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

2017-04-13 04:47张瑞敏
关键词:政治思想教育

张瑞敏

(华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200241)

大数据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

张瑞敏

(华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200241)

大数据技术的兴起,不仅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和方法,而且变革了人们的思维和社会环境。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大数据,其应用渗透到我国各行各业。随着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用大数据经历了起步、探索到融合发展的阶段,在此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生活和思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方法、载体以及环境等各方面都发生了一系列新变革,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新技术的发展和变革,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诸多困境和挑战,包括受传统定势思维束缚的困境,技术薄弱和人才缺乏的困境、由数据存储及运用不当带来的伦理困境以及法律和制度不健全的困境。基于大数据技术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国学者在将两者相结合方面提出了诸多理论和实践预想,包括变革教育思维,树立大数据意识、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数据素养、寻求大数据技术支持和法律法规制度保障、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教学及管理方式方法、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等,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纵观理论界相关研究成果,对大数据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了较全面的论述,但继续深化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内涵,从实践运用中提供实证支撑、在比较研究中加强学科借鉴、在内容为王的基础上实现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仍是重要的时代课题。

大数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校园信息化;融合发展;实效性;综述

一、引 言

随着大数据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也逐渐引起我国政府的高度关注,尤其是2012年至今,大数据技术以迅猛之势在我国发展和应用,为各行各业的创新创造提供巨大动力和丰富资源,大数据成为21世纪重要的“矿产”与“石油”。国家层面对大数据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2014年,在政府工作报告关于产业结构调整的论述中,大数据首次出现,强调要设立新兴产业创业创新平台,在新一代移动通信、集成电路、大数据等方面赶超先进,引领未来产业发展。2015年全国“两会”成为大数据发展的里程碑,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制定“互联网+”计划,推动云计算、大数据与现代制造业的结合,促进大数据的升级发展。2015年8月,国务院通过《关于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为加快建设数据强国,对大数据产业发展做了全面部署。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将大数据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1]。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互联网大数据建设的关注有了进一步的深入,提出要促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广泛应用,让更多城乡居民享受数字化生活。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大数据,对经济、农业、医疗、教育等各行各业产生巨大影响。2016年5月,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大数据又被赋予助力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

在大数据技术迅速发展以及国家的大力倡导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逐渐掀起融合新技术进行变革的浪潮。作为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时代环境的变化,新技术层出不穷,使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现时代出现乏力情况,实效性不足问题日益凸显。借助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变革传统育人思维、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革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是当前面临的时代任务。大数据技术的优势为信息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变革指出了方向,能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全面、准确把握学生思想行为,切实贯彻落实“以人为本”育人理念提供可靠保障。但由于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用大数据仍处于初级阶段,诸多方面仍需完善。故本文在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研究以及比较借鉴其他学科如何运用大数据的基础上,探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用大数据的现实状况,着力补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用大数据实践的理论支撑和方法借鉴,以期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做出有益探索。

二、大数据的内涵及特征

“大数据”的生成是一个以社会发展尤其是以互联网为特征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依托的动态过程。对于数据的运用,古已有之。但因其数据量有限、结构单一、处理简单等特征,蕴含的价值有限,属于小数据技术的范畴。伴随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智能终端的普及,人类产生的数据量急剧增加,数据结构日益复杂化,远远超出人力所能处理的范畴。约自2009年伊始,在互联网信息技术行业,“大数据”逐渐成为流行词汇。2012年3月,美国联邦政府发布“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将大数据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层面[2]。联合国在2012年发布的大数据白皮书“Big Data for Development:Challenges&Opportunities”中指出,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3]。

关于大数据的内涵,当前并无统一界定,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观点:(1)大数据是一种全新的信息资产。“大数据”研究机构Gartner认为,基于海量化、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特征,大数据是一种全新的信息资产,需要借助区别于传统的新的处理模式,才能增强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2)大数据是一个庞大的数据集合。麦肯锡全球研究公司将大数据定义为一种规模大到在获取、存储、管理、分析方面大大超出了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能力范围的数据集合。(3)英国学者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在《大数据时代》中认为,大数据并不是一个确切的概念,今天人们所言大数据,是指在小规模的数据基础上不可以完成的事情,而能够在大规模数据基础上做到[4]。(4)大数据是管理巨大规模独立数据的能力。在由John Wiley图书公司出版的《大数据傻瓜书》一书中,对大数据的界定是,一种新旧技术的结合,可以管理规模巨大的独立数据,适时、适速的进行分析和响应,以帮助公司获取可行的洞察力[5]。(5)2015年度十大科技创新人物周涛在《为数据而生——大数据创新实践》一书中将大数据的定义总结为,“大数据是基于多源异构、跨域关联的海量数据分析所产生的决策流程、商业模式、科学范式、教育理念、生活方式和观念形态上的颠覆性变化的总和”[6]。这一总结传达出作者对大数据的全面认识,认为大数据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理念,运用大数据理念,才能在各行各业挖掘出巨大价值。(6)国内学者徐子沛认为,大数据不仅仅在于其容量之大,更侧重于其蕴含的巨大价值。人们通过提升分析和使用数据的能力,创造出新的知识和价值,从而推动社会向前发展。(7)邬贺铨院士指出,大数据是指一个有着巨大数据量的数据集,之所以受到重视,是因为从中可以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7]。虽然在数据规模日益庞大的基础上,分析和处理的难度也随之增大,但是大数据蕴含的价值却是不可估量的。对大数据的有效利用,可以推动社会的巨大发展。(8)复旦大学朱扬勇教授认为,当前对大数据的部分定义存在一定的问题,不能把数据集、技术挑战或者数据应用简单的定义为大数据。大数据的定义应当描述为“为决策问题提供服务的大数据集、大数据技术和大数据应用的总称。”[8]

