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充电宝突然就火了。从2017年4月起,共享经济的大火烧到了充电宝领域,一波共享充电宝项目迅速蹿红。刘文源和他创立的“Hi电”一下子出现在众人面前,这名曾经在智能家居、社区物流、云打印平台上不断试错、进步的90后连续创业者,在共享充电宝领域,用桌面式小场景充电宝快速抢占市场。他认为强刚需和低成本有利于大规模布局,而且,可以填充进大场景中的小场景能获得更大的市场规模。目前,“Hi电”已经完成近亿元人民币A轮融资,用于设备研发、生产和团队扩张。
“这回终于赶上风口。”刘文源的兴奋溢于言表,他不仅想要踏准风口,更想在这场风口中,成为主导风向的人。
不折不扣的连续创业者
2012年,刘文源毕业于同济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在学校里,他便是远近闻名的创业达人。大二时,刘文源初尝创业滋味,想在智能家居领域大干一场。那时智能家居基本停留在概念上,在国外虽然已经出现比较成熟的产品,但国内却反响平平。失败后,他认真地反思了这次创业,发现自己太急躁,根本没有做好市场调研,选择了一个错误的时机进入,并且团队实力和资金都没办法跟上这个在模式上很“重”的智能家居行业。
毕业后,刘文源创业之心不死,虽说有份不错的工作,但在闲暇之时依旧惦念着创业。这次他瞄准了物流行业,想用社区物流解决物流“最后一公里”的痛点。但是由于对成本认识上的不足,创办几家店后,亏损严重,最终这个项目无疾而终。
“创业一段时间,反思一段时间,然后还要再工作一段时间还债。”对于自己的创业路,刘文源一直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他有想法、执行力,但欠缺的是经验,虽然有行业的前瞻性,但常常踩不准时间节点。2014年智能家居爆发,而围绕小区快递“最后一公里”的创业在2015年大热,现在已经出现了众多玩家。反观刘文源的创业节点,都走得太早了些。
经历过失败,刘文源没有沉沦,反而越挫越勇,他回想起曾经的学生生活,发现打印是一大痛点,便开始在以学生为中心的云打印平台上做文章。刘文源创立的随米,以云打印平台为切入点,开辟“楼长模式”,楼长分期购买打印机,从而成为随米打印店店长,为学生用户提供低价优质的打印服务;在此基础上,刘文源还做了校园文库,构建网上图书馆和资料库,让打印不需要上传;同时随米通过为校园广告商提供服务平台获取广告服务费,将校园广告与学生连接起来。刘文源创办的校园020打印平台——随米前后拿了五轮融资,他在一次次创业失败后,终于获得了成功。
踏准风口
成功创业的刘文源内心依旧有着一团熊熊燃烧的激情之火,他渴望能在更大的市场上证明自己。共享经济发展得如火如荼,刘文源也想“火”一把。2015年年初,他已经有了做共享单车的想法,因为与当时手上创业项目的投资人意见相左,最后只能放弃。后来,他又研究过线下迷你KTV,把产业链上下游都梳理了一遍,但最终没有涉足其中。“线下KTV设备,2万元一台,成本太高。不管资金有多雄厚,你都很难做到遍布各地,而且它的天花板太低。最后只会变成一家卖硬件的公司。”
除了在交通、住宿、K歌领域,共享经济还能在什么领域大放异彩?
