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源与近代诗人的澳门情怀

2017-04-13 11:55:42萧致治
关键词:葡萄牙人澳门

萧致治

(武汉大学 历史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2)



魏源与近代诗人的澳门情怀

(武汉大学 历史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2)

面对澳门沦为葡萄牙人“管理”的中国领土,魏源与近代中国诗人对澳门产生了多方面的感触。他们一方面对葡萄牙人强占澳门以及葡萄牙当局的暴行,表达了强烈的不满与反抗,同时又十分欣赏澳门独特的自然风光,对于中西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则采取包容和接纳的态度。他们通过赋诗填词,用诗歌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折射出他们的赤子之心。

魏源; 近代诗人; 澳门; 情怀

澳门位于广东省珠江口的西边。公元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借口舟触风涛,请求上岸晾晒弄湿货物。广东海道副使汪柏收受贿赂,默许他们在澳门半岛的南端海滨搭棚暂息。1557年,他们居然得寸进尺,在那里“筑室建城”,打算长期居留。1571年前后,葡萄牙人因曾于1564年协助平定柘林兵变,赢得广东当局的好感,他们同意葡萄牙人在此租地居住,每年缴纳租银500两。1574年,广东香山县当局为了加强对澳门的管制,在莲花茎设立关闸,由中国派官员管理启闭,借以防止葡萄牙人擅入内地。1744年,清朝首位驻澳门同知印光任制订七项条例,加强对澳门葡萄牙人的管理。1749年,继任澳门同知张汝霖又制订了12条法令,刻石公布,谕令葡萄牙人严格遵守。1842年,清朝在鸦片战争中失败后,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英国在华掠夺到许多特权。1846年,新任葡萄牙驻澳门总督亚马勒(一译亚马留)认为清朝政府软弱可欺,疯狂推行殖民扩张政策,居然驱逐管理澳门的中国官吏,关闭设于澳门的中国海关,停止向清朝当局缴纳租银,逐步占领澳门半岛全境,以及南边的氹仔、路环两岛。1887年,葡萄牙和清朝政府签署了《中葡友好通商条约》,规定澳门归葡萄牙“永居管理”。但条约一公布,就受到多方质疑。

面对澳门沦为葡萄牙人“管理”的中国领土,魏源与近代中国诗人产生了许多感触。他们一方面对葡萄牙人强占澳门,以及葡萄牙当局的暴行,表达了强烈的不满与反抗,同时十分欣赏澳门独特的自然风光,对于中西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则采取包容和接纳的态度。他们通过赋诗填词,抒发了自己的情怀,同时折射了他们的赤子之心。

一、诗人笔下的澳门

在澳门半岛上,原来只有妈角、龙田、望厦等几个渔村。自从被葡萄牙人用欺骗手段窃据后,随着中西贸易的发展,澳门逐步成为一个高楼林立、生意兴隆的市镇。东望洋山上建立了天主教堂。教堂西边的泉水,从石根中渗出,格外清澈,人们用来泡茶,清香可口,号称“龙泉茗”。西望洋山下建起了山水园林,供人们自由游览。人们在这里可以喝到以椰菜为主要原料的椰菜羮,吃到刚从海上捕捞的鲜鱼,以及从青洲岛上抓获的螃蟹,吸到令人魂飞心醉的澹巴菇(烟草)。道光、咸丰年间,香山诸生吴亮珽游览此处,写了一首咏《澳门》*本文所引各首诗词,都引自章文钦笺注、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和珠海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澳门诗词笺注》(晚清卷)。章文钦的笺注对理解这些诗词很有帮助,个别差错已查对原著改进。另外还参考了《澳门百科全书》2005年修订版,顺此致谢。,生动地刻画了当时澳门南端的情景:

