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泰山游记散文之比较1

2017-04-13 09:09谭威红
惠州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游记泰山景点

谭威红

明、清泰山游记散文之比较1

谭威红

(暨南大学 文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2)

明清时期泰山旅游活动相当繁盛,明清文人在泰山留下大量活动痕迹的同时,也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大量的诗文作品,而泰山游记散文就是其中较有特色的一类。通过比较分析明、清泰山游记散文创作特点上的差异,探讨明清两代文人心态的不同。

明、清时期;泰山游记;创作特点;文人心态

明代汪子卿在《泰山志》中首创“大泰山”的概念,“其支麓蜿蜒,东极于海,西越灵岩、故山,以积于鳌山,北有长白,而南则云云、亭亭、介丘、梁父、蒙、峄、尼丘,培塿环列,惟徂徕、鞍牛密迩山址。大哉岳乎![1]7”汪氏明确提出将徂徕、灵岩等归入“大泰山”之列,其中,“灵岩寺”在泰山西北麓的山东长清县,“徂徕山”在泰山东南,距泰安县四十里。这样便使得泰山山水风貌得以完整展现,后之《岱览》、清代《泰山志》均用此概念。据此,论文所说的泰山游记散文亦包括描写泰山周边景点的游记散文,如《游灵岩记》《游徂徕山记》《游樱桃园记》等。根据明代《泰山志》、清代《泰山志》《泰山古今游记选注》和《中国游记散文大系·山东卷》,笔者收集到的明清泰山游记散文一共有31篇,明代18篇,清代13篇,且篇章完整。

“泰山作为中华名山,屡被封建统治所神化,用封禅、祭祀等手段,使泰山成为承载其意识的舆论工具[1]8”。泰山所反映的神权崇拜观念,佛教和道教在泰山建立的众多寺院,以及大量的碑刻、墨宝和诗文,共同构筑了内涵丰富的泰山文化。明清时期,描写泰山的文章层出不穷,其中不乏辞采并胜的佳作,如,王世贞《游泰山记》、姚鼐《登泰山记》等,后者不仅是姚鼐本人散文的代表作,更是清代游记散文中的经典之作。面对与政治有着密切联系的泰山,明清泰山游记散文所表现的明清文人对泰山的不同感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明清两代散文创作特点的差异以及两代文人心态的不同。

一、明人善罗列,清人善概括

明代泰山游记散文将登山过程中所见的景点一一排列,相当详尽。这点主要体现在篇幅较短的散文中,而且,文章往往用方位名词加以衔接,将各处景点罗列在一起。如,“北行五里,及泰山之麓。出红门路过高老桥,傍有水帘洞,洞左有岩岩亭。少憩。经马棚崖、回马岭,路渐陡峻。再行,至黄岘岭。陟岭东下,径路平坦,俗谓之快活三。延转而上,及御帐,盖宋真宗驻跸之所。蜿蜒而上,历十八盘,至南天门[2]18”(明·尚絅《游泰山记》),短短的一段话,涵盖了十处景点,景色平平淡淡、毫无特色,读来难免有些枯燥。又如,“又四里,至马棚崖,稍前为回马岭。至此山益峻,且奇马却行矣。五里,至黄岘岭,东西上下者再,回旋而行,为里者三,然地颇夷,人名为快活三[2]84”(明·钟宗淳《泰山纪游》),从“马棚崖”到“快活三”,对于相同的旅途路径、相同的沿途风景,两位明代作者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以罗列景点的方式进行描述,只是两者的措辞稍有差异罢了。

再看,“至双凤岭,两山回翔若凤,岭东为介丘,可望周明堂址。北下为石峪寺,亦曰谷山寺[2]109”(明·冯时可《泰山记》),“日午,由孔子崖右约八里,至乱石沟。又里余至独足盘,见野鹤千余,回翔山巅,是所谓鹤山也。又数里至黄华洞,即玉女修真处[2]126”(明·吴同春《续游泰山记》)。可见,善于将沿途景点详尽地盘列出来,是明代泰山游记散文的一大特点。然而,这未免给人一种繁杂、零散的感觉,而且,只罗列,不描述,往往导致文章缺乏精彩的段落,可读性不强。

