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情趣

2017-04-13 15:49周祖平
作文周刊·高二版 2016年39期
关键词:立碑坟茔猪脚

周祖平

[选文] [1]

城市有城市的氛围,山村有山村的情趣,每次回到彝族人聚居的老家龙潭山村,都会领略到城里不可能体会到的山村情趣。

2010年岁首,我从文山州府驱车前往马关县大栗树乡龙潭村,为已归世二十多年的奶奶的坟茔立碑。奶奶已驾鹤西去二十余载,至今才立碑,原因有二:一是当时家里经济拮据,立不起;二是按彝家的丧葬规矩,长幼有序,立碑要先立死者长辈的,隔上一两年,才能立死者的,而我奶奶的父母的坟茔此前因经济等原因,一直未立墓碑,直到两年前,家族统一了意见才立了碑。车子在崇山峻岭中穿行,透过车窗玻璃,看到在闪烁着亮绿的田野上耕耘的农村妇女,我不由得想起奶奶生前的一些事来。

二十多年前,中学时,每年暑寒假期间,父亲都要领着我们弟兄三人,从篾厂公社回大栗树公社的龙潭村看望孤独的奶奶。每次回老家见到奶奶时,她那饱经沧桑的脸上便挂满了笑容。奶奶总把自己舍不得吃的、挂在灶头上方被火熏得黑黑的大猪脚取下来,交给父亲。父亲用木炭火把猪脚烧黄,再用刀刮尽猪毛、烟垢等,洗干净放进铁锅里炖。那猪脚色泽犹如鲜肉,盐味不咸不淡,恰到好处,香味十足,食之可口。猪脚汤煮出来的蔬菜也别有一番风味,吃来柔软滋润。因为在父亲出世不久,祖父就被国民党抓壮丁,一去便杳无消息,从那时起,奶奶一直领着我父亲过日子,父亲小学毕业参加工作,奶奶便靠耕耘那几分薄田过日子,家庭主要经济来源是靠织麻布卖。奶奶一生节约勤劳,一点也闲不住,我父母曾三番五次叫奶奶从龙潭村搬到篾厂街和我们一起生活,可她老人家总是说:“我在龙潭村生活几十年了,喝惯了这里的水,看惯了这里的山,搬到篾厂街上过日子,我住不惯。再说,你们那里没有地挖,养不成猪鸡,一天闲着吃饭,我闲不住,闲了会得病。”她老人家就这样一个人独自劳动、生活着,直到离开我们。奶奶离开我们永远地走了,可她那慈祥的容颜恒久地镌刻在了我的心上,她吃苦耐劳的精神鼓舞着我克服了人生旅程中的一个又一个难关,她腌制的腊猪脚够我咀嚼一生!奶奶,我宽厚仁慈的奶奶。我心中一座永远不会倒塌的山!

想着想着,我的眼睛不由得湿润起来。在思绪中,七十来公里路被甩到了身后,十一点多,我们赶到了龙潭村。到家十一点半,这时饭菜已全部做好,有炖条子肉、黄闷鸡、炒肉片、清水酥、排骨炖萝卜、油炸猪肝拼花生、炒黄豆芽、炖竹笋八个菜,俗称“老八碗”,香气扑鼻而来,令人垂涎欲滴。我们围拢在场子上的桌子边,在冬日暖阳的抚摩下,开始品尝散发着乡土气息的“老八碗”和自己酿制的包谷酒。一般来讲,我们彝家的风俗是酒过三巡才开始吃饭,每巡酒少则一市两,多则二市两。边喝边唠家常,因此,喝酒的时间比较长,而吃饭的时间比较短,三下五除二便解决。等男士们酒足饭饱,女士们的蒸糕粑已蒸好,可以上山立碑了。奶奶的坟茔离公路才百十来米,路也比较好走,八个年轻的家族小伙,从公路边用抬杠把墓碑抬到坟地,不是一件很难的事,四十来分钟,八个小伙便把墓碑和底座抬到了奶奶的坟地。在坟尾的山神牌位前献好白酒、白米饭和蒸糕粑,再放过一封鞭炮后,就可以立碑了。立好碑,便开始砌围坟石、填土,用水泥勾完围坟石缝隙,在墓碑前摆放好一块献饭石,献上白酒、白米饭,放一封鞭炮便完工了。面对奶奶的坟茔、面对刚立起来的墓碑,我在心里默默地说:奶奶,龙潭村里搞新农村建设,家家都搬进了砖木结构的新房。现在,我们也帮您建起了新房,您安息吧!

随后,我们收拾好锄头、撬杠、撮箕、泥铲等工具,向家中走去,准备吃晚饭。在我们老家就这样,哪家有事,只要通报一声,邻里乡亲就来帮忙,缺人力出人力、缺工具出工具,决不讲价还价,决不收半分工钱,齐心协力把事情办好。不像城里,建房就讲价还价出钱请建筑公司,搬家就讲价还价出钱请搬家公司,殡葬就出钱请殡葬公司,一切都金钱化,把人间难得的亲情、友情、乡情一切都淡化。而在我們老家,则在无偿的我帮你、你帮我、我帮他、他帮我的来来往往的帮助中,构筑起了牢固的亲情、友情和乡情。朋友,假如你有时间,和我一起到滇南我的老家龙潭村走一走,你定会领略到城里不可能体会到的山村情趣!

(选自《时代风采》2012年第2期,有删改)

品读赏析

作者用朴实的文笔,描绘了一幅充满浓情厚谊的山村生活图景,整篇文章洋溢着浓烈的生活气息。作者笔下流淌的,是大山一样壮实巍峨、野草一样朴素、露珠一样清新、山花一样灿烂绚丽、山泉一样洁净的故土情怀。亲情、友情、乡情,这一切构筑了山村独有的情趣。

猜你喜欢
立碑坟茔猪脚
村头的坟茔
秋雨辞
清明
为山水立碑
猪脚药用功效多
无名烈士墓
肉厚味美啃猪脚
曹魏时期禁碑缘由考略
德国最古老猪脚店782岁
湿父贴身独授言情速成七步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