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城市贫困问题与社会保障

2017-04-13 16:52张黎
现代交际 2016年13期
关键词:失业率社会保障

张黎

摘要: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开始了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转型,鼓励农村城市化,却没有相应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作支撑,城市的贫困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社会。本文就中国城市存在的贫困问题,以东阳为样板城市进行分析,分析了其现今存在的贫困现状,以及导致贫困的几大原因,并就此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城市贫困是一个需要长期关注和治理的社会问题,不能一蹴而就,也无法短时间内完成。这个问题影响着中国社会的长治久安,反贫困势在必行。

关键词:城市贫困 失业率 社会保障 分配体制 再就业培训

中图分类号:C912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3-0081-02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城市贫困问题异常凸显。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国在90年代之前一直处于计划经济时代,政府政策的照顾,城市资源的集中,充分的就业政策以及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建设使城市居民生活条件良好。与之相比,我国农村贫困人口较多,扶贫政策的重点一直关注在农村居民身上。然而,9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了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转型,鼓励农村城市化,大批的农民涌入城市,却没有相应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和社会救助制度作支撑,日趋严重的城市贫困已成为困扰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将着重讨论中国现今的城市贫困问题,并主要关注于东阳这个城市,就目前我国不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城市贫困的现状及规模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唐钧认为,中国城市贫困群体大约1500万。按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朱庆芳的估算,中国的城市贫困人口有3100多万。根据民政部门2002年初发布的数据,全国应当享受城市低保的有1938万人,占全国非农业人口的584%。[1]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研究者们以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对我国城市贫困人口的规模进行测算和估计,数据从1500万到5000万不等,占城镇人口总数的4%-15%,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2]

从东阳片区来看,2015年年底统计的低保对象总计5327人,其中重残人低保802人,相比年初增加15%。[3]这些数字也客观反映了目前东阳市的贫困现状。

从地域分布来看,我国的城市贫困人口存在着鲜明的地域差异。从全国范围来看,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东部沿海地区的城市贫困发生率较低;从东阳片区来看,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山区和农村,市区的贫困人口发生率不高;从城市贫困人口类型上看,我国贫困人口主要有三无人员,失业人员和离退休人员,未充分就业的在职人员,城市移民等其他贫困人员构成;从行业分布上看,我国城市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缺乏市场竞争力,技术低下的小型商业,服务业和手工业。

二、城市贫困的原因分析

在我国,城市贫困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很多,其中經济和社会因素已成为引发我国城市贫困的主要原因。具体来说,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1.社会转型产生的经济结构调整

90年代以来,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变,其城市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市中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使得劳动力大量剩余。而这部分剩余的劳动力由于受到自身素质、文化水平的影响,无法适应新产业的发展需求,不能再充分就业,最终变成失业人口,进而转化为城市贫困人口。根据《2015中国国家统计年鉴》显示,2014年我国城镇失业率达到41%(查看附录1)。[4]与此同时,国家鼓励农村城市化,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却无法找到满意的工作,这进一步激化了城市的劳动力供需平衡市场,进而演变成更大的城市贫困问题。

2.分配体制不合理

在我国,由于历史和体制原因形成的竞争初始条件差异,不公平竞争,以及再分配能力的不足导致居民收入差异十分明显。人民日报网调查显示,2014年代表全国居民收入水平差距的基尼系数为0469,从2010年到2014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323倍缩小到275倍,行业收入差距也有缩减。这些数据都表明收入差异在逐步缩小。[5]尽管如此,北京师范大学收入分配研究院执行院长李实表示,收入分配改革的任务仍很艰巨。一方面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得到了初步遏制,但仍处在高位水平上;另一方面收入分配不公问题有所缓解,但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3.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

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没有形成覆盖全社会的多层次保障体系,主要表现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等方面的不足。如上文所述,我国城市贫困人口在1500万—5000万之间,而在1999年9月全国普遍实行社保之后,得到保障的人数只有281万人,也就是说起覆盖面只有10%-20%上下。其余贫困人口都无法享受社保。[6]对于许多贫困家庭来说,孩子的学杂费也是一个沉重的负担。诸如此类都是我国当前城市贫困人口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三、城市扶贫的政策建议

我国城市贫困是一个困扰国家发展的社会问题,反贫困势在必行。对城市贫困问题的综合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关系到深化政治,经济体制,人口,资源,环境等多方面协调发展的问题。以下几点建议主要从社会保障和维护社会稳定上提出:

1.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解决当前城市贫困问题的关键所在,要加大对下岗职工失业保障,基本生活保障,和最低生活保障。90年代初,我国开始探索扶贫的制度化,在全国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从1993年在上海开始试行到1999年《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的正式实施,我国的城市居民生活保障体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也取得了一定的呈现。

就东阳片区来说,2015年年末全市城镇职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比上年末增加11389人,增长69%;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11950人,比上年末增加6972人,增长66%。失业保险金标准由14年的983元/月提高到1103元/月。城乡居民参保率达到98%。这些数据足以反映一个城市社保体系的逐步健全。[7]

2.调整社会保障救助标准

从领取低保的贫困人口的实际生活状态中可以看出,社保并不能完全保障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因此,建议国家根据不同地区的生活标准,对最低生活保障线的下限作出规定。根据“人均居民收入”和“人均居民支出”等指标构成一个综合指数,将全国分成若干层次,然后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设立最低生活保障。同时,也需要考虑到人民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物价水平的变动,以及每家每户的实际情况。

就东阳地区来说,2015年1至11月,共计发放低保救助金17424万元,城市低保平均月补差483元,超过城市低保标准的50%。2015年年末,全市拥有各类社会福利单位27个,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率为100%。[7]

3.加大力度,促进失业人口再就业

失业是造成我国城市贫困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国家应该建立多种再就业渠道,组织再就业培训,转岗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从“授人以鱼”转变成“授人以渔”。培训基地可以设在社区,与社区基层服务联系起来。培训项目也可以根据社区失业人员的实际意愿和具体诉求来定,同时邀请一些行业内的优秀人士来授课。

四、结语

总体而言,城市贫困问题是一个需要长期关注与治理的社会问题,城市贫困影響着社会的长治久安,也不利于社会发展。所以,采取必要的行动势在必行。除了政府相关政策,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还要完善以社区为平台的社会支持及服务体系。同时,促进再就业工程,提高失业人口的自身素质和职业素养也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杨荣.论我国城市贫困治理中的社会工作[J].新视野,2008(3).

[2]周佳辰. 我国城市贫困问题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1(3).

[3]浙江在线.东阳市再次提高城乡低保标准[Z].2015,http://jinhuazjolcomcn/ jinhua/ system/ 2015/ 12/ 10/ 020004629shtml.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015国家统计年鉴(2015)[Z].http://wwwstatsgovcn/ tjsj/ ndsj/ 2015/indexchhtm.

[5]网易新闻.人民日报谈收入分配不公:最严重收入差距在城乡之间[Z]. 2015,http://news163com/15/1123/11/B93QGBPU0001124Jhtml.

[6]唐钧.中国的城市贫困问题与社会救治制度[J].江海学刊,2001(2).

[7]东阳市统计局. 2015年东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2015.

猜你喜欢
失业率社会保障
新时代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根本遵循
关于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关系的实证分析
关于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关系的实证分析
找工作
关于扩大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来源的研究
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衔接模式探讨
四种社会保障体系生命周期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