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兴武
我们通常所说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其实是由一些基本元素构成的。传统文化如何进入学生的作文呢?最基本的方法是读写结合,基本的抓手则是传统文化的一些基本元素。比如,古诗词就是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元素。还比如,典故、文化专著等,都是典型的传统文化的基本元素。我们在教学中要首先开展阅读活动,然后再以此为主体内容(素材)组织写作活动。学生通过实实在在的读写活动,既丰富了知识,濡养了心灵,也自然而然地提升了作文的文化含金量。
一、朗读背诵古诗词,掌握基本的写作方法
著名哲学家张世英认为“提高古典文学方面的修养无疑对提高现代汉语写作的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甚至可以说是十分必要的”。在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词后,教师便可以指导学生在写作中有意识地把古诗词作为写作素材加以运用,以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我们可以要求学生进行专题写作。比如,引读李白的诗之后,教师可以与学生一道开展以“我所理解的李白”为话题的写作,体裁不限。一位学生写了一首诗《醉仙月》:
天姥梦境终已破灭
惊醒长嗟
起身彷徨
月光如流水般倾泻
为大地铺满银霜
我轻举酒杯对月
月儿可曾见过我的故乡
那时芳草正萋迷
笛声还未息
朋友啊 你可知道
这风儿载不动我那
沉甸甸的思念
江面漂浮着的薄雾
藏不住我那淡淡的忧伤
转身一饮金樽
请允许我 微醺微醉
微微地落泪
曾经向往青天明月
距我只有咫尺之遥
也曾登上凤凰台
那时烟雾正迷茫
而在今夜
只有那凄冷的月
和孤独的影 与我相伴
徘徊零乱 与我分享
那缠绵于身的悲欢
这首诗化用了李白诗歌的意象,很有意味。
二、体味典故的意味,培养联想、想象能力
典故是非常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元素。我们可以在学生中开展阅读典故的活动,并在阅读过程中体味典故意味,然后再要求学生通过联想与想象,开展写作活动,以此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比如“笔耕”这一个典故,我们可以让学生自由地想象。然后由此切入,以这个典故为素材,写一篇作文。一位学生是这样写的:
那位,第一个吟诵出或是描绘出这个词语的,应该是一位极富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才子吧。
一日兴起,到郊外游玩,看到郊外有清冽的泉水,美丽的姑娘在田埂边牧牛,还有在田间耕田播种的老农……
他看到老农翻着泥土,细心播种,辛勤耕作,他想到自己——我们这些自诩为文化大家的人,执笔而作,也应像这些农者在田间耕作一般,辛勤,坚持不懈。
渐渐地,他的脑海里形成了一个概念:
以笔为犁,辛勤耕作——笔耕。
因为看到老农的耕田,由此想到“笔耕”,想象美丽而又合情合理,十分精彩。
三、研究文化专著,提升写作的思想品质
古代经典的文化论著,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基本元素。高中阶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选择一些著名的文化论著作品,指导学生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又可以分出一些小的专题,让学生作深入的研究,形成自己的观点,并以此为素材去组织写作活动。
比如,我们可以指导学生阅读《论语》,并且以专题的形式研究《论语》里所有关于“君子”的论述,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与“君子”相关的作文。一位学生是这样理解“君子”的:
因为我知道,君子,也是热爱学习,热衷于真理的。
曾在书中偶然翻得一句,至今仍记忆犹新——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生命比不上知识的积累,年华比不上道理的顿悟。真理之于君子,如清风之于田野,群星之于黑夜,总是看不够,悟不透,会意不到十足。
如果可以,我希望自己也能“温故而知新”,在某个温暖的下午,温习古文,让轻盈的书页跳上一曲指尖芭蕾;在浩如烟海的书籍里徜徉,领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大智若愚。早晨起来,泡一杯香茗,驯鸽飞来,古书满架,冥然兀坐,是否也会万籁有声呢?
呵!做君子,该是多么的幸福!
热爱学习,热衷于真理,这是君子的幸福,理解得多么深刻啊!
对于“君子”,另一位学生却认为其是孤独的:
君子是孤独的,他并不是终日将自己困于一隅之地,对着墙壁高谈自己的理想。他也会走出去,遇见形形色色的人。“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尊重贤人,又容納一般的人;赞美有德才的人,又同情能力不够的人。这便是他对待别人的态度,不自恃有才而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也不傲慢漠视拙者。“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也是异曲同工。他也会犯错,但是会有很多眼睛在注视着他。“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正是因为他的宽以待人,人亦宽以待他。这便是施行仁义的力量。
说的是“孤独”,其实也是“仁义”,由此可见作者思想之深刻。
因为古代文化论著大多都是经典的哲学著作,多读,自然便能提高学生写作的思想品质。学生思想品质提高了,作文的文化品质自然也会提高。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元素有许多,老师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专长选取,以读写结合的方式开展写作活动,学生的作文质量会在这种读写结合的训练中得以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