纵观对大数据内涵的描述与界定,在关注其数据量大、增长速度快、数据结构多源等这些数据本身的变化外,也侧重对大数据蕴藏的巨大价值的关注。这让我们对大数据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大数据不仅仅是一项技术,一种手段,更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大环境,是构成社会巨大发展的价值因素。

关于大数据的特征,经历了由“3V”、“4V”到“5V”的演变,这一归纳也取得了学界相对一致的认同。 2001年 DougLaney最先提出“3V”模型,包括大规模(Volume)、高速度(Velocity)和多种类 (Variety)[9]。互联网数据中心(IDC)认为大数据还应当具有价值性(Value),大数据的价值往往呈现出低密度的特点。而国际商用机器公司 (IBM)认为大数据必然具有精确性(Veracity),由此构成 5V 特征。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焦点问题

国内对大数据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进程,随着大数据在我国的逐渐兴起而不断发展。基于对文献的检索和分析,截止2017年3月10日,以“大数据”并含“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题词在知网上检索,相关文献489篇,487篇出自2013年及以后。2013—2017年的文献数量分别为:5,32,150,268,32。可见,大数据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价值不断地被关注,逐渐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综观现有文献,国内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用大数据的研究焦点集中于以下问题:一是如何在“数字化”生存环境和状态下解决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乏力问题。高校作为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主阵地,肩负着培育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重任,在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大潮中,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遭到诸多质疑,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和话语地位受到严重挑战,对如何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学界做了不懈的努力与探索,但往往收效甚微。究其原因,重要的一点在于未对学生进行整体、全面、动态的把握,缺乏量身定制的个性化教学与管理。教育内容和方法陈旧、僵化、缺乏新意,在与新时期的多元化思潮相抗衡时常现疲态。大数据技术利用的诸多优势,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提供了可靠遵循,国内学者将关注焦点转移到以大数据之剑射思政之靶,探讨如何利用大数据技术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转换研究范式,拓展教育与管理时空,变革教育模式等,以期突破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瓶颈。二是如何克服大数据利用带来的困境问题。纵观社会发展历程,科学技术的每一次进步,在给社会带来空前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隐患和困境。将大数据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需要克服技术难题,同时颠覆了人们的传统定势思维,开辟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范式。更需注意的是大数据带来的伦理困境。在利用大数据对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进行改观的同时,只有克服这些摆在理论和现实面前的困境,把握大数据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才能增强路径预想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因此,当前在大数据运用的初级阶段,国内学者将研究焦点集中于以上两点,为以后深化大数据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两者的融合发展奠定基础。

国外相关研究更多的是倾向于大数据应用于整个教育领域的研究。在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的《与大数据同行》一书中,上海纽约大学教授克莱·舍基在序言中指出,与大数据同行的学习就是未来的教育[10]。国外探讨大数据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是基于大数据为教育领域带来的双向度教育反馈、个性化教学改革、精准化概率预测的重大变革的前提,将大数据应用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及贯穿全过程,包括应用大数据改革创新高校管理、通过搭建大量在线教育平台松绑教育资源、思维与技术同步变革以重塑教育系统,同时正视大数据应用于教育领域的黑暗面,不断探索可能的应对策略。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对教育数据挖掘、学习分析,个性化教育、教育方式的改善、学习策略探讨、教育管理方式的改变、大数据对于教育的推动作用、数据驱动以及对图书馆建设、对教与学需求、评价方法的影响等方面[11]。

总之,国内外对大数据应用于教育领域的研究各有侧重点,但都尚处于探索的初级阶段,缺乏理论和实践的全面支撑,仍需进一步深化研究力度,真正发挥大数据在教育领域的优势和作用,克服其不足。

四、大数据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缘起

大数据是基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而产生的,随着互联网从 “他们的”(门户网站、搜索),到了“我们的”(社交网络、用户生成内容),最终将到“自己的”(个性化应用)的发展变化趋势[6],产生了一系列数据生成的平台,为各类大数据的产生不断提供载体。云存储、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使生成的大数据不至流失,为其提供了空间“储备站”。数据挖掘平台和数据分析、处理人才的不断涌现,以及大数据利用产生的巨大价值,使大数据思维逐渐渗透进人们的头脑,成为一种思考和处事的方式。鉴于大数据产生和利用的流程,其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是随着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而逐步展开的。经历了以下从起步、探索到当前发展的阶段。

(一)起步阶段:20世纪末

1994年,我国正式成为联接国际互联网的国家,高等校园信息化建设日益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家校园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曾指出,要通过对校园的信息化建设,来带动校园现代化发展[12]。这一阶段,随着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学校教育和校园管理向现代化方向迈进,学生的数据信息向现代化的生成、管理方式转变。思想政治教育也由此进入到网络信息时代的新的发展阶段[13]。伴随信息高速公路的发展,校园信息化建设首先要加强包括网络基础、系统平台、硬件设备在内的基础设施和服务层方面的建设[14]。此阶段,各大高校相继建成电子阅览室、多功能厅等硬件设施,在学生教室添置多媒体投影系统,并新添置了大量计算机设施。同时,在校务系统的建设过程中,网络被应用于人事、学生档案等的管理工作,单位及人员之间可以实现对数据的共享。建成了交互式多媒体校园教学网络系统和校园网络综合管理系统。强化了校园网管理平台,学生学习平台等软件设施建设。这一阶段的校园信息化建设为学生行为数据的产生提供了网络载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用数据进行量化教育教学和管理提供了可能。但这一阶段所运用的数据多为结构化数据,数据规模和覆盖范围有限。

