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与人力资本
——基于大学生就业视角的思考

2017-04-13 05:07徐文渊
韶关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驱动大学生发展

徐文渊

(韶关学院 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 广东 韶关 512005)

创新驱动与人力资本
——基于大学生就业视角的思考

徐文渊

(韶关学院 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 广东 韶关 512005)

创新驱动作为国家重要发展战略,必须依赖雄厚的人力资本。高等教育是人力资本形成的重要路径。从人力资本的形成过程和大学生就业现状出发,审视大学生人力资本与创新驱动战略的适应性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国家、高校和个人三个层面提出加强人力资本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创新驱动;大学生就业;人力资本

创新驱动是我国新时期的重要发展战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使市场在资源分配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破除一切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提升劳动、信息、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效率和效益,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可以看出,创新驱动是面向未来的系统性变革。只有认真实施好创新驱动战略,才能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构性改革提供强劲动力,确保我国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跻身创新型国家,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坚实的基础,提供有力保障。但要实施好创新驱动,根本上必须依靠丰厚的人力资本,因此,基于我国是人力资源大国但还不是人力资本强国的实际,从人力资本形成的路径和目前存在的问题出发,探寻创新驱动的发展动力,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一、人力资本的含义及形成路径

人力资本是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可以说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都关注人力资本,但真正确立人力资本经济学地位的是西奥多·舒尔茨。舒尔茨在研究日本和西德20世纪60年代的经济增长时发现,在投入要素不变的情况下,两国的经济却保持了正常的增长,这种现象按照当时的传统经济学无法解释,因此舒尔茨从人力资本的角度入手,解开了两国的经济增长之谜,认为两国的经济增长均得益于因教育投资而丰富的人力资本。舒尔茨认为,所谓人力资本就是通过对人进行教育、健康等投资形成的资本,其中教育投资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人力资本投资形式,这种投资可以转化为知识的存量,从而提高人口的知识、智力和技术水平[1]。而同时期著名经济学家阿罗认为,人力资本不仅可以通过教育方式获得,而且生产实践也是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把人力资本的培育引入了实践方向,确立了人力资本的“干中学”理论。阿罗认为,人力资本可以在工作或生产的过程中,通过对经验的积累总结乃至创新,达到更高的效率。综上可以看出,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对于人力资本的形成是缺一不可的。而正是因为人力资本蕴含着发展所需的丰厚动力,因此,其形成路径即教育、健康乃至员工培训向来被众多国家重视。

从我国的现实来说,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高校毕业生数量可观,因此一些研究经常从上述两位大师的理论出发,引申认为我国人力资本充足,从而忽略了人力资本的具体内涵及其时间价值等。其实如资本具有时间价值一样,人力资本也具有时间价值,这种价值的聚合在经验积累、思考和学习等多种社会活动中形成,也在不同时期以适应发展的各种方式体现出来。而不同的人在相同的时间内所形成的人力资本也是不同的,这说明,即便是接受高等教育时间同样多的人,其所蕴含的人力资本也是不同的。但从国家创新驱动的角度来说,人力资本的个体差异显然不是问题的根源所在,而整体性人力资本不足才是关键。因此,从人力资本的视角整体考察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开启创新驱动之门的一把钥匙。

