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才正
(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江苏·苏州215006)
地方高校在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郭才正
(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江苏·苏州215006)
地方高校在数量上占据着高等院校的主要地位,但是从贡献上仍然不足,地方高校在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建设中有何可为?一是要充分发掘地方高校所在的有特色的、优秀的地方文化,二是要充分发掘地方高校自身办学历史和办学特色,三是要充分利用地方高校资源,加大学术话语体系的宣传。那地方高校在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的建设中应该走向何方?就是要构建形式上系统的、创新的、特色的,内容上民族的、行业的、时代的,功能上先进的、和谐的、传承的学术话语体系。
学术话语体系;地方高校;创新;特色;和谐
近年来,“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已作为一项重要的学术议题和实践命题受到愈来愈广泛的关注。就理论研究而言,在人文学术、社会科学的几乎每一个学科或专业领域,这一议题都引发了热烈的讨论,并以多重方式表现出来,以理论指导实践;就实践操作而言,包含高校、研究机构、党校等各类机构都在通过发展自己的特色专长,以实践丰富理论。
作为在知识体系占据核心地位的高等院校,必须在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特别是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的过程中,当好排头兵,走在时代的最前列。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高校的任务之一是“加强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理论体系和学术话语体系建设,进一步增强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不断激发广大师生投身改革开放事业的巨大热情,凝心聚力共筑中国梦”。高等学校是传播思想文化的重要场所和主要平台,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高校要提升在构建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中的引领作用,对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营造良好的思想文化氛围,促进文化繁荣和学术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截至2015年5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大陆地区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845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553所(含独立设置民办普通高校447所,独立学院275所,中外合作办学7所),成人高等学校292所。除去100多所中央部门直属高校,其余95%的高校为地方高校。地方高校(省属高校)大多数靠地方财政供养,由地方行政部门划拨经费,虽然在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资源投入等方面与985等部属高校有较大差距,但是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主体部分,通过积极的科研努力和丰富的学术成果,地方高校在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的过程中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加强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推进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开展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产出高影响力学术成果的基础上,地方高校在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的建设过程中还将发挥其他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的原创性和独特性需要在哲学社会科学的原创性中展现出来。中国学术需要深切地表达中国价值观念的分量、思维成熟的程度和对人类社会探索实践的伟大创造,并以此构造自己的根基、灵魂和风格,形成自己的新观念、新范畴、新表述[1]。当然,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的创新是需要一定的根基的,是需要在挖掘内部已有优秀文化并进行整理、雕琢和完善的基础上的创新。新观念、新范畴、新表述,都是在原有的观念、范畴、表述的基础上得来的。对于地方高等院校来说,从文化上挖掘优秀地域文化,从内容上丰富学术话语体系内涵,从形式上加强学术话语宣传,从功能上繁荣发展学术话语体系,显得尤为重要,且在当前的高等教育学界势在必行。
在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的构建和创新过程中,文化是贯穿始终的根本性内容,中国广袤的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绚丽多姿的地方文化,是中国文化最传统、最主要的主要部分。地方高等院校区别于部属院校的最大特点是地方性。地方性同时也蕴含着多样、多彩的地方文化。地方高校有责任、有义务、有能力发掘优秀的地域文化并推而广之,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繁荣中国文化的学术话语体系。