(二)探索阶段:21世纪初——2010年

2000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了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重要性。2000年2月,刘梅在《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方式》中最早提出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这一阶段,伴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出与实践,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多个环节与多媒体、虚拟现实等数字化技术实现了融合,教育软件越来越智能化,校园的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被极大地拓展了[12]。知识管理平台门户系统的开发,成为一个卓越的信息收集,管理和资源交流的重要平台。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提升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对博客、社交网络、微博和微信等革新浪潮的挑战积极回应,由此而产生大量非结构化数据。随着云技术的发展,学生参与网络互动的行为数据得以储存,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用大数据创造了条件。加之共享数据库平台和能够应用共享数据库的子系统的构建,实现了信息流通,在校园一卡通等应用系统的基础上,个人的信息门户得以建立,个人的信息也能够被存储和区分。这些校园信息化的建设发展推动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用大数据的不断探索。但这一阶段由于专门的大数据分析中心和专业化的数据分析人才在高校稀缺,大数据利用率尚待提高。

(三)发展阶段:2010年——至今

2010年,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开始明确提出“智慧校园”这一概念。这一阶段,随着智慧校园的建设以及物联网、云计算、移动智能设备的高速发展和广泛普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用大数据步入正式发展阶段。教育部办公厅《2017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的通知指出,在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构建教育资源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的基础上,在各级各类学校基本上实现互联网全覆盖。在国家“推动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指挥棒下,各大高校对校园信息化建设、构建“智慧校园”的需求越来越大[15]。各高校在进行智慧校园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的前提下,明确智慧校园发展方向,首先完成传输层的建设,搭建大数据共享与交换平台,促进校园信息资源共享。在此基础上进行校园智能楼宇、数据中心、节能监控等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16]。移动智能等设备的普及,使学生无时无刻不在成为数据的贡献者,在智慧校园的建设下,数据分析中心和人才得到发展,学生产生的数据得以存储和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借助数据中心反馈的学生的外部数据(如去图书馆的次数、食堂打卡记录等)信息,进行关联性考察,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由此,大数据逐渐成为进行高校学生思想和行为管理的有力工具,是新时期变革教育方法、创新教育理念、增强教育实效性的必由之路。基于我国信息化、网络化发展的大势以及大数据的诸多优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启了应用大数据的新格局。

五、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涵与新变革

(一)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涵

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相比,学者们结合大数据时代的新特征,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田冰认为,大数据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数据应用为特征,以数据事实为信息来源,借助数据的客观性、全面性为科学决策的依据,针对目标群体和客体进行有针对性的、可预测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17]。李怀杰指出,大数据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以量化和实证性研究为特征的新的研究范式,使思想政治教育在世界观、认识论、实践论等层面上展现了新的突破。大数据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着重从数据平台建设、精准化和个性化教育策略等层面进行网络育人的新路径[18]。赵浚认为,大数据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区别在于方法上的变革,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被整体性、多样化、定量等新的分析模式所取代[19]。梁家峰、亓振华认为,大数据时代,对学生产生的海量数据进行存储、科学管理并有效分析利用,可以把握学生的思想行为动向,并在校园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提高上有重要意义[20]。胡纵宇、黄丽亚认为,基于大数据的时代特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要有世界眼光、中国情怀和时代特征。思想政治教育工具和方法要充分利用“大数据”元素,由平面教材走向“慕课”、翻转课堂等交互性强的电子媒介。大数据时代的师生是互助者和伙伴关系[21]。

以上论述主要从三个方面构建了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涵。一是对教育对象的分析由“人为”转向“数据化”;二是教育范式由思辨转向实证研究;三是教育目的扩大为育人、管理与服务;四是教育主体走向多元化;五是教育理念立足世界眼光、中国情怀和时代特征;六是教育主客体关系由单向传授走向双向互动。

(二)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变革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数据的时代环境下,在教育主客体、研究范式、教育方法、教育环境等方面呈现出一系列有别于以往的新变革。

1.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生活、教育和思维的新变革

首先,生活在大数据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都在主动或者被动的贡献着大量数据,通过浏览网页、网上购物、发表博文、社交评论、各种刷卡填写信息等等,向不同系统主动提供数据。在不知情或者无意识的情况下,搜索留下的痕迹、智能化设备对行为的记录,使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被动地成为数据的贡献者。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一切都被记录,一切都被分析”[6]。其次,大数据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实现了零距离对接,由于对学生各类信息的获取更加全面和便捷,思想政治教育者因而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制定个性化教育方案,增强教育的针对性[22]。再次,面对海量增长的多源异构数据,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可以从多视角、多领域获取多样信息,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课堂学习及教师传授,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信息视野,开拓了思维疆域,独立性和自主意识提升,这也使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的地位更加趋于平等化。

