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学英语课堂的中国文化传播

2017-04-13 12:19:09刘秋喜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跨文化英语课堂大学

刘秋喜

(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 湖南 长沙 410128)

基于大学英语课堂的中国文化传播

刘秋喜

(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 湖南 长沙 410128)

建立基于大学公共英语课堂的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一种重要途径,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把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融入到英语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中国文化传播意识。注重西方文化输入的同时注重对学生的中国文化的输出,提升大学生的文化传播素养,有利于克服中国文化失语,促进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实现跨文化交流。

大学英语课堂;中国文化;对外传播

0.引言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公共英语教学以语言知识体系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的教学重视还不够。文化输入也主要是注重对西方文化的输入,外语的学习更多的是学习外国的先进科技文化知识,教材也好,课堂也好,侧重的都是外国语言文化知识的学习,忽视或少有涉及中国文化的知识。学生长期接受西方文化输入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与模仿,中国文化的认同感不足。还有很多学校的英语教学把考试作为外语学习的最终目的,外语学习成功与否依赖是否通过四六级考试来评判。而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要求 “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中必须会出现两种文化的交流与沟通,而目前的公共英语教学主要是单向的外国文化的输入,外语教学现状不足以让学生具备跨文化的能力。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非常欠缺,笔者在课堂发现绝大部分学生谈到中国文化的相关表达时会出现失语的状态,仅仅熟悉笔者课堂上常提到过的一些表达,可见学生的中国文化输入的意识也不够强。廖华英,陈凤(2011)也对非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进行了研究,其对300名一二年级的非英语专业的本科生进行的调查显示,“非英语专业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特有的事情、观念现象等的能力远不尽人意。”因此,英语教学要达到学生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在课堂上除了输入西方的文化知识,还应该承载一定的传播中国文化的任务,让学生学习用英语表达自己文化。只有学生对中西文化都有所掌握,语言跨文化沟通才会更有效。

1.大学公共英语课堂传授中国文化的必要性及优势

1.1大学公共英语课堂传授中国文化的必要性

中国文化的传播应该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而英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如果我们的每一个学生能够使用英语向外国人介绍我们的文化,是一种比较有效的中国文化传播方式。大学公共英语课程是高校的必修课程,持续时间长,大部分学校的英语基础课程为两年,而且辐射面很广。在公共英语的教学中,除了目的语的文化的输入,合理地加入中国文化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对自己文化的对外传播意识,具备基本的中国文化的表达能力,使每一个学生具备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素质和能力,能够实现文化传播,跨文化沟通的能力。

另外,构建基于大学英语课堂的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也是符合未来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在2015新大学英语指南(征求意见稿)中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同时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使他们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和今后的工作中能够有效地使用英语,满足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的需要。另外新指南也明确了大学英语的“课程定位与性质”为“工具性和人文性”,人文性指的是跨文化交际。教育部在2014年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强调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全面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水平,着力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多元支撑。因此在我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背景下,构建基于大学英语课堂的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也是符合未来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趋势和要求的。而目前的现状是,我们得学生在介绍中国文化时,会出现失语现象。因此,英语课堂教学,除了让学生了解国际科学技术发展前沿,学习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同时,也应该加强中国文化的有效对外传播,促进交流与发展,增强我国的文化实力。

1.2基于大学公共英语课堂的中国文化传播的优势

1.2.1公共英语课堂具有传播中国文化的优势

首先,大学英语教师在中国文化传播上是具有一定优势的。大学英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语言的优势,发挥英语作为媒介来进行文化的传播。另外,大学英语教师不仅熟悉中国文化,也熟知西方文化,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中西文化的比较和思考。另外,大学公共英语课程是高校里覆盖面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的一门课程,是一个很好的文化对外传播的平台。英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帮助学生树立文化传播和跨文化沟通的意识,引导学生正确处理语言学习与文化学习的关系,培养学生进行中西文化对比和思考,从而实现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

1.2.2改革后大学英语四六级的反拨效应

2013年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中,翻译由原来的句子翻译调整为了段落翻译,内容考查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教育等。四六级的改革对于大学英语教学也带来了影响,也有不少学者对于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反拔作用进行了研究。辜向东(2010)指出:通过专家的实证研究,教育界普遍认同,CET对于大学英语教学产生了正面影响远远大于负面影响。张秀英(2015)也指出了语言测试与语言教学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她指出CET-4翻译测试改革的正面反拨效应是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重新调整。翻译的改革带动着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调整。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从以前的很少出现中国题材的内容输入,渐渐涉及中国题材的学习。教师也应好好利用这一反拨作用,在英语课堂中加入中国元素的输入。因此,大学英语课堂加强中国文化的输入不仅符合文化传播的需求,也是符合大学英语测试的需求。

2.基于大学公共英语课堂的中国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

2.1大学生的“中国文化失语症”

目前,当前的大学生中国文化知识的不足,对本国文化的表达和介绍时力不从心,无论是口语表达还是书面表达都无法在更广泛,更深刻的层次上作进一步交流,现象十分严重。有很多研究者的研究发现,如研究者(张为民、朱红梅,2002;刘世文,2003;蒋亚瑜、刘世文,2005;邓文英、敖凡,2005)等或采用测试,或利用访谈、问卷等工具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受试不能够用英语恰当地表达测试中涉及的中国文化,认为中国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十分欠缺。大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中国文化失语症”严重制约着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