二、大学生人力资本与创新驱动战略的适应性审视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持续增加,从2001年的114万到2016年底的770万,足足增加5倍之多,高校扩招伴随着大学生就业模式改革,使得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焦点。尽管不同的个体就业难存在着差异,但学生就业困境中也表现出了一些共性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经济高速增长与大学生就业难 凸显大学生人力资本整体不足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保持了高速增长,尽管在经济新常态下有所回落,但在世界各经济体中仍位居前列,因此众多的研究认为,大学生就业人数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关系,认为我国的经济增长得益于大学生人力资本的增长[2]。从经济表象来看,这个双增长呈相关性的结论似乎是正确的。但若对近十多年来经济增长的产业结构进行考察,就会发现此类论断不一定正确。主要原因是,我国近年来的指标大多呈现增长趋势,因此数据呈现相关性不可避免。同时,根据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奥肯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以带动约100万人就业,在我国1991年至1999年期间,GDP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可以为非农提供125万个就业岗位,目前为150万个岗位左右,经济增长带动就业岗位数量增加的现象,固然与我国经济体量的增大导致就业吸引力增强有关,但与个体创造经济效益呈现下降趋势也有一定的关系。另外,由于我国过去十多年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经济增长的产业主力在第二产业以及近年来3亿多农民工进城的社会现实等因素,与其说大学毕业生的人力资本增长促进了经济发展,不如说农民工与大学生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平分秋色。而这恰恰可从另外方面得到印证,例如农民工的工资高于绝多数大学毕业生平均工资水平①盘点农民工比大学毕业生工资高的N个理由。http://news.eastday.com/eastday/13news/auto/news/china/u7ai3490542_K4.html。、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降低幅度与大学生毕业人数增长不成显著性比例关系②我国2004年、2010年、2015年对外技术依存度分别是52%、40.1%、38.5%(估算),高校毕业生数分别是239.1万、575.4万、749万。以及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水平呈现“倒挂”现象等,说明大学生所具备的人力资本增长不如预期,且呈现收益递减趋势。综上所述,在高等教育扩大化的进程中,高校毕业生的培养质量在下降,大学生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创新驱动的需求不相适应,仍然存在一定程度差距。

(二)产业困境 凸显人力资本形成过程中的产教分离

创新驱动的核心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是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关键,只有具备丰厚的人力资本,才有可能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从舒尔茨的论述可知,教育是提升人力资本的重要一环,但是具备了人力资本就一定能够创新和促进发展吗?答案是不一定的。因为任何高等教育投资可能会形成人力资本,但未必适合其所在环境的产业需求,对现实生产力发挥作用,进而也未必能促进经济增长。只有人力资本和产业需求匹配,人力资本对产业发展的优化效应才能显现。从阿罗的“干中学”理论进一步发现,人力资本与产业发展的关系不是单向性的,产业的优化升级也有助于人力资本的进一步积累,因此,只有产业与教育紧密融合,才能使人力资本与产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如果教育和产业发展联系紧密,那么作为教育外部环境的产业进步的过程,也是人力资本充分发挥作用的过程,也可以说是创新驱动和全要素生产率①产出增长率超出要素投入增长率的部分为全要素生产率(TFP,也称总和要素生产率)增长率。[3]提高的过程。纵观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由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具有“象牙塔”倾向,与产业发展联系并不紧密,因此,产业发展与人力资本产生了双重压抑。以就业吸引力强的第三产业为例,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的70%以上甚至到90%,而我国的第三产业在整个产业结构中占50.5%,存在巨大差距。其主要原因是我国长期缺乏产教融合的指导性政策,导致大学毕业生在第三产业无法开展创新创业,推进产业发展。因为在全球化时代,如果一个国家不引入政策创新引导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那么该国的产业结构往往就是由自然资源和国际贸易体系需求所决定的,而我国以前的发展就陷入了人力资本相对过剩,产业发展动力不足的窠臼,即大学生无法找到工作,产业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由于产业和人力资本的紧密关系,如果国家的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和末端,学生从产业中得到的知识也必然严重滞后于时代,因为第三产业发展的过程,就是人力资本发挥创造技术进步、工艺改进、品牌彰显的过程,也是提升产业链价值和塑造国际竞争力的过程。因此,从人力资本生成的实践视角来看,进一步加强产教融合的规划与指导,是国家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和效能的重要路径,也是创新驱动的重要环节。

