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结论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越好,学业成绩越好;二是学科渗透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最重要的途径,能提高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三是提高教师“学科渗透心育”的实践能力是实施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我们的研究创设了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构建了“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框架。
关键词:学科教学;心理健康教育;十年研究
一、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提出
2002年8月教育部颁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福建省南平市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融教育学、心理学、学校管理学三学科)计划从实际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课题研究是带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龙头。该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建瓯市教师进修学校曾建兴教研员2006年6月主持南平市教育学会重点课题《南平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根据“纲要”精神,“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南平王台中心小学承担了该课题的子课题《新理念下小学语、数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通过研究发现: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了,学业成绩也提高了,取得了“双赢”的效果。
通过研究“王台经验”得知,如何测评、监控和管理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值得探索。课题组决定突出重点,以《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监控与管理研究》作为新一轮实验的研究课题。2009年4月确立为南平市教育学会重点课题,2011年3月结题,课题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了,学业成绩也提高了,教师教学渗透心育能力提高了,取得了“多赢”的效果。为了促进中小学科教学渗透心育的深入研究,课题组决定以《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为主题进行研究,该课题是福建教育学院重点课题,也是福建省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研究立项课题。旨在丰富国内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
学科教学中所发生的一切,会引起学生认知、情感、意志、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性格等心理品质积极的或消极的变化,进而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所以,在学科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是每一位执教教师必须重视而且值得研究的课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更是明确指出:“全体教师都应自觉地在各学科教学中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将适合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发挥教师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有意识地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每位教师责无旁贷的职责。学科教学未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谓是目的性忽略。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实现新课改的三维目标,所有学科、所有教师在教学全过程中都应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每堂课都是心理健康教育课”。
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在国内率先“构建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框架”是我们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为此,我们申报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课题《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二、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一)总体过程与方法
问题即课题,为此我们开展了系列课题研究,十年半完成6个课题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尝试阶段(2006年6月至2008年12月)。曾建兴教研员主持南平市教育学会重点课题《南平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南平市心理健康教育实验校王台中心小学承担了该课题的子课题《新理念下小学语数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了,学业成绩也提高了,取得了“双赢”的效果。
第二阶段,实验与评价阶级(2008年9月至2012年1月)。通过研究“王台经验”发现,如何测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值得研究。以《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监控与管理研究》为研究课题,立项为南平市教育学会重点课题,教研員、校长和教师三部分人组建课题研究团队。
第三阶级,构建“整体框架”阶段(2012年2月至2016年12月)。体现在省级课题《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和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课题《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上。
系列课程采用行动研究法、心理测验法、观察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系列课题研究采用以点带面、逐步扩大范围的方式持续进行。从地域上看,先在农村小学延平区王台中心小学搞试点,实验取得成效后,扩大到其他县(市、区)农村中小学、城区中小学;从学科上看,先从小学语文、数学开始,然后扩大到中小学其他所有学科。
(二)具体过程与方法
以我们承担的教育部课题《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为例。
1.研究设计
对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涵义、目标、特点、原则、方法、途径、策略、管理、保障、评价等方面进行专题探讨,构建“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框架”。教师通过学习、培训,掌握“学科渗透心育”的系统方法,明确“学科渗透心育评价表”标准,掌握其操作技能,旨在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同时促进其学业成绩的提高。
研究线路图如下:
(1)研究对象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福建省南平市及厦门市同安区祥平中心小学的中小学学生。
(2)研究目标
构建“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整体框架。
(3)研究内容
以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为视角,以“心育纲要”为依据。具体内容有: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特点、原则、有效方法、质量评价、监控策略、课堂管理,提高中小学教师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途径与保障,社会、自然和艺体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显性内容。
(4)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边行动边探索,通过研究、实践,解决问题的方法。
问卷调查法。采用分层随机取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情况调查,了解中小学心理健康的现状,分析原因,提出对策。
观察法。深入到实验班与非实验班听各年级、各学科常态课,采用现场观察法,做好观察记录,进行定量和定性相关分析。
访谈法。访谈专家、名师和学科带头人,获取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或路径。
特尔斐法。运用特尔斐法征询教授、专家、名师和学科带头人意见,完善“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质量评价表”。
2.研究工作的主要进程
课题研究周期:2015年1月~2016年12月
(1)开题与培训
