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振远
摘 要:昌化竹编历史悠久,是我国传统民间手工艺优秀代表之一,但相关文献记录甚少。近些年随着省、市文化局和社会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重视,昌化竹编也逐渐受到各界的关注,现已被评委市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昌化竹编历史流变的脉络,对于推动当代昌化竹编工艺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昌化;竹编工艺;历史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09-0121-01
一、昌化竹编起源
昌化竹编是指流传于临安市清凉峰镇及周边地区,以当地毛竹为原材料加工编结的生活、生产用具以及工艺品。清凉峰镇位于临安市西陲,与安徽省接壤,竹编是临安昌化地区的特色手工艺。昌化竹编艺术主要分布在临安市昌南、昌西、昌北地区,竹编艺术在昌西地区清凉峰镇的工艺尤为突出。昌西民间盛行竹编,起于何时,现无从可考。笔者在与昌化竹编第一代传承人陈祥璋师傅交流过程中得知一些关于竹编民间传说。相传距今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篾匠的祖师爷曾是鲁班的徒弟。在鲁班众多的徒弟当中有个年纪最小的徒弟,由于其调皮捣蛋的性格,魯班师傅一气之下,将他逐出师门。小学徒无处可去,偶然间路过一处山洞便住了下来,山洞周围是一大片茂密的竹林,于是他因材施艺,凭借之前学得的技艺,用竹子编出了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虽然被逐出师门,但仍心念师傅授艺之恩的他特意编出了一只精美的竹篮送给了师娘。鲁班看到后,感到非常内疚,决定把衡器的使用方法传授个小学徒,来弥补内心的愧疚。鲁班把衡器的一半传给了他,也就是篾匠师傅的祖师爷。
二、昌化竹编历史发展
关于昌化竹编早期历史文献鲜有记载,明清时代,昌化竹编工艺品多种多样,加工精细,图饰美观,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尤以嫁妆烘篮、火熜、鞋匾、簟箩尤具艺术欣赏价值。此时是以手工作坊形式,师徒关系来传承手艺,竹编艺人数量正不断的增加。可见,当时的竹编工艺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准,竹编技艺也在不断的提升,竹编工艺品的实用性与艺术性也进一步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据历史文献记载,“男家通柬送钗钏以为定礼久之行聘用竹编木制嫁妆担盒花罩盛荣饼首饰聘金之类与啬各称其家凡冬夏俱有担礼”(民国甲子年版,《民国昌化县志》卷六,第713-714页)。可见,在民国以前,传统的竹编器具已经作为嫁妆在民间广为流行,作为人们身份的象征,也代表着当时的竹编工艺已经到了极高的水平,其在实用性和艺术性都已相当成熟。
竹编器具作为嫁妆的习俗一直沿袭至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一大批现代化的生活用品已经完全替代的传统的竹编嫁妆,当年代表着身份与地位的竹编嫁妆也只能至于阁楼之上早已落满了灰尘。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基本消失了。但到了20世纪后期,伴随着社会高速发展,各式各样的新型材料如塑料制品等替代了传统的竹编日用品,竹编器具的需求量日益减少,竹编艺人更是难以为继,只能纷纷转行,只有部分老艺人仍然坚守这这份传统技艺。根据笔者了解,目前在竹编工艺最为兴盛的昌西地区几个自然村落,仅有2、3人还在从事竹编制作,并且仅仅作为业余爱好的“兼职”。年轻人更是不愿意学习这门走向没落的传统手工艺。
“挑青袋担:婚嫁、祝寿、生儿女、免不了要送礼,一般“蔑箩”、“谷箩”等内盛长寿面、鸡蛋、豆腐干等多种礼品,用青袋担挑至。”(临安文史笑丛书《马啸石门》,第37页)。可见当时的竹编器具出现在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承担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原清凉峰镇24个行政村,几乎都有制作竹编的篾匠艺人,清凉峰镇民间艺人陈祥璋是当地有名的艺人,1953年他与其他人创建了“白果篾业社”,不出三年就扩展到200多人,1968年与徒弟陈和璋花了三个月时间编出了一副有文字对联的毛主席像,在国庆前夕专程送到北京参展,引起了轰动。昌化竹编技艺在历史艺人的口传手授中传承,已形成较为完整的、系统的、独特的竹编手工技艺。70年代建立三口工艺竹编厂,产品进入广州、香港、杭州国际商品交易会,外商竞相订货。盛时从业人员逾三百,工艺品1800多种。80年代初,轻工业部授予“创新奖”北京钓鱼台国宾馆曾以三口竹编工艺品为国宾礼品。90年代改制为民营企业,加工点5个,职工50人。产品屡有创新,有动物造型、插花器、花盆套、野餐箱、古仿制品、天然黑竹制品、物品包装盒,产品远销美、日、法、意诸国,2005年产值200万元。
近年来,昌化竹编的第三代传承人江安然,在继承传统竹编手艺的同时,大胆的进行了技法创新,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杭州电视台、临安电视台专门对他进行了采访,节目播出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2012年7月8日,浙江美术馆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以“怀旧民族风”为主题的手工艺体验,江安然应邀参加现场表演。他边讲边做示范,熟练的技法获得了阵阵掌声。与此同时,江安然的作品先后获得过杭州民间竹编工艺品比赛铜奖、中国 (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银奖、临安传统手工艺绝活金奖 。2013年6月,他被评为临安市民间艺术家。昌化竹编现已先后分别列入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结语
昌化竹编代表着浙江优秀的民间手工艺,极具昌西地方特色,其本身具有极高的地方文化和艺术价值。但随着现代社会发展、科技的进步,传统的竹编制品以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同时伴随着新材料的大量出现,例如塑料等,原本制作时间和物质成本都相对较高的竹编制品,便迅速的被取代,短短几年内,对于竹编制品的需求也就一落千丈,传统的手艺人为了生计也纷纷转行,昌化传统竹编工艺面临着失传的危机。可以说昌化竹编正处在一个急需转型历史变革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