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落抑或复兴:农村发展现状之思

2017-04-13 18:00曹世红
老区建设 2017年2期
关键词:农村建设

[提 要]改革开放后,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成绩与问题并生,如何破除障碍,再创佳绩是农村持续发展的关键。当前,有关农村衰落或复兴的争论不断,所以厘清何为衰落、为何唱衰,并逐步改变观念、重视发展、传承文化与保护环境、调动各方力量接续发展农村,便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村庄衰落;乡村复兴;农村建设

[作者简介]曹世红(1988—),女,南昌航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思想政治教育。(江西南昌 330063)

2015年春节期间,一位上海大学博士生的《一位博士生的返乡笔记:近乡情更怯,春节回家看什么》(简称《返乡笔记》)刷爆朋友圈,各大媒体一度疯转。它讲述了作者返乡时的交通,人与人之间联系的失落,知识的无力感等乡村生活的见闻感悟。毫无疑问,此类文章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农村的回忆,引发了笔者对农村现状的思考。

一、衰落之思

村庄衰落是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所导致的资金、技术、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大量外流,农村经济,社会资源低效配置的萧条景象,是一个渐进的演变过程。[1]虽然各地区表现不同,但仍有一些共性,如农业粗放经营、人口大量外流、传统文化逐渐消逝、公共服务不完善等。因此,笔者对学界关于农村衰落的主要表现归总如下。

当前,学界对农村空心化主要有三种认识:空间与聚落的空心化、经济社会和基础设施的空心化,以及人口的空心化。[2]改革开放以来,地区间发展不平衡日益凸显,大城市里就业机会不断增多,农业地位逐渐下降,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便开始涌入城市。劳动力外流使农村空心化日益凸显。如《返乡笔记》所述:“自打工潮于九十年代兴起以来,农村人一直在外打工,很多农村老人的儿女都不在身边。”人口空心化还引发了系列反应,如聚落闲置、土地抛荒、留守儿童心理及家庭问题等,这便是农村衰败的表征。

公共配套设施匮乏。所谓农村公共产品,即遍布在农村的,能够被多数人共同使用和消费的产品,如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由于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公共产品的供应步伐参差不齐,据了解,有的村镇还没有图书室、基础健身设施,甚至连学生接受义务教育都需辗转不同村镇。此外,外出求学或工作的人在目睹了城市繁华后,回到昔日生活的故乡,面对匮乏的基础设施,其心理落差难免使人产生村庄衰落之感。

家庭亲情的离散。随着人们不断从土地束缚中解放出来,青壮年劳动力陆续涌入城市工作,一般是老人、妇女、儿童留置家中。以致处于性格不断养成期的儿童,不仅缺失父母之爱,还易造成性格缺陷;本来就需赡养的老人,不仅要照顾自己,还要看护孩子,这对老人来说确是挑战。由于主要劳动力外流,沉重的农业生产就落在妇女肩上。这些不仅影响孩子的成长、老人的幸福、妇女的身心,而且极有可能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

环保意识不强,生态环境恶化。农田污染和随意倾倒生活垃圾是当前农村环境恶化的主因。为了增收,各种化肥的过量使用是造成土壤污染的原因。生活垃圾不仅影响村容整洁,也导致生存环境破败。据了解,有很多农村存在垃圾随意倾倒的现象,虽然村委常讲常说,但苦于没有具体办法和固定倾倒场所,加之,部分村民没有环保意识,而垃圾总要处理,所以垃圾处理仍是有令不行、屡禁不止,这是农村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农业文化不断衰微,传统文化日渐消逝。随着青壮年劳动力不断脱离农村,从事农业、精心农事的人越来越少,一些世代传承下来的知识不再经久不衰,人们在追逐最大利益的过程中,逐渐抛弃了世代所依归的文化。随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激烈碰撞,农村传统文化如果不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满足人们的需求,便难以抵抗现代文化的冲击。

二、复兴之思

学界关于“乡村复兴”尚无统一定论,但极具代表性的应属张京祥提出的“乡村复兴”,从外在而言,乡村在城乡聚落的连续谱系中具有独特而显著的地位,让乡村回归乡村,在文化传承、生态维育、食品供应等方面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对城市形成平等互补、互相支持的关系;从内在而言,在城乡平等互补下,乡村内部能在经济、人居、治理、农民生计等方面实现自给与繁荣。[3]需说明的是,本文的“乡村复兴”是当前农村在原有基础上,在各部门层级及乡民协力下,乡村各方面发展向好的表征。换言之,这里的乡村复兴是超越自身的生产发展,并与城市形成互补,并凸显自身优势,形成别于城市的特色。纵观“乡村复兴”的现况,其表现如下。

