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医疗渐行渐近

2017-04-12 00:00:00魏月清
风流一代·TOP青商 2017年8期

今年年初,世界癌症日时,一位名叫“沃森”的机器人医生首次来到中国,业界一亮相,立刻成为焦点。“沃森医生”在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做了一个演示,它的诊疗水平能超过一个副高职称以上的肿瘤医生。

“沃森医生”是美国IBM公司从2007年开始研发的,主要应用在肿瘤诊断领域。这台机器人医生的核心原理是大数据应用,它的“大脑”里储存了200多部肿瘤专业领域的教科书、超过300种医学期刊1500多万页肿瘤文献的关键信息,以及临床试验中的60多万条医疗证据。据IBM公布的数据,“沃森医生”的诊断成功率已经超过90%。这意味着,机器人“沃森医生”完全可以像人类医生一样,给人看病。

事实上,对普通人来说,像“沃森”这样的机器人医生也许只是存在于电影或科幻小说中的角色,但在科技日益发达的当下,它切切实实地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可见可用。除了机器人医生,还有像影像云、远程诊疗、药物筛选、移动电子病历、移动护士站等智慧化的医疗场景开始落地,渐行渐近。

医疗行业被赋予智能因子之后,深刻的变革拉开帷幕——

从行业来看,众所周知,人口老龄化加剧、看病难、看病贵,医疗资源供应不足,医疗供需矛盾长期存在是困扰当下医疗行业的顽疾。“需要有新的方法,需要创新才能够解决这些固有的存量问题和加剧的新的增量问题。”英特尔医疗与生命科学集团亚太总经理李亚东表示。智能医疗的出现给我们打开了一扇窗,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将临床医生从重复性低效工作中解放出来,提高医疗工作效率。除此之外,利用深度学习还可以进行辅助诊断,协助基层医生进行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

随着数据、算法和计算等技术的日趋成熟,再加上已经存在的需求缺口,智能医疗在我国拥有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的优质土壤。以医学影像为例,如本刊案例中提到的汇医慧影,这是一家智能医学影像平台公司,近些年打造了数字化、移动化、智能化的医学影像平台和肿瘤放疗平台,构建了影像智能筛查系统、防漏诊系统及将影像深度应用于肿瘤、心血管等单病种的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系统。有了这个平台和系统之后,患者不需去医院排队、挂号,医生能“诊疗于千里之外”。

从参与的主体来看,除了医疗机构,掌握大数据的“外行人”也纷纷涌了进来,其中不乏大公司的身影。据悉,阿里云前不久正式发布了ET医疗大脑,进军医疗AI(人工智能)领域。并表示经过一年多的研究训练,人工智能ET已具备多项医疗能力,可在患者虚拟助理、医学影像、精准医疗、药效挖掘、新药研发、健康管理等领域承担医生助手的角色。腾讯在今年2月份投资了好大夫在线,此前腾讯还相继投资过丁香园、微医、卓健、医联等互联网医疗公司。

除了大公司跑马圈地之外,各式各样的中小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头来,包括药业、医疗健康产品、预约挂号、电子病历、医学检测及服务、分析诊疗、自诊、医疗咨询、美容、中医理疗等医疗领域的诸多环节都能发现新进入的探索者。由此可见,在智能医疗这片蓝海之中,正在形成传统医疗机构、互联网企业以及第三方平台等多方参与、共同推动的一股力量,也正是因为这股强大的推动力让智能医疗的生态日渐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