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瑞霞+喜力
摘 要:长期以来,写生是画家接触自然、记录自然的良好途径和重要手段。随着图像技术的普及,使绘画有了图像化的趋势,而大自然里所富含的美才应该是绘画创作的精髓。从自然现实中寻找创作的素材,同时也尝试在图片世界中丰富绘画表现语言,拓展绘画方式方法,了解和阐释图像和艺术创作之间的联系和矛盾,是图像时代的画家们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图像;创作;写生;情感;绘画语言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08-0155-02
一、概述
近年来,数字科技的不断进步,引起媒体技术的革命。各类数字媒介借助互联网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充实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智能手机的产生,令人们在任何时间都能浏览各个种类的图像。微信等社交软件的普及,使读图成为了一种阅读习惯。我们已经进入了图像时代。
伴随着图像时代的到来,人们的审美模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数字图像的广泛应用也带来了两种不同的现象,一类艺术家把绘画等同于复制照片,把创作变成了生硬的复制;另一类艺术家依靠电脑技术,将别人的作品重新组合或稍加调整,完成了自己的“创作”。当下的创作形式多元,创作素材丰富,这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情。然而,艺术创作应当来源于画家本人的生活体会。通过照片去感悟美妙的自然,是无法深切感受它真实、美好的一面。写生是对自然、对生活最直观的体验、最忠实的记录,能很好地激发创作的情感和动力,是绘画创作的灵魂。
写生既是绘画入门的必修课,也是艺术创作不可缺少的基础手段,是一种较为客观的艺术表现行为。自然界中的形状、结构、颜色等都对人的情感有触动作用。唐代书画家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①的主张,很好地揭示了写生的作用。由于图像技术的变革,艺术创作的素材变得如此丰富,乃至影响到了艺术创作思维。在这个图像已经过度影响艺术创作的年代,我们有必要去重新发掘写生的意义。
二、写生给予绘画真实的表现语言
绘画创作最初是受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启发,用当时所掌握的工具和物料,对自然界观察、思考和记录的一种行为。回顾艺术的发展历程,画家大多对自然有亲近的情感,关注艺术与自然和生活的联系。
清初画家石涛的《画语录》中,针对当时部分画家闭门造车,不积极观察自然等问题,发出“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声音。尽管清早期,摹仿古人成为潮流,可是“四王”等画家也从“策杖于山林,扁舟于江湖”中获得美的体验。近代从欧洲引入的理论有这样的见解:“一幅画,应该像所画的哪个人、哪件物、哪片风景……这种对待绘画的态度被西方艺术史家称为‘自然的态度。”②法国19世纪的风景画派巴比松,不仅以写实手法表现自然的外貌,并且致力于探索自然界的内在生命,力求在作品中表达出画家对自然的真诚感受,揭开了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美术运动的序幕。
写生与创作,两者具有无法代替的平等地位。作为创作者,有必要思考的应该是如何把山川物象等要素通过艺术手段来整理、加工,于绘画里去探索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艺术形态。以写生为手段去表现对生活的关切,培养对艺术的敏感,从而拥有艺术的自觉意识,是我们进行绘画写生的真实目的。当今是一个图像爆炸的时代,作为画家,更应该用写生去和真实世界取得联系和沟通。“环境把艺术带来或带走,有如温度下降的程度决定露水的有无,有如阳光强弱的程度决定植物的青翠或憔悴”③。写生所观察和表现的是真实的自然,画家如果过度依赖照片,则有可能受形所累,使作品了无生机。自然,不仅包括影像,也包括草木的芬芳、鸟兽的鸣叫等一切自然元素。在封闭的工作室里,怎能去真切的感受自然的瑰丽?“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这些唤起艺术家情感的元素又如何从照片里获得?
有鉴于此,在图像技术影响的现状下,有必要重视在写生活动里培养绘画的直观感觉,深刻激发艺术家内心的活力。
三、绘画创作需要直观的写生体验
祖国传统绘画更强调“写意”、“写心”,其意象的写生观念往往记忆的成分更多一些。描写的则是心中的自然。这与欧洲古典绘画的观念——要求严格按客观事物的形态去刻画有很大区别。无论是中国绘画还是西方绘画,其观察方式和艺术理解其实是有共通之处的,所不同的只是写生的方法。
當代,绘画素材收集方法已经丰富多样,很多画家已经习惯于通过拍摄照片甚至是网上下载来得到素材。不可否认,照片、影像作为表现素材,在绘画艺术中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然而,依赖于从图像获得视觉经验,昭示着绘画已经离现实世界愈来愈远。艺术发展到今天,绘画和图像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了,绘画原有的规则正在被打破。但这并不意味着画家在创作时可以直接利用图片和影像将写生取而代之。画家脱离照片不能画画,使得绘画必须依附于图像技术而存在,这种方法成了表达影像的工具,成为另一种类型的影像,而与绘画的距离渐行渐远。而画家艺术手段的成熟,仍旧要从大自然中获取灵感,需要身临其境地与自然对话,才能去阐述绘画的内涵。在图像和客观现实两者里,艺术家应更重视人对自然生活的体验,取得观察方式、表达方式的进步。写生的意义在于通过艺术家的观察与表现,让自然界的物象特征有机生动地呈现出来。如果这种观察不带着对自然、对生命的敬畏,其美的意义也就没有了。
生动、逼真、身临其境等评价,可能是对绘画作品很常见的评价,这也正是写生的存在意义。绘画的发展,也许不可避免地应该借助于图像技术,然而在图像时代的今天,如何在写生时汲取丰富的第一手素材,充实绘画创作的资源,才是值得大家用心去探索的。
