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玥
(成都大学 四川·成都 610106)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与法律体系探讨
何 玥
(成都大学 四川·成都 610106)
阐述了循环经济的显著特征与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政策。循环经济的核心政策是推动循环经济重点实践领域的政策,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角度来围绕循环经济核心政策进行多维度、多层次的探讨。
循环经济;基础政策;法律体系
循环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经济经过长期发展,资源成本和环境代价已经成为当前企业发展和市场机制面对的首要问题。在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法律的约束下,循环经济的有效推行能够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与法律的体系建设研究,不仅具有理论价值,在现实中更具有深刻的意义。
(一)非线性闭环式系统
我国的传统的经济系统是线性开环式经济系统,在社会市场经济竞争中这种传统的经济系统有着一定的生存与发展优势,同时也存在着发展的局限性和产生问题的弊端。循环经济模式将传统经济系统形式转变为非线性闭环式的创新经济系统。从根本上改变了企业传统的思维模式以及生产方式。
(二)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废物排放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难以协调的存在关系,在循环经济系统下企业生产实现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充分提高,进而最大限度的从生产废物排放角度优化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重视在经济发展中自然资源与环境的价值。进而形成社会整体对资源消耗的减缓和生存环境损耗的积极发展氛围。并开发新型的资源供应渠道来从根本上逐渐的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
(三)服务优先
传统经济生产重视产量的增大与销售规模的扩大,强化物质消耗较高的成产优先。循环经济模式将生产优先策略转变为减少物质消耗的服务优先生产策略。服务优先的生产策略强调物质的长期使用性从而减少能源消耗。减小在经济系统中输出的物质流的方式,进而减少输入的物质流,保证能源的节约利用。
(四)变更经济增长方式
循环经济的核心目标是协调人类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在自然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中寻找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途径。将社会生产方式由传统的数量型物质增长转变为更有效率、更持久的质量型服务增长。循环经济在社会生产实践的运用价值不仅体现在环保层次,由于模式的特点,将生产的链接延伸至环保产业以及新型产业,增加了社会经济体的整体就业机会。
制度环境是实现经济模式的基础,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政策为循环经济在社会经济重点领域的实践创造良好制度环境。宏观经济政策和基本经济制度在经济结构调整、绿色贸易以及产权保护方面,进行政策与法律的框架性约束和保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对我国经济领域的基础性政策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改革。这样的历史性改革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显著,使基础性经济政策与市场经济更加的适应。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重要的长期经济策略,在经济结构调整和能源宏观控制方面发挥着积极的核心政策指导作用。特别是在科学发展观的落实以来,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等绿色制度的研究工作也积极的展开。
核心政策在循环经济发展的实践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核心政策要求循环经济在实践中有效合理的利用现行政策中的有利政策,并完善薄弱政策以及对一些空白政策进行合理的补充。核心政策的建立和推行,在循环经济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是循环经济实现价值的重要保证。在循环经济的重点领域实践过程中,循环经济与现有政策之间的协调关系决定实践活动能否完成落实。核心政策发挥有效协调功能,最大化发挥现有有利政策对循环经济的积极作用。在不利政策与循环经济中进行双方适应性的调整,从而保证循环经济在实践中的顺利发展。
(一)落实和利用好现有政策
1.废旧资源综合利用和环保产业政策。这项政策从形成至今已经有近三十年的历史。政策结构最初在市场经济中发挥宏观指导的作用,随着经济体制同步改革转向以经济激励为主的政策。在一九八九年环保和能源逐步得到国家发展的重视,首次将环保和能源产业定位国家重点产业。在经济增长缓慢阶段,国家提倡环保相关产业作为拉动内需的重点经济领域。对环保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与壮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生态工业相关政策。促进工业体系生态化需要产业结构调整和清洁生产政策等重要的工业体系政策来进行保障。工业体系的生态化建设是循环经济的重点实践领域,我国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长期以来在工业生产领域重生产轻环保的现象一直存在,虽然国家出台一些相关的整治政策,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始终没有得到有效治理。在二零零四年产业结构调整和清洁生产的政策颁布出台,对工业体系生态化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结合循环经济模式的科学发展,现在我国工业体系生态化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的颁布为循环经济在工业体系生态化的实践进程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根据《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全国范围内,生产落后、严重浪费资源、高污染的一批中小型企业停产关闭,不仅对加速了传统产业的技术革新,更直接而且卓有成效的改变了工业生产对环境污染问题。