相比较而言,擅长概括是清代泰山游记散文的一大特点,往往一字一词便能准确地概括景物的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清代文人对“行文雅洁”的散文思想的落实,“桐城派始祖方苞拈出‘雅洁’作为行文的标准。雅洁首先要明于体要……其次还要汰去浮词冗句[3]”。对于“汰去浮词冗句”这一点,可以说,清代泰山游记散文已经做到了。如,清代张岱在《岱志》中开篇就说:“至红门而霁,至朝阳洞而日出,至御帐崖而阴噎,至二天门而大风,之三天门而云雾,至登封台而雪、而冰,时凡七变[2]146”,语言简洁明了,运用排比修辞巧妙地将景点放在一起,而且,景点特色突出,让人印象深刻。可以说,罗列而不累赘,且面面俱到,不得不说,清人在这方面的创作技巧较明人巧妙一些。再有,“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2]179”(清·姚鼐《登泰山记》),三言两语将泰山的整体地形面貌概括得浅显易懂,一目了然。

另外,“泰山北多巨岩,而灵岩最著[2]212”(清·姚鼐《游灵岩记》),“盖昔所传闻其概者,今乃目极而察之;数十年愿见无从者,今乃不求而尽获之[2]167”(清·沈彤《登泰山记》)等概括性的语句在清代泰山游记散文中大量存在,可见,简洁明晰,概括性强,是清代泰山游记散文的一大特点。可以说,这在某种程度上与清代学者善于阐述“义理”的思维密切相关,善于对事物进行总结才能更好地阐发义理,两者相辅相成,影响了清代文人善于概括的创作特点。

二、明人尚奇,清人尚气

文章所说的“奇”和“气”与明代公安派提倡的“新奇文风”之“奇”和明末清初黄宗羲提倡的“夫文章,天地之元气也”之“气”不同。这里的“奇”与“气”分别指向明、清两代文人对景物之奇绝、景物之气韵的感受与再现,并非指向上述的文章创作理论。

行游泰山,明代文人倾向于发现景色之奇,并以奇绝的程度来衡量景点是否具有观赏价值,在文章中常常以“奇观”一词对每处景点进行总结。如,高诲在《游泰山记》中说道:“其不能以一峰名而附之以见者,如拱,如揖,凛然有夔夔听命之状,真奇观也[2]26”,面对一些无名的山峰,作者看到了它的独特之处,誉之为一大奇观。又如,王世懋在《东游记》中,多处以“奇”为标准对景点加以评价,“石卑而泉涸,不能奇[2]57”,蜿蜒曲折的水帘因其石崖较低而泉水又经常干涸而不能称奇;“已,又折而前,见所谓马棚崖者,屏立道右,稍当奇观[2]57”,山崖像屏风立于山道的右边,也稍可算做奇观;“已,复不见。良久始复出,则已为阴云所翳,无他奇矣[2]59”,作者在文章最后以“没有别的奇异之处”对“观日出”做了概述。从“不能奇”“稍当奇观”和“无他奇也”等评价性词语可看出,明代的泰山游记散文着重表现泰山之奇。在这方面最突出的要数吕坤的《日观解(二)》,文章说道:“傍洞诸崖新松环翠几千株,稍称奇。此外无奇矣[2]101”。明确指出黄花洞除了山洞旁边数千株新松稍可称作奇景外,没有什么奇绝的地方,并且告诫世人不要被传闻所欺骗,不要因为没有涉迹黄花洞而感到遗憾。显然,明代文人倾向于感受和再现泰山之奇。

