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
在高度城市化的今天,城市已经不仅仅是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它更是一个地区文明传承和文化识别的重要载体.城市色彩可以最直接地体现一个城市的地域特征,是构建城市形象的重要元素,并在一定意义上体现着城市文明发展的程度,一座城市的风貌,很大程度体现在城市的色彩给人所带来的视觉效果上.世界艺术大师奥古斯迪·罗丹指出:“色彩总是要表明一种意义,没有这种意义则一无美处.”土耳其著名诗人纳齐姆·希克梅特也曾经说过:“人的一生有两样东西不会忘记,那就是母亲的面孔和城市的面孔[1]”.
关于城市色彩方面的研究,西方发达国家开展得较早,很多城市都已经进行了色彩的规划研究.巴黎、旧金山、波士顿、威尼斯等城市都是在城市文脉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特点形成了各自的色彩特征.比如金色的威尼斯、红色的锡耶纳、白色的西班牙科尔多瓦、红灰色调的意大利佛罗伦萨、橙黄色的罗马等等.[2]近年来我国部分城市也逐步开展了城市色彩的研究,例如2008年长沙市规划局召开城市环境色彩规划研究提案书的专家咨询会,聘请相关专家共同为长沙城市色彩规划出谋划策,将长沙的城市色彩规划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宏观层次的城市环境总体色彩规划研究;中观层次分功能区、分重点控制的城市环境色彩规划研究;微观层次重点片区的城市色彩规划研究.2013年成都市也开展了城市色彩研究,将城市空间划分为5个重要分区,各有不同的建筑风格,整个城市将形成“疏密有致、高低错落、整体协调、意象鲜明”的特色风景.[3]总之,无论是中小规模的城镇还是现代化的大都市,优秀的城市色彩环境总是来源于有意识的塑造.城市犹如一个发展变化的复合系统,色彩要成为构建城市形象的点睛之笔,需要通过有序参与城市整体设计,以技术手段去梳理、分析、整合城市色彩,形成适合城市发展的色彩体系.
漳州地处闽南金三角地区,是一座山川秀美、名人荟萃、文化昌盛、历史悠久的古城,拥有很多独特的自然资源,特别是2008年南靖土楼申遗成功,让漳州的国际知名度日渐提升,但目前漳州还没有明确的城市色彩规划.随着漳州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使原有的城市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不同尺度的城市街区并置与对比,一些新建建筑设计只为标新立异,不考虑周边环境,与城市整体环境不协调,城市色彩也随之趋于混乱,对城市整体形象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必须对漳州城市色彩进行合理的规划,形成有漳州文化特征的城市色彩,以提高漳州在国内外的城市识别性.
漳州市是福建沿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中处于重要位置,城市色彩规划思路拟从漳州的历史文化、自然地理环境、城市建筑分区三个方面入手.
城市色彩环境体现一个城市的品位,是一个大范围的色彩协调,从国内外城市色彩规划实例中可以看到,城市色彩规划实践与城市的历史文化紧密相连.伊利尔、沙里宁曾经说过:“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4]中国城市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在中国传统文化理念中“天人合一”的观念始终主导着古人对待环境的处理方式,反映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和城市整体规划中.[5]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城市,如果传统建筑保护得当,新城市建设能体现地方特色,就能够形成浓郁的文化氛围.漳州是一座拥有1312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文化底蕴深厚,是闽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历史上人才荟集,俊贤辈出,走出了林语堂、黄道周等文化名人.位于市中心的历史文化古街台湾路、香港路的骑楼牌坊都记载了漳州城市发展的宝贵历史资源,许多老街区、老建筑都具有极大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虽然这些老建筑历经百年沧桑,配套设施不完善,但由于其建筑材料和色彩的和谐统一,反而形成了具有闽南特色的建筑风格和文化气息,但进入21世纪,漳州的城市风貌也面临着历史传统与地域特色丧失的危机,因此在色彩规划中应结合漳州城市历史文化确定一个适合漳州的城市色彩主基调,从而达到协调融合,凸显地方特色.
一个城市的色彩面貌既延续着当地的历史文化传统,也应蕴含自然环境基因,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造就了不同的城市色彩景观.漳州位于福建省东南部,东临厦门、南与广东交界,东与台湾隔海相望,是一座临海城市,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同时也是一座田园都市,具有十分鲜明的海、山、江、林相融的生态特点.城市色彩规划不能脱离当地地理环境条件,大自然赋予了漳州最天然的背景色,因此漳州的城市色彩的基调应与山水环境相协调,以自然环境条件、山水环境、天空云雾本身的色调构成大面积的环境底色,同时考虑植被、花卉等色彩要素对城市整体色彩环境影响.
城市是一本内容丰厚的书卷,色彩就是其中绚丽的图画,要完整探析城市色彩构成元素,既要注重整体印象,也需要研读城市重点区域色彩状况,城市色彩在不同的建筑分区中有不同的定位,文化场所的色彩明度可适当提高,色彩应明快高雅,与其文化品位相映生辉.商业性区域的色彩,由于广告性要求,需营造繁荣的氛围,色彩可鲜亮些,居住区的色彩设计应与人们追求舒适安宁的的心理需求一致,应以柔和的暖色调为主,但无论分区色彩如何定调,都必须相互协调,在总体对漳州城市基色定位的基础上提出几组色系,划分层次,通过分区规划主色调、辅色调,构成城市总体色彩体系.