望洋东寺复西园,沦茗龙泉出石根。

椰菜絮羮名士味,巴菇香草美人魂。

卖鱼浪白船双桨,擘蟹洲青酒一樽。

海味故应甘久住,钟声清供又黄昏。

诗人先游览了东望洋山上的天主教堂,品尝了用龙泉水烹调的茗茶,又跑到西望洋山下游览了园林,在那里喝了椰菜羮,吃了刚从海里捞捕的鲜鱼,和青洲岛上的螃蟹,一边喝酒,一边抽烟,自由自在地欣赏岛上风景,过着悠然自得的生活,令人乐而忘返。

妈阁位于澳门半岛的西南部,乃是澳门最负盛名的地方。妈阁庙是澳门三大古刹中最古老的寺庙,又称妈祖阁、正觉禅林、海觉寺,俗称天后庙。早在葡萄牙人到来之前,原名妈阁庙的妈祖阁就已经存在。澳门的葡文名字Macau,即是源于妈阁的译音。妈祖阁位于西望洋山的西南,背山面海,依山而建。最先建立的弘仁殿,嵌建在半山的巉岩古石之间。殿堂是利用原有的大石窟开凿而成,殿内四壁雕刻海魔神将,中央供奉保护人们航海安全的天后。洋船石位于庙门旁边,石上头刻有“大眼鸡”等古代海船图形。门前的石狮,殿内的小帆船,都赋予各种神话与传说。1843年,香山协右营都司张玉堂曾游历了海觉寺(即妈阁庙),赋了一首七律,刻在弘仁殿东边山径的石壁上面。诗云:

何须仙岛觅蓬莱?海觉天然古刹开。

奇石欲浮濠镜去,慈云常护鲎帆来。

莲花涌座承甘露,榕树蟠崖荫玉堂。

谁向名山留妙笔,淋漓泼墨破苍苔。

诗人认为,无须乘风破浪,去茫茫大海中寻觅仙岛蓬莱,镶嵌在西望洋山半山石窟里的弘仁殿,就是和蓬莱一类的古刹仙境。这里的奇石好像要背驼濠镜(即澳门半岛)浮游而去,而大慈大悲的佛云却护送着海帆疾驶而来。佛祖的莲花宝座从海心涌现,承受着天赐的甘露;榕树根须缠绕蟠伏在崖石上边,又荫蔽着天帝居住的玉台。谁想在这座名山上留下妙笔,将泼墨淋漓,清除崖石上面的千年苍苔,竭诚欢迎。诗人把弘仁殿的奇特风景和自己的狂情结合起来,对弘仁殿作了出神入化的刻画,堪称妙笔生辉。

还有一位香山增贡生黄国培,游览妈阁之后,触景生情,也写了一首《登妈阁》:

蛮烟蛋雨极边城,濠镜居然得壮名。

高阁独临奔海势,层峦三面走潮声。

波摇树影翻残月,船载夷歌撼巨鲸。

我是天涯萍梗客,不知何似撼浮生。

澳门半岛本来是渔民栖息的边远荒岛,由于中西贸易的繁荣,居然名扬海内外。妈阁雄踞西望洋的半山上,东南西三面的怒潮拍岸袭来,使之形成奔海态势。“波摇树影翻残月,船载夷歌撼巨鲸”两句,和前述“奇石欲浮濠镜去,慈云常护黉帆来”比较,则有异曲同工之妙。作者慨叹自己一生漂泊不定,浮生若梦,不过是百代过客。

与东望洋山相对应的西望洋山,位于澳门半岛南端,西临内港,东北隔南湾和东望洋山遥遥相望。海拔62.7米,比93米高的东望洋山低了近三分之一。前面提到的妈阁,就座落在西望洋山的西南麓。山上建筑起不少具有南欧风格的别墅,是澳门的高级住宅区之一。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广东顺德人梁乔汉,曾在澳门设馆授徒,业余曾作《镜湖杂咏》50首,记叙了澳门风情。其中《登西望洋山顶》描写道:

眼界临空阔,岩疆一览全。

危楼疑缩地,远水欲浮天。

警备群峰应,防周众戍联。

令人增壮志,立马勒燕然。

他站立西望洋山顶见到的,又是另一种风光。站立在山顶上,四周的风景尽收眼底。山周围的一座座小洋房,疑是仙人施展了缩地术,使之一一展现在自己眼前。澳门的防护周密,众戍联成一体,警报一响,四方响应。诗人目睹这类设施,令他信心十足。似乎勒石燕然山,立马可待。

