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关于C2M模式的讨论颇为火热,业界普遍将其视作一种新型电商模式,看好者甚至预言C2M的发展将颠覆“一超多强”的中国电子商务格局。C2M即Customer toManufactory,可简单概括为“预约购买,按需生产”。
从商业逻辑看C2M模式
C2M正式走进人们视野的时间不长,但热度却一路飙升。究竟C2M能不能成为掀起全球零售业飓风的蝴蝶?我们需要先分析一下它的商业逻辑。
从消费者到制造商的C2M被称为“短路经济”,核心商业逻辑是砍掉所有流通加价环节,最大程度地去中间化,让消费者以最低的价格买到高品质的产品。它最大限度地迎合了电子商务去中间化的趋势,理论上可以大幅降低产品售价。对制造商来说,C2M的优势在于按需求生产,消灭库销比,有订单再生产,没流量就不开工。
C2M的另一个优势是满足消费者对产品的定制化需求。产品定制的最终环节是工厂生产,所以消费者的定制化需求只有直接连接工厂才能得到快速响应和满足。
真正的C2M应是制造商的C2M
C2M电商平台存在的价值在于“连接”需求和生产两端,那么在从C2M追求扁平化的过程中,第三方电商平台的存在反而成了中间环节,背离了C2M的初衷。
我认为真正实现C2M的路径是让M成为平台,直接具备与C端消费者连接的能力。简单说就是制造企业的电商化,让制造商既是生产者,又是连接者。好处有二:其一,最大限度地砍掉了中间环节,商品的售价变低,制造商的利润变高,从生产到销售的周期缩短,效率提高;其二,充分发挥C2M可定制化的优势,消费者定制化的需求能够被快速响应和最大限度地被满足。
第三方C2M平台出现的原因是传统制造商本身没有实现电商化,且受制于技术、投入、流量、运营等瓶颈影响,短期内也很难自主搭建C2M的电商平台。以前的情况的确是这样,但现在的情况已经发生了转变。
进入2016年,各类针对传统企业互联网转型的电商工具开始快速进入主流市场,企业转型电商所需的各类系统工具形成模块化,包括C2M在内的各种电商模式的解决方案也逐步流程化,它们有效地降低了企业转型的投入成本和技术门槛。据我所知,已经有不止千米网一家电商服务商针对企业用户推出了专门的全套电商解决方案。
企业C2M电商要做大需整合行业
制造企业自主品牌的C2M平台建成并不是万事大吉,对传统制造商来说,如何运营依然是一道门槛。
流量从何而来是所有电商平台都面临的问题。对企业C2M平台而言,除了常规的线上线下推广之外,更重要的是品牌推广,品牌即流量。与第三方C2M平台合作的制造商往往是大牌奢侈品的代工厂,他们的品牌影响力比较弱。品牌化一直以来都是困扰着国内制造商甚至整个中国制造业的痛点,C2M电商的出现给中国制造开辟了一条深化品牌的通路。
另一个突出问题是SKU(库存量单位)数量,单个制造商生产的产品品类毕竟有限,导致企业C2M平台能够提供的SKU不会很丰富。同样,由于能够满足高品质、定制化要求的制造商数量少,SKU少的问题也存在于第三方的C2M平台。
对制造商来说,凭借少量SKU成为一个大平台的想法是不现实的,但C2M电商作为直接面对消费者的一条销售渠道,对制造商提升销量带来强大的推动力。
如传统制造商不满足将C2M电商仅仅作为销售渠道,想进行全面的电子商务转型,则需要走行业整合的道路,开放平台入驻。传统制造商在行业内沉淀多年,人脉和资源相对广泛,改变同行间的竞争状态,化敌为友,拉着友商一起来做C2M。同时,制造业存在产业集群,制造商往往身处产业集群之中,这对其进行行业整合颇为有利。
因此,现在说C2M能够颠覆目前的电商格局还为时过早,它作为一种新兴的电商模式正处于探路期,综合目前能够掌握的数据来看,C2M模式的电商平台上升势头很猛,拥有广阔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