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斌 冯会利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 451450
解热镇痛药在猪病治疗中的应用
赵文斌 冯会利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 451450
解热镇痛药是较为常用的兽药,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治疗中。但随着解热镇痛药物的大量使用,很多养猪户将解热镇痛药当成治疗猪病的万能药,从而导致解热镇痛药物的滥用,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畜产品的质量安全,同时还会显著提高猪的饲养成本,影响养猪户的经济效益。因此,这就要求在对猪病治疗的过程中,应该从猪病的临床症状等实际情况出发,对猪发烧原因进行全面分析,针对解热镇痛药的功效进行合理应用。
猪病;解热镇痛;临床治疗;合理应用
在对猪病治疗的过程中,解热镇痛药的应用比例较大,除了药物本身起到的功效外,在猪病诊疗上对猪发热原因以及解热镇痛药物的本质、特点及副作用上,由于大多数养猪户与兽医存在理解错误,从而导致目前在猪病治疗中解热镇痛药物的滥用。一部分病猪出现感染症状后在未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解热镇痛药物的反复使用会使其体力衰竭,损伤实质器官,加重病情,最终导致难以治愈而死亡。因此,这就要求兽医正确理解并掌握解热镇痛药物的应用规则,防止因盲目用药造成经济损失。鉴于此,本文简要阐述了临床上常见猪病的发病原因,并分析猪发热原因及发热对猪造成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探讨解热镇痛药在猪病治疗中的合理应用,旨在进一步帮助做好养猪户科学饲养工作,提高养猪户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1)猪瘟。临床上可以分为急性、亚急性及慢性三种,其中在临床治疗中最为多见的是亚急性。此病并无明显的发病季节,主要通过消化道感染,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及死亡率。病猪表现为体温升至40~41.5℃,呈现稽留热,呼吸增数及昏睡。病猪的皮肤及可视黏膜充血,同时出现明显的食欲废绝状况。皮肤点状出血,指压不褪色。治疗上初期采用解热镇痛药物后,病猪出现一个短暂的假康复期,也就是说打一针病猪会吃一顿,经过1周的治疗后转为慢性。在早期采用猪瘟抗血清配合抗生素治疗可使病猪痊愈。
(2)猪丹毒。发病猪龄主要集中在4~10月龄,常常呈地方性流行。此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消化道或是损伤的皮肤。临床表现为体温升高至41~42.5℃,呈现稽留热。患病初期病猪皮肤及可视黏膜充血。患猪卧地昏睡,甚至出现食欲废绝。大约24小时后皮肤出现典型的暗紫色菱形疹块,指压可褪色。可采用剂量稍大的青霉素与解热镇痛药进行肌注,数小时便可见效。
(3)猪肺疫。猪在经过长途运输及天气骤变后均会显著提高发病率与死亡率。此病主要经猪的消化道传播,同时也可以通过呼吸道进行传播。一般来说,健康猪其呼吸道会存有弱毒巴氏杆菌,但是当猪的机体抵抗力下降或感染其他传染病时,便会导致猪肺疫的继发感染。猪肺疫在临床上可以分为肺炎型和咽喉肿两种,咽喉肿病猪在临床上的症状较为典型,因而容易诊断。猪肺疫的发病年龄跨度较大,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临床表现为体温达41℃以上,病猪呼吸增数,逐渐出现呼吸困难,并且全身皮肤充血,指压褪色。病猪先便秘后腹泻。食欲减少,甚至废绝。临床上对猪肺疫早期采用抗生素及解热镇痛药物治疗具有较好的效果。
(4)猪弓形体病。此病的发病月份主要为每年的5~10月。传染源为病畜及隐性感染者。弓形体可通过孕猪的子宫、胎盘、生殖道,以及初乳垂直感染胎儿,同时也能够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眼结膜及损伤的皮肤等进行传染。临床表现为体温达40~42℃,伴有鼻镜干燥、精神沉郁、咳嗽及后躯麻痹等症状。可视黏膜潮红,食欲减少,甚至废绝。便秘与腹泻交替发生。病猪因呼吸困难而采用胸腹式呼吸方式。一旦患有猪弓形体病,会导致患病孕猪流产或产弱胎和畸形胎。本病在早期治疗中可以采用磺胺嘧啶、磺胺-5甲氧嘧啶等磺胺类药物。
(5)猪副伤寒。此病的发病年龄主要集中于2~4月龄,发病多在阴雨连绵的季节。造成病猪发生此类疾病的原因与猪抵抗力下降及饲养管理不当有关。临床上表现为体温升高至40.5~42℃,病猪的大腿内侧、耳根及胸前皮肤均出现紫色斑,同时伴有脓性眼屎。主要表现为肠炎,病猪在短期便秘后呈现持续下痢症状。其粪便为灰白色或黄绿色水样便,恶臭。在疾病后期,粪便中混有假膜与血液。