政府不仅出台一系列扶农惠农政策,也采取了一些关键措施来促进农村全面发展。如山西宁武县投入资金3.5亿,对65个贫穷村庄实施移民搬迁,并完成公共设备配套工程。为完成“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的,县里优先安置农民就近参与农业园区运营,支持农民从事餐饮、家政、物流等行业,如今已建成村容整洁、功能完善、宜居宜业、调和文化的新乡村,这种看得见的复兴,让小康社会不再遥远。

科技改变了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相关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农业灌溉日益便利,病虫灾害的预防和治理成效显著,农业生产逐渐由单一的粮食作物向种植经济作物转变。同时,合理规划土地,不断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形成了以农业为依托多产业发展的局面。这吸纳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科技发展使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变着人们的交流和娱乐方式。如在鲁西南县城乡村,一个普通家庭年三十,小孙子正教爷爷与小姨中止视频通话,奶奶抱着看戏机收看戏剧。科技改变了乡村闭塞的状况,缩短了人们的距离。

政府投入不断增加。最引人关注的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它采取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的方式筹集资金,在保障农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也不断增多,柏油路取代泥土路,城乡村镇间道路不断修缮,方便着人们出行,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此外,出行工具的多样化大大提升了人們的生活质量。

三、应对之策

针对以上探讨,这里需指出,农村衰落并非只发生在中国,意大利的农村虽然基础设施良好,但农村也遍布了留守老人,与此类似的还有日本、韩国、英国等,印度农业经济凋敝,俄罗斯也有很多村庄正日渐消亡。[4]也应看到农村是不是真的衰落,衰落背后是不是正酝酿着复兴等。还需指出,农村衰落与城镇化并不是对立关系,吴敬琏在“三农问题”讨论会上,展示了浙江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事实,并将其归于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快速转移。[5]因此,无论衰落或复兴,我们的目的是分析当前农村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对之策。

重视生产,发展经济。政府仍应继续重视“三农”在国家稳定中的重要地位。首先,逐步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机械化和现代化,化解因人口空心化所带来的分散经营与弃荒抛荒现象。其次,根据本区特色,结合市场需求,发挥本区优势,因地制宜的实现农业生产本土化、特色化。最后,稳定农业生产的系列价格,提升农民种粮积极性。

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共基础设施是农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服务是提升农民生活品质的基本需求。所以在农村发展过程中,要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政府要扮演好引导者、服务者和监督者的角色。首先,政府要提高对农村的重视程度,形成乡村发展的自觉性。其次,要因地制宜的制定出符合农村的发展规划。最后,加大公共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力度,优化投入机制,努力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保护生态环境是重点,传承特色文化是灵魂。要保护生态环境,适量使用化肥农药,集约经营,保护土地和水资源,分类处理生活垃圾,营造绿色生态家园。国家强盛总是以文明兴盛为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当前,面对文化的交汇融合,传统和现代文化的激烈碰撞,因此,传承传统文化,重视、恢复和提升地域传统文化迫在眉睫,应不断形成文化自觉,不断创新文化,满足人们的文化多样化需求。

正视现状,调动各方力量建设新农村。要顺应时代变化,把村庄发展放到历史进程中看,不能因局部村庄破落就否定其他村庄的发展,也不能遇到困难就止步不前。反观《返乡笔记》中的知识无力感,在农村发展过程中,不应做观察者、记录者、评判者,而应做改变者、服务者、传承者,要转变观念少些批判,更要少些盲目指责多些深入调查,少些片面评论多些建设性思考。只有积极调动各方力量,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努力做乡村建设者,才能减轻无力感,促进农村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国珍,张应良.村庄衰落的诱因及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基于经济发展的影响[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

[2]陳家喜,刘王裔.我国农村空心化的生成形态与治理路径[J].中州学刊,2012,(5).

[3]张京祥,申明悦,赵晨.乡村复兴:生产主义和后生产主义下的中国乡村转变[J].国际城市规划,2014,(5).

[4]郑风田.30年后的农村:繁荣还是衰败[J].今日中国论坛,2010,(10).

[5]吴敬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三农”问题[J].宏观经济研究,2002,(6).

[责任编辑:黄贝如]

猜你喜欢
农村建设
论村民自治实现途径的现状、困境及对策
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流转 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农科毕业生服务农村建设长效机制研究
公证在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性分析
农村精英流失问题研究
农村扶贫开发的模式总结和反思的研究
浅谈电动汽车对于农民的意义
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探讨
可再生能源在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应用分析
新时期农村建设的生态伦理问题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