再看清代的泰山游记散文,可发现,清代文人倾向于关注泰山的气韵,或雄伟的,或灵秀的,而且,主张顺其自然地感受景色之美,不像明代文人事先给景色附加某种欣赏标准。同样是描写回马岭的水帘洞,明人在意的是水帘洞是否奇绝,如,冯时可在《泰山记》中说道:“然历高老桥,而上为水帘洞,石顽泉涸,不能奇[2]108”,这与王世懋在《东游记》中说的“石卑而泉涸,不能奇”[2]57如出一辙,都是从“奇”与“不奇”的角度来描写水帘洞。而清人笔下的水帘洞却展现了一种气贯长虹的气势,如,“怪石陡绝,涧瀑轰然,如白虹万仞垂饮寒潭者,水帘洞也[2]172”(清·余缙《登岱记》),与明人笔下的水帘洞相比,清人描述的水帘洞明显给人一种优美壮丽、充满气势的感觉。再有,日观诸峰是泰山最著名的景点之一,明、清文人都给予了很大的关注,在泰山游记散文中都将其作为文章的重点内容,然而,对日观诸峰的描述与评价,两者却有很大的差异。如,明代钟宗淳在文章的结尾说道:“日观诸峰奇绝人人能道,乃《石经峪》无心得之……又大奇也[2]87”,很明显,他注意的是日观诸峰“奇绝”的特点。且看清代沈彤笔下的日观诸峰“明日并山西溪涧,屈折北行,路移境易,回顾诸峰亦各异其态,要皆秀而杰[2]167”(清·沈彤《登泰山记》),“杰”在此意为“雄浑”,显然,沈彤关注的是日观诸峰雄伟壮丽的整体气势。据此,两者的差异显而易见。

在清代的泰山游记散文中,描写气势的语句随处可见,如,“眺望久之,因入天妃宫展谒。宫甚壮丽,而岁久不缮,渐颓圮矣[2]173”(清·余缙《登岱记》)。即使天妃宫因年久失修,渐渐坍塌,在清代文人面前也难以掩盖自身的壮丽气势,可知清代文人眼光独到敏锐,善于体悟景物的整体气韵。再有,“所历未逮兹山百一,然其景之淑,气之灵,各擅胜概[2]195”(清·薛福成《登泰山记》),虽然所游历的地方不及泰山的百分之一,但是,作者已经感受到了泰山整体的优美灵秀之气。不得不说,清代文人对泰山的气韵情有独钟。

三、明人善抒情,清人善思辨

明人善抒情,主要表现为明代文人在泰山游记散文中善于抒发纯粹的个人情感,没有掺杂任何外界因子,而且,往往在文章结尾就整个游玩过程表达自己的个人情感。如,“予公事久于斯,而又频于上下,则夫山之情状,景之变态,古人游豫登眺之迹,靡不袭其芳而踵之。兹游也,可不谓独胜乎?[2]27”(明·高诲《游泰山记》)作者就事论事,表达自己因得以更好地游玩泰山而感到自豪高兴的情感,感情真实淳朴。与之类似的还有,“噫!予南人获游上国最晚,信宿,尽得天地古今之胜,岂非遇与?[2]32”(明·黄鳌《重九日登岱记》)作者对自己能够游尽天地古今的名胜古迹而感到幸运,认为自己得到了一个难得的机遇,洋溢着满满的自豪感。又如,“余游虽鲁莽,能穷二王所未探,亦差快矣[2]109”(明·冯时可《泰山记》),能游玩王献之没有到过的黄花洞,即使泰山之游有些仓促,也感到很愉快。可见,明人着重于表达在攀登泰山过程中纯粹的个人感受。

另外,明代文人将泰山上的所见所闻与自身遭遇相联系,或影射,或讽刺,或质疑。如,“今几千百岁,人但知有大夫,不知有处士,岂物之显晦有时欤?……岂物之荣枯有数欤?抑养素者终吉,怙宠者多败,固物之自取然欤?[2]36”(明·刘宗岱《处士松跋》)作者将官场沉浮与处士松的荣枯相联系,借处士松阐发了自己对现实官场的看法,这是典型的托物言志的创作手法。又如,“岂山川之迹亦待人而兴欤?吾曹逐逐利名,汩没白首,进而羁于风尘,退而牵于家累[2]104”(明·于慎行《游三阳观记》),作者借“三阳观”从默默无名到被发掘的变化,阐发怀才不遇之感,并且,表达了深陷官场的不自由、对退隐者的敬服之情。这些都是明代文人善于抒发个人情感的表现。

