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紫燕,张世敏
(上饶师范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江西 上饶 334001)
明代商人传记研究综述
万紫燕,张世敏
(上饶师范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江西 上饶 334001)
明代商人传记是学界研究明代商人与商业的重要文献依据。20世纪80年代开始,学界对明代商人传记有了研究,主要集中在文献整理、文学研究与历史文化研究三个方面。然而,全面的资料搜集与整理缺位、专题研究未成系统等问题的存在,为今后这一领域的研究留下了巨大的开拓空间,诸如商人传记的分类研究、商人传记与润笔费的关系、商人传记与思想文化及文学的关系、作家群体特征等多个方面的专题研究。这些研究对于推动明代商人与商业的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明代;传记;商人;商业
商人阶层的崛起与商品经济的发展,使明代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期。明中期以后,在文集与史志中涌现出的一大批为商人书写的传与记(以下称为“商人传记”),成为继宋代出现的商人墓碑文之后文学史上的一种新的文学现象。商人传记这一文体的出现,与明代社会经济转型、思想文化转向、文学艺术俗化之间关系密切,其对明代研究的价值与意义如下。
其学术价值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文献价值:经过系统整理与研究的商人传记,可以为明代商人与商业、商人与文学等问题的研究奠定文献基础。第二,文学史价值:商人传记这种文献一方面可以推动明代商人文学与传记文学的研究,启发明代文学商品化与碑传风格融合等问题的思考;另一方面可以丰富文学研究的形态,从商人的角度探索文学与经济生活之间的关系,为文学史书写的大众化与去精英化添砖加瓦。第三,思想史价值:商人传记中所记载的传主的义利取舍、士商关系、官商互动的研究,可以为明代商业伦理构建、儒学转向、儒学与商业伦理之间的关系等思想史问题的思考提供新的范例与维度。
其应用价值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商人传记中的大部分是典型的为润笔费而撰写的请托应酬之文,因此,以商人传记为切入点,探讨文学商品化对作者群体的影响,文学商品化与政治相互作用的规律,对当前正确对待与处理文学商品化具有借鉴意义。第二,以商人传记中所记载的传主的商业经营,可以透析明代商人的“市义”理念与商业伦理构建,对当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重构现代商业伦理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与启发价值。
商人传记因具有上述价值,所以受到了明清史学与文学研究领域学者的注意。既有学者把商人传记作为文献依据来研究明代的商人、商业及其与文学之间的关系,也有学者把商人传记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专门的整理与研究。
学界对明代商人与商业的研究始于上世纪40年代末,此后,明代商人与商业的研究成了学界的热点问题。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商人传记与商人墓碑文、商人小说、商业书等文献都是这一领域的学者展开研究的重要文献依据。
从国内来看,傅衣凌1947年发表《明代徽商考》,1956年出版《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开启了明清商人与商业研究的序幕。此后,有关明代商人的研究趋于沉寂。80年代后,对于明代商人与商业的研究开始走出“资本主义萌芽”的圈子,分地域的商帮研究成为明代商人研究的主要形式,在商帮研究中,商人的家庭与生活、商路的开拓、商业经营、士商关系等成了学界探讨的几个主要内容。围绕这些问题,唐力行、王廷元、王振忠、张海鹏、马敏、朱万曙、陈学文、王世华等一大批学者将明清商人与商业的研究推向了高潮。
在明清商人与商业研究领域,商人传记是学者们常用的文献依据。如傅衣凌的《明清时代商人与商业资本》论到徽州商人时,征引了《太函集》中的《潘汀州传》等商人传记[1]。张海鹏在《徽商研究》中更是大量地运用了《汪氏统宗谱》《太函集》《率口程氏续编本宗谱》《方氏会宗统谱》等文献中的商人传记,如在论述“苏州是徽商经营长途贩运商业所必趋之地”时,就用到了程宁、汪勋、黄元芳等商人的传记中所载生平事迹作为印证[2]。
从国外来看,自日本藤井宏《新安商人研究》一文后,论及明清商人与商业的学者有日本寺田隆信、臼井佐知子,美国Joseph P. McDermott,荷兰Harriet Thelma Zurndorfer,韩国朴元熇等。国外学者的论著也以商人传记作为重要文献依据。如寺田隆信的《山西商人研究》一书论及“商人的活动与商业城市的建立”时,用到了李攀龙《李沧溟集》中的《何季公传》、李东阳《怀麓堂文后稿》中的《储处士传》等商人传记[3]。
由于明清商人与商业的研究是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因此,除了以上所提到的学者与论著外,还有更多的难以一一述之。然而,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论及明清商人与商业时,都以商人传记等文献作为依据。
明代商人与商业成为学界的研究热点之后,对商人传记、商业书、商业契书、商人小说等文献进行整理与研究便成了这一领域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迄今为止,国内外对商人传记的研究成果可分为三类:
1.文献搜集与整理
张海鹏、王廷元《明清徽商资料选编》是最早对商人传记进行搜集与整理的著作,该书从史籍、方志、谱牒、笔记、小说与文集等文献中搜集了一批有关徽商研究的资料,其中包括传记。作者介绍说:“我们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发现,徽商的事迹,谱牒所载往往比史、志更翔实而具体,有不少是史、志所不载而家谱记述之……我们从披阅的族谱中,采摘了不少徽商活动的资料,从而也使这部资料集别具特色。”[4]与《明清徽商资料选编》相近的,是张正明、薛慧林编撰的《明清晋商资料选编》,该书中收录了一批晋商的商人传记、墓志铭等文献,墓志铭明清两代皆有,然而商人传记则只有清代的,笔者在该书中未曾见到明代的商人传记,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王鹏在《徽州历史人物碑传研究》这篇文章中指出:“徽州商人的传记在明中叶的各种徽州文献中比比可见”[5],论文在附录《徽州历史人物碑传索引》中,列出了一批徽州商人的传记及其出处。《明中期文人别集中商人传记文献研究》一文则对明中期文集中的商人传记进行了一次清理,共搜集到商人传记160篇[6]。
