学进行整体研究的著作。

从礼的历史形态看,早在西周时代礼已实行,但春秋以前,缺乏系统的史料记载,仅仅依靠古籍的片段追述和考古的零星发现,难以认识礼的整体面貌。周平王四十九年(前722),也就是鲁隐公元年,《春秋》《左传》开始记事,到《左传》记事结束的周贞定王二年(前467),这一阶段有丰富的史料留存。而且这是一个变礼的时代,虽不是纯正的古礼,但西周的礼制仍然有所保留,并大体遵循周礼的原则,还能见古礼之面貌。《左传》记事结束之后,礼崩乐坏,古礼的实行时代已经过去。而先秦时期留存史料最多的即是春秋时期,童书业就曾经从二十余部先秦古籍中摘录而成《春秋史料集》。从过去的研究状况看,对于春秋时期礼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某一部礼经、某一类礼或某一类材料的研究,对于整个春秋时期典籍的综合利用以及对春秋礼学的整体观照缺乏深入的研究。因此管君选择研究春秋时期的礼,将研究时段限定在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67年之间,可以说是抓住了研究礼学的一个黄金时段。全书所举的礼学实例,皆能严格遵循以春秋时期为下限的原则。

《春秋礼学》是一部写春秋时期礼学整体现象的著作,以礼的意义为主要研究对象,其目的是尝试建构春秋时期礼学的意义体系。因为从礼的本质特点看,礼的圣人制作之本义才是本质内容,名物度数等礼仪只不过是为其意义服务的。然而探寻礼的意义很困难,古人早就认识到,“其数可陈也,其义难知也”[1]。当然,难知并非不可知。

礼“义”在表达事理方面,是与其它典籍相通的,如果有足够多的资料,就能更方便地捕捉到礼的内在意义,正如四库馆臣所言,“诸经之作,皆以明理,非虚悬而无薄。故《易》之理丽于象数,《书》之理丽于政事,《诗》之理丽于美刺,《春秋》之理丽于褒贬,《礼》之理丽于节文,皆不可以空言说,而《礼》为尤甚”[2]。基于这样的认识,本书取材广泛,凡记载有春秋时期史料者巨细靡遗,主要包括三类书籍。一是记载春秋史实的诸如《尚书》《逸周书》《管子》《国语》《论语》以及出土的郭店、上博、清华竹简等相关文献,这类书籍包含当时实际用礼的材料。二是以《三礼》以及《大戴礼记》为核心的礼类书籍,礼类典籍与春秋礼存在基本对应的关系,刘乾先曾说过:“《三礼》的成书虽然稍晚于《左传》,但它所记录的内容却大多是春秋时人们所遵循的礼法规则,以此与《左传》中记载的礼制进行比照可谓再恰当不过了。”[3]三是其他凡保存有春秋时期史料的著作,如《史记》《说苑》《新序》《战国策》《韩诗外传》《白虎通义》《春秋繁露》等。正是因为作者全面掌握了春秋时期的史料,所以在具体的考证过程中,能做到左右逢源,怡然理顺了。

礼在典籍中的表现形态除了以条文形式出现之外,还有很多使用礼和评价礼行为的例子,这批材料对于认识“义”具有重要意义。礼在处理现实社会关系时,实际上处于不断运动的状态。以往研究者关注较多的是静止层面,诸如礼仪、礼器、礼容等研究。本书在探寻礼“义”时,将礼在社会生活中的运行状况加以考虑,这个研究角度既有利于考察礼的条文所蕴含之外延和内涵,也有利于从实例的矛盾冲突中对礼进行通贯性与综合性的研究。既符合礼的现实情况,又在原有学术基础上有所延伸。

浩如烟海的中国文化典籍中,处于突出地位的莫如“十三经”和“二十四史”。以“十三经”为研究对象的领域,称之为经学。清代学者从研究内容角度出发,认为经学即是礼学。礼学纷繁复杂,即便是仅仅卒读“十三经”,对于一般读者来说,也是可望不可即的。《春秋礼学》以省俭的笔墨,展现出了春秋礼学的整体轮廓。全书主要从礼的价值观原则、礼的仪义组合及礼的运行规律三个方面对春秋礼学作了系统研究和深入分析。

礼是社会生活中所有人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要有效地管理社会人,礼就必须包含特定的价值追求。《春秋礼学》中“礼的价值观原则”一章,作者将其归纳为敬、正、诚、平、等、信、勇、报、和、忠、仁、学、让、赏、罚、民主等十六类价值观原则。每类先界定表述内涵和讨论范围,然后列举其原则的相关表述,并举实际例子作了详细的解释。对于情况复杂的原则,则继续细分讨论,比如“敬”的原则,作者分为尊尊、尊贤、尚齿、敬先、敬神、敬时、敬妻子、敬敌、敬夷狄九种不同的情形。这部分内容是目前对礼的价值观原则最为完备的分类与全面的分析。值得一提的是,在当今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有“民主、和谐、平等、公正、诚信”等内容,《春秋礼学》中“礼的价值观原则”可以说是为其做了很贴切的注解。

