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仕超
(大连民族大学 文法学院,辽宁 大连 116605)
民族高校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汉语课教学管见
——以大连民族大学为例
郭仕超
(大连民族大学 文法学院,辽宁 大连 116605)
“古代汉语”是民族高校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各少数民族学生学起来难度较大,要想有效推进教学进程,需进行课程改革。结合大连民族大学的教学实践,提出调整教学内容,坚持以学生为本,重在创新能力培养,以达到提高各民族学生的古籍阅读能力,传承中国文化的目标。
民族高校;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汉语;能力创新
“古代汉语”是民族高校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必修的基础课之一。本课程专业性强,难度大,学习内容涉及文字、词汇、语法、音韵、训诂等文体知识和古代文化常识。王力先生曾指出“本课程的学习目的是掌握古代汉语基础知识,提高阅读古籍的能力,批判继承古代文化遗产,并运用有关知识进行文言文教学,提高中学文言文的教学水平。”[1]对于民族高校的学生来说,要达到这个目标,也有一定的难度。针对此种情况,要将这类传统课程有效推进,使各层次的少数民族学生学有所获,必须对民族高校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古代汉语课程进行改革。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学术水平较高,要求学生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良好的古代汉语基础,授课对象主要面向综合性重点大学的学生,而民族高校的学生多来自于全国各少数民族地区,他们汉语起点低,现代汉语基础薄弱,古代汉语更是处于先天劣势。因此,要对少数民族同学讲授“古代汉语”,培养和提高其阅读古籍的能力,若仍“以文选为纲”、通论“依照循序渐进和配合文选的原则”,势必给教师教和学生学都带来困难,而“古代汉语”课的“学史明理,古为今用”的素质培养目标也很难达到。
为摆脱教学中理论讲授与文言翻译、注释的基本训练脱节的困境,在民族高校的古代汉语课堂上实现各民族学生能读懂一般难度的文言文、批判地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素质培养目标,大连民族大学适时调整了现用教材的体例,采用“以通论为纲”“文选配合通论”的模式。即通论方面,教师不再花费过多的时间去拓展诸如文字、词汇、语法、音韵等专业知识,而是更加注重常识性基础知识点的讲解;词义分析则采用教师课堂点拨、学生课后阅读的形式;练习部分也以课堂练习为主,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对古代文献进行标点和翻译的能力。文选方面,排除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已经学过的文言文,着重讲授史书、诸子、诗经等文献,对古代文学课程中涉及到的骈体文、唐宋诗词等内容少讲或不讲。
现用教材体例的调整,既要使系统的通论知识充分发挥专题理论“纲”的作用,又要充分带动文言文文选这个“目”,做到纲举目张,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才能为实践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每单元的“纲目”,增添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素质培养内容。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全四册教材,其通论部分除了语言文字理论外,还有古代文化常识;文选部分除了散文外,还有大量的诗、词、曲、赋。在有限的96学时内,既要完成基本授课任务,又要实现素质培养目标,只能精简、整合教学内容,做到重点突出、扼要简明。在授课中,教师将常用词和古代文化常识部分内容融入到文选中,并以课外阅读的方式指导学生自读,从中培养、训练、提高学生运用古代汉语知识和阅读古代文言作品的能力,最终使学生达到借助工具书读懂一般难度,没有今人注释的文言文的目的。
在明确每单元教学目标的同时,将“弘扬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素质培养要求”放在首位。在讲授专题理论“纲”和文言文文选“目”的时候,相应增加“运用理论解决文言文阅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创新性思维训练”的实践教学环节。在实践教学中,强化素质培养的内容。如每单元都制定本单元的“素质培养目标”“素质培养要求”“素质培养方法”“素质培养训练”“素质培养情况反馈”等系列内容,如《左传》中涉及的古代姓氏,教师课上介绍古代姓氏的起源、类型,课后指导学生查找资料,将同一姓氏的学生分作一组,结合电视节目《中华百家姓》使学生认识自己的姓氏源流和发展状况,要求学生最终以PPT的形式展现姓氏调查结果。同时,辅助性地开设一些有助于培养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的选修课程,如“汉字与中国文化”“中国书画艺术”“国学经典与中华传统美德”“书法”等课程,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
学生本位发展是21世纪人才培养的方向[2]。“学生本位”的教学理念是指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个性差异,通过创设、调控、利用教学条件,灵活运用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学习和探索中,从而形成良好的精神品质和专业素质。
民族高校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生源来自全国各地。据对大连民族大学汉语言专业学生民族状况的调查统计,各年级学生民族分布状况都在15个民族以上,其中以汉族、蒙古族、满族、苗族、壮族、回族、藏族居多,合计占总人数的75 %~80 %,土家族、维吾尔族、朝鲜族、侗族、布依族、白族、纳西族、彝族、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土族、黎族、毛南族、穿青等少数民族学生,约占总人数的20 %~25 %。要树立“学生本位”的教学理念,教师必须结合各民族学生的身心特点,量体裁衣,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1.教学内容融古贯今,夯实学生古汉语基础