3.能源政策。节约能源的使用、特别是提高稀缺能源的使用效率是我国经济体制对能源利用的政策主旨,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就将经济领域利用能源的问题进行了高度重视,在二十多年的长期发展中,关于经济领域对能源有效利用的政策已经基本完善,并在循环经济模式的实践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在二零零四年以后国家颁布了五项重要政策和法律来对能源利用问题进行宏观控制《节能中长期规划》、《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资源节约活动的通知》、《能源效率标识管理办法》《可再生能源法》(二零零五年三月)以及《政府节能产品采购通知》这些重要的法律与政策的颁布,对循环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4.环境友好型产品政策。采购制度以及标识制度是我国环境友好型产品政策的核心构成。其中在经济领域发挥影响较为广泛的是能源效率标识制度、绿色食品标志制度环境友好型企业标志制度以及无公害食品标识制度。我国环境标志制度从一九九三年开始开始发展现已有一千多家企业和接近一万九千中产品在环境标志认证范围。二零零四年十二月由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共同颁布的《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在二零零七年开始实行。这项政策间接的影响了工业生产的环保意识。
(二)完善薄弱政策
1.废弃物回收、再利用和资源化政策。资源的合理有效控制是循环经济重要的落实方向,相关政策也需要得到合理性的完善:首先要全面改革经济生产体系以及理顺经济改革管理体制。对组织化程度较高、以市场机制为主体的市场运营主体进行极力扶持和有效培育。第二,建立废弃物资源化法律体系以及废弃物无害化法规体系。第三,制定合理规范的技术研发政策,并在产业发展中落实到具体的推广项目当中。
2.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政策。我国在长期的经济建设过程中,对于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发展没有进行必要的关注,以至于相关政策缺乏。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以及政策与法律的制定,对于工业体系生态化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有效的规范工业生产,更可以保证循环经济在工业领域实践的有效开展。生态工业园区政策的建设方向:首先将生态工业园区的规格提升到国家示范园区的规格,并逐步扩充园区数量,在税收政策上给予一定的优惠从而鼓励生态工业园区的改革进程。第二,将现有的各类经济开发区和技术产业园规划或改造至生态工业园并制定相关的工业园奖惩制度和规范标准。
3.生态农业政策。我国有较长的生态农业发展的历史,但是生态农业政策的制定却长期滞后。长期以来依靠国家的宏观指导进行生产,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以及经济激励措施处于真空状态。
4.能源开发利用政策。在政策结构上重视经济开发轻视有效利用,是长期以来能源开放政策的缺失。对税收政策、生态补偿政策以及资源定价政策进行重点改进。为提高资源开采效率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三)补充缺位政策
资源能源节约型以及环境友好型基础设施建设,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核心政策中的重要缺失区域。国家整体经济的发展中,工业化与城市化是发展进程相对较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增长空间巨大,对于能源的消耗量惊人,对环境产生极大的影响。我国建筑总面积将在二零二零年达到六百亿至七百亿平方米。如何控制这样的建筑扩张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是国家经济的重要工作课题。更加触目惊心的数字是建筑领域的能源消耗占全社会总能耗的百分之四十七,而且百分之九十七的建筑不能满足节能标准。
在消费领域。绿色消费与绿色服务的政策建设是影响循环经济核心政策的关键政策区域。培育和扶持绿色企业的发展应是绿色服务政策建设的中心,对于已经形成的绿色服务企业进行激励政策的制定。从而保证绿色产业长期发展。政府采购行为对消费市场影响较大,建立政府绿色采购政策能够有效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从每年的政府财政支出报告中可以显示,政府采购可以起到宏观调控经济的作用,所以建立规范的绿色政府采购政策是实现绿色产业和绿色消费的重要途径。发展循环经济、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建立可持续消费模式提供了战略机遇。可持续消费模式是实现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循环经济的实践效果。
[1]任勇,李华友,周国梅,陈赛.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与法律体系探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05):32-36.
[2]孙志芳.我国循环经济法律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完善路径探索[J].山东社会科学,2013,(10):23-26.
[3]鲍健强,陈滢,蒋惠琴.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研究[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30-33.
责任编辑:徐向阳
审稿人:陈东旭
F124
A
1009-8534(2017)04-0016-02
何玥,成都大学助教,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