首先,在大学职能上,地方高校必须承担起地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责任。“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强调,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这不仅体现了中央对文化传承创新的高度重视,而且赋予了大学新的责任和使命。大学应勇敢承担起这一重要责任和使命,为推进文化传承创新作出新的贡献”[2]。文化传承与创新已成为高等学校的第四大职能。地方高等院校是高等院校的主力军,是发掘、保护和研究地方文化的重要力量。
其次,从建设目标上,地方高校要取得长足的发展和进步,要在中国高等教育之林拥有属于自己的栖息之地,必须保持自我的发展内涵,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保持必要的文化特色。地方高校在地方文化的发掘与传承、地方文化发展的研究、城市文化的凝练、公民文化品位的提高等方面大有可为,而且需要有所大为。对地方高校而言,“地方高校文化建设需要吸纳和融入地方文化的特质和元素。地方文化与地方高校文化互动发展已经成为实施校地互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推进校地文化互动是地方高校科学发展的现实诉求,也是地方高校践行大学职能、实现文化自觉的充分体现”[3]。这种良性的互动,这种在地方文化建设上的努力会帮助地方高校稳固自身的发展目标。
再次,从发展实践上,地方高校正在积极地为地方文化发掘、保护、传承和创新做出应有的贡献。全国各地广泛分布的两千多所地方高校孕育在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之中,无论是高校的发展,还是高校中研究者的成长,均耳濡目染地受到地方文化的浸润,地方高校以及其中的学者无不把这种地方文化视为珍贵的学术财富。例如,扬州大学在大运河文化上的研究、苏州大学在昆曲文化和丝绸文化上的研究、长江大学在荆楚文化上的研究、西北师范大学在西北边疆文化上的研究、云南大学在少数民族文化上的研究等等。
但是,我们仍然要清醒地看到,地方高校受制于人才、经费、场所、政策等多方面的影响,在地方文化的发掘、研究和传承方面的努力仍然不够,创新的程度更是难以提及。地方高校应该在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基础功能的同时,注重加强对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保持地方性的特色。
我国拥有数量庞大的地方高校,地方高校丰富多彩的办学历史和独树一帜的办学传统是高等教育研究学术话语体系的重要内涵之一。
在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大学办学历史的整理和研究是一项重要的课题。数量众多的地方高校,办学目的和学校类型各不相同,发展历程更是大同小异。地方高校应该重视校史的编纂整理和研究,在这一方面,很多地方高校都有不错的尝试,大部分高校都设立校史馆,编纂校史志,也有高校在校史馆的基础上或在此之外建立了高校博物馆,地方高校中有如上海师范大学、苏州大学、石河子大学、南昌大学、赣南师范大学院、临沂大学等,这些高校博物馆充分发挥了育人功能,成为提升大学文化传承、城市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同时,也为整理和研究学校历史文化和历史文物提供了一个高端平台。
具体到地方大学的办学历史,就大的环境来说,“中国地方高校萌发于洋务运动时期,在清末新政中探索建立。民国初期,地方高校逐步在学制中确立了地位,并且随着学制改革的不断推进而稳步发展。国民政府时期,地方高校在国家控制不断加强的氛围中勉力维持发展”[4]。就各自的发展起源和发展类型来说,教会大学、私立学堂等各不相同。
我们以教会大学为例。教会大学,一般意义上是中国19世纪,20世纪的天主教会和基督新教会在中国开办的大学,由于对中国的文化,科技影响很大,故称教会大学,其中一般新教13所,天主教会3所。教会大学起点高,制度完善,各校名师云集,而且各校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殊专业,办学有声有色,学生才俊辈出。比如燕京大学的社会学系和新闻系,在全世界都有影响力。还有东吴大学的法科,在二战后的“东京审判”中,中国法官中的大部分都是出自东吴大学。还有沪江大学的中文,例如曾就读于沪江大学(今上海理工大学)的徐志摩。医科更是教会大学的强项,协和医学院、湘雅医学院、齐鲁大学等校的医科,为中国培养了最优秀的医学人才。教会学校有鲜明的西方文化特点,但同时在中国文化传播与研究中,也成绩斐然。当时的很多教会学校,不仅教授数、理、化之类的新式科学课程,也讲授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四书》、《五经》等。其中,在著名的圣约翰大学和东吴大学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华东政法大学和苏州大学,也是地方高等院校发展的翘楚。
再以高校学术期刊为例。我国创刊最早的高校学术期刊为《学桴》,创刊于1906年,又名《东吴月报》。从创刊至今,曾先后用过《学桴》、《东吴月报》、《东吴》、《东吴季报》、《东吴学报》、《东吴杂志》、《新东吴》、《江苏师院学报》和《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刊名。这些办刊历史高等学校学报发展史上不得不重点着墨的,是具有开创意义的历史实践。如此一斑的发展历程足以让我们窥探到整个高等教育界背后丰富多彩、气荡山河的历史发展进程。
高等教育研究的学术话语体系需要关注到高等学校发展的历史,以史为鉴,以史为镜,地方高校的办学历史和办学传统不能在高等教育研究的学术话语体系中缺席,需要我们去挖掘,去整理,去研究,去创新,以此来丰富和完善高等教育研究的学术话语体系。
