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稀之年,李烛尘仍然不辞辛劳,深入调查研究,向党和政府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建议。
李烛尘,原名李华缙,湖南永顺人,土家族。1882年9月16日他出生于永顺县毛坝寨一个小康家庭,7岁入私塾读书,因勤奋好学,颇得先生赏识,被认为是建国之才。1898年李烛尘参加童子试,后考中秀才,1901年参加永顺府会试,名列榜首。
由于李烛尘憎恶腐败的现实社会,不愿再致力于科举仕途,从《易经》名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得到启示,决心外出求学,探索富民强国之路。
1903年,李烛尘入湘西北“成德达材”的最高学府常德西路师范学堂甲班就读,如饥似渴地学习中国古典文学和西方科学文化知识,重点攻读科学技术,并制订了定量、有恒的学习方法。受到学校创办人、湖南维新人物熊希龄的影响,且与同学林伯渠交好,李烛尘热衷于爱国御侮、实业救国之路。毕业之后,他漫游京、沣、沪等地以增长见识,回湘后任教于长沙实科中学、常德省立第二师范学校。
1913年李烛尘赴日本留学,入东京高等工业学校电气化学科本科,以“跨海东渡为国酬”的精神刻苦自励,钻研化工专业。1918年学成归国,
怀着“实业救国”和“科学救国”的理想,为国计、家计、人生计,便改原名李华缙为“烛尘”,立志为中华民族从黑暗中崛起照明,并以烛尘的笔名投稿《盐政杂志》,力陈己见。
《盐政杂志》的主编慧眼识英才,将他推荐给创办天津久大精盐公司的范旭东,被聘为久大公司技师。李烛尘倾所学化工知识,运用新的经济管理学方法,很快扩大了精盐生产,产品打开湖南、湖北市场。1919年他率队到四川、内蒙古考察井盐和碱,费时数月,掌握了不少资料,为久大后来在四川开拓盐业打下了基础。1920年李烛尘到永利担任厂长,他采取招集民股方式扩大资金、增加生产,工厂迅速发展,职工由100多人增至1000多人,并在青岛增办一座精盐厂,还在全国各大商埠设久大精盐公司经理处,范旭东担任总经理。
1921年李烛尘赴内蒙古伊克昭盟等地考察天然碱资源,回厂后他与范旭东商议,认为扩展化学事业需有专门研究机构,以深入探索盐碱奥秘。1922年,永利建立中国民族私营工业第一个科研机构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这在当时民族工业界是首创的。自此,久大,永利、黄海三位一体,称为“永、久、黄团体”。
由于范旭东的高瞻卓识,他认识到办好化工企业,技术力量固然十分重要,但没有科学的经营管理也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因此,永利制碱公司设立四个部:经营部、原料部、制造部、化学部。李烛尘任永利碱厂经营部长,之后还担任久大厂长。
1924年范旭东赠给李烛尘500元,他以此入股进董事会,由于“永、久、黄团体”的团结一致和化学博士侯德榜等人的艰苦奋斗,1925年永利终于生产出纯碱,每天产量达200吨。不久,永利红三角牌纯碱在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上获金奖,为中国人争了光。此后红三角牌纯碱行销国内外,打破了英国财团在中国市场上的垄断,并居于中国当时民族资本化工事业的前列。
“七七”事变之后,永利为支援抗战,南京钮厂转产为金陵兵工厂生产硝铵炸药,华北的久大、永利也被日寇劫占。留守塘沽的李烛尘,在危急时刻拒绝了英国人趁火打劫提出的合办永利制碱厂的要求,在津塘沦陷后,他不顾安危,又严词拒绝日本公司强迫他签字“合作”的要求。随后,他让技术人员秘密拆掉重要仪器并携带图纸转移到大后方,在日本军部下令接管厂子后自己也乔装离津。在“永、久、黄团体”全部内迁时,李烛尘被推为内迁总负责人,当时内迁员工、眷属共千余人,在他的指挥和安排下于1938年3月全部安全撤至重庆。
李烛尘奉范旭东之命,将300余名技术人员,除一部分安排在黄海化工社进行研究工作外,其他分别安排在他任厂长的自流井老龙坝久大华西分厂和其他几个分支厂的技术工作岗位上,使他们各得其所,才尽其用,为“永、久、黄团体”在抗战时的发展做出贡献。入川后,军需民用的食盐主要依赖于川盐,久大制盐将海水煮盐的“煮海”改为探井采卤的“李烛尘井”,从工艺和机械上进行改革,为增加食盐产量做出成绩。
