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无绝对,成功无绝对,失败无绝对,活法无绝对。这个时代,我们尤其应该重新理解、定义、谈论失败,把失败当作重启我们生命观的引子。
我去过美国很多次,我也在中国经商20多年。这两个地方,给我感受最大的不同,不是先进与落后、开放和混沌的差异,也不是富饶和贫瘠的差异。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中美创业文化上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最核心的表现为,我们对失败的态度是特别不一样的。
在中国,基本上是一种成功动机过剩的氛围。我们都特别崇尚和追捧成功。我们会追随一切当下最红的公司、模式、人物。我们非常耻于谈论失败,我们会讥讽一切失败的现象和人物。我们经常冷眼看着一家面临崩盘的公司,说:“我早就知道如此,你看,应验了吧?”
在美国则完全不同。当然,没有人会乐于失败,但是我们会看到,人们很平常地谈论和面对失败。Elon Musk固然把创业形容为一个“一边嚼着碎玻璃一边凝视深渊”的残酷过程,需要付出极大代价,但是他在三次发射失败之后,仍然获得了第四次发射的机会,而这一次,他成功了。
你去硅谷的计算机博物馆转一圈就知道,许多在大厅里展示的硬件和机器,在当年根本就不是什么成功的发明,更不要说赚大钱了。但是这些发明打开了一扇窗,启发了后人的智慧和热情,而硅谷的商业文明就这样在一代代人的努力探索中向前。
比如说,在博物馆大厅的某个角落,摆着一台硕大的机器。机器旁边有当年的广告画和简介说明,一看才知道,这台那么大的、有商用复印机机器功能的竟然是最早的家用计算机设备,用途是放在厨房里,供家庭主妇们记录菜谱之用。可想而知,这么不实用的家伙很难风靡,很快就销声匿迹。但是再拐一个弯,你会看到施乐实验室开发的家用电脑。因为成本过高,功能简单,失败了。再拐两个弯,就是第一代上市售卖的苹果电脑。在乔布斯手里,它开启了一个时代。
这中间,你不过拐了两个弯,但是将近20年的时间已经过去了,前人“失败”的点子终于在后人手中“成功”。而现在,我们又开始谈论,苹果公司是否已经丧失了创新的活力,而下一个数字英雄会是谁?
我原来不太理解,但后来我终于明白了一点:创业真的有点像跳高比赛,如果你是以探索和挑战为终极目标的话,那么失败就是一种必然的宿命。所以,如果我们希望这是一个创新的国度、社会,那么我们必然需要重新去定义、理解失败。如果一个社会还在耻于谈论失败、害怕失败、排斥失败,而只是崇尚成功的话,那我们不可能有探索意义上的创新。
对于个人而言,失败意味着什么?我们学习失败只是为了避免失败吗?我恰恰觉得不是。学习失败的真正意义在于,我们可以坦然地面对、接受、解决、放下失败——而不是避免失败,因为任何人都避免不了,失败它几乎就是生命的一部分。拒绝失败,就是拒绝生命本身。
我在20多岁的时候第一次创业,犯了很多很多的错误。后来,在不断创业的过程中,我还是不断在犯错。我们学习失败的真正目的在于,面对、接受、解决、放下它,然后从中成长,让自己以后生活得更好。这是失败对我个人的意义所在。
那么,到底什么是失败?我问过很多所谓的成功人士,在你过去的生涯里,有没有失败的时刻或者失败的感觉?很奇怪,当我们谈论一家已经消亡的公司时,我们会认为它是一家失败的公司,我们会像智者一样去点评,说,它曾经犯过怎样怎样的错误。但是,假如回到10年前它所在的那个辉煌的时代,我们会想到它的失败吗?好像很难。
人们对于失败,需要有更多的敬畏之心。
最近一次,我和朋友们一起讨论、反思失败这件事。某个手机公司,它推出了一个低端系列,被认为是一个败笔,因为极大地伤害了品牌本身。但是,我们反过来想,如果它不做低端系列,它会有这么大的用户量吗?它的商业模式能成立吗?到底什么是失败?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正确和错误,也没有绝对的成功和失败,更没有绝对的强大和脆弱——无论从得失的角度还是时间的维度,都是如此。这个时代,我们尤其应该重新理解失败,重新定义失败,重新谈论失败,把失败当作重启我们生命观的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