礼由“仪”与“义”有机结合而成,然而两者的结合情况相当复杂。《春秋礼学》的“礼的仪义组合”一章对礼在运行过程中其内容与形式结合的四种不同状态作了详细的分析,尤其是通过对仪义离析、无仪之义、因义生仪三种情况的阐释,很好地解释了礼发展变化的原因所在。

作者指出:“礼在调节社会生活的过程中,也不会是遵循礼学规定然后对照着礼文行礼这样简单。尤其是面临一些复杂情况,如多重礼需要同时施行并发生冲突时,就需要行礼者把握行礼的运行规律,选择恰当的礼仪,使礼能完成调节社会生活的任务。礼在运行中的轨迹遵循一些特定的规则。”[4]因此在“礼的运行规律”一章中,作者从目标、动力、轨迹三个方面对礼运行的规律性作了探索。在其中“运行轨迹”一节,总结了小大、亲疏、尊卑、先后、内外、时位、轻重等矛盾处理的原则,涉及了礼运行的核心内容,这是本书最有价值的精华部分,是作者的创见,以前未见有人措意于此。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以春秋时期的一些实际例子来检验本书提出的理论。这些历史人事的礼学评价在很长的历史阶段都有分歧的意见,本书的分析给出了一个新的角度。

学术研究应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继续攀登,因此参考文献毫无疑问是体现作者的学风和态度的大问题。全书一千三百多条参考文献,一一注明详尽出处,没有出现一条转引的情况,反映作者严守学术规范、诚实治学的学术品格,这是值得称道的。

因为有进行礼学判断的以一字定褒贬,古人以《春秋》为治国之书,如子夏说:“有国家者,不可不学《春秋》。不学《春秋》,则无以见前后旁侧之危,则不知国之大柄,君之重任也。”[5]今管君之《春秋礼学》一书,从另一个立足点以新的视角,让一人之礼走向时代之礼,让《三礼》之礼走向社会之礼。《春秋礼学》一书对中国礼学史的研究、对礼学本质的认识以及对礼学思想发展情形的把握,均具有重要价值。“《春秋》礼学”终于开始走向“春秋礼学”,管君的工作,甚有益于治者也。

本书“礼的运行规律”一章,是本书最有价值的精华部分,这部分内容可说是对春秋礼学最系统深入的研究,对礼运行的框架构建颇为全面系统,但如同美酒微醉、好花半开,这部分的内容稍显单薄,止见冰山一角,令人卒读全书后,会有欲见全豹的冲动,期待作者有更进一步的研究新作呈献给学术界。

[1] 郑玄,注.孔颖达,疏.礼记注疏[M].台北:艺文印书馆,1960:504.

[2] 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65:170.

[3] 刘乾先.《左传中的先秦丧礼研究》序[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2(4):104-105.

[4] 管正平.春秋礼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150.

[5] 苏舆.春秋繁露义证[M].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2:160.

[责任编辑 邱忠善]

From the Rite Study inTheSpringandAutumnAnnalsto the Rite Study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a review ofTheRiteStudyintheSpringandAutumnPeriod

XU Jianping1,2

(1.Center for the Study of Chinese History,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58, China; 2. Research Institute of Ancient Books,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58, China)

Dr. GUAN Zhengping' new bookTheRiteStudyintheSpringandAutumnPeriodstudies the monolithic phenomenon of rite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Rite includes a specific value pursuit. Dr. GUAN sums it up in 16 principles of values, and gives each principle its connotation of expression and scope of discussion. Then GUAN lists out relative expressions of each principle and explicates it with detailed examples. The combination of rite’s content and form is very complicated, but GUAN distinguishes four states of combination and makes close analyses. More importantly, the author studies rite in the background of movement, and makes a creative exploration into the laws of rite in operation.

the rite study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value pursuit; operation law

2017-04-12

许建平(1963-),男,浙江慈溪人,教授,博士,主要研究经学、敦煌学。E-mail:603875878@qq.com

B22

A

1004-2237(2017)02-0118-03

10.3969/j.issn.1004-2237.2017.02.019

猜你喜欢
礼学春秋原则
《牡丹亭》:回归礼学的一种隐喻
论朱子实用礼学思想:以篚和幂尊疏布巾为例
《乡党图考》的《论语》学和三礼学贡献
坚守原则,逐浪前行
试论《秋海棠》在20世纪40年代的媒介传播
春秋礼乐文化的研究探讨
穀梁春秋哲学构建及其意义
无罪推定原则的理解与完善
论春秋时期的师保
礼之于性——以《荀子礼学研究》立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