课题分社会学科组、自然学科组、体艺学科组开展研究。进行了《小学体艺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等6个子课题(福建省教育科学规划办课题)和“小学学科教学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等12个学科教学渗透心育县级课题的开题。举办了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培训班和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技能培训班。开展了校、片、县、市、省“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研活动,进行“现场监控”(听课之后,进行议课、评课、反思、改进)和“预监控”(在教学发生偏差之前,事先对可能出现的偏差进行预测,然后根据预测的信息,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开展省、市、县“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优质课评选,提高中小学教师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技能。
(2)调查与诊断
选择有效测验。包括《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由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教授等主修;气质测验,采用陈会昌教授编写的《气质类型测验量表》。
分层整群抽样。在建瓯市中小学范围内选取样本校,分高中、初中、小学三个层次,分片区取样,年级从四年级至高三。
学习成绩测验。实验班学习成绩测验可用月考或期中考或期末考成绩作为前测。
启动教学实验研究。确定实验样本校13所,其中高中2所,16个实验班;初中2所,5个实验班;小学9所,33个实验班。年段从一年级至高三。实验班,采用准实验设计或前实验设计。实验时间最长不超过二年,最短不少于一年。
(3)根据社会、自然和艺体三学科特点,对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社会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研究。社会学科课程包括语文、政治、品德与社会、历史、地理、英语等课程。自然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研究。自然学科课程包括数学、生物、生理卫生、物理、化学、科学等课程。艺体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研究。艺体学科包括音乐、美术和体育。
(4)中期评估
2016年4月14日至15日,福建省教育科研基地在建瓯市举办教育部“十二五”规划课题《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中期评估。由福建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福建省教育学会教育学委员会主办。5位老师开设了公开课,专家和老师们对这些课進行了精彩点评和总结。
三、十年研究的成果
(一)得出三个结论
1.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越好,学业成绩越好
从建瓯市第一小学四至六年级、建瓯二中初一至高三各年级中取样,发放问卷616份,有效601份,有效率97.56%。采用SPSS13.0进行数据统计。
把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各维度及总分与学业成绩(期中考试成绩)进行皮尔逊(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心理健康总分与学业成绩相关呈负相关,p值分别是-0.24***、-0.17*、-0.27***(注:*表示p<0.05,**表示p<0.01,***表示p<0.001),中小学各阶段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学业成绩均呈显著负相关。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越好,学业成绩越好。
2.学科渗透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最重要的途径,能提高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在建瓯市12所中小学,随机抽样42个班级,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测查,发放问卷2033份,有效卷2009份,有效率98.82%。其中心理严重异常率0.5973%,心理异常占总数27.73%。也就是说,四分之一强的中小学生心理异常。可见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任务艰巨。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所有途径中,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最为重要的途径,因为从教育时空、教育资源、教育队伍、心理学学科、教师和课程这六个层面说明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最为重要的途径。
3.提高教师“学科教学渗透心育”的实践能力是实施“学科教学渗透心育”的关键
通过学习理论可以有效提高实验教师学科教学渗透心育教学的理论水平。
校本教研能促进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最重要的途径——学科渗透。师资队伍建设、课题研究、校本教研是提高教师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构建了一个理论框架
我们的研究在国内率先构建了“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框架(前页见表1),形成了“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评价”量表,提高了课题组成员的教科研水平,撰写与课题高度相关的专著和论文。代表著作《每堂都是心育课——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三)取得了大范围的教学成效
1.创设了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
研究证明,从城镇、农村学校,各学科、各年级上看,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可行的,创设了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中小学校长或教师认识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能提高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又能提高中小学生学业成绩。这样的实践效果,将有利于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家长支持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利于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持续研究。
2.提高了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能力
通过多种渠道实施教师研训,提高了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能力。
3.提高了学校领导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水平
要提高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学校领导应做到:必须提升学科教师的心理教育专业能力;准确评价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或准确评估课堂的心理气氛;积极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
此外,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了实验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学习成绩和教师教学渗透心育的操作能力。
四、十年研究后的反思
(一)教师心理直接影响学生心理
部分教师心理亚健康或心理有问题。积极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防止教师职业倦怠,值得研究。一种无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可以说教师就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上课。运用积极心理学原理,开展“教师积极心理的培养与训练”“教师积极语言在课堂中的运用”的活动。学习正能量心理学,倡导教育者用自己的激情和阳光心态,给学生正能量,让学生更多地体验到被人关注、被人爱护的温暖和幸福。教师心灵的成长促进学生心灵的成长,学生心灵的成长又反促教师心灵的成长,最终实现师生心灵相长。
(二)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应用性很强的工作
有些教师没有掌握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对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操作感到困惑。根据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及各学科特点,在学科教学中有机、灵活、适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操作技能,值得研究。应积极、主动落实教育部“心育纲要”指出的“全体教师都应自觉地在各学科教学中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将适合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
参考文献:
[1]曾建兴.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6(9).86-91.
[2]曾建兴.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6(4).80-86.
[3]曾建兴.谈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质量评价[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0(4).88-89.
[4]曾建興.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准实验研究[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6(4).76-78.
[5]曾建兴.每堂都是心育课——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6:002.
(责任编辑:史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