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式研修”:助力教师专业成长

2017-04-12 00:00:00张玉成
辽宁教育·管理版 2017年10期

学校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沃土”,在校本研修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信息化对校本研修工作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极大地丰富了研修形式,混合式研修应需而生。

“混合式研修”一词来源于混合式学习。混合式学习在欧美国家被普遍采用,强调传统教学和网络化教学的优势互补,在教师研修中,将传统面对面学习与网上学习有机结合,发挥两种学习方式各自的优势。笔者所研究的混合式研修是在传统面对面学习与网上学习有机结合基础上,结合学校教师队伍实际情况,参照学习者的类型及特点,在校内开展的一种研修活动。

一、了解教师的感知类型

人们进行学习时要借助不同的感官,有的凭耳朵听,有的用眼睛看,还有的愿意动手实践等。不同的教师对不同的感官和感知通道也有不同的偏爱,有的教师喜欢通过视觉的方式接受信息,也有的更喜欢通过听觉了解,还有的更习惯通过动手实践或身体运动来探索,从而掌握有关信息。

心理学的有关研究发现,不同认知通道的学习效果有较大差异。通常情况下,单纯使用视觉通道仅能记住学习材料的25%;只使用听觉通道可以记住材料的15%。如果能够视听结合,并使用多通道参与学习活动,则能记住材料的65%。不同感知类型的学习者,在学习上有不同的表现,应采用的学习策略也各不相同。

二、针对队伍现状,找准工作切入点

学校在开展校本研修活动时,充分考虑学习者的类型特点,结合教师队伍实际,通过基于专家指导、同伴互助、专业发展等多种研修方式,以读懂教材为载体,开展校本研修活动。我们以专业示范引领、优势学科先行、全员参与研究、跟进研究过程的基本流程做实培训工作。

(一)专业示范引领

我们以数学学科为牵动,开始了读懂教材的研究。学校让有深厚学科底蕴、教学水平高超的学科主任以六年级上学期的《圆》这一单元为例,从前后知识间的联系、练习题的设计、编者意图等方面进行了细致梳理,撰写了4000多字的教材分析。通过现场精细的讲解,教师们看到了自己的差距。

(二)优势学科先行

我校的数学学科具有一定优势,教学成绩较好。所以,学校让所有数学老师进行读懂教材的分析。为了防止教师无从下手,我们提炼出了数学学科读懂教材的基本流程,明确地告诉教师要先读什么、再读什么,还要注意什么等等。老师们在学习中发现了不足,主动进行研究、询问,有的向組内老师请教,有的向主任咨询,还有的请校长、书记和副校长解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感到教师在慢慢提高。学校的研究氛围也在发生变化,老师们已经从单纯的批改辅导变成热衷于教学研究。

(三)全员参与研究

确定数学学科读懂教材的基本流程后,我们开展了全学科的读懂教材活动,所有教师根据确立的流程开始深度研究教材,撰写关于单元备课的教材分析。班子成员全部参与其中,从校长到主任,分学科、分年级逐一进行指导,老师们根据提出的建议反复修改,有的甚至改了多稿,还有一些教研组在假期继续完善教学工作。

(四)跟进研究过程

虽然利用两个月的时间做了大量工作,但我们发现,在学科与学科之间,同学科教师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让每个人提高”就成为现阶段的主要任务。于是,我们把前期研究中发现的几份优秀教材分析打印出来,发给每个老师学习借鉴,并让他们提出思考问题。老师们上交的感悟写得都很具体、朴实,字里行间都是自己实实在在的收获和启发。

三、转变成长观念,促进教师自主发展

混合式研修是很多学校开展工作的一种方式,能否发挥出最大的研修效果,还需要根据本校实际确定。我们开展的读懂教材工作只是一种策略,不是最终目的。我们的目的是通过仔细钻研教材,让老师们发现隐藏在教材中的学科思想、课程标准、教学规律等,老师们通过研读教材,发现这些隐藏的教学资源,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通过课堂教学展示,我们的目标初步达成。在教研课上,可以看到或者感受到老师们对教材的深度理解和思考,和以往相比有较大突破。教师的教学理念也在慢慢发生改变,思考越来越有深度,习题的设计更科学,单兵作战的教师越来越少,学生的负担也在逐渐减轻。

过去,教师的课余时间多用在批改上,现在,我们发现教师的备课时间变长了,互相切磋的时间也变长了。教师们觉得:是研究让他们不断提高。同时,教师的职业追求被激活,学校呈现出勃勃生机。我们相信:只要长期坚持,总会有好的结果。我们也坚信:工作只有做小、做细、做实,才有可能做得更好。

(作者单位:大连市甘井子区金家街第三小学)

(责任编辑: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