(1)组织致热源性发热。致热源含在病猪的肌肉与脏器组织内,当病猪的细胞出现坏死与变性时便可释放出致热源。如乙酰胆碱、5-羟色胺及去甲状腺素等神经介质致热源均会导致猪体发热。
(2)病原微生物致热源性发热。各种病原微生物如细菌及其产物、真菌、病毒、螺旋体,以及原虫等也会导致热源性发热,当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吞噬各种病原微生物后,或者当病原微生物进入红细胞后,便会释放出白细胞致热源,最后经血液循环作用于猪的体温调节中枢,导致猪体出现发热反应。
(3)非致热源性发热。此种发热状况多见于如破伤风、公猪配种过劳,以及应激综合征产热增多,同时也见于中暑、严重疥螨,以及大面积渗出性皮炎等散热减少之情况。
发热是猪机体在临床上出现的防卫性反应,在病猪出现体温升高的同时,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白细胞含量与抗体生成,同时能够增强其吞噬作用,加快物质代谢的速度。除此之外,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病猪肝脏的解毒能力,从而有利于帮助病猪机体消灭病原微生物。同时也预示机体具有良好的反应能力。当猪在临床上出现过高发热及长期发热状况,其中长期发热也包括5天以上的低热,均不利于猪的健康。但是猪在临床上出现的发热症状可能会导致其出现交感神经兴奋,增加其肾上腺素及甲状腺素的分泌,同时尚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强糖、蛋白质的分解代谢。病猪在发热初期,由于其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过程会出现不平衡状况,从而使得猪在临床上出现狂躁不安症状,一部分病猪会表现为精神沉郁。病猪在高温持续期,中枢神经会呈现抑制状态,导致昏迷。除此之外,病猪的高温血液会对窦房结和交感神经造成直接刺激,加快心率,并增强心脏的收缩能力。病猪在发热时,其高温血液及酸性代谢产物会对呼吸中枢造成刺激,从而加深加快病猪的呼吸,有助于氧的摄入及散热。病猪的持续高热状况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呼吸中枢造成损伤,最终使病猪的呼吸变浅变慢。
(1)合理使用解热药。一般来说,在临床上对发热的病猪不得轻易使用解热药进行治疗,兽医应该首先对病猪临床症状与发病原因进行确认。当不能明确诊断时,也要对其进行试探性治疗诊断。当病猪的体温升至42℃以上时,才能够考虑给予解热药治疗。若猪体没有高度的呼吸困难及可视黏膜发绀等全身性重大反应,就不得给予解热治疗,应仍然以控制感染为主。对病猪控制感染后的降温属于缓慢治疗的过程,解热药氨基比林、非那西丁、安替比林及复方制剂等在临床应用中具有肾毒性,使用后会减少病猪的粒细胞。
(2)规范使用解热药。临床上有些兽医人员对感染的控制不是依靠抗菌药,而是依靠解热药令其发挥临时退热的效果。在感染未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对解热药的反复使用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家畜体力衰竭和实质器官的损伤,还可加重病情而引起死亡。
(3)采用中草药治疗。在临床上解热镇痛的常用中草药包括黄连、大黄、黄柏、金银花、大青叶、鱼腥草、蛇舌草、千里光,以及蒲公英等。这些中草药能够很好地治疗疾病和稳定病情。除此之外,也可以采用板蓝根注射液等中草药制剂进行治疗。
[1]李飞捷.解热镇痛药在猪病临床诊疗中的合理运用之我见[J].甘肃畜牧兽医,2016,46(22):51,53.
[2]唐建华,傅国才,陈吉轩等.“猪高热病”的研究概况及对策[J].中国畜牧兽医,2007,34(9):110-112.
[3]韦恒慧,韦智毅.解热镇痛药对猪病的合理应用[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6,(6):107.
[4]朱启超.解热镇痛药在猪病治疗中合理应用 [J].兽医导刊,2017,(8):193.
[5]袁艳龙,丁秀丹.猪几种常见呼吸道传染病及其防治[J].养殖技术顾问,2013,(12):136-136.
[6]秦军波.浅析猪病治疗中解热镇痛药的合理使用[J].河南畜牧兽医(综合版),2017,38(1):30.
[7]刘山辉.治疗猪高致病性蓝耳病中草药注射剂的研制[J].中兽医医药杂志,2010,29(6):73-75.
[8]陆才荣.解热镇痛药在猪病治疗中的合理应用分析[J].兽医导刊,2017,(6):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