白鸽巢公园位于澳门半岛西部,紧邻沙梨头,原是大炮台山向西北方向延伸的小山岗,后来为了纪念曾在山冈的石洞中住过的葡萄牙著名诗人贾梅士,在此建立了一个公园,葡文名叫贾梅士公园。又因为一个葡籍富商在这里建筑别墅居住,富商饲养白鸽数百只,经常漫天飞翔,时人因称之为白鸽巢,公园也习称为白鸽巢公园。公园占地广阔,树木茂盛,花草遍地,环境幽静。园内小路,依山势修筑,曲曲弯弯,有如八阵图。身处其境,令人有世外桃源之感。游历国外,在德国柏林大学做过汉文教习的潘飞声(1858~1934)曾到该园游览,盛赞公园幽静怡人。他在《游白鸽巢》一诗中说:

芳辰兼永日,游客恰闲身。

山静惟闻鸟,竹深不见人。

台高从石曲,树老看花春。

海外桃源好,茫茫一问津。

这首诗浅近流畅,明白易懂,不用解释,即可领略公园的良辰美景。

南湾又称南环。因为在粤语里,“湾”读作“环”,故叫南环。历史上的南湾,是澳门的外港。贸易商行林立,十分热闹。1900年,丘逢甲在领导台湾抗日斗争失败后回到广东,受广东政府派遣,前往南洋调查侨民情况,途经澳门,曾经寓居磨盘山,留下多篇有关澳门诗词。其中一首即是描画南湾当日的情景:

楼台金碧拥南环,灯火千门夜不关。

满地烟花春似海,三更人立磨盘山。

(丘逢甲注:南环为胡贾聚居处,予所寓在磨盘山上,夜望灯火如繁星)

磨盘山现在呼岗顶,是澳门半岛南部的一个小山岗。站在岗顶,可以俯瞰南湾周围风光。

二、对西方文化的品评

鸦片战争以前,澳门是西方文化输入中国的主要窗口,也是中西文化交汇的结合点。香港被割让和五口通商以后,其地位虽发生了重要变化,但仍然是西方文化输入的重要渠道。近代诗人游历澳门,一般对西方文化采取欣赏和包容态度,也有一些批评。

近代最早用诗歌对西方文化表示赞赏的要数爱国思想家魏源。1846至1848年间,他因母亲去世在家守制。为了收集扩编《海关图志》的资料,他曾经游历了江苏、湖南、广西、广东、江西、浙江各省,以及澳门、香港。在澳门游览中,他听了西洋琴的弹奏,十分赞赏。在其所作《澳门花园听夷女洋琴歌》前有一段序言,介绍他游历澳门时,受到管理澳门财政兼理接待事务的葡官(委理多)的热忱接待。其感受是:“澳门自明中叶为西洋市埠,园亭楼阁,如游海外。怪石古木,珍禽上下,多海外种。其樊禽之所,网其上以铜丝,纵横十丈,高五丈。其中池沼树木,飞浴啄息,空旷自如,忘其在樊也。园主人曰委理多,葡萄牙国人。好客,延登其楼,有洋琴如半几,架以铜丝。请其鼓,则辞不能。俄入内,出其室,按谱鼓之,手足应节,音调妍妙,与禽声、海涛声隐隐听和。鼓罢,复出其二子,长者九岁,冰肌雪肤,瞳翦秋水,中原未之见也。主人闻余能文,乞留数句,喃喃诵之。大喜。赠洋画而别。”歌词如下:

天风吹我大西洋,谁知西洋即在澳门之岛南海旁。怪石磊磊木千章,园与海涛隔一墙。墙中禽作百蛮语,楼上人通百鸟语。鸟声即作琴声谱,自言传自龙宫女。蝉翼纤罗发鬌鬖(按:读作朵山),廿弦能作千声弹。初如细雨吹云间,故将儿女幽窗态,写出天风海浪寒,似诉去国万里关山难。倏然风利帆归岛,鸟啼花放樯声浩。触碎珊瑚拉瑟声,龙王乱撒珍珠宝。有时变节非丝竹,忽又无声任剥啄,雨雨风风海上来,萧萧落落灯前簇。突并千声归一声,关山一雁寥天独。万籁无声海不波,银河转上西南屋。呜呼!谁言隔海九万里,同此海天云月耳。膝前况立双童子,一双瞳子翦秋水。我昔梦蓬莱,有人长似尔。鞭骑么凤如竹马,桃花一别三千纪。呜呼,人生几度三千纪,海风吹人人老矣。

这首歌先是描述了西方式园林风貌。作者没有标明花园名称,从描述的情景看,很可能是游历了白鸽巢公园以及禽鸟园。然后被接待人延请上楼。在楼上看见了一架西洋琴,听了接待人的妻子弹奏,接着又见到了接待人的两个小孩,最后发表了一通感慨。他认为西洋与中国尽管相隔九万里,但到了澳门,看到澳门风光,无异游览了西洋。后来,魏源扩编的《海国图志》百卷本卷九十四,也介绍了西洋风琴。原作者李兆洛欲购买一架,“拆视而细审之。”因缺乏资金,未能如愿。

前面已提到的梁乔汉,在澳门设馆授徒期间,听了澳门天主教堂定期举行的西洋音乐会,对西方音乐也很欣赏。梁氏在《夷俗杂咏》十首中,有一首赞扬西方的音乐:

西洋乐部久知名,顿挫浏离古调惊。

礼拜一期三夕奏,花园两地听分明。

(按:当时氹仔花园有两座教堂)

西方天主堂中每星期举行三次音乐演奏会,声音抑扬顿挫,使中国古调都感到吃惊。诗人因为此前到过德国等地,则早已知道西洋音乐之美。

著名维新派领袖康有为,戊戌政变后其眷属避居澳门,其弟康广仁曾在这里办过《知新报》。康有为对西方的马戏赞不绝口。他在《香港观赛会欧戏,遂游濠镜观马戏,为见欧洲百戏之始》一诗中云:

香江陆海感苍茫,濠镜山川对夕阳。

若问先生果何见,诡奇马戏及蛮装。

从这首诗看来,康有为对西方马戏的高超技艺,是非常肯定的。

澳门的邮政和电信事业,是新发展的行业。1825年,葡萄牙首都里斯本试办澳门邮政。1845年,澳门设立邮政执行处。1869年,澳门当局委任土生葡萄牙人苏沙任海上邮务管理员。这时才在加辣堂街和水坑尾街交界的地方设立邮局。邮票是借用香港邮票加盖澳门邮戳。到了1884年,澳门才自己发行第一枚邮票——澳门皇冠邮票。随着轮船运输的推广,澳门和广州、香港之间,均有整天开行的客轮。如果某日停止开行,必先预发通告。电信事业随后也发展起来,信息传递,瞬间可达。诗人们对这种方便快速的邮电交通事业都十分欢迎。梁乔汉在《风土杂咏二十五》中有两首诗咏赞邮政和电信:

士担邮政寄书凭,轻重锱铢次第增。

自载封函垂例罚,每防瞒漏察行滕。

士担是邮票的英文译音。行滕即绑腿。西方邮政按照信、物的重量确定邮费多少。按重量计费,十分公平。如果违反寄信规则,就要按例处罚。为了防止瞒漏,要检查绑腿等以防夹带。诗人虽只陈述了事实,没有评论,但可以看出,他是持赞许态度的。在《风土杂咏二十五》中,还有一首咏轮船交通:

镇日开行省港轮,暂停礼拜报闻新。

捷传万国安危信,不及香江电报频。

当时港澳之间、省澳之间,载客轮船多是整天开通。如果暂停,则提前预告。只是当时香港已有电讯设施,而澳门则无。所以他一方面赞扬轮船整天开通的办法好,但没有电讯设施,信息传递不及香港快捷,未免遗憾。