此外,李烛尘还与范旭东、侯德榜创办“新塘沽工业区”并抓紧建厂复工。同时,他担任迁川工厂联合会常务理事,创办“中国工业协进会”,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以“社会贤达”身份参加旧政协会议。李烛尘重视调查研究,曾多次去西南、内蒙古、山西等地勘察盐碱,迁川后他安排好生产与业务,在范旭东支持下,1942年拟经汉中、西安至延安等地考察陕西省盐碱资源,被国民党当局所阻。后改去西北,经兰州、青海湖、河西走廊,由星星峡进入新疆哈密,过七角井盐区,又继此西进,从三台到果子沟而至伊犁。
一路上他调查盐碱情况,掌握了我国盐碱资源的丰富资料,回渝后,他对社会政治活动有了更多参与。周恩来副主席为了加强统战工作,派徐冰经常和李烛尘联系,使他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1943年,许涤新、沙千里、何惧等同志一起创办“中国经济事业促进会”,李烛尘是对外联系的负责人。
1945年李烛尘发起组织民建,历任民建理事、常务理事,民建全国会务推进委员会委员、常委,民建总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建第一、二届中央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期间,李烛尘公开发表文章《欢迎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毛泽东在会见他和范旭东时,盛赞他们创办民族化工企业的重大贡献。
1947年李烛尘任久大盐业公司总经理,在解放战争时期,他致力于恢复永利公司的生产,任华北工业协会会长、天津工业协会理事长。1948年8月,李烛尘为了反对国民党政府“偏枯北方”的政策,提出促进城乡物资交流,并要求放宽管制,简化机构。天津解放前,李烛尘担任天津工业会理事长,并组织经济调查所,办有《工业杂志》。他常与中共地下党员砚农、李定等同志联系,争取他们的领导和帮助。由于当时国民党政权压迫民主运动,李烛尘不便以民建发起人身份进行活动,但以他的影响在天津工商界做了大量工作,对工商界澄清思想、安定情绪、维护权益、维持经营起了很大作用。
天津解放后,李烛尘积极创建天津市民主建国会和天津工商联。刘少奇到天津考察时,曾与他多次长谈,帮助他了解共产党的政策,坚定为新中国工业服务的决心。之后,李烛尘当选为全国政协主席团成员、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参加了开国大典。见到老同学、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时,李烛尘慨叹自己走过实业救国道路,最后归到共产党领导的建国路线上来。
1950年10月中国出兵朝鲜,国内一些人特别是民主人士担心“引火烧身”,李烛尘却于11月30日带头发起天津市全体工商业者4万余人举行抗美援朝示威游行大会,满头银发的他走在队伍的最前面并高呼口号,周围的人都被感动得热血沸腾。此后,他还把政府给他的车马补贴费全部捐给志愿军买武器,毛泽东当时给李烛尘并天津工商界4万多爱国同胞复电,高度赞扬了这一爱国壮举。
1955年,李烛尘随毛泽东视察黄河,1956年任食品工业部部长,1958年任轻工业部部长,1964年当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在古稀之年,李烛尘仍然不辞辛劳,深入调查研究,向党和政府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建议,毛泽东、周恩来也多次当面征求他对重大决策的意见,1968年10月他在卧病一年后逝世。
李烛尘一生兢兢业业为民族工业奉献自己的力量,他有三子三女,却没有给他们留下任何财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