教学内容尽量贴近现实生活,加深各民族学生对现代汉语的理解,同时,融古贯今,培养学生初步阅读古书的能力。例如,常用词“及”的用法,在《郑伯克段于鄢》中“生庄公及公叔段”“若阙地及泉”和《齐晋鞌之战》中“将及华泉”“故不能推车而及”等句都有出现,教师先画出“及”的古文字形体,让学生直观感受“两人前后行路,后面的人为了追上比自己走得快的人,就直接伸出手来抓住他”的意思,然后引出“故不能推车而及”中“及”的本义,即动词:“追赶上、抓住”。同时,一方面解释“生庄公及公叔段”中的“及”经词性引申,由实词变为虚词,即连词:表示并列,又;另一方面分析“若阙地及泉”中的“及”递进引申,即动词:到达,到位之义。最后举出成语“望尘莫及”、“由表及里”和“及格”、“普及”等词供同学们练习。这样既达到了各民族学生通过现代汉语学习古代汉语的目标,培养、训练了他们的现代汉语能力,又奠定了文言文识读的基础。
2.提高个人修养,弘扬民族文化
“一般学习外语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在学习那种语言的过程中,慢慢地、不知不觉地就接受了那种语言所负载的文化信息,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3]。可见,各民族学生通过学习负载着中国古代儒家文化的古代汉语,会潜移默化地接受它的熏陶和影响。一方面,少数民族学生在接触汉语和汉文化时,自然会对汉民族的传统习俗和文化特征有所了解,再经过古代汉语文化常识的学习,会加深理解,进一步融入到中国传统文化中来,滋取营养。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拓展了了解本民族历史、传统和文化的渠道。各少数民族有文字记录的历史相对较少,很多少数民族的史料也出现在古代汉文典籍中,如:纳西族的民族渊源在汉文献中就有许多记载,从晋《华阳国志》中第一次提到“摩沙夷”以来,其史迹历历可考。因此,要想从汉文典籍中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就要有扎实的汉语基础。为此,古代汉语教学要从提高古书阅读能力入手,从增强汉语语感做起,培养学生良好的汉语学习习惯,提高个人修养,为各民族学生进一步了解和研究本民族历史做好准备,以实现弘扬民族文化的目标。
3.充分利用多媒体,改善教学效果
多媒体教学能够充分利用文字、声音、图像等表现形式,提供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在教学过程中,穿插相关的文字图片、视频片段、图像等,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一改过去古代汉语课堂“一潭死水”的窘境,使课堂活跃起来。例如,在强调学习古代汉语的重要性时,举金庸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中的独门武功“九阴白骨爪”为例,附上梅超风不知练功正法走火入魔后的图片和打篮球时五指置于对手头部以示五指插入敌人头盖的图片,同时引出小说第17回“五指发劲,无坚不破,摧敌首脑,如穿腐土”的原文与图片对应,最后解释“摧敌首脑”的正确含义是“攻敌要害”,纠正小说人物梅超风的错误解读。多媒体用现代图片、视频去还原古代文献记录的情境,使原本枯燥的教学内容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出来,改变了以往古代汉语课教学效果差的状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战略主题提出:“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能力本位”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教学目标从单纯的掌握专业知识转向学生自我学习、自我管理以及职业能力等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成为学会求知、学会共处、学会做事和学会发展的人,成为适应时代、适应社会、适应市场需要和变化的高技能人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民族地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民族高校和全国高校一样,实行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 市场化已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主要趋向,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能力本位”目标。
民族高校古代汉语课的教学对象是汉语基础和汉语水平参差不齐的各民族学生,他们有的从小学开始就在汉族学校学习,汉语基础较好,即使是少数民族,汉语水平几乎和汉族学生无差别;有的从小学开始就在双语学校学习,汉语被视为第二语言,基础相对薄弱,汉语水平明显不如汉族学生;还有的从小学开始就在民族学校学习,小学教育始终接受母语教育,进入初高中阶段才开始接触汉语,上大学前虽然能进行日常汉语的口语交流,专业汉语基础几乎为零。要实现“能力本位”的教学目标,古代汉语教学既要提高学生自身的汉语水平,以达到识读一般难度的文言文的目的,又要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古籍的能力,还要指导学生学会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探索,培养他们运用古代汉语知识分析解决未来教学和信息处理工作中遇到各种问题的职业能力。
1.注重“实用性”教学,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减负放权”是指在教学学时大量缩减的情况下,精简教学内容,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提高教学效率;同时,给学生充分的自学空间,鼓励学生动脑,思考发现问题,并辅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帮助学生掌握学习与思考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更加强调教学的“实用性”。如:讲解古代汉语通论“怎样查字典辞书”一节时,教师首先介绍字典、词典、辞典的定义;其次介绍字典辞书的编排方式;再次举例介绍《说文解字》《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辞源》《辞海》等几部有代表性的字典、词典,做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教师可以带着学生到图书馆现场翻阅这些工具书,并由教师演示如何查阅;最后结合现代丰富的网络资源,教学生如何查找网上资料,这一环节最好在机房进行,做到学生人手一台电脑,教师在前方展示台演示,学生在电脑上同步操作。譬如关于如何使用本校电子图书馆查找论文的部分,就可以结合大连民族大学图书馆网页电子资源的有关内容,展示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资源数据库,让学生动手实践,输入关键词进行中文检索,这样一来,学生既看到了网上的丰富资料,又增强了动手实践能力。
2.增加实践环节,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民族高校的古代汉语课要实现“能力本位”的教学目标,就必须坚持实践渠道多元化。学生之所以对古代汉语不感兴趣,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多数教师只重视文本知识的传授,完全将理论与实践脱节。如果在教学中能够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实现实践渠道多元化,此种状况就会大大改观。