2.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向思辨与实证相融合的方向转变

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是社会科学领域的两种研究范式,定性研究是建立在解释学、现象学和建构主义基础上的一种价值判断;定量研究是建立在实证主义方法论基础上的一种事实判断。前者认为社会现象不像自然现象那样受因果关系的支配,后者则认为,因果联系是事物之间的内在逻辑,从定量和定性二者在研究中所处的层次来看,定量研究是为了更准确的定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科学,不仅要有定性研究,还要实现与定量研究的融合,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效果。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也有定量研究,但因其多采用的是随机取样和调查问卷形式,数据类型不够全面,数据来源也较单一,从而限制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范围和力度,对相关数据之间的关系探究也受到限制。因而研究存在较多模糊化的东西,量化研究薄弱,更多的是注重道德说教、以情感人,缺乏数据意识[21]。思辨层面上的研究仍居主导。定性研究中,研究者和研究对象的关系表现为:研究者与研究对象密切接触、互相影响,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的交往互动,通过移情作用来获取资料信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做人的工作,定性研究是必不可少的。但基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班教学、思政课教师配备不足等现实情况,实现师生的密切接触有一定的困难。在大数据时代,可供人们分析的数据足够丰富,对特定目标的数据分析处理可以实现“收集所有的数据,即‘样本=总体’”,而不再依赖于随机采样。李怀杰等认为,在大数据背景下,人们做出重要决策将日益基于数据和分析,而并非基于经验和直觉。通过“全样本”的数据分析和整体性“精准描述”,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以实证性量化和问题呈现,有助于克服基于经验或直觉的推断缺陷,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决策具有科学性、实证性支撑[23]。寻求因果关系是人类科学发展的永恒目标,关联关系又是寻找因果关系的利器。在大数据时代,通过大数据技术对大学生的学习、政治、经济、人际交往以等各类行为以及其他外部数据进行监测,对这些行为数据信息进行收集、筛选、处理与定量分析,可以把握大学生各类行为规律与特点,并找出其中的关联性,推导出因果关系,从而可以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模型,建立监督、反馈与预警机制[24]。总之,大数据时代实现了在定性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定量研究的优势,让数据发声,把思想政治教育从思辨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可靠性和实效性。

3.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变革

方法是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目标的纽带,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交流沟通的重要手段,方法上的变革与创新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25]。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遵循针对性、综合性、创造性等原则,发生了时代变革。首先,大数据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实现了由模式化向多样化、由局部向整体分析的方法转换。千人一面的静态育人模式被打破,通过非结构化数据的分析,学生的个性化和多样性得以体现,教育的针对性加强,为培育“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生提供了条件[19]。大数据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改变了传统局部抽样代替整体分析的方法,借助大数据平台与技术,能够对数据进行整体上的可视化呈现,这是样本抽样难以比拟的[19]。同时,大数据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拓宽了思维框架,立足国际视野,坚守中国情怀,把握时代特征。加剧了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复杂性,促使思想政治教育者以更加理性、科学的态度进行文化比较与反思[25],积极创新中国优秀传统教育方式,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素材,思想政治教育在方法选择时,更易于借助大数据的优势,依据时代特征和学生自身特点,变枯燥的思想政治教育为生动活泼的现实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入心入脑的目的。其次,“大数据”本身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通过对政治事件与大学生的关联性解释,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了解大学生对社会事件的参与度和态度,从舆情分析拓展到思想分析[21]。使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更贴近社会现实性。借助大数据这一新方法,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可以更加便捷地实时交流互动,使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由“说教式”向“参与式”转变,从而使学生更好地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再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变革带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极大创新。随着互联网、移动智能、云计算等技术的高速发展,各种各样的数据信息通过大数据载体实时监控、收集和存储,成为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依据。胡子祥认为,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大数据将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新载体,带来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第二次质的变革[26]。教育者可以利用大数据载体呈现的大学生的文字信息,来研判和推断客体思维发展和思想变化的过程;通过对大学生活动具体方位信息的分析,来预测他们未来的行为走向;利用大学生经常表达思想、寻求解决办法的媒介,对他们的人际关系、经历、情感进行数据化分析,掌握和预判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波动状况[27]。依托大数据载体呈现的全面化、海量化、动态化、复杂化的信息,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通过即时、个性化和追踪式的交流互动,可以实现双向互化,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即时性、针对性、科学性。胡纵宇等认为,借助大数据,能够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可信度和说服力。通过“慕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的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由平面教材走向交互性强的电子媒介[21]。总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大数据时代已发生革命性的变革。

4.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变化

大数据技术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载体,而且极大地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大数据将现存世界变成数据化的存在,不再拘泥于传统社会人际之间的交流,也不再局限于网络社会人机之间的互动,我们的行为都会转化为数字化的记录,大数据技术造就了无处不在的“监视器”,不仅窃听到了我们心中的“TA”,还明了我们的社交关系网[4]。随着校园信息化以及智慧校园的建设,作为知识密集、思想活跃、技术运用前沿的高校,势必会受到大数据浪潮的巨大冲击和影响,高校师生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也必将在大数据环境中潜移默化的改变[20]。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对教育客体信息资源的获取更加便捷和全面。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动向以及情感的变化,通过使用大数据技术追踪其留在校园网络平台上的数据信息,分析其中的规律性,都可以了解和掌握[20]。同时,伴随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沟通、交流更加便捷,全球性的信息流动更加广泛,多元化的思潮以及文化观念无时无刻不影响着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不再是一个封闭或静态的环境,而是一个开放、动态的环境,这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诸多热点、难点和前沿性的问题。此外,借助大数据技术的线上学习得到迅猛发展,传统学校教育面临大数据时代的全新环境,校园和课堂学习模式发生时空的延展,出现越来越多替代课堂教学的新模式[28]。由此,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关系也在大数据环境下发生改变,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把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具有平等性[29]。

