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公民政治参与问题及治理

2017-04-13 12:37郭红燕刘延武
现代交际 2017年2期
关键词:公民环境政治

郭红燕 刘延武

摘要:科技的发展以及政治参与民主化的扩大,使得网络环境下的政治参与成为一种新型的政治参与形式。而与传统政治参与相比具有直接性与多元性、开放性与互动性、平等性与隐匿性、廉价性与高效性的特征,导致了网络环境下政治参与的不平衡性、虚假性、非法性和难控性的现象,针对这些现象加强和完善网络民主建设,积极构建网络政治参与的制度和法律体系建设,加大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网络运用技能,加强公民网络道德规范教育和培养公民健康的政治人格,才能使网络环境下的公民政治参与有序、规范进行。

关键词:网络环境政治参与治理

中图分类号:D62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2-0048-02

随着互联网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文明迈向以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为媒介的新环境。在这个环境下,经济交易方式、社会交往途径、信息的传播、人们的思维方式、文化生活领域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在政治生活领域,传统政治参与方式受到极大冲击,公民获得了更好的技术平台和更为宽松的政治氛围,获取政治信息和参与政治决策也更为便捷。

一、网络环境下公民政治参与的特征

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给人类社会的政治活动带来了全新的变革,以网络为手段的政治参与形式迅速发展,相对于传统形式的政治参与来说具有以下特征。

(一)网络环境下政治参与的直接性与多元性

区别于传统政治参与间接性的特点,网络使政治参與主体间可以展开直接的交往,而且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首先,政治参与的主体平等多元化。网络环境下政治参与的主体即社会上各行业的人。无论贫穷还是富裕。无论学历高低都可以在网络空间里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其次,参与客体的多元化。在传统的政治参与中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公民并不能获得完备的信息,但是在网络时代的今天,信息的开放、丰富,公民就可以对自己所关注的各种社会现象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最后,民众意见的多元化。丰富的舆论以及多样的传播途径使民众可以对共同的社会问题发表不同的意见。不同的阶层有不同的意见,有可能形成价值观念的多元化。

(二)网络环境下政治参与的开放性与互动性

网络环境下公民政治参与模式具有开放性,人们可以借助于网络渠道参与公共事物的讨论。表达政治见解和政治诉求。另外,网络环境下政治参与也具有互动性,网络可以为政治参与提供一种没有阻碍的交流平台。首先,网民之间的互动。以网络为媒介的政治参与行为容易引起集聚效应,这种效应主要是通过网民之间的互动完成的;其次,网民与媒体之间的互动。网民通过媒体及时准确地将自己的意见、见解、呼吁等传播开来;最后,网民与领导之间的互动。目前,从中央到地方,各个岗位领导者的个人微博、政府网站等都可以与网民展开互动。

(三)网络环境下政治参与的平等性和隐匿性

互联网开放、虚拟的特点,使得网络环境下政治参与的主体具有平等性和隐蔽性。首先,公民拥有平等进行政治参与的机会。任何公民在网络空间里都拥有言论自由的权利,都能够平等地进行沟通交流,公民都拥有成为网络空间舆论引领者和话语权掌控者的机会;其次,隐匿性,在网络这个环境下几乎隐匿了参与主体的一切信息。对个人的信息有较好的保护作用,以网络符号作为各自标志,真实身份的作用受到限制。

(四)网络环境下政治参与的廉价性和高效性

首先。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在信息基础设施等各方面的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电脑、手机几乎成为个人生活的必需品,而且随着我国网络技术的日臻完善,上网的费用也越来越廉价;其次,现代网络政治参与大多是通过QQ、微博、论坛、微信等方式进行的,而这些方式都是通过免费注册的账户来实现。因此,在网络环境下的政治参与不但成本相对低廉,而且具有高效性。

二、网络环境下公民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

当前,网络作为公众参与政治的平台,其作用和影响已经不可小视。但网络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有很大的优越性,另一方面网络环境下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一)网络环境下政治参与的不平衡现象

当前。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存在严重的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网络社会环境下政治参与行为主体的不平衡。在网络环境下,虽然政治参与主体没有受年龄、性别、社会地位等的限制而平等地参与国家政治事务,但是政治参与主体依然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参与状况呈现不平衡性。二是网络社会环境下政治参与局域发展的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性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密切相关。我国东南沿海较西北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互联网发展的速度也较快,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比较完备,计算机的使用已经普及,而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计算机的使用相对贫乏,甚至有的地区根本就没有网络。