一天,刘文源去商场办事,看到了来电科技的大机柜。他马上认定这是一个解决用户刚需的痛点。于是,刘文源将目光锁定在人人都拥有的移动终端——手机上。移动电子设备性能提升与电池技术止步不前造成了普遍的“缺电”现象,“电是基础的需求,在现在的生活中手机没电了,很多事情都做不了,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并不只是当你的电量剩10%时,你才会充电,当你的电量剩30%~40%,甚至80%时,如果你的面前有一台共享充电宝,你可能也会去充一下电,因为手机没电的成本太高了。”
如果能抓住这一痛点,便抓住了庞大的用户群。事实证明,这次刘文源踏准了风口,可谓天时地利与人和。网约车、共享单车的风行,让用户早已习惯共享经济模式;支付宝、微信等线下支付手段的普及让人们对手机支付不再陌生。此时进入共享充电宝领域,外部条件一片大好。
2015年5月,刘文源正式创办“Hi电”,但他决定不以大机柜模式,而是用桌面充电机的方式切入共享充电宝行业。“大机柜模式其实是在走迷你KTV的道路。硬件成本太高,网点就不可能太多。”刘文源说,“设备每台1万多元,1个亿也只有1万台。1万台什么概念呢?一个上海3000万人,你都做不到设备随处可见。数量铺不起来,相当于有桩公共自行车的概念,用户借还都会很麻烦。”
在刘文源看来,桌面模式产品的成本不仅比大机柜低得多,也更有利于前期快速铺设产品,能够满足快速复制布局的需求。“其实目前共享充电宝的技术和成本门槛并不高,成败的关键就在于能否快速占领线下场景。”
除此以外,桌面模式本质上是对大场景的细化拆解,刘文源表示,“无论什么样的应用场景,把它拆解到最小单元就是桌面”。因此这样的方式渗透率更高,更容易触及用户。“即使机柜模式已经入驻了机场、火车站,‘Hi电’一样可以进入其中的商户。”
对于用户而言,桌面模式产品无需押金、充完即走,更加便捷。对于商户而言,在自家店里投放共享充电宝本身也是他们的需求,能够帮助他们提升用户体验,也能起到引流作用。
基于对消费场景拆解的逻辑,刘文源最终选定以桌面充电机的方式切入共享充电宝行业。他说,“用户规模大、刚性高频需求、可快速规模化复制”是他主要考虑的因素。
风口上的布局
对于行业的深度剖析以及强大的执行力,刘文源和“Hi电”获得了资本的垂青。2017年4月10日,“Hi电”宣布获得由志拙资本领投、非同凡想创投及4位知名个人投资者跟投的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刘文源认为,资本市场的青睐从侧面反映了市场对桌面模式的看好。据刘文源透露,“Hi电”第二轮融资已经基本确定,资金还会继续用于设备研发生产、渠道和团队扩展,以期进一步扩大市场。
截至今年5月8日,“Hi电”已经进驻上海、北京、深圳、南京、武汉5座城市,铺设桌面型设备近万台。接下来还会在全国30个重点城市扩张,今年将会铺设超过1000万台。刘文源表示,“Hi电”核心城市将全部由自营团队铺设,之后有开放代理的可能。
对于自家的产品与用户体验,刘文源很有信心。在充电宝的使用寿命上,他表示,“Hi电”充电宝单纯的使用寿命可达30年,在产品正常的更新换代周期内足够使用。
刘文源建立起一个相当透明的数学模型:目前单个桌面型充电宝的成本价是100多元,“Hi电”的充电宝每小时收费1元,无需押金。刘文源透露,根据目前测试的数据,“Hi电”每台充电宝每天被使用频率是3~5次,理想状态下桌面模式可以做到一个月回本,相比于机柜模式的0.7~0.8次,显然用户活跃度更高。
虽然前景一片光明,但共享充电宝并不像外界看起来那么容易,背后涉及复杂的供应链管理技巧。虽然充电宝的制造商很多,但是电池的安全性问题、内置WiFi的断流问题等核心的专业技术却没有多少人明白。“很多人都觉得共享充电宝门槛低,把个人名声还有人脉都搭进去了,拿个几百万,发现事实却不是这样的。”刘文源说。
作为桌面型充电的代表,“Hi电”和小电是这场战争中冲在最前面的公司。在刘文源看来,未来共享充电宝领域的“Hi电”和小电,相当于共享单车领域的摩拜和ofo。“机柜的模式太慢,最终市场占有率可能是,我们占95%,他们5%。不好说。”谈及来电科技将切入小场景,刘文源认为,进入的时间比较尴尬,这相当于早入局者跟4月份才进场的桌面充电机创业公司处于同一起跑线了。
对于未来,刘文源认为充电宝这一仗不会像大家想象中那样简单,但也不会有太多玩家,在这个“生死存亡”的关键节点,刘文源唯有奋力一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