(1)课后作业形式多元化。课后作业是将所学知识用诸实践的主要形式,要培养学生的能力,作业形式必须多元化。众所周知,古代汉语教材是用繁体编写,学生要看懂教材,就必须识读繁体字。因此,书写繁简对照字,就成为汉语言专业同学必不可少的一项课后作业。可是单纯机械的书写,达不到熟识的目的。教师在教学中,结合辅助性的书法课程,让学生在写书法的时候,练习写繁体字,经过近一个学期的训练,学生不仅记住了常用字的繁体形式,而且还熟悉了该字的隶书或小篆写法,既完成了作业,又提高了人文修养。
(2)教学过程多元化。在教学活动中,一改以往教师教、学生学的被动模式,让学生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古代汉语中的先秦文选内容丰富,《左传》《战国策》等史书故事性强,即采用分配角色让学生排演单篇文选的方式,使所有学生都参与其中,并在表演中讲述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化常识,如排演《晋灵公不君》时,讲述“稽首礼”和古代的“车制”,如此一来,学生既记住了专业知识,又丰富了传统文化常识。这种实践性教学的效果要远远好于单纯的课堂讲授。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活动,既“寓教于乐”、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又夯实了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实现了“能力本位”的教学目标。
(3)考核方式多元化。改变以往一考定终身的考核方式,把学生从一张考卷的单一考试形式中解放出来,即改变“3+7”的传统考试模式,在以往的考核系统中3代表平时成绩,7代表考试成绩。要实现“能力本位”的教学目标,即在考核方式中适时加入能力考核的比重。该专业实验了“2+3+5”的考核模式,此种考核系统2代表平时成绩,3代表能力测试,5代表考试成绩。能力测试部分主要通过教师布置任务、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实现求知、共处、做事、发展的全过程。如学习“六书”理论时,为加深学生对“四体两用”的理解,教师给学生布置作业,每四人一组,共同完成对一个汉字所含信息的讲解,讲解内容包括字体、字义、演化方式、文化内涵等内容,最终以说解PPT的形式汇报小组成果。经过一年的不间断训练,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明显提升。多元化的考核机制,既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组织分工、协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加深了他们对理论知识的认知,还提高了他们运用多媒体和计算机软件的能力。
总之,民族高校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古代汉语教学,要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各民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坚持“学生本位”的教学理念和“能力本位”的教学目标,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素质培养和能力创新,从而实现增强各民族学生人文素养、提高古籍阅读能力的目标。
[1] 国家教委师范司.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教学大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23.
[2]李延平.学生本位发展是21世纪人才发展的方向[J].东疆学刊,2000(3):109-112.
[3]崔立彬.谈留学生古代汉语教学[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6): 98.
(责任编辑 张瑾燕)
Teaching of Ancient Chinese to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Majors i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ies——A case study of Dalian Minzu University
GUO Shi-chao
(College of Chinese and Law,Dalian Minzu University, Dalian Liaoning 116605,China)
Minority students find it difficult to learnAncientChinese, a basic course for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majors i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ies. Therefore, curriculum reform should be conducted so as to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teaching process. Based on the teaching practice in Dalian Minzu University, it is proposed that teaching contents be adjusted, teaching idea be oriented on students, innovation be focused on ability cultiva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minority students’ ability in the reading of ancient books and enable them to inherit Chinese culture.
nationalities universities;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major; ancient Chinese; ability-oriented innovation
2016-08-27;最后
2016-10-10
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W2015085);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150233)。
郭仕超(1978-),女,辽宁大连人,讲师,主要从事古文字和古代汉语教学研究。
2096-1383(2017)02-0181-04
G642.0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