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慧
摘 要:莫奈40岁后在地中海沿岸写生了许多有关海洋的油画作品,这些作品无论是色彩还是笔触与之前相比都产生了极大的变化,并与他晚年主题性绘画的创作有极大的关联。
关键词:莫奈;海洋;表现手法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09-0015-01
“优美的绘画本身就是虔诚的,因为灵魂需要经过努力才会提升,他就需要这种努力,以达到完美的境界,并与上帝沟通:优美的绘画就是上帝的画笔投下的阴影,是一段音乐,一种旋律。唯有极高的智慧才能与之相通,进入这种境界。”1879年,经历了妻子卡美伊的去世和大众对于印象派绘画的不解与敌视,莫奈于1881决定“在海边暂住一段时间”,并“进行一些深层研究”。从这一年开始,莫奈围绕着地中海沿岸的风景创作了一系列油画作品,不同于以往阳光静谧的生活的写作,在这些作品中绵延不断或细长或短促的笔触、丰富变化或明亮或深邃的色彩、壮美的大海中刺目的阳光和汹涌的波涛仿佛透过作品扑面而来。在这些作品中莫奈对色彩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他不断进行各种技法的实践,粉色的、蓝色的、绿色的海洋色彩不同于内陆景物的印象,为了将这一印象停留在画布上,他进行了各种探索,他进行的越深,就越明白事情不好对付,也不知自己的作品是好是坏,没有前人作品的借鉴,每一笔的改变都进行的极其艰难。这些作品中完全是莫奈对于新的绘画方式的思考与实践,正是这一时期绘画的探索奠定了他在后期绘画中取材和用色的基础。
一、由水的表现引发的同一主题性绘画
水,莫奈作品中最多的表现主题,他被马奈称之为“水的拉斐尔”。 莫奈想表现各种光的效果,水既能表现天空中阳光的色彩,物体在水中的倒影也隱约可见。在莫奈后期的作品中,对于同一主题的作品的表现非常多,如《干草垛》《鲁昂大教堂》《睡莲》等。在这些知名的代表作之前,大海成为他开始后期绘画探索的第一步,他将大海作为写生的开始,这是他最熟悉和痴迷的地方,莫奈生活的大部分都是由此展开的,童年生活的地方,第一次遇见启蒙导师布丹,和老师一起见到在海边描绘海浪的库尔贝,一切都是由海边开始。现在他想在这里开始他的下一段人生的起程,远离喧闹的巴黎艺术圈,开始一段新的艺术之旅。他在给家人朋友的信件中也曾说“大海正是我的题材”,“拥有其他魅力的风景是不适合的”,他“完全对海洋痴迷”,并试图将在绘画时将正确的印象留在画布上。对同一主题的描绘是对主题的不断提炼和深化,莫奈在写生中为了能抓住风景的特点,表达心中的“海之印象”,每天都在努力捕捉物体在阳光下的变化。“可是我知道要真的画好大海,必须每天坐在同一个地方,无时无刻地观察它,这样才能在那个特定的地方了解它的习性。这就是我为什么一直在画同一个主题,甚至都有四次或六次了。”阳光下的棕榈树、海边白色的建筑、埃特勒塔的象鼻山、戈东港和贝尔岛黑色的岩石……这些美丽的景物深深的吸引了他,并不止一张呈现在他的画布上。
二、捉摸不定的天气对油画作品中表现手法的影响以色彩和笔触的使用为例
海边多变的天气和与以往不同的色彩使得莫奈在作画时不得不采用与以往不同的技法创作,迥然不同的风景促使他的色域越来越不拘于某一种单一的色彩,笔触也随着天气的变化而展现出不同的方式。海边强烈的光线使得周围的风景呈现强烈的色彩感,画家的写生途中,他曾将这种感受传达给他的家人:“有时我会对自己正在使用的颜色感到震惊”“对我来说他们依然很陌生,我不能完全完成他们”“以前的作品和近来的作品放在一起显得非常差劲”“现在我真正感受到这里的风景,能大胆地在画中使用粉色和蓝色的各种色调”“一种最特别的粉红色调统治了这里”“在把握那种奇妙的粉色光线方面,我有了更大的进展”。在变幻莫测的海边他时常遇到不可避免的天气问题,于是他的作品中风雨交加的暴风雨场景也变得很常见,一层蓝绿色水雾笼罩在画中,雨般的条状笔触仿佛海上的疾风骤雨降落在画布上;或是激浪拍打着海岸边的黑色岩石,层层波涛破石而出,海面充斥着一团团白色的水雾。在这些作品中,莫奈将色彩变成点线面的笔触搬到了画布上,画中没有具体的轮廓线,只有各种色彩和笔触交织而成的画面。
三、主观感受在作品中的体现
在海边的作品写生中不仅有客观的风景,画家还将他对大海的感受和理解加入其中。莫奈的印象主义不是对客观事物的完全摹写,他试图将事物传达给他的心中的印象画入自己的作品中。在写生前,他融入当地的风土人情中,并将这一印象融入画作中。 “我终于开始融入这里风景的灵魂中了,现在我理解它了,而且更加清楚该怎么对待它”“在作品明亮和暗淡的色彩中展现出我的真性情”这些微妙的心理活动在他的作品中隐约可见。他在作品中运用不同色彩和笔触带给他的感受来强化画面,以此传达他的感受在灼热的阳光下,画面也保持阳光照耀下卷曲的黄绿色叶子,远处的海面也用平静的笔触表达温和的大海。而在阴郁的天气下他用急促的笔法和灰色调来表现这种天气的他的情绪。这都像他自己说的一样,这些作品都“在色彩中展现真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