近代内地通行的代步工具是坐轿,北方还有马车,水上有木帆船。当时澳门已有自行车(广东称单车)流行。梁乔汉在《夷俗杂咏十》中有一首这样咏赞自行车:

单车并不费人牵,独坐中衡自转旋。

两脚踏将机起伏,轮行前后快如弦。

人们踏着两个轮子的单车,快速如飞,令诗人非常赞赏。

在中国,几千年来,男女婚事,都是由媒人牵线介绍,澳门则开始盛行自由恋爱。梁乔汉在《夷俗杂咏》中,有一首就是描写自由恋爱的:

婚娶何劳遣妁联,两人各自目成先。

及瓜闺幼知怜婿,随地留心看少年。

女子十六岁为破瓜之年,她已懂得婚恋,随地留意物色如意郎君,作为自己的终身伴侣。

澳门地处热带北缘,一年之中,平均温度达22.4摄氏度,最热的7月,平均气温达28.6摄氏度,最冷的1月,平均温度也有12.1摄氏度。因此,热天时间很长,防暑降温,必不可少。食冰淇淋降温防暑,应运而生。当时内地还少有这种饮品。梁乔汉在《风土杂咏二十五》中有一首咏冰淇淋诗:

水从化学炼加盐,涤暑招凉力倍兼。

嚼雪几人同荔啖,卖喧忘却候趋炎。

据说早年制冰淇淋,以盐加在冰屑之中,即可降到摄氏零度以下,去暑降温的效果十分明显。嚼冰淇淋同时吃荔枝,不知能有几人?但那些卖冰淇淋的小贩,为了卖冰淇淋,沿街大声叫卖,以致忘记了酷暑的炎热。

三、对葡萄牙人蚕食澳门的不满

前已述及,葡萄牙殖民者窃据澳门,开始是采用欺骗和贿赂的手段租借。鸦片战争以后,清朝国力衰落,葡萄牙殖民者认为软弱可欺,转而恃强霸占。他们早年租借澳门,只限于澳门半岛的南部,南湾和内港之间一块不大的地方,北部仍归中国人民居住。鸦片战争之后不到十年,葡萄牙不仅占据了澳门半岛全境,还扩占了氹仔和路环两岛。澳门半岛原来面积不大,1840年只有2.78平方公里。经过不断填海造地,1912年增至3.4平方公里。2003年,已扩充到8.7平方公里。包括氹仔、路环两岛,共计已达27.3平方公里。整个面积扩大到近十倍。近代诗人一方面赞赏澳门风光,另一方面对葡萄牙人强占澳门则深怀愤懑,在他们的诗词中不时流露出这种情怀。

潘鸣球是道光、咸丰时期的顺德人,其在道光二十八年(1848)前后所作《游澳门有感陈给谏借濠镜与西洋事》,对统治者的失策就深表遗憾。他说:

我来澳门游,触目多增恸。异种尽腥膻,顽性难制控。

此地杂华夷,前人贪献贡。久假不我归,势渐致狂纵。

流患迄于今,安危所系重。翻疑中外臣,当日无言讽。

卓哉陈给谏,先事鉴已洞。利害悉指陈,字字有余痛。

朝议奈坚持,斥为愚且戆。祸患起忽微,履霜即冰冻。

与居混豺狼,梗化逼麟凤。从此轶足奔,骜马谁鞿鞚!

时势尚可为,宜鉴金陵宋。俯仰无限情,何日升平颂?