六、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

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运用大数据时面临的困境,学者们主要从思维、技术、伦理法律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维困境

一方面,基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束缚,加之当前我国高校在数据信息素养方面的教育和培训实践不足,使高校师生数据素养理论和观念滞后,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大数据思维的生成。李怀杰认为,受观念束缚,大数据的功能和价值难以得到部分教师及管理者的普遍认同,对大数据时代的新变革一时难以适应[23]。基于人们传统理念的思维定势,对于主观性强的情感和行为是难以量化的,大数据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量化研究采样时,面临重重现实困难,阻碍了研究范式的转变[21]。另一方面,数据崇拜思想使人们走向另一个极端:数据独裁和“唯数据主义”。随着万物皆数、万事皆数的时代环境的变化,“数据热”以势不可当的趋势兴起,部分人一切唯数据作为衡量标准、决策依据。但思想政治教育最终是做人的工作,数据的最终目的是为人服务的,在大数据时代,人的情感走向虽可量化研究,但不能忽视人文关怀。这种未领会大数据真谛的一味夸大了大数据作用的行为,会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陷于另一种片面、偏执的泥坑[30]。

(二)技术困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运用大数据的前提和基础在于数据技术的成熟和专业技术人才的支撑。然而,当前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技术保障方面仍较欠缺。邬贺铨教授认为,当前大数据技术运用的困难体现在数据收集、存储、处理以及结果的可视化四个环节。数据收集要做到全面而非片面,要多元而非单一,要对比而非孤立,要可信而非虚假;数据存储要达到低廉、低耗、高可靠的目标,还要运用冗余配置、分布化和云计算等高技术;数据处理,需要将高维图像等多媒体数据降维后度量与处理,从海量非静态且可能是模棱两可的数据中综合信息,导出可理解的内容[7]。这些技术困境无疑加剧了思想政治教育运用大数据的难度。梁家锋指出,要挖掘数据的潜在价值,数据技术和专业人才是必备前提。当前,大数据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还没有能够广泛使用,专业的数据挖掘、整合、分析的人才也相当稀缺。现有的技术手段,尚停留在对类别相似、数量较小、结构成型的信息数据进行分析,还不能够对大数据进行现代意义上的收集、存储、分析以及视觉化的结果呈现[20]。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和大数据进行有效融合仍待提升。另外,数据搜集系统平台搭建、数据分析技术及算法公式难推导等因素也阻碍着大数据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广泛运用[23]。

(三)伦理困境

大数据作为科技进步的产物,对其运用亦存在着伦理挑战。黄欣荣认为,在大数据环境下,人们的一切行为都无可遁形,在主动或不知情的情况下,我们的信息被自动采集,而且,经由大数据技术收集的信息可以进行交叉、重组和关联操作,由此,个人的隐私权问题成为大数据时代最大的伦理隐患[30]。在网络时代,对个人的信息收集还未形成关联集成,以个人为中心的隐私保护还未僭越伦理范畴,而大数据挖掘产生的信息关联集成颠覆了这一思想[31]。另外,大数据技术收集的信息,并非经由筛选和过滤,对个人不良信息的记录,大数据也会永久存储,这有可能对个人以后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给其带来困扰。大数据的自由、公开、共享,也很容易造成数据外泄,对人权带来一定程度的侵犯,甚至误伤无辜,把人和物纳入同一范畴,对人的自由和自主予以否定,损害人类社会的自由、公正和公平[30]。朱锋刚指出,大数据技术造成的伦理情景的改变在于,除了传统意义上的确定性因素外,始终存在无法确认的参与者,伦理客体的隐匿未知,使伦理世界的确定性面临终结,主体义务、责任、权利甚至自由的基本内涵变得不确定[32]。

(四)法律困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运用大数据时,涉及到数据质量和隐私保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虽然大数据的优势之一在于其全面性,但全面性势必带来数据的“混杂性”问题,这就容易产生数据质量不高,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分析效果的弊端。由于当前数据意识淡薄的现象还未完全改观,在数据分析和利用过程中,人为控制或修改数据等问题依然存在[33]。如何合理利用原始数据,并配以适当的收集和分析方法,达到高质量的数据利用,这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同时还需要法律和规章制度的保障。美国之所以能够成为大数据技术的“领头羊”,原因之一就在于其完整的数据管理法律和规章制度。我国当前关于数据质量方面的法律法规亟需完善。另一方面,大数据在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涉及到对学生个人信息的采集和分析利用,这就牵涉到私权的问题,对于哪些信息可以公开利用,哪些信息应当加以保护和删除,其界限相对模糊,我国对于私权的保护和相关法律的建构仍有待完善。因个人信息泄露导致的网络诈骗、电信诈骗屡治不止,某些机构通过使用个人资料而获利,当事人却很难找到相应的渠道来追诉,尤其是不确定的“人”。许多涉及隐私权的法律实施起来十分困难。

七、大数据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学者们关于如何有效将大数据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相结合,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好发展的研究集中在六个方面。