2.文学研究
韩结根《明代徽州文学研究》一书中,有专门论述徽州商人传记的章节,该书将商人传记看作是徽州文学的主流之一,并提出“明代中后期的徽州作家们不仅为商人大量树碑立传,而且不少传记中都透射出新的思想意识,给文坛带来了一些新的气息”[7]。陈建华对王世贞文集中的商人传记有过统计,其中“《弇州山人四部稿》中有传记文90篇,为商人作15篇,约占总数的16.6%;《弇州山人续稿》有传记250篇,为商人所作44篇,约占总数的17.6%”[8]。耿传友所撰《汪道昆商人传记研究》一文统计出汪道昆《太函集》中“有传记文235篇,其中为商人作的就有112篇(传主为商人的达77篇)”,并认为这“是一种很值得注意和重视的文学现象”[9]。此外,相关的研究成果还有孔礼祥的硕士论文《王世贞商人传记研究》[10]、论文《论王世贞商人传记中的商妇形象》[11],邱江宁《士商融合与文体之变——以王世贞的商人传记为例》[12],张世敏的《明代中晚期士商关系反思》[13]、《明代商人传记消费型态与作者群体特征》[14]、《论文学商品化背景下作者群体特征的演变——以明中期商人传记作者为例》[15]、《明中期商人新论——以商人传记中盐商与木商异同为切入点》[16]、《论明中期商人传记的分类与发展脉络》[17]等,这些文章对商人传记及相关问题进行了探索。
3.历史文化研究
余英时在《士商互动与儒学转向——明清社会史与思想史之一面相》一文中指出:“文人谀墓取酬,自古有之,但为商人大量写碑传、寿序,则是明代的新现象”,这种新现象出现的原因在于“明代文人‘润笔’观念的转变”[18]171。李媛媛《为徽商立传:晚明儒士汪道昆与<太函集>》一文在对《太函集》中的徽商传记进行搜集整理的基础上,指出汪道昆为徽商作传,是“要借助为徽商做传记、墓志铭、寿序的机会,将自身的反对‘贱商’等观念糅合进去,为徽商与徽州道德树立良好形象”[19]。朱绍祖的《方志所见明清时期河南商人传记研究》一文在对地方志中的河南商人传记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对河南商人传记的史料价值与编纂特点、河南商人的经商原由、方志中所述河南商人的经营特色与经营理念、心态结构等问题展开了论述[20]。此外,相关的论文还有李青枝的《明代传记文中商人形象的文化解读》[21],文小燕、宋立杰的《明清地方志中的商人影像》[22]等。
通过以上梳理,可以发现,明代商人与商业的研究发轫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之后,这一问题成了学界研究的热点。商人与商业的研究,离不开商人传记这一重要的文献依据。然而,在明代商人与商业研究以及明代商人传记整理与研究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多一少”的不平衡现象。一方面,学界对全国范围以及各地商人研究的成果开始涌现,其中徽商与晋商的研究最为充分,其成果之丰富,达到了难以尽列的程度;另一方面,学界对明代商人传记进行整理与研究的成果却屈指可数。除此之外,明代商人传记的整理与研究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全面搜集与整理缺位
张海鹏的《明清徽商资料选编》以及耿传友的《汪道昆商人传记研究》等针对明清商人传记进行搜集与整理的成果出现,意味着学界意识到了商人传记这种文献的重要性,这些论著代表着该领域研究的新方向。不过,这些成果也明显存在局限性,或者搜集与整理的范围局限于一个地区,如《明清徽商资料选编》限于徽州商人,《明清晋商资料选编》则限于山西商人;或者范围限于某一作家的商人传记,如耿传友《汪道昆商人传记研究》只论及汪道昆《太函集》中的商人传记。迄今为止,学界尚未出现对有明一代的商人传记进行全面搜集与整理的成果。
2.商人传记专题研究未成系统
由于对明代商人传记进行全面搜集与整理欠缺,制约了针对商人传记这一专题进行系统研究。因此,笔者也暂未看到有研究成果能够展现明代商人传记的全貌,梳理出商人传记产生与发展源流的成果。即使是商人传记的性质这一问题,学界的认识也是存在偏差的。提及商人传记,很多人都把它视为“请托之文”,如余英时就认为文人为商人写传记,就是为“商人唱起赞歌”[18]168。实际上,商人传记并不全是文人为商人唱赞歌的“请托之文”,其中,“一般商人传记并非都为润笔费而作……高士化商人传记大多不收润笔费。”[23]
3.未将商人传记与商人墓碑文进行严格区分
商人传记被当作文献依据使用时,往往与商人墓碑文混同起来。即使是对商人传记进行整理与研究,也往往未能与商人墓碑文区分开来。《明清徽商资料选编》与《明清晋商资料选编》这类著作,整理的文献资料包括传记与墓碑文等,因而两者混杂在一起,并无不妥。然而,如果在专门研究汪道昆或王世贞的商人传记时,将商人墓碑文等同于商人传记,则是有待于商榷的。传记载一人之事,其文体特征是随所传之人而变化的,明人徐师曾论曰:“嗣是山林里巷,或有隐德而弗彰,或有细人而可法,则皆为之作传以传其事,寓其意;而驰骋文墨者,间以滑稽之术杂焉,皆传体也。”[24]墓志铭等墓碑文则与传记不同,明人吴讷论曰:“其书法,则惟书其学行大节;小善寸长,则皆弗录。”[25]由此可见,明代之时,传记与墓碑文之间的差异是泾渭分明的,宜将两者分别对待。
综上所述可知,对明代商人传记作系统的搜集与整理迄今为止仍是学术空白。在文献整理的基础上,开展诸如商人传记分类研究、作者研究、商人传记与润笔费的关系研究、与思想文化之间关系的研究、与明代文学之间关系的研究、与商人墓碑文等相关文体的比较研究等方面的专题研究,对于推动明代商人与商业的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
[1] 傅衣凌.明清时代商人与商业资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68.
[2] 张海鹏,王廷元.徽商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93.
[3] 寺田隆信.山西商人研究[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123-124.
[4] 张海鹏.明清徽商资料选编[M].合肥:黄山出版社,1985:3.
[5] 王鹏.徽州历史人物碑传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2.