给谏是给事中的别称。明代隆庆三年(1569),广东新会人陈吾德在给事中任上曾上疏条陈粤东数事。内第四项即言租借澳门给葡萄牙人将会造成严重后果。但明朝当权者未能采纳。陈吾德在疏里痛陈澳门租与葡萄牙人已经带来严重祸害。指责“当事者利其数世之资,乃开濠镜诸澳以处之。至乃结庐城守,据险负嵎。挟其重资,招诱吾民。求无不得,欲无不遂。百工技艺,趋者如市。私通奸人,岁略卖男女何啻千百!海滨居民,痛入骨髓”。为此,他严正指出:“民夷杂处,将来祸变,恐出叵测。”他提出应对的上策是:“不利其有,绝不与通。”其次是:“严令沿海有司,着实举行什伍之法,稽查有无私通接济之奸。”诗人赞扬陈吾德的上疏是:“先事鉴已洞,利害悉指陈,字字有余痛。”而明朝当局竟然斥为“愚且戆”,拒不接受。从此葡萄牙人肆无忌惮不断扩大侵略,以致无法控驭。他认为要借鉴金国南下灭宋的历史,亟谋对策或者尚有可为。

过了大约十年,正值英法联军侵华之际,海南文昌人叶棲鸾于咸丰七八年间路过澳门,睹景生情,也产生无限感慨。他在《澳门有感》一诗中一说:

澳门开辟几何年,中夏居彝此最先。

十里粉楼围鬼屋,千樯夹板拥洋船。

只知市易来商旅,那识边防失事权。

一统山河今若此,凄凉满目亦潸然。

自从澳门租给葡萄牙人以来,中国大地有外国人居住以此为最早。而今粉刷的洋楼都是西洋鬼子的住宅,停泊在港湾的成千船只都围着洋船做生意。人们只知商旅来此贸易,哪知警惕边防丧失主权!本来是完整统一的山河,先是香港被割占,继是澳门丧失主权,而今广州又被英法联军占据,目睹此情此景,诗人不禁潸然泪下,满目凄凉。

广东顺德人陈壁光,在此时也写过一首《澳门行》,谴责租借澳门,导致丧权辱国:

东粤有澳门,孤悬在海岛。胡为借与夷?事后遗烦恼。

一误在前明,国柄日颠倒。岂无秉哲士,忧心惄如捣。

万里叩君门,孤忠持谏草。今已数百年,传闻有故老。

吁嗟陈给谏,片言关大造。明月盖浮云,贞心聊自抱。

他认为陈吾德的奏疏,片言都关大局安危。由于奸臣当道,蒙蔽了皇上,因此无法打动君主之心,终致丧权辱国。不过他的忠贞正直之心,聊可表白自己的节操。

还有广东台山人陈燮畴,1884年有《咏澳门》一首,体现了当时的爱国人士忧国忧民,又无可奈何的心境。诗曰:

澳门形势知何似?竞说莲花水面浮。(按:澳门四围水抱,旧称莲花地)

绝岛有天皆化日,丑胡无地不岑楼。

窟藏蛇蝎污难涤,族混华夷患易留。

独抱私忧君且买,忘怀端赖酒盈瓯。

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正值中法战争时期。四周边疆都受到列强侵扰,而忧国忧民之士大夫却无计可施,无力挽救危局,只好借酒解愁,使自己在醉梦中消磨岁月。

到了19世纪末,西方列强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国势益发危殆。诗人更加深怀隐忧。1898年,广东南海人梁博珍有咏《澳门》一首:

澳门自来中国土(原属租借),葡人无理肆贪求。未经割让先争据,忍看洋场十里秋。

中葡之间自从1887年签订商约起,为了划分边界问题,双方一直争持不止。诗人对于澳门原属租借地,葡萄牙人横蛮强占,不免义愤填膺。十里洋场,变得冷落萧条。

面对葡澳当局疯狂推行殖民扩张政策,人民忍无可忍,自发奋起抗争。最具有代表性的是1849年,平民沈志亮、郭金堂等机智勇敢地杀死葡澳总督亚马勒。

亚马勒(?~1849)是第79任葡澳总督。1846年4月抵任。他原是海军军官,右臂在年轻的时候参加葡萄牙开拓巴西的殖民战争中被大炮打去,因此葡萄牙人称他是“独臂将军”。他一到任,就宣布对华民征收地租、人头税和不动产税,把原本只对葡萄牙人实行的统治权力扩大到华籍居民。他下令所有在澳门停泊的中国船只要向澳门船政厅“登记纳税”。1848年下令开辟马路,掘毁关闸一带村民的坟墓。1849年3月5日,宣布澳门为自由港,勒令中国在澳门的海关停止办公。13日又率数十名士兵钉闭澳门的中国海关,推倒悬挂中国国旗的旗杆,驱逐海关官吏。香山望厦、龙田村民沈志亮等人因他们的祖坟在修建新马路中被毁,早已怒不可遏。沈志亮、郭金堂、李宝、张根、郭洪、周玉和陈发等人经过周密筹划,趁亚马勒于1849年8月22日旁晩到望厦龙田村骑马打鸟取乐的时候,埋伏于距离关闸约300米的地方发动突然袭击,当场将亚马勒击毙。亚马勒的随行副官也被砍伤,仓皇逃回。亚马勒被杀,震动了葡萄牙当局。他们立刻对当地居民进行报复,并照会广东督抚,要求严惩凶手。英、美、西等国领事馆也发表声明支持葡澳当局。在西方列强的压力下,清朝广东当局将沈志亮绑赴前山杀害,郭金堂发配充军,并把亚马勒的残肢交还葡方。香山和澳门人民钦佩沈志亮等的英勇行为,隆重将沈志亮安葬于前山寨城西门山坡(今前山镇西门大街,山坡已毁),树立“义士沈志亮之墓”碑,供人们悼念追怀。

沈志亮等刺死亚马勒,是澳门史上的一件大事。对于沈志亮等人的英勇行为,人们拍手叫好,近代诗人也纷纷赋诗颂扬。广东香山人刘熽芬曾赋有《沈义士歌》并序。刘在序中叙说了刺杀经过说:亚马勒俗称单枝手,“爱走马,遂开山作马道。凡民墓限三日内尽徙,踰期发掘,投骨于海。民怨之,畏其强,罔敢报。义士忿甚,与友人郭金堂谋。伏道旁,俟单枝手出,一佯作投书状,与之言;一阴以绳绊其马足使坠。遂钩杀之,并断右手(按:应为左手)以去。群夷惧,上诉制府。制府知索之急,义士乃自投,且与郭争就刑。死后,制府知其冤,以八百金遗义士母。自义士死,而夷人愈横矣。后二十三年,续修邑志。得悉其事始末,遂纪以诗”,其词曰:

香山有义士,沈姓志亮名。少年抱至性,弱岁飞英声。

时平壮士老,抚剑空复情。澳门边界隅,狐兔行踪横。

厥酋单枝手,罪恶尤贯盈。晚凉纵游骑,道路嫌峥嵘。

开山率丑类,破碎莲花茎。民墓限迁徙,三日如律令。

踰期擅发掘,指日思荡平。斧斤彻昼夜,炮响如雷霆。

地轴为之弱,天柱为之倾。鳌顶戴不住,螳臂谁敢撄!

土开骷髅出,石裂冤魂惊。暴骨等砂砾,狼借投沧溟。

川源日流血,蛟龙饱膻腥。怨气诉真宰,愁雨连晦暝。

白昼闻鬼哭,午夜飞燐青。义士慨然起,雪泣誓先茔。

丈夫不报仇,岂作狗彘生。同袍有老郭,志气尤铮铮。

画灰定奇计,磨刀光夺睛。大义动天地,白日开新晴。

长风耸心骨,振响苍林坰。义士佩刀出,鬼神避其灵。

昏黄胡骑至,马足如点星。投书何仓皇,头落刀光莹。

荆卿利匕首,孤掌仍难鸣。义士扬扬归,沥血祭幽冥。

百仇亮已雪,一身仍觉轻。胡儿控制府,制府心怦怦。

义士挺身出,旁观为目瞠。陈情不少饰,効死还相争。

千金馈老母,公道人心明。坐者为起立,闻者为趋行。

万口说义士,义士今犹生。义士幸不生,群胡正骄狞。

我尝至其地,慨想忠魂馨。养痈者谁人?念之为涕零。

这首颂扬沈志亮的歌词,娓娓动人,令人鼓舞,令人钦敬。沈志亮义士虽然英勇就义了,而他的浩然正气,将永留天地人间,激励着后来者继承先烈的精神,为振兴中华奋勇前行。

除了上述《沈义士歌》外,还有郑观应、潘飞声、丘逢甲,以及杨应麟皆有诗颂扬沈志亮的英勇事迹。郑观应在《澳门感事》中说:

澳门上古名莲峰,鹊巢鸠占谁折冲!