2.2关于中国文化的英语材料的缺乏

目前,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英语教材或者素材并不太多。教师在选取课堂材料的时候有较大的困难,学生在课后可输入的听说、阅读相关的英文材料也不多,阅读的输入极少,所以学生会出现在介绍中国传统文化时会出现失语的情况。所以需要根据学生的英语基础和学习能力,编写一些介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历史、哲学、社会风俗等书籍、杂志;中国特色词汇手册等,以及加大中国文化作品的英译工作,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提供材料的支撑。另外,有很多关于中国特色的词汇的英译也未能做到统一,学生不知如何做出选择。所以要加强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有必要统一涉及中国文化、特色词汇表达的翻译标准。

2.3大学公共英语教师的中国文化素养有待提高

同时,有研究也表明教师在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素质欠缺,这势必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因此,教师不仅要有较深的西方文化素养,还应有较强的传播母语文化的责任意识,能培养学生正确的文化态度,引导学生树立平等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流意识。此外,大学英语教师要对中国传统的和现代的文化有更深的理解,能用英语流利地表达中国文化,这样才能在课堂上灵活地导入中国文化。因此,要实现大学公共英语课堂的中国文化的输入,需要英语教师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广泛阅读及思考文化现象与问题。另外,还需要教师有一定的教学策略,能自如地引导学生在中西文化中游走。教师在课堂上还需注意适度的原则,能处理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各种关系不能进行过度的中国文化知识的传授,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3.建立促进中国文化传播的大学英语教学体系

目前虽然有很多探讨英语课堂中外文化的教学问题、大学英语课堂输入中国文化等,但未有系统的解决方案。本文尝试着建立促进中国文化传播的大学英语教学体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交流。

3.1课堂教学

要实现基于大学公共英语课程的文化对外传播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等各个环节全面出发。首先,明确合理的教学目标。根据教育部制定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来制定适合自己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教学目标,实现“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同时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的目标。其次,在教学内容上,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的元素,改变只输入西方文化的局面。刘长江(2003)曾提到过:外语教学中目的与文化和本族语文化应该兼容并举。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水平确定适合学生的文化内容,在听说读写译语言技能的培养过程中增加表达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特色事物的英语词汇和表达,重视中外语言和文化的比较,实现学生掌握正确的语言知识和目的语文化,同时提高学生母语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另外,在教学环节和活动中,根据教材的主题,导入相关的中国文化内容,引导学生对特定的文化题材进行对比和讨论。目前绝大多数教材的内容都是选自外国的小说,杂志,报纸等,很少有涉及中国文化的题材。教师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补充我们母语文化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中西文化的比较。既做到了目的语语言及文化的学习,也兼顾了母语文化的巩固及表达的学习。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另外,还可以在课程考试中适当的加入学生对于中国文化表达的情况的考查。

3.2第二课堂

要培养学生文化输入以及文化传播的意识,传播能力,教师还要好好利用第二课堂。课后引领学生进行多渠道的中西文化的输入和教学实践活动。布置学生多看一些关于中国文化的英语素材,如BBC拍摄的美丽中国、发现中国等节目都是非常不错的选择。另外,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各种关于中国文化,中西文化对比的活动,如英语演讲比赛,辩论比赛,讲座等等。如2015年外研社杯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的主题是选择的庄子《逍遥游》的大瓠之种,是一次很好的尝试,充分体现了组委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比赛的主题引发了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挖掘。此主题促使学生大量阅读中国传统文化资料,从各个角度来解析,梳理和萃取中国文化中的思想精华,然后用英语做出了精彩的阐释,有选手更是给传统文化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除此之外,学生在课后还需要进行大量的阅读。总而言之,教师要培养学生多元文化的角度看待文化,建立中国文化传播的意识。

4.结语

总之,把中国文化的传播融入整个大学公共英语课程体系,形成以促进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新路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培养学生文化对外传播的意识,学会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做中国文化的传播使者,最终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人。

[1]崔刚.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渗透[J].中国大学教学,2009(3):86-89.

[2]刘长江.谈外语教育中目的语文化和本族语文化的兼容并举[J].外语届,2003 (6):14-18.

[3]崔校平,史成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与大学英语课程改革[J].河北大学学报,2015(3):139-141.

[4]胡晓明.如何讲述中国故事?—“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3:107-117.

[5]赵彩虹.英语强势下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J].山东社会科学,2014(10): 177-181.

[6]廖华英,陈凤.非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研究[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2011,3(1):67-71.

[7]辜向东.大学英语教师对CET及其反拨效应认识的历时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6).

[8]张秀英.CET-4翻译测试改革正面反拨效应下的大学英语教学[J].考试周刊,2015(40).

G122

:A

:2095-7327(2017)-02-0179-02

刘秋喜(1984—),女,湖南长沙人,硕士,讲师,就职于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翻译。

猜你喜欢
跨文化英语课堂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 01:13:12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海峡姐妹(2020年12期)2021-01-18 05:53:08
用爱浇灌英语课堂
甘肃教育(2020年18期)2020-10-28 09:06:52
大学求学的遗憾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艺术评论(2017年12期)2017-03-25 13:47:38
让快乐回归英语课堂
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7:34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现代企业(2015年1期)2015-02-28 18:44:00
高效英语课堂的打造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