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琪棋
(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 广东·广州 511442)
信息化时代下高职英语多模态教学模式构建研究
周琪棋
(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 广东·广州 511442)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已经不光体现在科学和经济的领域,给予学校的传统教学模式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多模态教学模式是根据信息化教学不断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多模态教学模式的出现意味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而由于多模态教学还是一种较新颖的教学模式,因此对于多模态教学模式还需要进行深一步的研究。
信息化时代;多模态教学;高职英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我国与国外交流和合作愈发深入,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对于英语的掌握越发重要。英语科目是高职院校教学中一门重要的非专业类公共基础课程,为了将学生培养成综合素质强、对英语有听、说、读、写能力的人才,高职院校必须重视英语教学,根据时代的发展对高校英语教学模式进行革新,培养学生对于英语的掌握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
在我国高职院校实际英语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生源较差,大多是从普通高中、中专、技校等升入高职院校的,其文化课成绩普遍较低,对于英语的学习成绩较差。许多学生在上高职院校之前没有经过系统的英语学习和训练,在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词汇量过低、不懂语法形式等问题,在学习过程中由于跟不上高职院校英语教学进度,容易产生失落情绪。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不愿意上英语课程,久而久之还会导致厌学的心理产生。在教学方面,由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教师的主体地位,对于知识的教授处于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与学生互动,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了解到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大部分学生容易产生跟不上课程进度的问题,自身英语掌握能力与课程进度差距越来越明显,难以凭借自己的努力跟上课程进度,从而导致对于英语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降低。另一方面,由于近年来高职院校不断扩招,传统的高职院校教师规模已经略显不足,大量教师在教小学过程中工作压力大,教学任务繁重,没有充足的时间对自身进行学习和提高,同时没有精力进行相应的课程创新,为了赶上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进度,教师往往会在课堂上加快教学速度,从而导致了教学质量不足的问题。在新兴教学模式上,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往往没有充足的时间对新型教学模式进行了解和学习,对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课程改革产生了阻碍作用。在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外聘教师,外聘教师大多不是从师范类院校毕业的,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学学习,没有建立科学、系统的教学思想,也无法满足高职院校对于英语教师的需求。在教材方面,高职院校的英语教材大多为四级水平的英语教材,由于高职院校英语学习平均水平较低,四级英语教材显得难度较大,不利于学生的英语学习过程,没有起到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的辅助地位。另一部分教材由于缺少高职院校的职业特色,没有对学生所学的专业性科目有所帮助,也不利于学生更好的对高职院校英语教学进行学习。
模态也就是人类的感官与外部环境的互动方式,通过三个或三个以上感官与外部环境互动就是多模态。而多模态的教学方法,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是指教师通过多媒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多个感官协同进行语言学习,用以培养学生的全方位能力。在英语教学中,通过对于听觉、视觉、触觉等感官的调动,经过图像、声音、视频、语言等多媒体的手段合作运用,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只调动听觉和视觉的双模态感知,可以有效的让学生融入到课堂中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教学质量。在我国,多模态教学模式的发展较晚,通过专家学者对于多模态教学模式的研究和使用,多模态教学目标模式的优势也在不断显现。又由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自媒体和互联网+等形式都在不断的兴起,对于教学模式也来带了巨大的影响。由于英语所侧重的应用性和交际性,通过多模态英语教学模式可以更好的让学生进行多感官的体验,能够更深入的融入到语境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英语多模态教学中,进行更深入的师生互动,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改善课堂教学氛围,促进高职院校英语教学质量的提升。高职院校的学生虽然在文化课成绩上有不足,但高职院校学生在动手实践能力和兴趣爱好方面要更加广泛,通过这一点的利用,于英语多模态教学相关联,通过在课堂上更多的进行图像、动画、音乐、视频等方面的运用,可以让英语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是更符合高职院校学生实际情况的最优教学方式,对于增强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学习和运用能力有着深远的影响。