(三)国际化竞争乏力 凸显大学生人力资本与时代形势的适应性欠缺

创新驱动战略成功的关键在于人力资本在多大程度上发挥关键作用,即高等教育培养人才形成的人力资本能否满足国家发展的内在需求。面对这样一个契合性的问题,在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是否牢固树立市场经济的思想意识、具备看待问题的全球视野、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以及直面创新创业的勇气是核心和关键。但从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这些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潜在的矛盾和问题。比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命题,但众多的迹象表明②90后大学生就业心态观察:有父母养“就业不急”。http://www.chinanews.com/edu/2014/06-14/6280489.shtml。,高校本身未形成市场经济的思想氛围,绝大多数大学生远未牢固确立市场经济的思想,“等靠要”的思想依然存在,并且在关键环节和特定条件下表现得十分突出[4]。而在我国已经深度融入世界经济、参与国际竞争不可避免的时代,积极了解外部世界,准确把握国际经济政治形势应该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必备素质之一,但随着我国的发展壮大,在天朝主义、地方主义、民族主义等思想的影响下,有些教师和学生的狭隘情结与世界潮流格格不入,给人力资本朝着增强国际竞争力方向发展带来不容小觑的负面影响。例如,有些专家和学者认为英语的学习浪费了大量时间,因此应该缩减学习时间等,导致我国的英语能力被拉美国家超越③调查:中国英语能力排名下滑10位 一些拉美国家赶超。http://edu.qq.com/a/20151104/027763.htm。,这显然是不应该的,也间接地、典型地反映了大学生参与国际竞争和相关能力的缺乏。同时,创新创业作为人力资本实现价值的重要过程,大学生的创业应该表现出高水平的成果。但从目前大学生创业的现状来看,大量重复性、低水平的创业成果凸现,凸显了学生在创业方面的人力资本欠缺,而形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滞后和对知识的通性重视不够。集中表现为当前的教育过程中,政府和多数学校太注重标准课本的使用,太注重“教—学”模式的固化,导致教师不得不照本宣科,脱离了社会发展实际,最终没有形成推动社会发展的超前性人力资本,从而在创业实践中显得手足无措。

三、提升人力资本支撑创新驱动战略的策略

国家整体创新能力增强的过程,就是人力资本积累和提升的过程,而提升大学生人力资本,必须多渠道形成合力。从国家层面来说,除了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发挥人力资本作用的大环境外,加强对学生人才培养质量的监管,有针对性地加强产教融合的分类引导,通过“胡萝卜+大棒”的形式,让高校主动把人才培养模式集聚到提升人力资本上来,把提升人力资本聚焦到创新驱动上来。从高校层面来说,应该主动转变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的人力资本提升不仅停留在理论的积累上,更应该在实现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上,使高等教育实现服务创新驱动和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双重目标。而从学生层面来说,通过有效规划,让自身具备的人力资本表现出独具特色的创造力,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的创新驱动战略、产业发展并使其实现更好的就业,这是相当重要的。具体来说,应该开展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国家加强对创新型人力资本的整体性规划和指导,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创新的潜能存在于个体之中,但要让这种潜能真正发挥作用,还需国家良好的规划和政策,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针对我国高等教育同质化比较严重,造成同质人力资本过剩,异质人力资本稀缺的现状,国家必须加强对高等教育差异化发展的分类引导,使大学在保持自身风格的同时,向国民经济需求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方向靠拢。应该加强产教融合发展,通过组织建立产教融合发展共同体,发布产教融合发展报告,引导产业、行业协会参与高等教育育人工作,以便发布行业人才培养及需求状况等,为人力资本在“干中学”提供可选择的信息,在宏观层面为创造性人力资本营造增值机会。同时,为培养创新型的人力资本,政府必须加强公开、公平、公正的大学生就业环境建设,注重发挥市场的作用,使政府尽可能摆脱基于稳定因素的计划式就业安排。要通过综合政策引导全社会增强对民营和中小企业的偏好,切实转变以“考公务员、进国企”为高质量就业的观念,使人力资本与产业结合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得到落实并发挥作用。此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着力点在微观层次监管上,应该进一步精政放权。例如对教师授课方式、教材选用等方面,应该赋予教师更大自主权,彻底改变教师照本宣科,追随产业发展的讲授模式,转变为以问题为导向的互动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为应对挑战做好准备。

