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璐
摘 要:从美与审美对设计的感性条件和理性条件的作用,以及艺术创作与设计创作之间的联系两个方面探寻艺术创作与美学对设计的创作乃至精神层面的影响。
关键词:审美;艺术创作;设计
中图分类号:J5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08-0023-01
任何设计都不是单纯的灵感的爆发,它由多重的因素组成,是理性条件和感性条件的共同作用。理性条件包含了许多的实用技巧、设计原理、设计方法等。那么感性条件是否只是单纯的个人感受?艺术创作与美学又对设计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一、美与美学对设计的启示
马克思的自然人化说是审美产生的基础。美是人与自然合力的产物,美既有社会性又有自然美。美是人的精神自由的感性显现。那么美便是设计中的感性条件,这种感性条件是一种对美的感性认知,是人对客观事物美的感受。设计师在设计创作时不光是对美有感性的认知,还有一定的理性知识作为支撑,在理论的基础上发挥美的感性认知。就书籍设计来看,从开本、整体色调的选择,到图片文字处理、封面设计、版式排版,再到最后的装帧处处都充实着设计师本人的情感感受,但也利用了诸多理论原理及方法。如朱赢椿设计的《虫子旁》,将不起眼的虫子定位为主体对象,书中处处展示了虫子活动生存的特点,他用设计讲述被我们忽略的虫子的世界,而这个“设计”即包含了书籍设计中必要的理性处理,又处处体现着设计者对虫子生活的感性认识,为设计注入感性思维。就好像封面几道被划开的纸下印刷的一堆虫子,好似石头缝中虫子的原态,将设计情感很好的融入设计理论与工艺。
审美活动的产物包含了美和美感,美存在于客观事物,美感则是主体对客体的感受。美学是精神哲学,它提升了人们的精神境界,这种提升是全方位的,不仅在艺术的领域。在生活中也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活动。基于设计服务于人类生活,设计在哲学层次对美的展现,同样也影响着人们的审美体验。设计所传达出来的美并不是人们认为的传统意义上的美,并不只是感官上的美,而是具有深层意义的美,是能唤醒人们内在精神层面的美。福田繁雄的反战海报,没有繁琐的修饰,简明的图形与颜色便传达了渴望和平的信息,这样简练的设计却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意味,在精神上唤醒人们去思考,去感受。
美与美学提升着设计的深度,让设计更具时代意义和影响力。
二、设计与审美逻辑
在艺术创作中,逻辑被压缩或违反的情况比比皆是。那些奇异的比喻,独特的感受,往往找不出多少逻辑根据。太阳在现代派画家蒙克的笔下是黑色的,月亮却是红色的。这是不符合逻辑的,但却不一定不符合審美逻辑。审美更多的是从精神层面上讲的,黑色的太阳、红色的月亮,是艺术家对生活的独特直觉,是对现实的感受。
设计是需要逻辑的,但是在不同的情景下,那些看似不合乎常理的东西却符合了当下的情境,是不违背审美逻辑的。好比用波普艺术呈现的平面设计,符合当时人们追求大众化的、通俗趣味的情绪倾向,即便无逻辑可循,它也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
三、艺术创作与设计的关系
艺术是一种创造,创造是无止境的。这与设计不谋而合,设计也是一种创造,是没有止境的创造,只不过设计的创造必须有条框限制,毕竟它是服务于现实的。就像一把椅子的设计必须与人体功能学结合,但其设计的灵感来源可以从已有的艺术创作中获取,在形的背后增添一份有深度的审美趣味。
设计同艺术创作一样,只有从根本上符合美的规律,才能进入游刃有余的自由境界,这样设计便脱离了低级趣味,从实用的功能上升华到对精神层面的引领。好的设计是符合审美的,在这里我觉得审美不只是看起来美,而且是具有实用意义的美,兼具功能与美于一体。
“艺术从它产生的那天起,就是为了表现人的意志自由,为了满足人的情感需要。”①设计同艺术一样也应是人类自我意识的审美形式,这样可以进一步加强设计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同时满足人的多方面需求,除了使用,还有情感方面。环艺设计师在空间环境的设计上就同时注重空间环境的使用,以及带给人们舒适的精神享受。
任何艺术都兼有再现、表现两种成分。设计既是再现也是表现,设计所创造出来的并不是没有的东西。可以是对艺术创作的再现与借鉴,也可以是对自然界物体原型基础上的创意化表现。比如建筑师安东尼奥·高迪设计的古埃尔公园,公园将成为未来居民休闲娱乐的中央广场,公园长廊的柱子没有一根是笔直的,好似大自然森林中的树干。虽柱子的设计灵感来源于树木的造型,但它并不是照搬原型,而是对原型的再设计,结合功能表现出柱子的独特形态。这也是对公园自然童话般主题的一种再现。
设计的魅力在于元素取于自然,却不同于自然,美感源于艺术,却更加实用。
注释:
①聂振斌.中国艺术精神的现代转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37.
参考文献:
[1]陈望衡.艺术创作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