目前,画家们通过影像技术,可以很容易获取素材,创作过程中最宝贵的视觉经验、心灵感悟等信息遗失殆尽,绘画与真实生活的距离渐行渐远。所以,在这个到处应用图片和影像技术的时代,画家走出困局,传统的写生是应该得到重视的。可以说,画家绘画艺术语言的形成,依然要依靠写生。
四、图像技术给绘画带来的影响已经无法阻挡
图像再现的自然,与人感受到的自然已有很大不同。再昂贵的摄影镜头也比不上画家的眼睛,用图像“创作”出绘画作品,受众看到的其实为摄影化的作品,图像技术的规则性严重束缚着画家思维的灵活性。这类作品往往追求便捷、高效,缺少了对自然、对生活的精彩感悟,有的只是技术上的投机取巧,往往缺乏思想内涵,难以打动人心。这种风气对于绘画的发展是不利的。首先,由于获取图像信息的便捷性,使得图像越来越多地被大众接受,继而很多绘画也在借鉴图像;其次,因为图像业已变成越来越关键的获取信息的方式,绘画被干扰,被歪曲,使得画家进行创作时不得不采用“作图”的方式。画家追求摄影的效果,从第二自然中进行创造和加工,失去了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失去了本属于绘画独有的意义。
五、图像无法代替绘画的表达方式
对于图像技术所带来的冲击,绘画如何与图像保持距离,保持自身的良性发展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
目前的艺术创作,不可避免地受到图像的影响。摄影技术的产生,使得早期绘画的记录功能而消失,而绘画艺术却没有因此而消失,恰恰说明绘画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无可取代的艺术功能。绘画的艺术空间应当如何去拓展呢?包豪斯艺术家莫霍利·纳吉曾说:“新的创造潜能,往往包含在旧的形式、工具与类型中;这些旧事物起先因新事物的出现而显得老朽过时,可是在新事物的压迫之下,又会呈现一时的回光返照,最后一次绽放光彩。”当代图像与绘画的关系既有矛盾又相互影响。图像仅仅带给我们一种视觉体验,却无法把我们带向真实的自然。图像尽管为绘画提供很多素材,但是不能提供艺术创作所需要的最珍贵的源于自然源于生活的体验。
把绘画和摄影作一个比较,我们会发现:画面里不光有对自然的描绘,往往有画家超越自然的理解。印象派代表画家塞尚说:“把抽象复原成现实,现实总是自然的,有着一种感性的,包罗万象的意义。”④他强调绘画的纯粹性,重视绘画的形式构成。摆脱了千百年来西方艺术传统的再现法则对画家的限制。
马蒂斯说:“我对色彩的探索不是从绘画作品中得来的,而是从室外,从大自然光的启示中得到的。”⑤一代代的画家不断地思考、探索绘画的意义和绘画的走向。绘画从排斥图像,到利用图像,并开始摆脱图像的控制。“一小块画布是绝对不可能与广阔的乡村美景相等同的,然而,一个画家却能够通过颜料的布置,使人们一眼看出画与景之间的相互对应关系。”⑥
所以,画家需要通过对自然的长期观察、积累,去向自然索取营养;通过近距离、直观地感受对象,从而调动视觉、听觉、嗅觉等等感官共同感受自然的力量,用写生唤起创作热情。
六、结语
通过图像获取信息,不可逆转地变成了生活的一种习惯,一种方式,一种状态。首先,拒绝接受新媒体、新技术,无视由此带来的观察方式的变革,绘画的发展会因此而停滞。其次,图像技术迫使创作的方式方法有了改变,又对绘画艺术发出了疑问:即绘画应该是什么,还可以是什么。
通过思考,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保持繪画的纯净,依靠绘画的传统,摆脱图像的影响,这样的弊端是绘画会被无孔不入的图像挤占发展空间;
第二,对图像进行融合、吸收、借鉴,从而可能失去绘画得个性风格;
第三,对绘画艺术进行重新诠释,让绘画回到自然,关注和重视写生,在写生中观察大千世界的瑰丽色彩,倾听自然界的莺歌燕舞,体会永不干涸的艺术源泉。
运用写生的方式和写生的语言,以自己的眼睛观察、以自己的心灵感悟世界。这样,应该是丰富绘画的创作行为和方式的重要一环,也才能赋予绘画创作强大而旺盛的生命力;利用图像与绘画写生相结合的艺术创作,依然可以互为承载,避免同质和僵化。因此,重新认识写生,对于图像时代下迷失绘画创作要意的艺术创作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注释:
①张璪(宋).引自《中国历代画论选(上)》[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243.
②叶青.应物传神———中国画写实传统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
③丹纳.艺术哲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④约阿基姆·加斯凯.画室—塞尙与加斯凯的对话[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7.
⑤杰克·德·弗拉姆.马蒂斯论艺术[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
⑥布莱恩·麦基.哲学的故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参考文献:
[1]叶青.应物传神—中国画写实传统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
[2]丹纳.艺术哲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3]龚之允.图像与范式:早期中西绘画交流史(1514-1885)[M].北京:商务印馆,2014.
[4]E.H.贡布里希(英).图像与眼睛:图画再现心理学的再研究[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13.
[5]何昌林.写生为大[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14.
[6]约阿基姆·加斯凯.画室—塞尙与加斯凯的对话[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5.
[7]布莱恩·麦基.哲学的故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