信息化时代下,高职院校通过联系自身实际情况,进行英语多模态教学革新,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在信息化时代,通过对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进行多模态的教学改革,可以更好的优化课堂结构,通过多媒体等方式的运用增强英语教学的趣味性和娱乐性,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真正融入到了课堂的学习中来,让学生不再以上课为负担,而是能通过课堂带来欢乐,让学生更愿意进行课堂学习,从而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由于在多模态英语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与学生就需要通过多种交互模式进行交流,通过提升教师与学生的交流程度,可以更好的营造融洽的课堂气氛,通过英语互动,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英语交流能力。同时,通过教师与学生双方的交流,可以让教师更好的了解学生知识的薄弱点,对于薄弱点进行分析,对于大多数学生都有不足的部分进行针对性讲解,对于某个学生的特殊问题,在课后进行讲解,可以更好的巩固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基础知识,让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少碰壁、少走弯路,从而提升学生的英语成绩。高职院校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开展多模态教学,可以改变高职院校传统英语教学中的弊端,通过激发学生各个感官协同学习的过程中,提高了英语教学过程中所包含的知识量,丰富了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让学生更好的锻炼自身全方位的实力,为日后走向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由于网络的高速发展,大量的网络教学平台也在不断兴起,通过多模态英语教学方法的使用,可以让学生在课后通过相应的网络平台,进行自主性学习。在课上,教师要通过自身能力对课程进行设计,让学生在多模态教学中能够自行体会到多模态教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深入到多模态教学的多种交互模式中,在对英语产生兴趣的同时,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在过往的高职院校英语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基础差已经成为了一种行业内部公认的事实,通过对于多模态教学模式的使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采用丰富的图片和动画、恰到好处的音乐使用,可以让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对于基础好的学生而言,多模态的英语学习可以更多的加强学生对于英语使用的实践能力,更好的通过英语与其他人对话,而对于基础差的学生,也可以通过非语言的形式,如手势、动作等方式对英语进行表达,激发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在运用多模态教学模式的过程中,由于传统教学并没有这方面的涉及,许多教师对多模态教学的意义和使用也处在迷茫的状态,在这种环境下,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习能力的要求也就更加明显。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对多模态教学进行摸索和提升,设计更合适、更科学的教学方法,在有了科学的教学方法后,教师还要付出更大的精力对学生进行评估、计划安排和课程设计,这对于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责任心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网络平台也逐渐成为了主要教学方式之一,通过构筑高职院校网络教学平台,可以更好的让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性学习,将高职院校多模态英语教学方式丰富起来,提升英语课程的趣味性,在教学过程中传授更多的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全方位的理解和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
教学资源是英语教学中多模态教学的基础,通过教学资源的深入使用,可以使课堂更加生动形象,在教师运用新的教学课件的同时,将传统的ppt课件改变为多模态的教学课件,让现代信息技术更好的融合到高职院校英语教学课堂上,为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带来新的机遇。
多模态的教学模式,对于传统的以考试成绩为评价标准的单一评价模式也提出了重大的考验。在教学过程中,评价标准是判定一个学生对之前学习的知识点的理解消化和使用能力的直观表达,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对于学生的评价标准主要是以考试成绩为主,标准较为单一,同时限制性也极大。传统的评价模式无法体现出学生的态度、兴趣、情感和个人实际情况,所得出的评价结果往往也不具备科学性。因此对于多模态教学模式而言,要改变传统的评价模式,在新的评价模式中通过对于学生个性和情感等因素的考量,更好的为科学评价做出贡献,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信心得到大大提升,从而更自主的参与到学习生活中来。
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已经不满足于时代的发展,由于多模态教学理念的普及,教学手段也必须随之改变。在多模态的教学模式下,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模态,如口头表达、PPT、板书、图表、动画、情景展示等,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深化学生在不同阶段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印象,再通过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学生们更好的融入到课堂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构建融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愉悦的感受,从而促进学生成绩的进步,提升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1]徐筱秋.多模态优化输入教学模式对降低大学英语学习焦虑情绪的作用 [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2,3(4):200-201.
[2]曾庆敏.多模态视听说教学模式对听说能力发展的有效性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5(5):75-77.
[3]沈秋华.多模态英语教学模式下的高职高专学生综合组织培养探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1(5):49-50.
H319
A
1009-8534(2017)06-0140-02
周琪棋,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讲师,硕士。
刘 芳
审 稿 人:于吉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