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汝晶
摘要:我国近年来提出的城市建设重点为设立海绵城市,而其具体建设过程中还需要充分依据水利设施、整体性城市规划方案、周围环境保护、环境艺术设计等进行综合性考虑。本文从海绵城市的基本理论出发,进一步阐述设置海绵城市的缘由及其重要性。最终作者提出在设立海绵城市的过程中。采取艺术设计的手法。其中涵盖了设置自然风景保护带,进一步健全市内重要区域绿化相关设施,充分保护湿地性区域共计三个层次,让环境设计在海绵城市设立中发挥出应有的美化作用。
关键词:海绵城市艺术设计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TU984.14;TV21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2-0054-02
今年7月。国内南方众多城市遭受洪涝灾害,在这个夏季。上海所在地区也遭受阴雨绵绵的天气。最低温度甚至达到了17.6℃。就此,国家在16个城市设置海绵城市试点,各省市地区越来越侧重海绵城市建设。当下,我们需要考虑建设何种类型的海绵城市。
由于雨量过多会导致车辆无法顺利运行。因此需要首先解决排水速度,但是单纯地解决排水量问题又会导致地下土壤过于干渴。而且道路路面影响土壤吸收水分,排水系统无法解决每小时200毫米的排水问题。那么我们所提倡的海绵城市,该如何设置其具体内容呢?在设计基本功能之外,更应该重点考虑环境艺术性问题,并作为海绵城市设计不可缺失的主要因素。国内许多的设计师基于海绵城市的建立已经开始展开相关创意方案工作。
一、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概念
海绵城市是一种非常形象的比喻,把城市内土地比拟为海绵体,并可以进行水量吸附、水量储备、水量渗透,净化水源。可以利用其优秀的弹性机制来适应洪涝灾害与环境变更。海绵城市的具体意义是什么呢?在下雨时,按照就近原则来吸附、存储、渗透、并不断提供地下水资源,促进水资源循环发展:在天气干旱时期。就可以将之前存储的水资源拿出来进行有效利用。这种类型的城市就是海绵城市。当下,基于夏季洪水来袭,市内变成水区的难题,我国在去年颁布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并迅速在武汉、白城、镇江、嘉兴、池州、厦门、萍乡、济南、常德、重庆、西安西咸新区等国内16个地区设立试行点,设立“海绵城市”。但在目前的试点地区中,艺术设计方案与具体设计均未参与海绵城市建设。各地区仅侧重防洪防涝的具体功能性设计问题。2015年6月10日国家提出把海南的三亚定位“双修”地区。并作为地下管网综合与海绵城市试行地区。海绵城市的建立需要基于生态保护,并把人工建设融入自然性美学设计,在起到防洪排涝的作用之外,还需要起到雨水渗透、雨水存储并进行水源净化,不断促进雨水资源有效循环发展的作用。
二、建設海绵城市的必要性
目前由于国内各省市各地区洪涝性灾害频发,前些年在少数地区发生的自然性洪涝灾害。如今成了各地区常见的自然灾害。具体分析当下发生内涝的地区分布中,包含了北京、福州、合肥、南昌、武汉、杭州、长沙等地区,出现洪涝灾害的地区越来越多。其主要原因是夏季的降雨量加大引发排水量问题。要解决排水量问题,就需要解决相关雨水的收集及排放问题。在排水过程中不仅要考虑管网问题。还需要重视土地吸收作用,需要设置自然渠道的河道及冲水沟,加大其排水力度。但是,由于各地区城市建设中不断增加硬质地面铺装,雨水被水泥地面所障壁,不能被土壤有效吸收。而各地区内的河流及冲沟也未充分利用。
目前为了有效处理各地区内的洪涝问题。首先要加强土壤的吸附能力。有效利用原有河流及冲沟。利用雨水汇集的规律性,不断致力于其自然性、效率性、科学性的研究,不断提高各地区雨水排水效能作用。第一,需要处理雨水流向。采用地理新型模拟系统来分析水流动向,不断研究雨水具体流向,把雨水流动图对比各地区内实际场地情况。会发现主要是基于现实场地内破坏了自然性的水流动向。第二,处理好汇集的作用。汇集,就是指把雨水有效储存,并在急需水源的时期充分利用。同理,需要采用地理新型模拟系统分析具体雨水汇集地域。并且采取雨水边沟、雨水性花园、雨水湿地收集、雨水下渗、雨水汇集等设施设备加强雨水收集工作。进一步促进各地区内雨水流动性,这对于处理洪涝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基于各地区内对雨水流向及雨水汇集管理。不断体现海绵体系功能,进一步实现其吸水性、储水性、渗透性、净化性,因此。采取适宜性海绵城市思维方式。可有效处理好各省市内洪涝的问题所在。