清人善思辨,主要体现为对人生的思考与总结。善于将泰山之景与人生哲理相联系,加以思考总结,使得文章充满思辨性,是清代泰山游记散文中比较突出的一个特点。如,“归途电霰交侵,重裘不敌,乘车戴笠,苦趣亦复可观。是游也,咸谓大败人意,余则不然。天下名胜之地,何问风雨晦明,总有殊致[2]173”(清·余缙《登岱志》),表现的是一种辩证看问题的人生哲理;“君等识之,天下事未阅历者不可以臆测,稍艰难者不可以中阻也[2]196”(清·薛福成《登泰山记》),天下之事凡未经历过的,不可以妄加推测,凡稍有艰难的,不可以半途而废,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辩证思考;“若夫山川之险阻,地产之精华,人才之锺育,物理之生化,皆天然自具者也,使无人焉为之经营、开辟、养育、研究之,其将终于废弃埋没者,皆可于此水鉴之矣[2]201”(清·赵尔萃《天然池记》),这同样也是在阐发人生道理。

清代文人善于从游玩泰山的所见所闻中总结生活义理,体现了一种视野宽广、善于思考的文人心态,这也是明清两代文人表现于泰山游记散文中的心态上的差异。文章字里行间透露了清代文人学者善于“考证”的思想,而且,“考证”俨然成了他们写作上的一种思维习惯。如,“泰山之下,虽不见水,而凡石痕沙迹,无非水也[2]146”(清·张岱《岱志》),作者并没有因为泰山脚下没水,就武断地忽略了水经过泰山脚下而留下的石痕沙迹。据此,清代文人独立判断的能力可见一斑,同时,也使得游记散文多了一层思辨明智的色彩,更加真实厚重。顾易生先生曾说过:“可以认为,明代散文的基调以主情的因素为显著,清代散文的基调以主智的因素为突出[4]”。可以说,明清泰山游记散文所体现的明人善抒情、清人善思辨的特点正是顾先生说的“明文主情”、“清人主智”的一个方面。

四、明人有所顾忌,清人敢怒敢言

明代泰山游记散文体现了明代文人一种有所顾忌、顾虑重重的心态。明代影响泰山的重要事件,首属香税之设。史载:“(正德十一年七月甲申)东岳泰山有碧霞元君祠,镇守太监黎鑑请收香钱,以时修理,许之[5]”。然而,在明代泰山游记散文中,几乎每篇都提及碧霞元君祠,但极少提及香税,只有在《泰山纪游》中,钟宗淳稍微提及,“时乞灵者以千百计,有州倅受香缗,岁以数万,供县官匪颁[2]85”,但只是作为元君祠的补充一笔带过,没有加以任何评论。这篇《泰山纪游》作于万历年间,正是明代社会混乱之时,泰山自先秦以来就与古代政治密切联系,此时此景,泰山游记散文应该是文人士子用于针砭时弊最有效的媒介,然而,整篇文章都在描写景点,作者这方面的情感丝毫没有透露。纵观明代泰山游记散文,能够联系社会现实表达忧国忧民之情的篇章几乎没有,不得不说,这是一种奇怪现象。这也许也是明代泰山游记散文没有引起世人重视的一个原因,作为一篇游记散文没有现实情感的润色,语言再华丽也显得干涩。

再有,“游兴益脉脉动,乃道旁多童竖婺妇,杂采柔萌满筐,云贫无食者……私念泰山云出,不肤寸不崇朝,霖雨天下,山灵何靳此一片云也?[2]83”(明·钟宗淳《泰山纪游》)作者在登山沿途中看到许多采集野菜嫩芽当饭吃的儿童妇女,不由得“为之抚然”,再联系下文说到的官吏分赃千万香税,很明显,作者相当清楚百姓的困苦与朝廷的无为不无关系。然而,却将百姓的不幸怪罪于泰山,指责泰山吝啬一片云不下雨而导致干旱,导致百姓饥饿贫穷,作者这种避开真相不谈的心思也就暴露无遗。可见,明代文人虽关注社会现实,但是,并没有勇敢地揭露现实背后的真正原因,更没有站出来提出相关的建议,仅仅停留在抒发不满情绪的层面上,体现了一种顾虑重重的文人心态。而且,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明代士大夫空谈心性,不思救世济民,遂招亡国之祸”[6]的一面。

