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章对部分社科类著作及工具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点评,指出非理工类图书中有一些内容具备唯一性,可以通过“算”一下得到相关信息,弥补或纠正图书中某些内容的欠妥与失误。有效利用背景知识,巧妙“算”一下,对我们判断出版物水平很有帮助,对我们编辑加工图书也大有裨益。
【关 键 词】图书;信息;算
【作者单位】赵志峰,人民教育出版社。
知识、体系,大致确定了内容所能覆盖的范围及形式可以展示的图景;规律、条例,基本保证了信息所能包含的点滴及材料可以运用的方面。本文所指的“算”,是推测的意思。这种“算”,指向某些知识、体例等所具备的唯一性,能引导我们判断哪里有问题,应当是什么。正因为非理工类图书中有一些内容具备唯一性,我们才有可能通过“算”一下得到相关信息。合理“算”一下,巧妙而适切地利用背景知识、著作体例,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出版物水准的高低,还可帮助我们高效完成编辑加工任务。
我们平时在从事编辑加工教材、教辅、辞书等书稿的过程中,经常会求助于工具书,那么大家普遍认可的工具书是不是完美无瑕呢?社会上的学生用书是否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呢?其他社科类图书中,是否存在看似不影响阅读的硬伤呢?本文谨就遇到的情况,列举一些实例,试着“算”一下,探测一下工具书、教辅及其他社科类图书的情况。
一、四类可“算”材料举例及分析
本文以工具书、社科类图书等著作中的实际材料(多选取已出版著作,个别选自编辑加工阶段的稿件)为基础,尊重语言事实,并按照学理、逻辑等,试着“算”出空位的情况,有的揭示出其错误所在,有的提示了可提高之处。
1.知识信息有出入
古籍中,某字当怎么写,必定是怎么写。“飞流直下三千尺”,一字不可易,易之则误。词性作为语法的有关内容,某个词的词性是固定的,是身份的标志。文字演变是有规律的,什么字体是个什么模样,也是可区分的。对于那些不规范的词形,编辑加工的时候一定要慎用。语句是讲究语法的,遣词造句不能不考虑语境。适切地“算”一下,错误便一目了然了。
我们看下面的例子:
(1)僝 chán 见下。
【僝僽】chánzhòu〈书〉?〔动〕埋怨:将别人来?。?〔动〕折磨:天气把人?。?〔动〕排遣:闲把诗?。?〔形〕愁苦;烦恼:几家?|?,?,比着梅花先瘦。
按:摘自《現代汉语学习词典》(2010)。
义项?中换“谁”为“先”,意思完全不一样。经查,《花庵词选》《御选历代诗余》所收录的张辑《如梦令·比梅》最后一句,均为“比着梅花谁瘦”。
翻阅图书,可以看到如下试题。
(2)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汉武帝乳母尝于外犯事 告之于帝
B.旁人言之 何陋之有
C.我当设奇以激之 无从致书以观
D.乃凄然愍之 乃不知有汉
按:题干既已明确加点词均为虚词,则四个选项里八个句子中的八个词应均为虚词,但是,问题就出在这里。如果仔细“算”一下,选项B,“旁人言之”中的“之”是代词,是实词而非虚词,这样的话,就与题干中的表述“下列加点虚词”矛盾了。
下面是一道有关汉字演变的题。
(3)余秋雨说:“汉字是第一项中华文明长寿的秘密……它是活着的图腾,永恒的星辰。”下图汉字字体的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A.楷书——草书——行书——隶书
B.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C.隶书——行书——草书——楷书
D.楷书——行书——草书——隶书
按:上面四个文字图片,③和④的文字图片位置如果不调整,本题根本就没有答案。根据汉字字体演变顺序,楷书是晚些时候才出现的,在此之前,隶书、行书、草书都已经具备了,有的已经相当成熟。
(4)舱(艙)cāng〔名〕船、飞机等驾驶人员指挥操作或载人、载货物的地方:驶?|指挥?|后?。
语汇船舱 房舱 货舱 机舱 客舱 统舱 卧舱 坐舱 公务舱 太空舱
按:摘自《现代汉语学习词典》(2010)。
“坐舱”当为“座舱”。“坐舱”这个词不存在。
(5)【不下】bùxià〔动〕?不比某个数目少:本市今年考高人数? 6 万。也说不下于。?不亚于;不比别的低(后面用“于”引进比较对象):他这个自学成才的普通工人,水平?于工程师。?用在动词后,表示没有完成或没有结果:久攻?|放心?。
按:摘自《现代汉语学习词典》(2010)。
义项?中,“考高”当为“高考”。根据语义,这里是说高考人数,“考高”去之甚远。
(6)【版畫】绘画形式的一种。用刀具或化学药品等在版上刻出或蚀出画面,再复印于纸上。有木板、石版、铜版、锌版、麻胶版等品种。鲁迅《南腔北调集·<木刻创作法>序》:“到近几年,才知道西洋还有一种由画家一手造成的版画,也就是原画,倘用木版,便叫作‘创作木刻。”《<艾青诗选>自序》:“(鲁迅)把他珍藏的德国女画家珂勒惠支的版画借来一同展出。”
按:摘自《汉语大词典》(第1版)。
与“石版、铜版、锌版、麻胶版”并列,此处当为“木版”,而非“木板”。
通过以上几则材料可以看出,原著、词性、汉字演变、词形,这些信息在行文中具有唯一性,但编辑加工时少了“算”这一步骤,结果致误。
