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教育厅基础教育一处 王彬武
2017年5月,陕西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为未来五年陕西经济社会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确立了培育新动能、构筑新高地、激发新活力、共建新生活、彰显新形象的“五新”战略任务。落实“五新”战略任务,教育是基础。基础教育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地位和作用,必须发挥好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功能。按照“五新”战略的要求,发展基础教育坚持什么、摒弃什么、如何创新,需要把各项战略落实为我们的观念更新、主动作为和具体行动。
一、“培育新动能”带来产业布局调整,基础教育要不断优化学校规划布局。培育新动能的主要任务是推进“四化同步”、创新产业升级换代、构建富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在经济方面表现为调整产业布局、打造重点产业、培育形成产业集群。这一变化中,只有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很好发挥,才能为培育新动能插上腾飞的翅膀。在处理产业与教育的关系中,基础教育被动需求的观念应该得到转变,要从需求侧变为供给侧,真正把教育作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树立服务的意识,主动作为、主动服务。首先要预测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人口流动和居住区域的变化,根据人口聚集和居住情况的变化,积极做好中小学、幼儿园的教育用地规划,并根据人口发展对学校布局发展需求,有计划地建设并按期投入使用,确保基础教育资源配套建设与产业发展、居住人口变动同步推进。只有让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做到未雨绸缪,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及劳动力队伍才能相对稳定。从学校建设现状来看,按照《义务教育法》等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本行政区域内居住的适龄儿童、少年的数量和分布状况等因素,制定、调整学校设置规划。但是,学校布局规划主要以户籍人口为依据编制,与居住人口变动的趋势相比,往往建设滞后,要么规划不到位,要么规划得不到落实,带来产业所需人员子女入学入托的不便,影响人才队伍稳定和产业持续发展。近年来,很多开发区、产业园区的建设在教育配套建设方面走了不少的弯路,教育公共服务规划不到位、不落实,导致教育资源匮乏,产业发展缺乏后劲,甚至带来新的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政府要把教育资源的规划作为提高产业服务水平的基本要素,作为吸引产业人才和劳动力的必要条件,准确预测产业链形成带来的人口流动变化,超前规划,积极布局建设好幼儿园、中小学,主动适应产业布局的调整。在产业发展中,政府需要把教育部门作为参与规划的力量,提前介入规划布局,保证教育资源规划到位。另一方面,学校建设的设计标准及办学特色要与产业发展所需人才的构成相匹配,能够满足吸引人才的需要。例如,为推动航天航空产业技术成果转化,打造汉中航空智慧新城、卤阳湖通航基地、沣西翱翔小镇等,应该在产业规划的过程中,同步规划建设中小学和幼儿园,并帮助这些中小学、幼儿园打造具有航天文化及航天精神相一致的学校文化及办学特色。
二、“构筑新高地”全方位扩大开放,基础教育需要不断加强交流合作。构筑新高地的关键是全方位扩大开放,打造出改革开放的实验田。基础教育作为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筑新高地战略中也要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基础教育加强对外开放,首先要树立教育自信,要从改革开放以来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中汲取自信的力量,让世人看到我们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以及推行普惠性学前教育方面的惊人速度,展现基础教育发展的中国方案、陕西样本,还要让世人看到我们在克服自身局限,解决基础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决心和信心。当然,关键的是我们在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方面要有真作为、实措施、大成效。其次,在扩大对外开放中,基础教育管理者要主动作为,在教育教学的管理、理念、方法等方面具有世界眼光,积极学习借鉴先进教育教学的思想方式,并进行本土化的吸收和发展,丰富完善我们的教育理论。另外,要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有条件的学校应该通过研学旅行、国际交流等形式,为学生了解世界、接触异域文化提供更多机会,让学生从小了解国际规则、熟悉国际礼仪,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全球胸怀,树立起“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念和意识。基础教育还要努力办好国际学校、国际班等教育开放基地,在国际班的教学中强化国家认同和文化自信。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让陕西基础教育融入“一带一路”战略,打造出古丝绸之路起点的教育新形象,擦亮陕西名片,扩大陕西影响力。