[6] 张世敏.明中期文人别集中商人传记文献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7] 韩结根.明代徽州文学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219.
[8] 陈建华.中国江浙地区十四至十七世纪社会意识与文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2:335.
[9] 耿传友.汪道昆商人传记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02.
[10] 孔礼祥.王世贞商人传记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04.
[11] 孔礼祥.论王世贞商人传记中的商妇形象[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1):109-116.
[12] 邱江宁.士商融合与文体之变——以王世贞的商人传记为例[J].江苏社会科学,2011(1):188-193.
[13] 张世敏.明代中晚期士商关系反思[J].北方论丛,2013(1):69-74.
[14] 张世敏.明代商人传记消费型态与作者群体特征[J].文艺评论,2015(6):97-101.
[15] 张世敏.论文学商品化背景下作者群体特征的演变——以明中期商人传记作者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5(4):124-128.
[16] 张世敏.明中期商人新论——以商人传记中盐商与木商异同为切入点[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5(4):74-79.
[17] 张世敏.论明中期商人传记的分类与发展脉络[J].西部学刊,2014(12):24-27.
[18] 余英时.儒家伦理与商人精神[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9] 李媛媛.为徽商立传:晚明儒士汪道昆与《太函集》[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20] 朱绍祖.方志所见明清时期河南商人传记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6.
[21] 李青枝.明代传记文中商人形象的文化解读[J].名作欣赏,2016(35):95-98,124.
[22] 文小燕,宋立杰.明清地方志中的商人影像[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7(1):134-139.
[23] 张世敏.论明代文学商品化与碑传风格的融合[J].华中学术,2015(2):127-139.
[24] 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153.
[25] 吴讷.文章辨体序说[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53.
[责任编辑 许婴]
A Summary of the Studies on the Merchant
Biographies in the Ming Dynasty
WAN Ziyan, ZHANG Shimin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Shangrao Normal University, Shangrao Jiangxi 334001, China)
The merchant biographies in the Ming Dynasty are an important documentary basis for the academic studies on the merchants and the commerce in the Ming Dynasty. Since 1980’s, the academic world has begun the studies on the merchant biographies in the Ming Dynasty. The studies mainly focused on the documentation, literary research and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search. However, because of the lack of the comprehensive collection and documentation of materials, and lack of systematic monograph research, there is room for great expansion in this field, such as the classification of merchant biographies,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merchant biographies and remuneration fees,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merchant biographies and ideological culture and literature, group features of writers, all of which may help promote the studies on the merchants and the commerce in the Ming Dynasty.
the Ming Dynasty; biographies; merchants; commerce
2017-04-07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6CZW28)
万紫燕(1982-),女,江西新干人,助教,硕士,主要从事明清文学与文献研究。E-mail:475427227@qq.com
K204.5,K248
A
1004-2237(2017)02-0072-05
10.3969/j.issn.1004-2237.2017.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