2.语言内容不到位
这里主要结合几部工具书里的一些具体例子来谈。其中包括《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新华字典》(第11版)和《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3版)等。使用的都是最新版,有的地方为了比较,选用了较早的版本,如《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
语言内容不到位,集中体现在释义的模糊性太强,不能厘清和别的词的界限,还体现在编撰者对语言学理论的实践转化方面下的功夫不够。语义场的限定性、词义的区别性特征,都可以指引编撰者做得更好,但我们看到,编撰者没有在这方面缜密“算”一下,结果致使《现代汉语词典》和《新华字典》到了目前的最新版仍存在瑕疵。
(7)【清谈】qīngtán动词,本指魏晋间一些士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误国。
按:摘自《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对《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的解释改动了一个字,“的”改为“地”。第6版改动时考虑了词性和训释语的表述方式,即注意到本词条释义的中心语当为谓词性,故以“地”这个副词标志来修饰,殊不知改动后这个解释仍然存在问题。“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地谈论”,讲普通话的人没有这样的表达习惯。《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3版)出版时间略靠后,如果针对此条解释本身来比较优劣的话,后出者稍微好一些,但是,仍然存在问题。“后用来泛指不解决实际问题的空洞议论”《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3版),仍然拗口。空洞议论者,均不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对于“清淡”一词,以上辞书对该词条的解释均有继续提升的空间。
(8)挑?汉字由下斜着向上写的一种笔形(?)。提?汉字的一种笔形(?),即“挑”(tiǎo)。
按:摘自《新华字典》(第11版)。
在处理这两个字的义项的时候,忘了前后照应了,运笔方向及括注示例均表明“提”和“挑”笔形相同,在“挑”下面忘了互见、参照。试问,如果读者查“挑”,能知道其写法,但《新华字典》的释义能表明“挑”和“提”在笔形方面存在的密切关联吗?
(9)[笤帚](- zhou)扫除尘土的用具,用脱去籽粒的高粱穗、黍子穗或棕等做成。[扫帚](-zhou)一种用竹枝等做的扫地用具。
按:摘自《新華字典》(第11版)。
笤帚和扫帚作为一组词,可以归入一个语义场,它们之间的密切关系引导我们判断《新华字典》在对应词条的解释方面是否合适。当然,这些词汇和我们日常生活关系密切,我们也可联系生活经验来检验《新华字典》的解释。“笤帚”的释义欠缺,限制了适用范围,因为事实上它除了扫尘土,也可扫其他。同处一个语义场的“扫帚”条解释更切合。如果用图示来表示可能更清晰。
上面“区别性特征”显示,《新华字典》处理“扫帚”“笤帚”这对词的时候,存在瑕疵。通过以上几则示例可以看出,语义场、区别性特征都能够有效地帮助我们“算”出某个空位上的内容或表达方式应该大致是什么样子的。
3.表格信息不对称
图表类内容繁多,本文仅选用一则表格略加评述,旨在表明表格中“表”和“文”的某些信息也是应该且可以“算”的。下面是一道试题,其中有一个表格,为了表述全面,笔者处理材料的时候顺便把答案录到横线上了。
(10)读书现状调查表
分析上表,你得出的结论是:初中生随着年级的增长,每日可供自由阅读的时间逐渐减少,但经典书籍在阅读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按:仅就表格存在的问题而言,这个调查表中“调查项目”和“学段”位置正好颠倒了。
以上实例表明,如果仔细“算”一下,应当能知道某个空间应该放什么,“唯一性”具有限定的作用,但作者和编者都忽略了这一点,致使信息不对称,一些要素放在了不该放的位置上。
4.韵律信息未找准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语不惊人死不休”,从这些诗句可以看出有唐一代诗人对诗歌的追求。唐朝诗人群体执着追求,营造了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及宋,诗人群体砥砺前行,在诗歌领域也颇多创获我们从唐宋诗人对诗歌自觉追求方面不仅要注意到其遣词造句的表面功夫,更要注意到他们追求的遣词造句的底层内涵。在诗歌自觉的时代,他们不仅仅追求文意安,而且还追求韵律安。
编辑加工的过程中,无论教材还是其他社科类图书,经常会遇到唐宋时代的诗歌,适当地用韵律的知识“算”一下,也可避免错误。
(11) 样标龙凤号题新,赐得还因作近臣。
烹处岂期商岭水,碾时空想建溪春。
香于九畹芳兰气,圆如三秋皓月轮。
爱惜不尝惟恐尽,除将供养白头亲。
以上为一本已经出版的图书中所收的诗歌《龙凤茶》,作者是宋人王禹偁。