明代文人没有做到的,恰恰就是清代文人所擅长的。清代泰山游记散文体现了一种敢怒敢言、大无畏的文人心态,体现了清代文人对“文须有益于天下”[7]的创作思想的践行。对于“香税”,清代文人极力反对,在泰山游记散文中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如,张岱在《岱志》就“香税”现象进行了一番论说,他说道:“置钱之列,其来已久,然未有盛于今时……鼠雀之余,岁尚数万金,山东合省官,自巡抚以至州吏目,皆分及之[2]150”,大胆地揭露了官员吏目借以祭祀泰山之名刮收民脂民膏的罪恶行为,文章两处感叹“呜呼,泰山”,在感叹泰山之大、泰山之高的同时,也是在叹惋泰山成了官吏压榨百姓的工具。而且,清代文人对黑暗的社会现实不仅仅只是揭露,还致力于改变现状,如,余缙在《登岱志》中针对登泰山过程中的所见所闻进行大胆的披露,“其可憎者,土人以丐钱为业;道傍多塑土偶,恣行秽亵;妇女,瘿疾逢人乞施;州倅藉香税为名,需索游人无饜 ”。面对这种逢人行乞、自甘堕落的社会风气,作者进行了大胆的揭露,并提倡“俱当厉禁”,面对“当事者曾不措意”,作者感叹“真大败人意耳”,对这种大败人兴的社会现实,满怀忧虑。针对现实,阐发见解,抒发情感,增加了文章的厚重感。

另外,在敢怒敢言的心态的牵动下,清代文人学者在观赏泰山的过程中更多地表现出了一种大无畏的实践精神,这在文章中表现得相当明显。如,清代余缙在《登岱记》中记下了攀登时的对话,他对童仆说:“虽疾风暴雨,誓必登[2]171”,斩钉截铁地语气,表达了誓必攀登岱顶的决心,一种无畏前进的心态溢于言表。再有,“屏息释虑,鼓勇复前[2]196”(清·薛福成《登泰山记》),作者没有因为盘山道深远莫测而停止前行,而是排除杂念,鼓足勇气继续前进,体现的亦是一种敢想敢做的实践精神。这种勇于实践的精神在清代泰山游记散文中屡屡可见,亦是与明代泰山游记散文不同的一点,而且,明代文人往往表现知难而退的一面。如,“意五六月之间,水木方盛,必有瑰异之观,而往往以惮署不能出,即出又无与偕,徒侧身东望思焉[2]71”(明·于慎行《登泰山记》),“乃折而境益逼仄,蛇行无置足处,腥风逆鼻,不可近。亟从故道出[2]83”(明·钟宗淳《泰山纪游》),“第寒甚,肤粟,不敢往[2]109”(明·冯时可《泰山记》),“释其峰不登,返登玉皇顶[2]116”(明·钟惺《岱记》)等等。明代文人“不遂往”的原因多种多样,然而,归根到底最根本的也还是因为缺少一种大无畏的实践情怀,这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明代文人面对现实有所顾忌的心态。

[1]汪子卿,撰.泰山志[M].周郢,校证.合肥:黄山书社,2006.

[2]屈毓秀,张仁健,林犹光.中国游记散文大系·山东卷[M].太原:书海出版社,2000.

[3]方铭.论明清散文[C]∥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会议,2007:117.

[4]顾易生.十大散文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81.

[5]李国祥,杨昶.明实录类纂·山东史料卷[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4:1027.

[6]余莉.扬州学派散文思想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2014:13.

[7]王水照.历代文话[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3225.

The Comparison of Mount Tai's Travels Prose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AN Weihong
(School of Literature,JinanUniversity,Guangzhou 510632,Guangdong,China)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tourism activities on Mount Tai were thriving.The intellectuals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left a large trail of activities on Mount Tai,and also left a lot of poems in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works at the same time.Among them,the Mount Tai's travels prose is more unique.By comparing the differences i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ritings of Ming and Qiing Mount Tai's travels prose,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enerations of intellectuals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re discussed.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Mount Tai's travels prose;characteristics of the writings;mentality of the intellectuals

I206.2/.4

A

1671-5934(2017)05-0049-04

2017-06-14

谭威红(1991- ),女,广东湛江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E-mail:2390585869@qq.com

【责任编辑:赵佳丽】

猜你喜欢
游记泰山景点
泰山之行
泰山日出
《登泰山记》的打开方式
地心游记(十)只剩我一个人
泰山崩于前,你瞟一眼
寻梦环游记
寻梦环游记
打卡名校景点——那些必去朝圣的大学景点
超市游记
英格兰十大怪异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