(二)高校应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人力资本

为加快创新驱动,作为重要创新源的高校必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植大学生具有雄厚的人力资本,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活力。因此,高校的发展方向是做大规模和做强质量并行发展,“做大规模”是因为,尽管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处于大众化阶段,但相对于国家和社会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本来说,仍然是不足的,因此,进一步做大规模是加强人力资本存量建设的重要内容。而“做强质量”,则要求高校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彻底改变填鸭式的教学,采用启发式、探究式、研究式教学,通过产业发展形势的解读,让学生更加贴近产业发展和社会需求,开展更多的自主学习,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导向增强自身创新能力。此外,高校应该高度重视和大力加强创业教育,使立德树人作为一个整体的创造性过程,因为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把通识知识的学习与社会产业发展融合思考,并以浓厚的兴趣开展探索式的创业活动,才可能为创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果学生毕业后所具备的人力资本与众不同,在产业发展中发挥创新作用,那么众多的创新将为国家争取国际产业链高端话语权奠定坚实基础[5],创新驱动的成功也就指日可待。

(三)大学生要有国际化视野和时间观念,加强建立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

创新驱动的发展绝不是一时之需,而是一个长期的渐进性过程。邓小平曾经讲过,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因此,着眼于适应未来需求的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必须把握人力资本的时间价值,避免目前基于课程的职业生涯规划,以更广阔的国际化视野和时间观念来规划自身的大学生活,只有充分利用好时间,才有可能在有限的大学时光内积累更多的人力资本,才能更好的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达到“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创新[6]。当然,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绝不能仅仅依靠学生自身完成,国家和高校应该建立个性化的、创新型的、开放式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让学生充分了解外部信息,利用外部资源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生涯,唯有如此,大学生才能真正肩负起创新驱动的时代任务。

创新驱动的发展快慢,与人是否具备丰厚的人力资本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我国已经迈入了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阶段,但创新的最大源泉依旧是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因此加强产教融合,以更加国际化的视野改革高等教育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在进一步加大对高等教育投入的同时,加强对高等教育培养质量的监管和指导,提升高等教育发展质量,厚植大学生人力资本,并必须及时纠偏其存在的不合理问题,唯有如此,创新驱动的发展才会越来越有成效。

参考文献:

[1]西奥多·W·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教育和研究的作用[M]. 蒋斌,张蘅,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32-36.

[2]刘文.高等教育投资与毕业生供求研究——基于人力资本的视角[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78-85.

[3]加里·S·贝克尔.人力资本:特别是关于教育的理论与经验分析[M].梁小民,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109-112.

[4]张日新.人力资本与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38-42.

[5]代花,陈世庆.美国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探析[J].高等农业教育,2007(10):83-86.

[6]傅进军.大学生就业力促进与职业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55-63.

Study on the Drive by Innovation and Human Resources Capital: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sdents

XU Wen-yuan
(Office of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Shaoguan University, Shaoguan, 512005, Guangdong, China)

Innovation driven as a national important development strategy, must rely on strong human capital. Higher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th of the formation of human capital. Starting from the formation process and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can view human capital, check the adaptability and existing problems that between human capitaland innovation driven strategic, and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from three aspects, the national the colleges and the students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human capital.

innovation drive;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human resources capital

G64

A

1007-5348(2017)02-0016-05

(责任编辑:刘 带)

2016-09-19

韶关学院科研项目“新常态中的公共政策评价研究”(S201502029)

徐文渊(1988-),男,甘肃定西人,韶关学院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政治发展与公共政策。

猜你喜欢
驱动大学生发展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屈宏斌:未来五年,双轮驱动,砥砺前行
轨旁ATC系统门控柜接收/驱动板改造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大学生之歌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基于S3C6410的Wi-Fi驱动移植实现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