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大数据与创新产品、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的融合已成趋势,并已进入实质发展应用阶段。在中国,由于政府不断出台相关扶持政策积极推动,正在开启一个全新的智能医疗时代。
有媒体最近就相关问题专访了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主任委员、武警总医院急救医学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王立祥教授,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大数据统计实验室主任、2018流数据库国际标准制定者、柏睿数据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技术官刘睿民。
问:该如何看待中国目前的医疗大数据应用趋势?
王立祥:目前,一部分人是看清了医疗大数据的发展“趋势”;一部分人是顺应了医疗大数据的发展“形势”;一部分人是把握了医疗大数据的发展“运势”。我认为对于医疗大数据而言,我们不只是“算数”,而要“识数”,最终要落实到“用数”上。当前应引导人们在“运”作成“势”上下功夫,要明白“猪不到风口上,永远也飞不起来”的道理。
问:宏观政策方面,还需要怎样的推动?
王立祥:政府有了关于推动医疗大数据应用的战略规划,但要真正落实,还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医疗大数据应用网络体系。需要政策上给予大数据及医疗行业融合的引导和鼓励,需要鼓励一批真正有核心技术,最好能有争夺国际标准话语权实力的大数据企业,进入医疗行业,而不是使之成为炒作概念的土壤,当然这需要几方面的支持:
首先,需要一批优秀的复合型人才来参与这项事业,比如健康数据分析师、健康数据监护师等。他们必须通过资格认证才能准入。相关政府部门、专业学会,都应尽快展开这一重要环节的认证工作。
其次,需要有相应的平台为基础。这个平台的建立必须三结合:政府牵头建立健康智慧社区、精准健康城市,引进有实力、有技术的企业做产业支撑,使大数据支撑的精准健康成为支撑国民健康发展的大事业。第三,需要将上述几方面形成链环。因此必须政府牵头,不仅需要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必要时还应释放政府资源予以支撑。
最后,必须有一个核心技术支撑的重要医疗健康产品。比如智能医生,像沃森一样的大数据分析治疗机器人,再结合我国海量的数据标本、博大精深的医学理论和广泛的临床经验,与能解决海量数据、实时分析并能快速出结论的大数据公司联手,尽快形成学科、学术理论实践体系,未来很可能中国医疗界将领先世界一步,且在医疗界是极具战略意义的关键一步。
问:机器精准算法医疗是大趋势,在产品技术研发方面,目前有何新进展?
刘睿民:我们都知道人体是个协调工作的精密系统,他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惯、成长背景、基因传承都有关联,过去医生只针对单个病患诊治,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现在则可以预知患者可能的病患,提前加以防治。因此,可以通过可穿戴设备,或其他实时跟踪个体生命体征的产品,即时获取患者的身体数据变化。如医疗界和科技界能联手研制,将使智慧城市、智慧社区做到精准健康、智慧医疗,这应该是老龄化社会来临前解决健康就医问题的最佳方案。
如果能够把血氧保护、脉搏、心率、气味的综合监测功能,加入到可穿戴医疗设备中,再综合可穿戴数据实时上传到医疗机构健康云上,就可以持续监控广大人群的生命体征,并关联这些人群在各级医疗机构的检测数据,让相关数据在医疗云端数据库中可及时查询到,这将具有非凡的预防医疗和健康维护的价值。
问:从商业角度看,医疗大数据是否有非常大的投资空间?
刘睿民:产品与技术的研发方面,可以优先考虑对医疗大数据进行过滤和处理。这是医疗大数据的基础,是非常值得投资的领域,空间巨大。
王立祥:我提出精准医疗+精准数据+精准健康的“三精”模式,并进行组合、整合、融合的“三合”理念;将有助于树立精准大数据立体观,建立精准大数据平台,开发精准医疗大数据产品,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精准健康大数据的核心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