海镜波平函电火,山屏烟起若云龙。

华人神诞喜然炮,葡人礼拜例敲钟。

华葡杂处无贵贱,有财无德亦敬恭。

外埠俱谓逋逃薮,各街频闻卖菜佣。

商务鱼栏与鸦片,饷源以赌为大宗。

历查富贵无三代,风俗浇漓官势匈。

屋价千金抽八十,公钞不纳被官封。

昔有葡督极暴虐,竟为义士诛其凶。(义士沈亚米恶其虐,暗杀之)

自谓文明实昏聩,不识公法受愚憃。

请问深知西律者,试思此事可曲从?

沈亚米即沈志亮。这首诗在前面对澳门作了多方面指责,最后才点出沈志亮诛杀亚马勒是由于他无恶不作,暴虐至极,于法理评论,义所当杀。广东当局曲从葡萄牙人压力,把沈志亮杀害,即使以西方律法衡量,也是不应该的。

丘逢甲对沈志亮杀死葡督亚马勒,也是赞不绝口。他在《澳门杂诗》中说:

谁报凶酋发塚冤?宝刀饮血月黄昏。

要携十斛葡萄酒,来酹秋原壮士魂。(葡酋昔有徧发唐人墓者,为某壮士所手刃)

丘逢甲提出要携十斛葡萄酒来祭奠沈志亮的英魂,足见其崇敬之诚。

广东香山举人杨应麟,1909年曾任广东咨议局议员、香山勘界维持会会长,是坚决反对葡萄牙扩占澳门以外土地的爱国人士。他在《镜湖感事十咏》中也对沈志亮深表敬意:

夷酋苛暴吏潜逋,谁谓三军胜匹夫!

苦忆当年沈义士,万人争看好头颅。

(道光季年,葡酋肆虐,民不聊生。左署迁避,大吏拑口。时有沈公阿米,刃杀葡酋,赴官自首,从容就义。都人义之,至今岁时奉祀如故)

正义自在人心。上述诗词表明,沈志亮的英勇行为,是受到历代爱国诗人的无比崇敬的。

[1]章文钦笺注.澳门诗词笺注[M].珠海:珠海出版社,2003.

[2]吴志良,杨允中主编.澳门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

On the Macao Feelings of Wei Yuan and Other Poets in Modern Times

XIAO Zhizhi

(School of History,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China)

When Macao became the Chinese territory“administrated”by Portuguese, Wei Yuan and other poets in modern times expressed their different thoughts and feelings. On one hand, they showed their grievance and protest against Portuguese government for their enormity of grabbing Macao. On the other hand, they fully enjoyed the unique landscape in Macao and took a tolerant attitude towards the cultural interaction and integration there. Their poems and lyrics give expression to their innocent feelings.

Wei Yuan; poets in modern times; Macao; feelings

2017-04-16

萧致治(1929—),男,湖南武冈人,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B252

A

1672—1012(2017)04—0020—07

猜你喜欢
葡萄牙人澳门
“ 特 里尼 达号 ”怎么样了?
屯门海战:中西方第一次武装冲突
近代上海葡萄牙人与外侨社会的权势转移
澳门回归20周年:“一国两制”的回溯与思考
澳门:“一带一路”上的璀璨之城
华人时刊(2019年15期)2019-11-26 00:55:40
澳门回归日
“佛郎机”在哪里?
南风窗(2017年2期)2017-04-19 21:38:02
澳门医改难题也很多
中国卫生(2016年7期)2016-11-13 01:06:46
明中期葡萄牙人入居澳门时间补考*——试解《明史》、《明熹宗实录》误载之缘由
再议 16 世纪前期葡萄牙人在上川岛的贸易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