(一)变革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树立大数据意识

黄欣荣认为,思维方式的变革是大数据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最大变革[3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把握大数据技术的时代机遇,必须转变思维,树立大数据意识。首先,要有整体化的数据思维。大数据技术不同于以往小数据抽样调查基础上过于简化的处理模式,它可以全面真实把握每个学生的思想动态,让我们及时了解和掌握每个学生的具体细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应认清时代变化,不再局限于传统小数据的片面性和静态观察,而要更多关注大学生全局性、整体性的行为数据信息,以更加全面、动态、完整的把握其思想行为动向。其次,要有兼容性的多样思维。在大数据时代,对思想活跃,个性各异的学生不是纳入预设好的认知模式,或将其列为问题类别,而是能够利用大数据技术认识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多样性。再次,要有现象性的关联思维。从注重因果联系转而更加注重相关关系[35]。通过大学生行为现象揭示的“是什么”,通过进行信息的交叉重组,探究现象之间的相关性,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行为并预测其动向。王学俭认为,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要将经验指导与科学引领相结合,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前瞻性[35]。总之,要以大数据意识为指导,通过数据发掘和分析,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和管理,做到整体把握,精准施教,安全预警,科学决策[36]。

(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体行为能力,培育数据素养

数据素养是运用大数据技术的前提和基础,它包括数据意识、数据能力和数据伦理三个模块的内容。在数据驱动科研创新的时代,教师和科研人员要更好的适应时代环境,必须不断的提升数据素养,培养专业技术[37]。胡子祥认为,充分挖掘并利用大数据的价值,人才队伍是基础,思想政治工作者需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和运用大数据的技能,以提升其自身的行为能力[26]。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果没有数据意识,忽视数据应用,缺乏数据理解,落后数据参与,把“大数据”束之高阁当摆设,则会削弱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减少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力,从而走向被学生“屏蔽”的境地[21]。王学俭认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来说,在坚定自身政治立场的前提下,必须以积极姿态迎接大数据浪潮,正视其影响,及时做出改变,接受并运用大数据,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35]。高校应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人才队伍数据素养的培育,完善数据素养教学内容、构建科学合理的数据素养课程,加强统计、计算机等相关学科的联动互通,形成数据素养教学培育机构与高校其他职能部门的广泛交流与合作,促进数据素养教学培训课程在高校的实践和推广,从而形成协同发展的培养及管理机制[38]。但应该注意的是,培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信息数据素养应进行内涵和能力的双重考虑。如,通过开展沙龙、信息技能竞赛等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在培养高校辅导员理论水平的同时,着力提升信息运用的技能、危机处理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的培育[39]。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树立大数据意识,提升数据素养,并将其转化为行动,提升主体行为能力,才能更好地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

(三)积极寻求技术支持和制度保障,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数据质量

“数据收集”是构建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前提。刘春波认为,要实现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数据化”,需要寻求专业技术人员的支持,把难以量化的海量数据以量化形式呈现[33]。同时,对于占比极大的非结构化数据的分析处理,要依托包括可视化分析、数据分析法、预测性分析以及语义引擎、数据质量和数据管理等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学计算方法的技术支撑[40]。为确保数据采集的广度、深度和细分度,使采集的数据类型多元化、多层化和非结构化,需要构建网格化信息管理体系,创新数据的收集处理技术与方法[41]。此外,要建立健全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健康发展的制度保证,在数据收集以及公开发布环节都要制定有效规范,健全行政监管,防止数据滥用或隐私泄露,防止片面解释数据和人为制造数据等问题,从而保证数据质量[33]。

(四)将大数据技术嵌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与管理实践,充分发挥大数据优势

一是要大胆创新数据传播方式,善于运用新媒体技术,完善在线教育平台。借助图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态,把枯燥单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生动展现出来,从而构建数据信息传播的新形式;运用可汗、慕课、微课等新模式,打造切合大学生实际的教育平台[42]。在思想政治理论宣传方面,应努力采取“现实”与“虚拟”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新媒体实现宣传教育网络化、信息化、时效化和科学化,从而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化水平[43]。二是将青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于大数据技术。邹少清认为,以大数据的理论、技术和方法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信息收集、实施、检验、评估、调节和研究等各环节,促进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复杂性、整体性、动态性思维变革[44]。三是运用维度数据采集技术进行知与行数据的动态采集与分析,为进一步建立大学生的“知行”模型奠定基础;通过联机分析技术建立以个性化为导向的教育方式方法库,针对不同学生个体的特点,寻求与之匹配的个性化的教育方式方法的系统理论;依靠数据挖掘技术构建以个体行为为基础指标的教育监测与评价体系,以有效检测现有各项指标的信度与效度,并进一步挖掘出对教育现状真正产生影响的、潜在的、尚未开发的相关因素指标[24]。

(五)革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充分挖掘大数据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式和方法要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而不断变革,沈壮海课题组构建系统呈现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大数据,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撑,为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研究的新方法和有效的学理支撑[45]。依据大数据量化图式、个性化以及精准研判的特征,李怀杰等认为,应开发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成电公式”,对学生进行“精准画像”,开展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23]。同时,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大学生以往行为数据进行分析,对学生的数据踪迹进行跟踪处理,研判未来的行为及思想动向,从而实现全程、全方位、全环境育人[46]。