诗歌在成熟阶段的一个标志是,律诗讲究“粘对”,宋以后如果律诗失粘、失对,乃为大忌。
上面所录的诗歌如果从字面上疏通没有问题,错在收录时未注意“规矩”。(所选诗歌可能有某一底本,但如果选择的某一底本质量差,那也只能证明选用材料时失察。选用材料不可以拿“异文”当借口,“异文”情况复杂,但错误的必须认定为错误。)
该诗首句入韵。仔细“算”一下可知,颈联下句“如”在对应空位(见下处)不合适,“如”属于平声,尾联上句的第二个字是“惜”,古时是个入声字,属于仄声,决定了颔联“如”这个位置必须是个仄声字。
我们用 “—”“ |” 这两个符号分别代表平仄,把四联每句的第二个字及对应平仄情况展示出来,如下。
(注:是“如”的位置。甲列为每句第二字;乙列为第二字对应平仄情况;丙列将当粘在一起的平仄用框形突出相关性,即同在一个框里的平仄必须相同。)
通过观察可以发现,这个位置的标记有问题,当与下面的仄一致。
从意义上探究,“似”与“如”意义相通,且“似”为仄声韵。文安、韵安,符合要求。
经查阅《宋诗钞》《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小畜集》等古籍,用的正是“似”字。文安、韵安,且有文献可资参证,确信无疑。
古诗是有讲究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我们“算”出某个空位的用字平仄等情况是准确的。
二、“算”法实践应用
(12) (宋)林景熙《枯树》
凋悴缘何事,青春忆旧丛。
有枝撑夜月,无叶起秋风。
暑路行人稀,寒巢宿鸟空。
倘留心不死,嘘拂待春工。
以上为笔者编辑加工的一本书中所收录的一首古诗。即使在没有其他有关作者及写作背景知识可资参照的情况下,我们通过韵律“算”一下,也可发现其中“稀”字用法错误。根据平仄规律,“稀”字所占的位置当为一个仄声字,而“稀”为平声字。
我们用“ —”“ |” 这两个符号分别代表平仄,把上面诗歌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用字情况示意如下(其中“拂”今音为平声,古音为仄声)。
(注:是“稀”字的位置。)
经查,《霁山文集》所录该诗,此处用的是“惜”,知古籍所载无误。正如上面谈到的,“惜”为入声字,属于仄声,于此处合辙。这样,换成“惜”字后,这首诗就音韵安、文意安了。
(13)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我们注意到这里有一个“还”字。“还”是个多音字,义项也多,那么,为了方便读者理解,此处“还”当如何注音,意义是什么?
工具书有时候能帮助我们,有时候帮不上忙。由于工具书所收录的义项概括性很强,不一定也不便于把更细微的差异表达出来,这需要我们“算”一下。
想得到“还”的音和义,需要分三步走:第一步,明确“还”的可能的读音及其对应的意义(区别性特征);第二步,明确“走”在先秦作品里的意义;第三步,找到文献例证,进一步判定猜想是否正确。
读huán还是xuán,要看其意义。音huán强调的是回到出发点,音xuán强调的是转身(不突出回到出发点)。
走,在先秦作品里的常用义项强调其速度之快。现在所说的“行走”(速度比“跑”慢)是后来分化出来的意义。
以上关于“还走”音义的分析,均须结合上下文语境。
《汉书·李陵传》故事,内含“还走”一语。我们看下面这则含有“还走”的语料。
虏见汉军少,直前就营。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
两军对垒,不敌,肯定是速度非常快地逃跑,慢了就糟糕了,而且逃跑的时候不一定是来时的路线。
扁鹊处境亦近于此。“算”后可知,《扁鹊见蔡桓公》一文中,此处的“还”当注音为“xuán”,“转身”之义,不强调回到出发点。
三、结语
索绪尔曾经说过:“差不多语言中的一切单位都决定于它们在语链中的周围要素,或者构成它们本身的各个连续部分。”字、词等作为构成语言的要素,在语言里具有的自由度是相对的,总体而言,它们是要受到语言机制的限定的。因此,我们能够“算”出指定位置上的信息,正是因为受到了包括语言规律在内的各种规律的支撑。
语言学如此,其他社会科学亦如此。在相对封闭的知识体系里,有些信息其顺序、内容存在唯一性,一旦出现顺序变化或内容更换现象,很可能出现硬伤,编辑加工遇到这类问题的情况较多,要予以重视。
以上举例涉及文献学、字体學、韵律学、词典学、语义学等领域的内容,巧妙地运用相关领域的有关理论,就可拨开迷雾,找到问题症结之所在。
理工类图书要“算”,要跟数字打交道,不得不如此。工具书、社科类图书何尝不需要“算”一下呢?有的图书有习题,不一一对照答案去做,怎知没有错误?如本文所涉及的工具书、社科类图书,如果我们恰当地“算”过了,差错就会少一些,水平就会提高一些,评判某种图书质量的高低也就更有把握一些。
综上可知,古籍不一定准确,工具书不一定不可商榷。编辑需要有怀疑精神,更需要有求真的勇气。多下一番“算”的功夫,就少一些“问题”。
参考文献
[1]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吕叔湘.《现代汉语词典》编写细则(修订稿)[M]//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五十年[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