三、海绵城市建设中艺术设计典型案例
在海绵城市设立中。艺术性设计作为主要成分不可或缺。当下国内专业人士以及景观设计专家都开始基于海绵城市的理念进行方案设计工作。目前广泛采用的彩色透水性混凝土就是其中一个项目;在上海的世博会中,所采用的大地艺术原理。依据自然性来解决水源净化、生态型解决洪涝问题。并填充具有艺术性的景观设计。至今受到大众的好评:而在原有的污水处理厂借助“荻台江风”景观建筑设计,不仅隐蔽弱化了其厂区建筑的不协调性,又提供给大众另一种具有艺术性的风景艺术。
(一)哈尔滨湿地公园设计
哈尔滨群力新区内的一个湿地公园总面积高达35公顷,经政府部门批准正式更名为“群力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该湿地公园要解决夏季常发年降水量超过600毫米的洪涝问题。公园内的景观设置井井有条,充满情趣,公园中心大片区域被设计成自然生态链区。湿地周围还通过填土挖坑设计出许多面积不一、高低不齐的水洼和山丘,进而形成一条长长的“项链”,远处望去美丽无比,因位置关系而成为城市与自然区域之间的天然屏障与过滤膜。湿地四周布满雨水管,在下雨天收集大量雨水。经沉淀与过滤后可用于浇灌湿地内的植物。水洼中还种植了大量湿地植物,用于净化湿地空气;高架栈桥直接与山丘相连,步道网络连绵不断,延伸至丘林中心。同时为方便游人观光,水洼中设有近水区域,丘林中建有休憩亭以及观光塔,草地中更是设置了许多木栈步道。湿地公园不仅给人们提供很好的游玩景点。同时十分贴心地考虑到人们欣赏风景的区域。
(二)河北迁安三里河生态廊道
河北迁安三里河起先是一条惹人嫌的臭水沟。但景观设计者却利用生态净化的方式将其与大地艺术相结合。在河沿周围用钢制成的“折纸”作为标记。再加上曲折的栈道以及繁茂的树木丛,使这里成为人们休闲时间的最佳游玩地,很多小学生都喜欢放学后到这里逛一逛,欣赏一下风景,有的家长也喜欢带着自己的孩子到这里野餐。
(三)欧美国家“海绵城市设计”
“海绵城市”在欧美国家非常常见。甚至已经成为城市建设的自觉行为。美国进行城市公共艺术招标时,将城市环境功能的艺术化纳入主要设计内容中。不管是下水道还是广场。都必须进行艺术加工,同时还聘请世界级艺术家参与设计工作。由他们亲自监督施工过程。确保工程的完整性。
(四)新加坡滨海堤坝设计
新加坡地处多雨的热带,其国土面积十分狭小,基本没有规模较大的河流或湖泊用于蓄积降水。再加上这个国家的城市化速度过快。所以新加坡一度成为全球最缺水的国家之一,淡水资源一直阻碍国家发展。最初国家面临的是供水问题,后来陆续出现水源污染、淡水资源供不应求等问题,所以新加坡一直致力于解决用水问题。如今新加坡国内早已建立四通八达的水道网络,将近三分之二的国土被利用成为城市集水区。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的滨海堤坝,因精妙的设计而成为浪漫的观光区,老百姓能充分感受这些设计所带来的视觉享受。
(五)日本东京海绵城市设计
东京立川的设计在保证“海绵城市”功能的基础上,将城市环境功能艺术化作为设计的关键点。不管是下水道还是广场。都必须进行艺术加工。同时还聘请世界级艺术家参与设计工作。由他们亲自监督施工过程。确保工程的完整性。使每项工程都具备一定精神意义。颠覆公共设施以及建筑设备留给人们的传统印象,使它们不再刻板,取而代之的是灵活多变。所以我们在艺术家天马行空的设计中看到了悬挂在下水道上的菜篮子,悬浮于水池底部的北斗星图等有趣装置。
四、结语
海綿城市建设的主要目的在于不断改善环境质量。有效缓解环境污染压力。而生态化艺术设计则是与海绵城市建设相互结合的重要手段。所以生态艺术的研究工作不仅应当引起个别城市的重视。更应当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广泛关注。设计者要注重城市河湖景观综合规划设计,深入研究生态河道的整体构建体系以及实际应用,为海绵城市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要与其他设计团队形成合作关系,确保城市建设的有序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