芗城区是漳州市政治、经济、交通、文化的中心,也是“闽南金三角”的重要组成部份,“厦漳泉同城化”核心区之一.位于芗城区中央地段的古街区是最能体现闽南历史文化的代表性区域,其中漳州本土的民居保留着大批明清时期的古市井、古民居建筑群,形成充满浓郁古韵的历史街区,和已根植于漳州的外来不同文化(天主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的建筑生于同一街区中.传统建筑单体的屋顶普遍采用中低明度、中低艳度的砖红色系瓦片,由于传统瓦片的烧制方式、工艺以及时间的沉淀,使它的表面形成了斑驳的色彩肌理,不同明度不同艳度的瓦片色彩组织在一起,天然形成了不同组调的形式美.特别是漳州骑楼等建筑广泛使用的红砖,又叫“烟炙砖”,其色彩艳丽、色彩变化微妙细腻,通过不同的砌法,使得墙面极具有装饰感,色彩绚丽斑驳,黑色斑线贯穿其中,形成了和谐自然的色彩效果.这些建筑色彩以砖红色系主配和灰色系作为背景、绿色植物点缀其中.街区建筑景观反映了原生态传统街区在现代都市化进程中带有普遍性的色彩问题,因此,漳州历史建筑街区的色彩应以保护修复传统色彩为主,突出其独特的历史文化氛围,需重点控制新修复的建筑色彩、道路色彩、开敞空间及节点色彩,还包括标识色彩灯光照明色彩等等.
建议漳州历史文化中心区的色彩整体控制按照以砖红色为主,暖黄色、灰色为辅进行定位,砖红色主导的建筑群强化传统建筑风格与现代特色的融合,暖黄色主导的居住建筑强化舒适宜人的温馨感受,而灰色辅以彩色点缀.
龙文区为漳州市新兴商贸中心,古属漳州府龙溪县,西邻芗城区,南临九龙江西溪北岸,水陆交通便捷,正努力打造“行政商务金融中心、现代物流基地、总部经济聚集区、先进制造业密集区和休闲旅游目的地”五个功能区域.区内形成了万达广场商业圈、人民广场商业圈、明发广场商业圈以及万嘉世贸广场等多个商业圈.
商贸区的色彩规划在建筑形象上应采用简洁、现代、大气的风格,充分体现现代商业建筑的特征.色彩设计以浅灰为主,与蓝灰色玻璃形成虚实对比,采用优质的制作材料、工艺技术与现代装饰相结合,运用光、形、色、材、动等形式精心设计与表现,整体效果强烈而不失大气.可采用金属板幕墙、玻璃幕墙等幕墙相呼应.金黄色金属板幕墙组成的梯形形体以及梯形的展示型大玻璃幕墙隐喻山水相依的城市环境,金属板幕墙的肌理从矩形到三角形的渐变效果完美诠释了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交相呼应、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建议漳州商贸区的色彩规划可结合商业金融建筑色彩以冷峻明朗的浅灰基调色体现高科技时代的色彩风格,突出其功能性,同时辅以灰蓝色、白色等色彩适应市场建设多样化的需求,体现现代商业建筑的现代化气息.
圆山新城规划核心区位于九龙江西溪南岸,与市区隔江相望,是漳州中心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2012年,圆山新城启动闽南文化生态走廊、奥体中心、白云和莲浦小区、西环城路景观整治暨绿道建设工程等项目建设.目前已经建设好西环城公园、荔枝海公园、九湖公园、西环花海等城市公园.漳州市政府确定圆山新城规划核心区设计总体空间结构为“一轴、三带、五区、多点、多廓”.“一轴”指规划区中部漳码路功能主轴,“三带”指九龙江景观带、规划区中部两条城市绿楔,“五区”指五个城市特色功能区,“多点”指景观节点及标志物,“多廓”指视廓.圆山新城建设是漳州加快实施“中心东移、跨江南扩、面海拓展”的城市重要发展战略.圆山新区依托南岸片区山水生态环境、文化特色资源和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优势,正着力打造环境优美、功能先进、文化富集、山水相拥的生态型宜居宜业新城.
建议漳州城市景观开发区的色彩规划应依托自然山水和景观环境,保障空间形态的通透开敞的格局,其色彩以环境绿色为主,点缀红、黄、白等辅色.同时还需要重点控制景观内道路、标识系统、设施小品、公共建筑小品的色彩规划,与景观带的自然环境呼应相互协调.
随着时代进步和科学技术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人们的审美情趣也在变化和提高,作为城市形象重要元素之一的城市色彩,也面临着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契合点的问题.通过对漳州城市色彩的探析,认为在城市色彩规划上,单纯的一个色彩主导色是不全面的,城市色彩可以根据城市重要区域和重要景观地段分区规划,更易于操作和实施,城市色彩的规划上应从历史文化文脉、自然环境、审美观念等方面综合考虑,把握以人为本、整体和谐的原则,使城市的形象更具有特色,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邱强.总体城市设计中色彩的规划引导——以重庆城市色彩规划为例[J].现代城市规划,2006(1).
[2]陈柳钦.城市色彩以及规划设计[J].中国名城/城市理论前沿,2015(2).
[3]郭红雨.城市色彩的规划策略与途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14.
[4]郭永言.城市色彩的规划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34.
[5]泉州市城市规划设计院.城市天际线塑造与管理控制方法研究[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