(六)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契合大数据时代要求

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现代与传统、西方与东方等多种文化相互交织、激荡碰撞,令人眩晕的巨量数据信息错综复杂,难以辨别真伪,导致部分学生在不同程度上迷失方向,在价值取向、政治信仰以及社会责任感方面出现问题。面对如此局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应对挑战,需要及时更新教育内容,坚持世界性和民族性相统一,继承性和超越性相协调的原则,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情怀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47]。同时,大数据时代下,应将更多的现实案例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具有说服力和前瞻性,从而为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强化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增强其综合素质提供更多教育素材。总之,思想政治教育要及时改善教育教学内容,进行大量的数据准备,用鲜活有力的数据增加教学效果[35]。

八、大数据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与展望

综上所述,学者们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用大数据的研究,是在我国信息化发展不断深化与意识形态建设不断加强的时代背景下发生的。他们基于大数据时代的特征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境况,发表了各自关于两者相融合的观点,对大数据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机遇和挑战以及应用路径都做了较全面的论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数据技术进一步地实践结合做了指引和奠基。一方面,对大数据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意义达成一定共识。认为虽然尚不能定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用大数据到底能够产生多大的革新作用和价值力量,但是大数据的核心竞争力已成为不争的事实[48]。运用大数据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把握住时代前沿,对保持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优势地位至关重要[49];另一方面,学者在看到大数据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研究范式转换、研究载体革新、研究方法变革等机遇的同时,也正视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用大数据所面临的思维、技术及伦理困境。以理性思维防范运用大数据的盲目性,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做了重要预警。在审视困境的基础上,提出创新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性意见,从转变思维模式,提升数据素养,创新方法及内容等方面做了细致要求,致力于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新路径,这些研究成果对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借鉴。但由于大数据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处于新兴阶段,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化和拓展。今后应在以下方面加大研究力度。

(一)加强理论研究,深化理论内涵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随着时代的发展,应当赋予思想政治教育新的时代内涵。纵观现有研究成果,对大数据的内涵及特征属性有较为清晰系统的论述,而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虽有这一提法,却少有对其内涵的深入研究。相关论述多是大数据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来的新特征、新变化,没有一种从学理角度呈现的观点。有的学者认为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将数据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中去,以增强说服力。有的则认为大数据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认知和预判的一种工具。更有甚者,将大数据等同于“数据大”,没有理解大数据的内涵和意义,对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更是无从科学认知。这种对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对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未作出学理性的说明,使两者的结合过于机械化,没有将两者有效融合做出合理阐释。在将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过程中,应加强对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元理论的探讨,深刻理解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内涵、实施原理、方法论选择、价值性体现等等,打牢理论根基,把大数据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形式上升到内涵,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从而增强实践的科学性。

(二)付诸实践运行,加强实证支撑

学者们对大数据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设想多半停留于学术探讨层面,实践运用依然不足,未能充分发挥大数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价值。基于理论上的预想和假设,还应当有实证经验做支撑。如,胡树祥指出借助大数据,包括人们的思想、情感都变得可以量化,由此,可以借助大数据对人的思想行为进行分析和预测。也有学者指出,在大学生择业、就业的过程中,运用大数据技术可以事先提供个性分析、求职意向、岗位匹配等就业相关服务,从而生成个人的数据信息,将社会就业需求与个人数据信息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和匹配对应,引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进入精准的个性化服务新时代[28]。但基于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多变性,始终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因素,学者们的这些方案是否真的切实可行,还需实践的进一步确证。因此,要继续加强校园信息化建设,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用大数据提供技术支持,尽快使两者的融合付诸实践,以找出运行的难点所在,避免陷入思想政治教育量化研究的陷阱。

(三)树立开放思维,加强比较研究

当前,大数据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应用还极为有限,仍存在诸多难点问题。而在社会学、统计学、政治学等其他学科应用较为广泛,取得的成效也颇为显著。当前,跨学科研究是学科创新的生长点,学科借鉴和交叉不仅能够发现学科研究的不足,进一步对研究领域加以拓展,还能激发研究灵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应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视角与方法,拓展思路,同时也可以借用其他学科数据分析及结论,结合自身需求,为我所用,加强合作分工,消除学科壁垒。在当前我国推行大思政育人的背景下,借助大数据加强多学科交叉研究,切实履行大思政理念。同时,通过关注其他学科对大数据应用的剖析,全方位、多视角理性看待大数据,防止对大数据的盲目崇拜,遮蔽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成为大数据运用的“奴隶”。

(四)完善内容体系,进行理性创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立德树人”,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如何创新,都要以服务于这一目的为依据。大数据技术受益于科技的发展,在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较量中,不能够一味遵从科技至上的理念,大搞技术崇拜。一切新工具的运用、方法的创新,都是为了在新时期能够更好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发挥其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牢牢占领意识形态的高地。在全球化浪潮下,还有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社会的良性运行以及青年大学生一代的价值观念带来一些不利影响。基于此,我国意识形态阵地更要牢牢坚守,在创新运用大数据技术手段时,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完善。借助大数据技术更好地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在大数据热的背后要有冷静思考,避免技术异化带来的不良后果,真正推进技术与内容的有效融合,而非形式上的简单附加。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人民日报,2015-11-04.

[2]大数据的发展历程与现状[R]//中国电子商务企业发展报告.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3.