三、“激发新活力”推动体制机制改革,需要不断提高基础教育治理能力。“激发新活力,要打破观念的束缚、体制的羁绊,以更加主动的态度、更加有效的措施,不断激发各个方面蕴藏的强大动能,让创新创业创造的活力竞相迸发、源泉充分涌流,让三秦大地焕发出热潮涌动、百舸争流的勃勃生机。”这是一个令人神往、让人激动的社会生态。打破观念的束缚、体制的羁绊,激发办学的活力,也是提高基础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基本要求。虽然我省的基础教育治理体系在不断适应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情况,但是还存在不少问题,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不强,学校办学活力还不足,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解决缓慢,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不紧密等,与我们的管理理念、管理体制、管理方式、管理能力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激发新活力,需要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需要提高基础教育的治理能力,激发学校办学的积极性、社会参与的积极性,促进政府依法宏观管理、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社会有序参与、各方合力推进的格局更加完善。需要进一步明确不同层级政府和部门之间教育权责划分,做到各司其职,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基础教育体制机制。无论是政府还是教育部门,都要有足够的勇气和胆识,积极简政放权,该简的简,该放的放,避免对学校管得过多、过细、过于简单,制约了学校因地制宜地开展工作。只有让学校从名目繁多的评估、评审、评比中解脱出来,才能把时间精力放在抓质量、抓管理、强能力上,才能根据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需要,做好该做的事、能做的事,激发学校办学活力、需求潜力和发展动力,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多样化、多层次基础教育的需求。
四、“共建新生活”让人民更多幸福感,基础教育要不断促进公平正义。教育作为共建新生活战略的重要任务,就是要使三秦百姓更多更公平地享受改革发展成果。今天,基础教育的最大矛盾就是资源的不均衡,这种不均衡既有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因素,又有历史上非均衡发展方式长期积累的原因。“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使基础教育的发展水平对县域经济的依赖明显,导致区域差异。在教育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受效率优先观念的支配,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差异则不断加大。共建新生活战略任务的落实,首先要转变基础教育发展方式,立足统筹兼顾,优化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在资源配置方面建立整体观念,打破城乡二元对立,统筹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统一学校建设标准、教师编制标准、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和基本准备配置标准,通过资金、师资、管理等方面的统筹,缩小基础教育的城乡差距、校际差距和区域差距。
促进基础教育公平,关键是最大限度地让人民群众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要聚焦解决入学难、“小升初”等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通过深化改革,建立良好的教育生态,规范教育秩序,坚决制止偏离教育方针、违背教育规律、违反教育法规的办学行为。基础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最直接的体现,在教育资源不均衡的情况下,要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消除薄弱学校,力争办好每一所学校,让人民群众能够上“家门口的好学校”。在优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适龄儿童少年的入园、入学工作应该做到机会均等、程序透明、信息公开。结合城镇化建设的实际,需要积极做好随迁子女、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关爱。同时,按照脱贫攻坚的要求,扎实做好控辍保学工作,切实保证每一位适龄儿童少年接受完整的义务教育。
五、“彰显新形象”展示自强自信新风采,要求基础教育为陕西形象代言。彰显新形象,学校和广大师生要成为陕西形象的代言人,表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积极的文化风尚和高尚的文明素养。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要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既要凸显时代特征,又要涵养历史积淀,让中小学校园环境朴素大气、绿色生态、干净整洁,展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文化特质。在青少年的形象塑造中,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必须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长效机制,把核心价值观教育落细落小落实,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断强化青少年的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和文化自信。教师也要展现良好风貌,注重师德师风建设,主动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仁爱之心、有扎实学识的“四有好老师”。作为底蕴深厚的文化大省,要发挥陕西历史文化积淀厚重,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增强爱国情感,强化国家认同。要不断强化中小学生的美育、体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协调全面发展,焕发出积极向上、阳光自信的新形象。
“五新”战略是一篇大文章,需要社会经济各个方面的同步发展和有力支撑,基础教育作为全局性、基础性、先导性的社会事业,必须责无旁贷地落实“五新”战略任务,为陕西的追赶超越作出贡献。