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少娥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
2.通过圈点勾画品味关键性语句,探究绿的内涵及文章的主旨。
3.理解中华民族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顽强抗争的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清行文脉络,把握作者的情感;探究绿的内涵及文章的主旨,体味“绿友”的象征意义。
难点:理解中华民族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顽强抗争的民族精神。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圈点勾画法
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
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多好的人!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囚绿记》的作者,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散文家和翻译家陆蠡。陆蠡是一位真诚的作家,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1942年,他才34岁,坚贞不屈死于日寇酷刑之下。1983年4月,国家民政部批准他为革命烈士。现在,让我们一起研读陆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绿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理清文本思路及隐藏其线索中作者的情感变化:明确:邂逅绿(1~4)——喜悦、满足;赏绿(5~7)——喜悦、急不暇择;囚绿(8~12)——恼怒;释绿(13)——珍重、祝愿;怀绿(14)——怀念。
三、合作探究
我如此的希望得到绿友,那么绿友他甘愿被囚吗?(不甘愿)那么“绿友”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绿友,我们一起来探究它的形象。
1.找出并朗读你们喜欢的一个描写常春藤的句子,品味句中的关键语句。(提示:运用圈点批注符号)
示例: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嫩叶。其中的“伸开”、“攀住”、“舒开”表现出绿友生命力的旺盛。
2.再读文本,文中还有没有此类直接抒发情感、揭示绿友的品质?
示例: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虽然这里写的是绿色,没有直接写我的绿友,但这里绿色的“希望、慰安、快乐、生命”的品质是不是跟我们的绿友的品质相吻合。
3.既然文中我与绿友对语,那么我们来想象下,在囚绿的过程中,他们会有什么样的对话呢?(大家可以自由发挥)
示例:
绿友:你真是一个自私的人。
我:我之所以把你囚住那是因为我深爱着你呢。
绿友:难道把我囚在这黑暗的屋子里就是你所谓的爱吗?
我:因为我想让你陪我度过这寂寞孤独的日子。
绿友:你别指望我会因为你一个人而放弃我的自由和光明的。
我:唉,你真是一个固执的绿啊,真是一个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通过刚刚的三个活动,那么我们能不能归纳出,“绿友”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呢?
明确:鲜活的生命力、向往光明、追求自由,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形象。
四、提問
本文仅仅是为了写绿吗?我们先来看看关于陆蠡的背景资料:
敌宪问:你爱国吗?陆蠡:爱;
敌宪问:“你赞成南京政府吗”,陆蠡说:“不赞成!”
敌宪问:“日本人能否征服中国?”,陆蠡:“绝不可能!”
被害时,年仅34岁。
1.从这段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陆蠡是一个面对敌人永不屈服的为人,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对陆蠡说的一句话?(自由发挥)
2.联系背景资料,试从课文中找出有关写作时代背景的段落。
明确:第13段
3.那么这第13段中最触动你的是哪一句话?
明确:“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这句话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绿友”比喻成“囚人”。因为卢沟桥事件的发生,我释放了被囚禁的常青藤,也期望沦陷的祖国早日摆脱日寇的黑暗统治,重获光明的内心表露。
4.作者为什么要将“囚绿”比作“囚人”?题目为什么叫《囚绿记》?
明确:①常青藤和我们人一样有着不屈服于侵略和压迫的反抗精神;②作者选定“囚绿”为文章命名,与文章想要表现的主题有关。“囚绿”写枝条最艰难的状况,这暗示着艰难的国运家运;“囚绿”表明作者复杂的心情,这是在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我国领土的时代背景下作者内心极度痛苦和精神上顽强抗争的反映。
囚绿——囚人(中国人)
5.中国人有没有被屈服呢?
明确:没有被屈服。中国人的顽强抗争。(运用象征手法,“绿”其实象征了不屈服于黑暗,渴望自由、阳光的中国人。)
本文运用最多的就是象征的手法,象征手法可以通过描写某种具体事物来进行暗示、喻旨另一种事物。借物抒情是象征手法的一个方面,作者写《囚绿记》赋予绿以象征意义,他是生命、希望、慰安、快乐的象征,是真正自然的颜色。而绿友象征了作者本身的品格。作者赞美绿友“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借以歌颂中华儿女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表达自己对民族光明前景的祝福和信念、对光明的向往之情!因此,我们在鉴赏此类散文时应该从物的特点思考,展开联想,从而把握意象特征。
五、小结
作者围绕“绿”展开思路,铺设线索。以“邂逅绿”“赏绿”、“囚绿”“释绿”“怀绿”作为行文线索贯穿全文,在这条明线下还隐藏了一条暗线,即作者感情的发展和升华,通过本文的学习,相信同学一定也学到了常春藤的那永不屈服黑暗,蓬勃向上、向往光明与自由的精神,以及我们中国人的不屈服于黑暗,渴望自由、阳光的精神。
六、延伸作业
(根据自己的喜欢任选一题)
1.解读诗歌《礁石》的艺术表现手法。
《礁石》艾青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文章是常读常新的。由文本拓展到社会和生活,使文本与时俱进,产生新的时代特色。也是为了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对自己生活的关注。另外,也是希望学生能辨析象征手法并运用到写作中。
2.课外练笔。
收集一些反映同学们丰富的课余生活的图片,虽然那个年代已随风而逝,希望同学们能够联系新时代下我们高中生的学习和生活,运用象征的手法书写你们崭新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