[3]Big Data for Development:Challenges&Opportunities[DB/OL].(2012-05-01)[2017-04-07].http://www.unglobalpulse.org/sites/default/files/Big-DataforDevelopment-UNGlobalPulseJune2012.pdf.

[4]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M].周涛,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5]Judith Hurwitz,Alan Nugent,Fern Halper,etal.Big Data for Dummies[M].New Jersey:John Wiley&Sons,Inc,2013:15-16.

[6]周涛.为数据而生——大数据创新实践[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

[7]邬贺铨.大数据时代的机遇与挑战[J].求是,2013(4):47-49.

[8]朱扬勇,熊赟.大数据是数据、技术,还是应用[J].大数据,2015(1):78-88.

[9]大数据的几项典型定义[EB/OL].(2013-07-11)[2017-04-07].http://www.jifang360.com/news/2013711/n031050652.html.

[10]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与大数据同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11]刘凤娟.大数据的教育应用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技术,2014(8):13-19.

[12]张何烨,芦冏耀.我国高校校园信息化建设的现状研究[J].经济师,2014(12):202-203.

[13]冯刚,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30年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

[14]曹宇波,蔚垚辉.高校校园信息化建设文献综述[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3):184-186.

[15]中国高校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EB/OL].(2016-10-31)[2017-04-07].https://sanwen8.cn/p/28fwa43.html.

[16]刘丽娟.大数据时代高校智慧校园信息化建设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28):4-11.

[17]田冰.大数据视野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和创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35-37.

[18]李怀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研究范式变革的逻辑理路与实践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67-70.

[19]赵浚.大数据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探析与应用[J].贵州社会科学,2016(3):120-123.

[20]梁家峰,亓振华.适应与创新:大数据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思想教育研究,2013(6):63-67.

[21]胡纵宇,黄丽亚.大数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应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3):64-66.

[22]万是明.大数据时代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理论导刊,2017(2):102-104.

[23]李怀杰.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5(5):48-51.

[24]王莎.运用大数据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6(9):89-92.

[25]梅萍,贾月.析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和文化载体之异[J].思想教育研究,2017(3):20-24.

[26]胡子祥.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变革及对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5(2):74-77.

[27]杨叶平.大数据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71-75.

[28]路葵.大数据时代给教育带来的转变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4):237-240.

[29]徐亮.挑战与创新:大数据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运用[J].理论导刊,2016(9):96-98.

[30]黄欣荣.大数据技术的伦理反思[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46-53.

[31]史卫民.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保护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J].情报杂志,2013(11):155-159.

[32]朱锋刚.确定性的终结——大数据时代的伦理世界[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6):112-116.

[33]刘春波.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J].湖北社会科学,2016(9):193-198.

[34]黄欣荣.大数据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变革[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5(3):94-101.

[35]王学俭.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3):105-110.

[36]杨桂兰.大数据思维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11):144-148

[37]黄如花.数据素养教育:大数据时代信息素养教育的拓展[J].图书情报知识,2016(1):21-29.

[38]张静波.大数据时代的数据素养教育[J].科学,2013(4):29-32.

[39]曹政.试析如何运用大数据思维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9):45-46.

[40]王林毅,于巧娥.基于大数据的教学模式探析[J].教育评论,2015(5):114-116.

[41]张跃聪.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主体行为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4(12):68-72.

[42]凌小萍.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62-67.

[43]文粉娟.中国梦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探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5-8.

[44]邹绍清.论大数据嵌入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战略契合及思维变革[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6):84-92.

[45]沈壮海.专题概述:构建系统呈现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大数据[J].思想教育研究,2015(11):44.

[46]李婷婷.浅谈大数据、云计算思维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启示[J].思想教育研究,2015(4):74-76.

[47]吴智文.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认同的提升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8):50-51.

[48]张锐.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5):67-69.

[49]杨阳.浅谈未来大数据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才智,2013(17):93-94.

责任编校:万东升

The Research Summary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hine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Big Data Era

Zhang Ruimin
(School of Marxism,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241,China)

The rise of big data technology not only provides new technical means and methods for social development,but also changes people's way of thinking and social environment.Rising to the national strategic level of big data,its application has penetrated into all walks of life in China.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ampus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the application of big data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gone through the stage of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In the process,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been given the new era connotation.The life and way of thinking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the research paradigm,methods,carriers and the environment and other aspect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ve undergone a series of new changes.It provides a new development opportunity for the new era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At the same time,the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of new technologies have also come up with many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including the dilemma of constraints of traditional way of thinking,dilemma of weak technology and lack of talents,ethical dilemma caused by the data storage and improper use and imperfect legal and institutional dilemma.The big data technology brings about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Chinese scholars have put forward a lot of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expectations in the combination of the two,including changes in educational thinking,establishing a large data awareness,enhanc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ata literacy,seeking large data technology support and legal and regulatory system to protect and innovate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and management methods,updating the content and method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enhance its scientificity,pertinence and effectiveness.Throughout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results,the big data applied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a more comprehensive exposition.however,it is still a big subject to continue to deepen the theoretical content of big data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provide empirical support from the practical use,strengthen scientific reference in the comparative study and realize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technology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ent.

big data;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campus information;integrationdevelopment;effectiveness;summary

G641

A

1672-8580(2017)03-0068-17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CKS032)

张瑞敏,博士研究生(E-mail:zrm1989@163.com)

DOl:10.11965/xbew20170305

猜你喜欢
政治思想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题解教育『三问』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政治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