(二)网络环境下政治参与虚假性的存在

网络环境下公民政治参与虚假性的存在主要从信息发布来源方面分析:一是网络环境下公民政治参与为自主性参与,有些人在没有证实信息真实性的情况下,利用互联网发布虚假信息,扰乱社会正常的生活。有部分人带有情绪性而盲目地进行政治参与,有可能带着打击、报复心理将一种对社会、个人的偏见用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出来.其真实性有待考察;二是有时候网上政务公开的有限性及扭曲性是难以避免的。有些与政府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信息一旦被人操纵,公众便是被欺骗者。

(三)网络环境下非法政治参与的存在

网络环境下政治参与具有开放性和隐匿性等特点。公民可以在一个相对自由开放的平台进行政治参与。合法的政治参与不但可以使公民的某些权利得到实现。而且可以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但也让非法参与有机可乘。在网络环境下非法政治参与大量存在,例如,被中国政府列入邪教的“法轮功”组织。就是利用互联网不断散布各种虚假信息和反动言论,试图制造政治经济上的不稳定。

(四)网络环境下政治参与的难控性

网络环境下政治参与的难控性,主要表现在四方面:一是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具有隐匿性。网民可以不公开个人身份参与政治活动,降低了其传统政治参与安全性的顾虑,信息控制比较困难;二是非法政治参与的存在也增加了政治参与控制的难度:三是“无节制”的过度参与:四是网络环境下的个人主义的氛围很浓厚。

三、网络环境下公民政治参与的有效治理

(一)加强和完善网络民主建设,积极构建网络环境下政治参与的制度化建设

首先,完善政府的信息公开制度。信息公开程度越高,公民越能够全面深刻了解政治信息。然后会更加理性地参与到政治活动中去;其次,拓宽网络环境下政治参与渠道。在网络环境下,网络舆论、政治论坛等对国家大政方针的决策和国家事务的处理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各级党政机关要进一步加強部门网站建设。拓宽公民参与的渠道,促进党政部门与人民群众之间进行有效沟通;最后,健全民意收集反馈制度。一是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应定期浏览和收集网络信息,要求从实际出发积极反馈于网民。二是国家应完善官方网站。应配备专门人员积极与网民进行交流,了解民情民意等。

(二)依法治网,确保网络环境下政治参与有序进行

全面依法治国涉及国家各个层面。为了保障“法治中国”的建设以及网络政治参与的有序发展。必须加快推进网络立法和网络治理步伐。首先,在宏观的国家基本法律层面制定一部互联网管理基本大法。这部法要求具有全面性、指导性、可操作性和前瞻性;其次,进一步完善互联网管理法、信息安全法,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渠道、权利、形式、法律责任、处罚等;最后,要做到立法、监管和惩防“三位一体化”,保证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有法可依,公民权利和自由有法律保护,也能依据法律有效打击网络违法犯罪行为。

(三)加大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网络运用技能

在网络信息社会,我们要改变政治参与地域的不平衡现象,真正实现信息和传播技术所带来的“普遍惠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府应加大西北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维护等方面经费的投入,尤其是计算机网络基础设施的配备。这是网络政治参与必不可少的硬件设备。国家要在计算机普及方面给予支持;二是配备专业人员。加强对一些地区公民进行计算机运用的教育与培训,提高基本的操作技能。尤其是西北一些贫穷落后地区的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力度要加大。以此提高青年学生网络知识和运用技能。

(四)加强公民网络道德规范教育和培养公民健康的政治人格

网络环境下政治参与的质量与效率。离不开公民的基本素质。所以,我们要抓好网络道德规范教育,培养公民的政治责任感,提高公民政治认同感和政治素质。加强网络思想道德规范教育是培养网络道德行为的重要途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要做好青年的网络道德规范教育工作;二是网络道德规范教育的手段应多样化。应将其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网上教育有效地结合起来构建“四位一体”的教育模式:三是网络道德规范教育的内容应有针对性。不仅要对公民宣传网络规范和网络行为准则。培养其网络情感和意志。还要剖析和评价具体的网络失范行为。明确失德行为的危害和处罚:四是加强公民政治参与意识的培养。树立公民主动参与的意识,权利责任意识、信法守法意识、社会合作和信用意识,逐渐增强公民的政治义务感和政治功效感。鼓励引导公民运用理性思考和理性方式对待各种政治和社会问题。

猜你喜欢
公民环境政治
中国公民分批撤离乌克兰
办公室政治
第1课夏商周政治制度教案
环境清洁工
讲政治要防止几个误区
漫观环境
公民并积极着
公民生来有权说话:言论自由海报
政治法律
论环境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