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建设,明确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加强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理论体系和学术话语体系建设,进一步增强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不断激发广大师生投身改革开放事业的巨大热情,凝心聚力共筑中国梦。掌握并构建学术话语体系的宣传舆论阵地,是地方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应有之义。
(一)宣传主体:庞大的学术共同体
“学术共同体指具有相同或相近的价值取向、文化生活、内在精神和具有特殊专业技能的人,为了共同的价值理念或兴趣目标,并且遵循一定的行为规范而构成的一个群体”[5]。高等院校里的广大教师在一般意义上就是一个庞大的学术共同体,高等院校里的科研工作者数量远超其他研究机构、党校、军队院所,他们掌握着各自学科、各自研究领域的学术话语权,这个庞大的学术共同体,掌握着学术话语权的广大教师,也就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创新并宣传学术话语体系的主体和主力军。他们通过教学活动、科研活动、咨政服务等各种舆论形式,展示自己的学术话语,并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自然或不自然地占据了学术话语的主导地位。在根本上,学术话语体系也需要高校的教师掌握学术话语权、创新学术话语体系。学术话语体系的宣传也同样需要高校教师为之而殚精竭虑。
(二)后备源泉:高素质的大学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的强有力的支撑和维系。核心价值体系,是激励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维系全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纽带,也是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行动指南。接受着以核心价值观为精神内核的高等教育的当代大学生代表未来,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历史的责任。
在构建学术话语体系的宣传舆论阵地的过程中,高素质的大学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是宣传工作的后备源泉。无论是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在校大学生,还是接受过高等教育走向各行业的毕业大学生,都有能力有潜力掌握学术话语、丰富学术话语、创新学术话语和宣传学术话语。大学生通过各种社会交往、毕业后通过工作岗位上的影响来宣传和丰富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的深刻内涵,重视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未来也会在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上得到丰厚的回报。
(三)舆论依托:丰富的科研成果
如何构建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的宣传舆论体系,或者说以什么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的宣传载体和舆论依托,那么对于高等学校来说,答案就是丰富的科研成果。不同学科、不同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发表的不同层次的科研成果,为构建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的宣传舆论体系提供一种可能。学术话语体系的构建不可能是纯理论的,或者说凭空捏造的,一定是建立在大量的、已有的、创新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的。
因此,地方高等学校只有不断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在搞好教学活动的基础上,产出优秀的科研成果,在丰富学术话语内涵的同时,强化学术话语体系的宣传能力。地方高校要走的更远、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要更加有中国特色,有一个共同之路可供选择,那就是认真、踏实地推出科研成果。
(四)平台载体:多彩的学术交往
地方高等院校以及高校教师开展的多彩纷呈的学术交往,特别是在国际舞台上的学术交往,加强了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走出去”的能力。不同学者、不同学校、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不同形式的学术交往促进了学术之间的交流沟通和创新,对内丰富和繁荣了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对外促进了学术话语体系的传播。
目前,在国际上,中国的学术话语权还明显处于弱势地位。随着国际化程度的进一步扩大,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全面到来,学术交往的形式更加丰富,地方高校也更加注重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互派师生交流,召开国际学术会议,重视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等,促进了学术话语之间的互通,加强了不同国家之间学术话语的对话,同时,也以国外优秀的学术话语体系来启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的构建。
按上文所述,地方高校在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建设中有何可为?一是要充分发掘地方高校所在的有特色的、优秀的地方文化,二是要充分发掘地方高校自身办学历史和办学特色,三是要充分利用地方高校资源,加大学术话语体系的宣传。那地方高校在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的建设中应该走向何方?
