寝室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健康和谐的寝室文化是学校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它不仅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影响,也对学生的人格塑造、个性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学校必须重视和加强寝室文化建设,努力提升寝室文化品位,让寝室成为学生成长的“后花园”。
一、寝室是学生精神放松的“栖居地”
寝室是学生的“家”,是学生心灵的港湾,是其精神的休憩地。因此,在寝室布置和制度建设等方面,学校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尽可能放手,让学生民主参与、集体决策。只有这样,当学生置身于亲身布置的寝室时,才会油然而生地产生一种温馨、轻松、愉悦的情感。例如,我校在寝室命名时,让学生自己商议,定案后交由学校统一定制。经过民主协商,“悠然居”“馨兰园”“静心斋”等一批富有诗情画意的寝室名纷纷产生。学生再根据寝室的名称进行相宜的布置,让自己的心境自然更放松、更惬意。
二、寝室是学生个性张扬的“自留地”
青少年正处于自我意识逐渐增强的时期,大都追求个性、渴望自主,尤其希望有独立支配的私人空间。寝室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学生的私人区。因此,学校在打造寝室文化的过程中,要统筹兼顾,抓大放小,给学生留下彰显个性的“自留地”。
“自留地”在设计过程中,要紧紧围绕寝室文化的整体格局,坚持个人服从集体的原则,既要彰显自己的个性,又要符合寝室的风格;既要满足自己的需求,又要尊重他人的利益;既要适合自己的身份,又要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总之,学生个人“自留地”的设计要适宜、适时、适度。
三、寝室是学生生活习惯的“培养地”
寝室生活就是集体生活,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时常发现,许多生活习惯较差的学生,通过集体生活的锻炼和培养,不知不觉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最终走向成熟。
无规矩不成方圆,寝室生活更是如此。学生由于家庭环境、自身性格等方面的原因,在生活习惯和自理能力上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基本的寝室管理规定和寝室文明公约,让大家在集体生活中有章可行,有规可守,逐步将规矩融入到日常的生活习惯中。对于那些自理能力较差的学生,学校还可以通过培训和请专人指导的方式,提升其自理能力。此外,学样还可以定期开展“内务整理大赛”和“文明寝室评比”等活动,促进学生尽快学会生活技能,适应集体生活。
四、寝室是学生思维碰撞的“集散地”
寝室相对于教室而言,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更多的话题交流。学生除了交流学习方面的问题之外,还经常就一些社會上发生的热点焦点、娱乐新闻、身边趣事进行分享和交流。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发表着见解,交流着看法,于宽松的氛围中进行思维的碰撞和智慧的融合,从而潜移默化地提升自身的能力。
美国教育家布莱森曾经说过:“任何一所学校环境都在默默地对孩子们发表演说,而且孩子们的确会注意它,不知不觉中接受熏陶和影响。”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我们携手共进,努力把寝室建成学生健康成长的“后花园”。
(作者单位:湖北省秭归县归州中学)
(责任编辑:杨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