(一)学术话语体系的形式
1.系统的。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的构建,顾名思义就是要成体系的,能够成完整的学术系统的,而非各个学科或各自领域的学术话语的单打独斗。因此,地方高校的学者也应该有具有全局意识,在耕耘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的同时,要站在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的高度上,进行学术创新和理论创新。地方高校的学者同时也需要拥有跨学科、跨领域的能力,在分散的学科学术话语体系的基础上,构建系统的、完全的学术话语体系。
2.创新的。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的构建,也应该是创新的。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创新路径,可以归结为“再评判、再认识、再提炼”。在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杭生看来,只有处理好中西、今古、理实(理论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三者的关系,真正做到“借鉴西方,跳出西方”,不断进行“再评判”;做到“开发传统,超越传统”,不断进行“再认识”;做到“提炼现实,高于现实”,不断进行“再提炼”,才能创新我们的学术话语,创造我们的学术特色,形成真正的中国学派[6]。创新,是地方高校以及高校学者保持学术常青的根本之路。
3.特色的。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的构建,最大的特点便是具有中国特色。所谓中国特色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要坚持吸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精华,坚持体现中国的具体国情,坚持刻画中国自己的标签。具有中国特色,是地方高校以及高校学者在国际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的坚强后盾。
(二)学术话语体系的内容
1.民族的。我国民族差别和民族特点仍将长期存在,民族关系仍将长期为“和而不同”的关系。“新中国区域自治的模式,为多民族国家既适当满足民族的政治权力要求,又能保持国家统一和民族友好相处指明了出路。而民族平等团结是我国民族关系的基本准则。要实现民族双重发展任务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必须用科学的发展观统领民族发展”[7]。我国的地方高校中有众多的民族高校,其他普通高校中也有大量的不同民族的师生,但目前学术话语体系中缺少民族的视野,缺乏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关注,或者说,民族理论的学术话语体系声音太弱,地方高校特别是民族大学在这方面大有可为。
2.行业的。除了综合性、理工类、民族类院校,地方高校中还有大量的财经类、师范类、语言类、政法类、农林类、医药类、艺术类、体育类、军事类等各行各业的高等院校。这些地方高校都是极具特色的,在行业内和专业领域内也是占据着学术话语主导权的,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构建行业性质的学术话语体系十分必要。
3.时代的。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历史阶段,翻天覆地的形势变化为地方高校及其学者提供了科学研究的肥田沃土,紧迫的时代任务、时代使命赋予了广大研究者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地方高校的研究者必须走在时代前列,树立理论自觉、文化自信,在继承已有的、优秀的丰富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研究,打造时代前沿的、启迪后世的学术话语体系。
(三)学术话语体系的功能
1.地方高校在构建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学术话语的先进性,推出优秀的研究成果,一定是要具备先进性的,先进性并不仅仅是政治正确,而是要经得起民众和社会的评价,经得起学术和道德的拷问,是能走在学术的前沿,引领学术话语走向正确的方向。
2.地方高校在构建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的过程中,应当追求学术话语的和谐,即宣扬最朴实的真、善、美的,是经过激烈碰撞后,抹去粗糙、恶劣、虚假的棱角的,站在人类高度的和谐的学术话语。
3.地方高校在构建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的过程中,应当实现科学的、可持续的、永久存世的学术话语体系。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在新信息随时随刻掩盖和替换旧信息的时代,地方高校及其教师更应该跳出时代的限制,推出经典,创造永恒,构建传承的、而非短暂的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
[1]韩喜平.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J].红旗文稿,2014(22):10.
[2]田建国.文化传承创新:大学的重要使命[N].人民日报,2011-9-9(12).
[3]顾永安.地方高校与地方文化互动发展存在的问题与机制构建[J],教育评论,2015(2):12.
[4]邓小泉.清末民国时期地方高校的历史变迁[J].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1):60.
[5]苌光锤,李福华.学术共同体的概念及其特征辨析[J].煤炭高等教育,2010(5):37.
[6]陈叶军.创新适合中国现实的学术话语体系.中国社会科学报[N],2014-1-20(2).
[7]江平,黄铸.构建中国民族理论的学术话语体系[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1):61.
责任编校:徐向阳
G640;G521
A
1009-8534(2017)01-0058-03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本文为“苏州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项目(编号2016szyj08)成果”
郭才正,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副主任,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